第86章 陵川地下避难城-《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即将踏上前往陵川地下避难城的列车,您感觉到紧张吗?”

  “还好吧……我……”

  许多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庞大的智能交通网络,

  被汇聚到了几个类似的地方。

  此刻这处,就是其中之一。

  它像是列车的候车站,在经过智能程序的识别过后,

  人们就进入到了这个候车站内,而候车站的另一面,敞开着的出口,

  的确是正对着几条轨道。

  对于此刻这个地方,负责地下避难城市规划的人们,给它取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就叫‘地轨站’,

  基本就是从地面到地下城市的起始点。

  那‘地轨站’前面的轨道,就是通往地下避难城市的主要方式之一,‘地轨’。

  这些地轨会顺着一条类似隧道的空间,一直往下,一路延伸到地下避难城市内。

  此刻的地轨站内,环境多少还是有些嘈杂,

  有人打量着地轨站,有人看着通往地下避难城市的地轨,

  也有人互相说着话,说得是什么似乎都没有什么在意,可能就仅仅只是互相缓和着有些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一位来自于陵川大学的年轻学生,作为抽中了本次迁移往地下避难城名额的幸运儿,也在人群之中,

  刚有些敷衍地,回答了华新社一个负责直播的智能记者的问题,

  他的目光就被地轨站外,轨道上缓缓出现的列车吸引了。

  这趟列车,真得很像是传统的高铁列车,只不过他们的运行目的不同,运行路线不同,

  也导致了在一些细节方面,做了一些改变。

  让这地轨列车,能够在一定坡度的线路下,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

  “请地轨站内,所有人员依次进入列车,列车将在满载后重新启动。”

  原本嘈杂的地轨站,都重新安静了下来。

  一时之间,包括那位陵川大学的年轻学生在内,一众人们都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情绪,只是默默开始排队踏上列车。

  陆陆续续,地轨站,也还有新到来的人们,排在了人群后面。

  直到,这趟列车满座,地轨列车重新关闭了车门。

  智能程序检测到所有人配好安全带过后,重新滑行启动,

  下一趟地轨列车又再紧跟着接续上。

  而上了地轨列车的那位年轻学生,坐在了地轨列车的其中一个车厢,

  他能够注意到,先前还有些嘈杂的人群,这时候在车厢里反而是都不怎么说话了。

  当然,他自己也是,比起说话,更多的其实关注着地轨列车车窗外的景象。

  不过,很快,地轨列车就进入到隧道内了。

  隧道内虽然有照明,但隧道壁上就是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看了也是白看。

  同时,逐渐的,地轨列车车厢里的人们,明显都感觉到了,地轨列车开始朝着下方行驶。

  而且,下行的坡度还不是特别小,系着的安全带在这时候都开始发挥了一些作用。

  不过很快,这种下行,就呈现出一种匀速的状态。

  地轨列车里,重新又再恢复了一些说话声。

  “哎,小伙子,你被分配的位置是在哪儿啊。”

  这位年轻学生前面的乘客,转过头来询问,

  “01区01道02分道689巷第320房间。”

  “诶,我这跟你差不多啊,我也在689巷,我在第267房间。”

  整个车厢的人们对了一下,发现整个车厢的人基本都是邻居。

  显然是强人工智能在安排时,有意协调了他们抵达地轨站的时间,

  所以同一批人,基本都是在同一片区域。

  可能因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互相都将是邻居,聊得也都热闹了一些。

  不过,聊得时间并没有多长,

  可能十几分钟之后,

  这趟地轨列车就重新从顺着一定坡度前行,变得重新平稳起来。

  然后,再是十几分钟之后,这趟列车停了下来。

  “诸位乘客,陵川地下避难城市首批移民,请离开列车之后,顺智能机器人和相关指示,前往你们的住所。”

  这是,

  首批来到地下避难城市的人们,第一次看到地下避难城市的真实面貌。

  和绝大多数人天然的印象不同,地下城市内,并不怎么昏暗。

  整个空间内,已经在运行的照明系统,让周围都亮如白昼。

  这地轨站的终点站,和普通的列车站开起来也没有任何区别。

  那位陵川大学的年轻学生,顺着人群和这地轨站内的提示,来到了地轨站。

  地轨站外,一切就和地面截然不同了。

  虽然设计的人员,在地轨站外,也开辟了一片类似于广场的空间,

  但在广场之外,视线就不如地面那么开阔了。

  阻挡视线的,倒不是地下空间外的岩层结构本身,

  而是人造建筑。

  放眼望去,整个城市里,除了道路本身,建筑完全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任何不必要的空隙,

  上连着天,下连着地,将空间最大程度上利用到了极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整个地下城市道路上,也比许多人们原本预想的更加繁忙,

  许多智能机械,运输车辆,依旧在道路上频繁来往,

  整个地下城市的建设,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完成。

  就如同在地面时一样,

  这位年轻学生顺着人群,来到了道路旁,

  然后一辆智能驾驶的车辆,就停在了他面前,主动打开了车门。

  他坐进去之后,车辆就开始正常往着目的行驶。

  “你能够告诉我,整个地下城市是什么样的吗?”

  在车辆正式驶入这座地下城市之后,

  虽然透过车窗,一切依旧很明亮,没有什么昏暗的地方,

  但不管从往那边看,离开道路,马上就有一片片建筑,挡住了视线。

  而道路上方,也是有高度限制的,就像是行驶在一条很宽阔,多车道的隧道里,隧道上方的照明系统,照亮着周围的一切,但依旧看不到什么城市景象。

  “整个陵川地下避难城,总共分为两个区域,居住区和工业区。”

  “您之后在地下避难城内的活动区域,将主要在居住区内。”

  “为了让空间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利用,让地下避难城市内居住更多的人,整个居住区乃至整个地下避难城实际为多层结构。”

  “从生活区01区到此后若干个区域,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些区域,通过不同的道,分道进行连接,最后的巷,车辆已经无法进入。您可以理解为,巷已经是在建筑内部。”

  “现在我们行驶的区域,即为01区,01道,现在,我们将转入02分道。”

  智能驾驶车辆上的智能程序回答的同时,车辆已经从当前这条开阔的隧道朝着旁边的一个岔路转了进去,

  整体上来说,这条02分道的景象,和此前01道基本没有区别,

  只是车道变少了一些,

  “车辆将在689巷停下,您可以自行前往您的房间。”

  这辆车载着这个年轻的学生,总共行驶了大约半小时,车重新停了下来。

  下了车过后,

  出现在这位年轻学生面前的,大概是连接在02分道上的又一条隧道,

  或者说,更像是建筑类的走廊。

  左右大概有四五米宽,高度是三米,

  地面是平整而防滑的某种材质覆盖着,顶上是类似于天花板的结构,只是正面都往下透着一些比较自然的光亮,

  不昏暗,同时也不刺眼。

  这位年轻的学生顺着这条走廊往前走。

  就发现,路边还有分路。

  指示牌上,清晰标注着,某一条分路,再通往多少号到多少号的房间。

  这位年轻的学生找到自己房间所属,

  再转了进去。

  这最后一条走廊,就更加狭窄许多了。

  宽度不到三米,顶上天花板的高度似乎也被缩减了许多,

  这位年轻学生感觉自己跳起来,都能够摸到天花板。

  而走廊两边,就是一道道标注着门牌号的门了。

  等着这位年轻学生走到自己的屋门前,

  可能是走廊里的智能系统检测到了他的存在,他房间的门,自行打开了。

  “欢迎您的入住,有任何问题,可通过您的终端,或者您房间的呼叫装置告知本片区域的智能管理系统。”

  伴随着这道身影,这位年轻人走进了他自己的房间。

  房门后,就是一间单独的房间,

  层高看起来可能仅两米出头,面积可能仅三平米。

  刚好够摆下一张单人床上,床尾的位置,墙上还挂着个小柜子,可以放下他的随身物品,

  床上,床铺已经铺好了被褥,柜子上,也已经有一些日常用品。

  再之外,整个房间就什么也没有了。

  不过,这位年轻人进了屋,坐在床上,已经松了一口气。

  比起预想,此刻这个房间,对他来说已经很好了,

  至少,每个人还算是有一个比较隐私的空间,没有像沙丁鱼罐头似的,将每个人都塞一起。

  至于其他的,在这末日危机之前,其实都不是很重要了。

  在这年轻学生在床上坐下之后,

  紧跟着,他的终端也收到了新的消息。

  是地下避难城市管理系统发来的,

  告知他房间附近的,公共洗漱间位置,食堂位置。

  此外,在这一整片区域,其实还有一个小公园。

  那里整个空间要相对开阔一些,可以供心理可能因为空间过于逼仄出现一些问题的人,散散心。

  这位年轻学生,认真翻看着这些信息,再长出了一口气,

  而实际上,此刻这个年轻人的模样,大概也就是此刻首批迁移入地下避难城市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在强人工智能的协调下,

  相关迁移事宜很高效的完成着,没有花费多少时间。

  整个首批两千万人迁移往地下避难城市的事情就已经完成了。

  绝大多数来到地下避难城市的人们,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比较恶劣的居住环境,其实也没有什么意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前绝大多数人们就长期关注着地下避难城市的建设进展,

  对于这地下避难城市中的居住环境,都有足够的预期。

  此外,搬进地下避难城市,本身就是为了活命去的,又不是度假。

  对于绝大多数人们来说,期望的都是地下城市能够塞进越多的人越好,然后才是居住条件。

  此刻,在首批获得资格的人们迁移往地下城市的过程中以及之后一段时间,

  网络上,许多人们也围绕着此,一直关注着,讨论着。

  “……有没有人给我说一下,地下城市内住得到底怎么样?”

  “挺好的,反正我是住得很安心,好久都没有睡过好觉了,来这儿头一个晚上,倒头就睡。”

  “另外,虽然房间很小,但隔音效果都是挺好的,据说是用上了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研发的一些材料?”

  “羡慕了,所以下一批名额抽取是什么时候开始啊。”

  ……

  网络上,因为地下避难城市的事情,持续热闹着。

  而在这种热闹中,

  同一个月,另一边,

  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此刻做着的,最紧要的新型超导材料的研究,也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

  在秦裕的带领下,材料研究所的研究,集中在了最后一个可能方向上,

  并且,在这一天,最后一个可能方向的研究,踏出了最后一步。

  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顺着秦裕院士的要求和指出的方向,

  完成了秦裕院士理论预言中,那种物质的合成。

  此刻,

  针对这种物质,

  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一众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分析。

  虽然结果在客观上已经确定,

  这样合成出物质的成分和特性,很难因为分析本身再发生什么改变。

  但这就相当于考试出成绩一样,一众研究人员,也难免紧张。

  这几乎就是相当于在迎接审判,

  如果此刻合成的这种物质,无法达到理论预期的材料性能和效果,

  那意味着,整个对这种新型超导材料的研究,将迎接一次惨痛的失败。

  倒不是意味着这些天的功夫都白费了,毕竟不管此刻合成出的物质表现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够透露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但,想要赶在合适的时机之前,完成氦3聚变反应堆的研制,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会儿,

  秦裕也在场,材料研究所一众核心研究员也在场。

  在这个时代,具体的一些实验操作,其实已经不需要研究员直接去操作了,

  在这儿紧张的时刻,是直接由实验室的智能机械,按照一众研究员设计的分析实验流程,

  在对这样合成物质进行分析实验。

  一众研究员,只是关注着各项分析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秦裕倒是没有其他研究员们那么紧张,

  在这项研究走到后期时,他其实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预见结果了。

  而果然,

  就如同秦裕预料的那样,

  就在此时此刻,

  实验室里,一众核心研究员爆发出了剧烈的欢呼声。

  “吻合了,数据吻合了!”

  一位核心研究员紧盯着数据,忍不住发出了声音。

  此刻,多项分析结果显示,

  最终合成的物质,完美的符合秦裕早些的理论预期,

  这是一种,

  室温下,即能够发生超导的新型超导材料。

  其综合性能,远远超出原本用在氘氚聚变反应堆中的超导线圈。

  有核心研究员,此刻看着这项结果,浑身都在抖,紧紧和旁边另外的研究员手握在了一起,

  “成功了啊,太好了!太好了!”

  这段时间里以来,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一众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可以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大功率激光武器的关键,在氦3聚变反应堆,氦3聚变反应堆的关键,又在他们所从事的超导材料研究上。

  一份沉重到绝大多数人想想都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就压在整个材料研究所身上。

  哪怕绝大多数压力都被秦裕院士承担了,但每个研究员自己都再给自己施加了不少心理压力。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