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留在临安-《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你还将我的军了?那你可知这句话的出处是怎么来的?”张平安瞥了一眼儿子,笑问道。

  “我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篇”,小鱼儿理直气壮地回道。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子此言其实是针对特定场合,比如祭祀或者正式宴席的礼仪要求,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绝对禁令,现在往往被半肚子学问的人曲解,在《论语》中,孔子本人也与弟子边吃边讨论学问,如‘有酒食,先生馔’这句,就是佐证,你呀,还有的学呢”,张平安缓缓解释道。

  给小鱼儿听得一愣一愣的,“爹,你比夫子还厉害!”

  徐氏听得心中骄傲,笑道:“那可不嘛,你爹可是二甲进士呢,你夫子是吗?”

  “不是”,小鱼儿摇头。

  “任何时候,听话都不能片面,就算夫子功名上不如爹,可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还是能从夫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习惯”,张平安教育道。

  孩子还小,张平安也没指望他现在就明白自己话中的意思。

  随着人生经历的越多,才越能慢慢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小鱼儿听后乖巧的点点头。

  张老二在一边看得很欣慰,儿子自己教导孩子,和自己往日教导完全不一样。

  小鱼儿多数时候也能听的进去,眼见的比往日懂事多了。

  难怪老话总说“子不教,父之过”呢,这事儿就得亲爹来干。

  张平安还不知道,就这段时间教育儿子的成果,直接帮他往后教子省了不少事儿。

  否则,老两口来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一套拦着,他还真不一定招架的住。

  用过饭后,张平安便先去了二姐夫家,提了自己的想法。

  末了,他也很直接道:“二姐,二姐夫,你们两口子也不用急着决定,和大哥,还有伯父、伯母都商量一下,毕竟这不是小事,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平安,多谢你了”,二姐夫刘湖生搓着手道谢。

  虽然和刘水生一母同胞,可心眼子和机灵劲儿上比刘水生就差远了,是个本分人,性子也好。

  这也是二丫能过得这么舒心的原因,两口子性子正好互补。

  “不过,我自己什么性子我知道,不是个特别吃得开的,也没有太大狠劲儿,在漕运上拿不住人,现在能做个小头头,说实话,我就挺知足的,这日子可比以前在老家好过多了”,刘湖生慢慢道,满脸认真,看得出都是真心话。

  “这事儿其实我也跟你二姐商量好多次了,跟家里其他人也商讨过,最后还是决定我们就不走了,就留在临安吧,尤其是蓬蓬和满满也大了,俩孩子读书还行,我们也怕到时候回了老家或者去京城俩孩子不适应,耽误了他们,唉,真的…真的辜负你一番好意了。”

  说到最后,刘湖生实在不好意思了。

  二丫也叹气,内心感到特别遗憾,但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不会反对丈夫的意见,一意孤行。

  何况丈夫说的确实有道理。

  “小弟,你二姐夫的顾虑也有道理,现在我公公婆婆身体也不太好,吃不进饭,也听不见人说话,耳背的厉害,可能也就这两年功夫了,我们就不折腾了”,二丫补充道。“有什么事咱们随时通信!”

  “行,我明白了,我也挺理解你们的决定的,往后蓬蓬和满满要是真有出息,能考到京城去,他们的学费和科考费我都包了,算是我这个做小舅的一点心意”,张平安承诺道。

  只要小辈们有出息,他是不吝啬这点银子的。

  “唉呀,不用不用,现在说这些话还早,别到时候闹了笑话”,二丫闻言又是高兴,又是激动,但还是推拒着。

  她不是爱占便宜的性子。

  二姐夫刘湖生也跟着道谢,然后推拒。

  两口子成亲十几年,感情依然很好,夫唱妇随,同时也妇唱夫随。

  “行了,就这么定了,也不是多大个事”,张平安最后一锤定音。

  刘湖生笑了笑,也不再说什么了,又问起自家三弟的事:“平安,你要再见到水生了,帮我劝劝他,让他回家看看,爹娘都念着他呢,多少年了,都没见到他人了,我和大哥要不是带着这一大家子,脱不开身,肯定要去亲自寻他的。”

  张平安闻言叹气,他又何尝没劝过呢!

  但当着二姐夫的面,他还是安慰道:“行,二姐夫,你放心,这事儿我会放在心上的!”

  “哎!你跟他说,赘婿就赘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好好儿的就行,他平日信上总是跟我们报喜不报忧,其实更让人担心了!”刘湖生提起三弟就有些愁眉不展。

  二丫跟着劝了几句才好些。

  从刘家出来后,知道了二姐一家的决定。

  张平安便让吃饱去了自己从前的一位同年府上下帖子,约人出来吃饭。

  此人如今正在漕运上做事,有点儿实权,人也知道分寸,帮忙经手二姐夫的调动事宜是最好不过了。

  聪明人说话不用讲太透,此人听完后便故作不经意般说起了自己长子的学业问题,正在为此苦恼中。

  张平安笑了笑,表示愿意举荐此人长子到太学念书。

  这事也就办成了。

  太学虽然是隶属于国子监,却是大周朝目前实际意义上的最高学府。

  是培养官员和朝廷栋梁的第一选择。

  最关键的是太学生可以通过“舍选”直接授官,或者参加科举考试,中榜率远高于地方学子。

  能进去的各个都是人精,绝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竞争也尤其激烈。

  以权势压人的学子更是不少。

  因此张平安从没想过早早将外甥们送进去。

  这人的长子进去了也只是第一关而已。

  以后前途还未可知。

  张平安不介意做个顺水人情,顺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时间如流水般一晃而过,张平安还没觉得过多久。

  钱攸宜的五七、六七、七七便接连过去了。

  好像自从过了二十岁以后,时间就一日比一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