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开拓者”计划如同一道宇宙的惊雷,劈开了人类文明全新的天际线时,全球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国度——大夏。
如果说,李长夜为全人类点亮了通往星辰大海的灯塔,那么大夏,无疑就是距离这座灯塔最近、也最先被其光芒照亮的土地。
李长夜是大夏人。
这个简单的事实,如同一剂最强效的催化剂,注入了每一个大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自豪、自信与使命感的民族情绪,从昆仑山脉的雪顶,到东海之滨的渔村,在大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发酵、升腾。
过去数百年,大夏一直在追赶。
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他们隐忍、勤劳、坚韧,将汗水与智慧,浇筑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埋藏着一丝对昔日“天朝上国”荣光的追忆,和一丝在近代史中落后于人的不甘。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李长夜,这个从他们血脉中走出的男人,没有去追赶任何人。他直接,定义了未来。
他没有使用旧时代的船坚炮利,而是用无法被理解的科技、和无法被拒绝的宇宙财富,为全人类,制定了新的规则。
这是一种源自更高维度的、无可匹敌的引领。
“功勋体系”,与大夏人几千年来所信奉的“天道酬勤”、“多劳多得”的朴素价值观,完美契合。
“大航海时代”,则唤醒了他们基因深处,那份属于“郑和下西洋”的、对未知海洋与无尽宝藏的古老渴望。
于是,当“大辞职浪潮”和“大迁徙浪潮”席卷全球,让许多旧时代的西方强国陷入社会秩序的短暂混乱时。
大夏,却以一种惊人的、平稳而又高效的姿态,完成了整片大陆的社会功能重组。
没有混乱,只有井然有序的、全民参与的“转型”。
无数人辞去了旧的工作,但他们不是去躺平享乐,而是在辞职的第二天,就涌入了离家最近的社区大学、线上教育平台,开始疯狂地学习与星际开拓相关的一切知识。
“我爸,一个开了三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现在天天抱着一本《天体物理学导论》啃,他说他要算明白去哪个小行星带‘拉活儿’,才不会被引力陷阱‘贴条’。”
“我妈,一个退休的会计,现在是十几个星际矿业众筹群的‘财务总监’,每天算的可不是几毛钱的菜价,而是几百亿‘功勋权重’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整个小区,现在晚上已经没人跳广场舞了!大爷大妈们都在楼下活动中心,用公共全息屏,模拟驾驶‘开拓者’级飞船,天天为了谁先撞上木星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带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段子,在大夏的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
整个大夏,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民参与的“星际大学”。而他们即将奔赴的,是一场关乎整个文明命运的、最盛大的“期末考试”。
在这场宏大的时代交响中,无数平凡的大夏人,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这个黄金年代里,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王德福,一个在黄河故道边,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的人生,就像他那张被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充满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踏实。
他的儿子和女儿,早已飞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去了新京、上都那样的大城市,成了他口中“写字楼里的白领”。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王德福正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看着“神谕”终端推送的新闻,茫然无措。
七十万亿亿?小行星采矿?这些词汇,对他来说,比天上的云彩还要遥远。他唯一能听懂的,就是以后大家都不需要为吃饭发愁了。
“不为吃饭发愁了,那俺的这些地,还有啥用?俺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骨头,还有啥用?”
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巨大失落感,第一次击中了这个朴实的老人。
然而,在他的儿子,一个在新京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王福接触到了“星辰大海企业即时生成系统”。
“爸,您看,现在注册公司多容易。您不是最懂种地吗?您看看这个经营范围——‘太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啥……啥玩意儿?在天上种地?”王德福瞪大了眼睛。
“对啊!”儿子激动地解释道,“天穹市那么多人,以后还有更多的空间站,他们吃的菜从哪儿来?总不能一直从地球运吧?成本多高啊!您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
王德福一辈子都相信一个道理:人,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五谷。就算人飞到了天上去,这个道理,也不会变。
他用自己一辈子辛勤耕作积攒下来的、不算太高却也足够启动的“功勋权重”,在儿子的帮助下,注册了一家名为“神农后裔”的星际农业公司。
他没有去研究那些高深莫测的水培、气培技术。
他只是将自己几十年来的“土办法”,与“普罗米修斯”提供的公开数据相结合。
他研究不同星球的尘土样本,分析其微量元素,然后根据地球上的“配土”经验,调配出最适合在空间站的离心机重力环境下,种植大夏人最爱吃的白菜、萝卜、西红柿的“星辰土壤”。
他的第一个客户,是“天穹市”的一个小型生活舱。对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订购了一套他的“土壤改良方案”。
半个月后,一抹鲜嫩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绿色,在冰冷的太空舱里,顽强地生长了出来。
当那个生活舱的工程师,吃到了第一口自己亲手种出来的、清脆爽口的太空黄瓜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种源自基因深处的、对土地和收获的喜悦,是任何合成营养膏都无法替代的。
“神农后裔”的订单,瞬间爆炸了。
王德福的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为了“天穹市”最大的“土壤解决方案”供应商。
无数的“开拓者”飞船,在出发前,都会向他订购一套小型的“生态循环种植箱”,作为漫长星际旅行中,唯一的慰藉。
王德福没有离开他的村子。他只是把自家的院子,扩建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实验室。
他每天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布衫,光着脚踩在各种来自月球、火星、小行星的土壤样本里,吧嗒着旱烟,指挥着一群从全球顶尖大学请来的农业博士,进行着新一轮的实验。
他的财富,以一种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速度,在“功"勋体系”的账户里飞涨。但他毫不在意。他只在乎,今年他培育出的新品种“星际8号”土豆,能不能在木卫二的模拟环境下,顺利发芽。
从黄土地,到星辰土。王德福,这个最传统的大夏农民,用他最质朴的方式,成为了星际大航海时代里,不可或缺的“后勤之王”。
他的命运,如同他培育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绽放出了远比过去更加璀璨的生命之花。
李浩,是上都一家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30岁,发际线已经岌岌可危。他的人生,被“996”和KPI填满。
他的梦想,是买一套上都市区的房子,然后还三十年的房贷。这个梦想,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发布会那天,他正在公司通宵加班,修复一个紧急的BUG。
当李长夜宣布“全球公民红利基金”时,他麻木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账户。那个瞬间多出来的、足以让他全款买下三套房子的数字,让他产生了一种极不真实的荒谬感。
他没有狂喜,也没有激动。他只是默默地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天,他递交了辞职信。和他一起辞职的,还有他所在的整个项目组。
他们没有像华尔街的精英那样去涂鸦狂欢,而是找了一个通宵营业的烧烤摊,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在泪水和酒嗝中,痛骂着过去那个为了生存而扭曲自己的岁月。
酒醒之后,李浩和他的几个同事,用他们凑在一起的“功勋权重”,成立了一家名为“奇点代码”的软件公司。
他们的业务,不是去开发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而是专门为那些新成立的、由外行组成的星际公司,提供“傻瓜式”的IT解决方案。
“大哥,您是开采矿船的吧?您不懂代码没关系。您看我们这个‘一键挖矿’APP,连接‘普罗米修斯’的公开星图,自动规划最优航线,自动规避陨石流,自动计算燃料消耗和利润率。您只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开挖’就行了!”
“美女,您是做星际代购的?我们这套‘星际驿站’系统,能实时追踪您在柯伊伯带买的‘彗星冰淇淋’到哪儿了,保证全程冷链,到货自动提醒,支持‘功勋’和‘实物’双向支付!”
他们的产品,简单、粗暴、有效。完美地切中了这个全民创业时代的最大痛点——无数人有梦想、有激情、有启动资金,但他们不懂技术。
“奇点代码”的业务量,呈指数级增长。李浩他们不再需要加班。他们雇佣了更聪明的AI来为他们编写基础代码。他们把公司总部,搬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每天上午,他们在沙滩上开需求分析会,下午,冲浪、潜水、晒太阳,晚上,远程检查一下AI的工作进度。
他们的财富,比过去“996”时,增长了数万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回了生活,找回了对技术最本源的热爱。
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的“码农”,而是用代码,为这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提供润滑与秩序的“工程师”。
李浩最终也没有去买上都的房子。他用一笔不算太多的钱,买下了一艘小型的、二手的星际游艇。他计划在明年,带着他的团队,进行一次环太阳系的旅行。
他的梦想,从一套房子,变成了一片星空。
如果说,李长夜为全人类点亮了通往星辰大海的灯塔,那么大夏,无疑就是距离这座灯塔最近、也最先被其光芒照亮的土地。
李长夜是大夏人。
这个简单的事实,如同一剂最强效的催化剂,注入了每一个大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自豪、自信与使命感的民族情绪,从昆仑山脉的雪顶,到东海之滨的渔村,在大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发酵、升腾。
过去数百年,大夏一直在追赶。
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他们隐忍、勤劳、坚韧,将汗水与智慧,浇筑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埋藏着一丝对昔日“天朝上国”荣光的追忆,和一丝在近代史中落后于人的不甘。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李长夜,这个从他们血脉中走出的男人,没有去追赶任何人。他直接,定义了未来。
他没有使用旧时代的船坚炮利,而是用无法被理解的科技、和无法被拒绝的宇宙财富,为全人类,制定了新的规则。
这是一种源自更高维度的、无可匹敌的引领。
“功勋体系”,与大夏人几千年来所信奉的“天道酬勤”、“多劳多得”的朴素价值观,完美契合。
“大航海时代”,则唤醒了他们基因深处,那份属于“郑和下西洋”的、对未知海洋与无尽宝藏的古老渴望。
于是,当“大辞职浪潮”和“大迁徙浪潮”席卷全球,让许多旧时代的西方强国陷入社会秩序的短暂混乱时。
大夏,却以一种惊人的、平稳而又高效的姿态,完成了整片大陆的社会功能重组。
没有混乱,只有井然有序的、全民参与的“转型”。
无数人辞去了旧的工作,但他们不是去躺平享乐,而是在辞职的第二天,就涌入了离家最近的社区大学、线上教育平台,开始疯狂地学习与星际开拓相关的一切知识。
“我爸,一个开了三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现在天天抱着一本《天体物理学导论》啃,他说他要算明白去哪个小行星带‘拉活儿’,才不会被引力陷阱‘贴条’。”
“我妈,一个退休的会计,现在是十几个星际矿业众筹群的‘财务总监’,每天算的可不是几毛钱的菜价,而是几百亿‘功勋权重’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整个小区,现在晚上已经没人跳广场舞了!大爷大妈们都在楼下活动中心,用公共全息屏,模拟驾驶‘开拓者’级飞船,天天为了谁先撞上木星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带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段子,在大夏的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
整个大夏,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民参与的“星际大学”。而他们即将奔赴的,是一场关乎整个文明命运的、最盛大的“期末考试”。
在这场宏大的时代交响中,无数平凡的大夏人,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这个黄金年代里,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王德福,一个在黄河故道边,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的人生,就像他那张被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充满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踏实。
他的儿子和女儿,早已飞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去了新京、上都那样的大城市,成了他口中“写字楼里的白领”。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王德福正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看着“神谕”终端推送的新闻,茫然无措。
七十万亿亿?小行星采矿?这些词汇,对他来说,比天上的云彩还要遥远。他唯一能听懂的,就是以后大家都不需要为吃饭发愁了。
“不为吃饭发愁了,那俺的这些地,还有啥用?俺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骨头,还有啥用?”
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巨大失落感,第一次击中了这个朴实的老人。
然而,在他的儿子,一个在新京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王福接触到了“星辰大海企业即时生成系统”。
“爸,您看,现在注册公司多容易。您不是最懂种地吗?您看看这个经营范围——‘太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啥……啥玩意儿?在天上种地?”王德福瞪大了眼睛。
“对啊!”儿子激动地解释道,“天穹市那么多人,以后还有更多的空间站,他们吃的菜从哪儿来?总不能一直从地球运吧?成本多高啊!您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
王德福一辈子都相信一个道理:人,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五谷。就算人飞到了天上去,这个道理,也不会变。
他用自己一辈子辛勤耕作积攒下来的、不算太高却也足够启动的“功勋权重”,在儿子的帮助下,注册了一家名为“神农后裔”的星际农业公司。
他没有去研究那些高深莫测的水培、气培技术。
他只是将自己几十年来的“土办法”,与“普罗米修斯”提供的公开数据相结合。
他研究不同星球的尘土样本,分析其微量元素,然后根据地球上的“配土”经验,调配出最适合在空间站的离心机重力环境下,种植大夏人最爱吃的白菜、萝卜、西红柿的“星辰土壤”。
他的第一个客户,是“天穹市”的一个小型生活舱。对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订购了一套他的“土壤改良方案”。
半个月后,一抹鲜嫩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绿色,在冰冷的太空舱里,顽强地生长了出来。
当那个生活舱的工程师,吃到了第一口自己亲手种出来的、清脆爽口的太空黄瓜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种源自基因深处的、对土地和收获的喜悦,是任何合成营养膏都无法替代的。
“神农后裔”的订单,瞬间爆炸了。
王德福的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为了“天穹市”最大的“土壤解决方案”供应商。
无数的“开拓者”飞船,在出发前,都会向他订购一套小型的“生态循环种植箱”,作为漫长星际旅行中,唯一的慰藉。
王德福没有离开他的村子。他只是把自家的院子,扩建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实验室。
他每天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布衫,光着脚踩在各种来自月球、火星、小行星的土壤样本里,吧嗒着旱烟,指挥着一群从全球顶尖大学请来的农业博士,进行着新一轮的实验。
他的财富,以一种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速度,在“功"勋体系”的账户里飞涨。但他毫不在意。他只在乎,今年他培育出的新品种“星际8号”土豆,能不能在木卫二的模拟环境下,顺利发芽。
从黄土地,到星辰土。王德福,这个最传统的大夏农民,用他最质朴的方式,成为了星际大航海时代里,不可或缺的“后勤之王”。
他的命运,如同他培育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绽放出了远比过去更加璀璨的生命之花。
李浩,是上都一家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30岁,发际线已经岌岌可危。他的人生,被“996”和KPI填满。
他的梦想,是买一套上都市区的房子,然后还三十年的房贷。这个梦想,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发布会那天,他正在公司通宵加班,修复一个紧急的BUG。
当李长夜宣布“全球公民红利基金”时,他麻木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账户。那个瞬间多出来的、足以让他全款买下三套房子的数字,让他产生了一种极不真实的荒谬感。
他没有狂喜,也没有激动。他只是默默地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天,他递交了辞职信。和他一起辞职的,还有他所在的整个项目组。
他们没有像华尔街的精英那样去涂鸦狂欢,而是找了一个通宵营业的烧烤摊,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在泪水和酒嗝中,痛骂着过去那个为了生存而扭曲自己的岁月。
酒醒之后,李浩和他的几个同事,用他们凑在一起的“功勋权重”,成立了一家名为“奇点代码”的软件公司。
他们的业务,不是去开发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而是专门为那些新成立的、由外行组成的星际公司,提供“傻瓜式”的IT解决方案。
“大哥,您是开采矿船的吧?您不懂代码没关系。您看我们这个‘一键挖矿’APP,连接‘普罗米修斯’的公开星图,自动规划最优航线,自动规避陨石流,自动计算燃料消耗和利润率。您只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开挖’就行了!”
“美女,您是做星际代购的?我们这套‘星际驿站’系统,能实时追踪您在柯伊伯带买的‘彗星冰淇淋’到哪儿了,保证全程冷链,到货自动提醒,支持‘功勋’和‘实物’双向支付!”
他们的产品,简单、粗暴、有效。完美地切中了这个全民创业时代的最大痛点——无数人有梦想、有激情、有启动资金,但他们不懂技术。
“奇点代码”的业务量,呈指数级增长。李浩他们不再需要加班。他们雇佣了更聪明的AI来为他们编写基础代码。他们把公司总部,搬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每天上午,他们在沙滩上开需求分析会,下午,冲浪、潜水、晒太阳,晚上,远程检查一下AI的工作进度。
他们的财富,比过去“996”时,增长了数万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回了生活,找回了对技术最本源的热爱。
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的“码农”,而是用代码,为这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提供润滑与秩序的“工程师”。
李浩最终也没有去买上都的房子。他用一笔不算太多的钱,买下了一艘小型的、二手的星际游艇。他计划在明年,带着他的团队,进行一次环太阳系的旅行。
他的梦想,从一套房子,变成了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