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罗福贵想到了什么,笑了笑继续道:“倒是你们村那个村长,就是你那个族叔,有些见识,我刚从县里逃回来带着村里人走的时候,正碰到他带着家里人挑着家当往外逃。
后来我无意中在山上碰到过你们张家村人,才知道他当时只跟大家提了一嘴要走,第二日一大家子人就不见了,大家对他这个村长挺不满的,都在指责他没带着他们一起,也不知道最后他逃出去没有。”
想到大强叔一家的情况,张平安沉默了片刻。
大强叔是村长,身份不一样,当初这样做确实有些不地道。
但也算是人之常情,大难临头各自飞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战乱的时候无人在意,等战乱过了,村里人肯定就有意见了。
他也没多说。
通过罗福贵讲的,加上翁县令说的情况,他对老家众人的现状也有了个大概了解了。
这次祭祖,救济族人肯定是少不了的。
说起往日私塾里的种种,大家都很唏嘘,心里一时有些闷。
罗福贵还挂念着罗小夫子一家,“希望好人有好报吧,罗叔一家子都是好人呐!可惜府城太远,到现在也没个音信,其实我们村里人到现在都还时常念叨着罗夫子呢,那时候大家的日子是真好!”
张平安闻言也跟着说起了罗小夫子一家,笑道:“瞧我,要说的话太多,都忘了说了,我在开封的时候碰到过罗叔一家了,他们现在已经在开封安顿下来,孙辈两个小子还成了亲,日子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安稳踏实,你不用太担心,等以后再好点儿,我估计他们肯定要回乡祭祖的。”
“真的吗?那太好了!”罗福贵听后瞬间振奋起来,欣慰道:“我就说好人有好报!”
“不过他们怎么去了开封了?我听说,当时大家都是往南逃的多啊!”
“大部分人都是跟着人流走,大家手里又没个舆图什么的,难免迷路,再加上碰到了乱兵,阴差阳错的也就去了开封了”,张平安简单解释了几句。
“那接下来回乡祭祖后,你要在家里待多久,我看看能不能跟书院告几日假,咱们回乡里后一起聚聚,对了,还有盛远,也叫上他一起!”罗福贵问起张平安后面的打算。
总角之交,多年未见,大家还都大难不死,他是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不是像山长嘴里嘱咐的,让他务必贴上去打好关系,让平安给书院里拨银子要好处什么的。
他不是因为对方如今的身份。
当然,对方混得好,他也是真心为对方高兴,也为有这样的好友感到骄傲。
年少时那些酸酸涩涩的情绪早就没了。
“盛远如今过得怎么样了?他也在县里吗?没听翁县令说啊!”张平安诧异道。
他之前还特意问过刘盛远,结果翁县令说印象里根本就没有这号人。
说明刘盛远肯定没在本地生活的。
“他不在县里,在老家刘家村呢,也是前段日子刚回来的,要不是福安碰到他,跟我说了,我也不知道”,罗福贵笑道。
说着又有点儿生气,佯怒道:“这小子,如今混的也不错,结果回来后不声不响的,要不是福安碰到他,他还不一定会来找咱们,等见了面了,你可得好好儿说说他,从前就你俩关系最好了!”
金宝在一边听了也很惊讶,“刘盛远也回来了?”
随后笑骂道:“这小子,回来了也不找你们,不地道啊,到时候不用平安说,我也得好好儿说说他!他是回乡祭祖还是以后就在老家住了?”
“他是回乡祭祖,顺便给他祖父迁坟,估摸得待个一个来月吧”,罗福贵回道。
“听他说他是战乱的时候逃到了南昌府,然后就在那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初时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先生,后来新朝初立的时候考中了举人,但是会试落榜了,于是就在南昌府的府学中做了夫子,差事体面,也能有利于接下来全心备考会试。”
“他还不到三十,这个年纪的举人,那肯定还要再考的”,张平安点点头,很理解。
“他从前读书就不错,有天赋、又勤奋,也算意料之中了”,金宝也跟着点点头。“不过他要给他祖父迁坟,看来是以后不准备再回来了!”
“是这样!”罗福贵很遗憾,“听他的意思,他们家祖籍就是洪州的,以后基本就是在南昌府定居下来了,他这次回来主要也是因为他父亲身体抱恙,不能回乡,他才赶着回乡祭祖,希望能完成他父亲的临终所托。”
“刘伯父身体不好吗?这还真是……唉!”金宝叹一口气。
“是啊,他母亲早已在南昌府病逝,就剩他父亲了,这是他父亲的心愿,他为人子的当然要回来了”,罗福贵点头。
他母亲也在战乱那几年去了,所以他很理解刘盛远。
几人一时静默,生老病死就是如此让人无力。
……
“福贵,那杨夫子还在书院吗?”看气氛静默,片刻后,刘三郎忍不住打听道。
“杨夫子?”罗福贵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是谁。
“就是以前青松书院的武夫子,教学子们骑射的”,刘三郎心里沉了沉,解释道。
“书院里早都没有武夫子了,更没有马,人都吃不饱了,学生也不多,如何能有条件再教骑射”,罗福贵摇了摇头,并不知道杨夫子的去向。
看几人一脸关心,罗福贵想了想,起身道:“我来青松书院时日也不太长,不如我去问问山长,兴许他知道呢?山长是从前书院的老人了!”
说完就要出门去。
“这样,我们一道去吧!”张平安起身道。
再怎样,没有让福贵去跑腿的道理。
“也好”,罗福贵没拒绝,“山长早就想去拜访你们了,就是你们今日不来,估计明日一早他也要去驿馆的”。
几人刚出门没走多远,青松书院如今的山长便迎上前来。
年约四十,态度热情但不失分寸,不卑不亢的,气质儒雅。
张平安知道如今的山长依然是林家人,只不过是林家旁支的旁支,跟林家本家已经隔得很远了。
要不当初南逃也不会落下他们。
这位山长据说以前在青松书院做过夫子,但有些透明,存在感不强。
张平安印象不深。
两边寒暄过后,刘三郎说明来意,林山长捋着胡须回忆道:“杨夫子我知道,咱们书院这一二十年来,也就他一位武夫子,战乱那几年他也没逃,一直在县里,好像还被逼着在乱军的军营中做过杂役,后来乱军走的时候他想法子逃出来了,扛过了饥荒,一直活到了新朝初立,但是到底年纪大了,那几年饥荒把人都拖垮了,后来病逝了,当时还是书院里几个老人帮着安葬的。”
“已经死了?”刘三郎不确定道,哪怕心里有些预感,他依然感到很难过。
张平安也想起那个洒脱又不羁的男子,一时间也沉默了。
杨夫子真的是这个时候少有的活的热烈坦诚而又自由的人。
片刻后,张平安才叹了一口气问道:“葬在哪里了?可否带我们去看看?”
说完又吩咐吃饱赶紧去买些祭品过来。
后来我无意中在山上碰到过你们张家村人,才知道他当时只跟大家提了一嘴要走,第二日一大家子人就不见了,大家对他这个村长挺不满的,都在指责他没带着他们一起,也不知道最后他逃出去没有。”
想到大强叔一家的情况,张平安沉默了片刻。
大强叔是村长,身份不一样,当初这样做确实有些不地道。
但也算是人之常情,大难临头各自飞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战乱的时候无人在意,等战乱过了,村里人肯定就有意见了。
他也没多说。
通过罗福贵讲的,加上翁县令说的情况,他对老家众人的现状也有了个大概了解了。
这次祭祖,救济族人肯定是少不了的。
说起往日私塾里的种种,大家都很唏嘘,心里一时有些闷。
罗福贵还挂念着罗小夫子一家,“希望好人有好报吧,罗叔一家子都是好人呐!可惜府城太远,到现在也没个音信,其实我们村里人到现在都还时常念叨着罗夫子呢,那时候大家的日子是真好!”
张平安闻言也跟着说起了罗小夫子一家,笑道:“瞧我,要说的话太多,都忘了说了,我在开封的时候碰到过罗叔一家了,他们现在已经在开封安顿下来,孙辈两个小子还成了亲,日子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安稳踏实,你不用太担心,等以后再好点儿,我估计他们肯定要回乡祭祖的。”
“真的吗?那太好了!”罗福贵听后瞬间振奋起来,欣慰道:“我就说好人有好报!”
“不过他们怎么去了开封了?我听说,当时大家都是往南逃的多啊!”
“大部分人都是跟着人流走,大家手里又没个舆图什么的,难免迷路,再加上碰到了乱兵,阴差阳错的也就去了开封了”,张平安简单解释了几句。
“那接下来回乡祭祖后,你要在家里待多久,我看看能不能跟书院告几日假,咱们回乡里后一起聚聚,对了,还有盛远,也叫上他一起!”罗福贵问起张平安后面的打算。
总角之交,多年未见,大家还都大难不死,他是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不是像山长嘴里嘱咐的,让他务必贴上去打好关系,让平安给书院里拨银子要好处什么的。
他不是因为对方如今的身份。
当然,对方混得好,他也是真心为对方高兴,也为有这样的好友感到骄傲。
年少时那些酸酸涩涩的情绪早就没了。
“盛远如今过得怎么样了?他也在县里吗?没听翁县令说啊!”张平安诧异道。
他之前还特意问过刘盛远,结果翁县令说印象里根本就没有这号人。
说明刘盛远肯定没在本地生活的。
“他不在县里,在老家刘家村呢,也是前段日子刚回来的,要不是福安碰到他,跟我说了,我也不知道”,罗福贵笑道。
说着又有点儿生气,佯怒道:“这小子,如今混的也不错,结果回来后不声不响的,要不是福安碰到他,他还不一定会来找咱们,等见了面了,你可得好好儿说说他,从前就你俩关系最好了!”
金宝在一边听了也很惊讶,“刘盛远也回来了?”
随后笑骂道:“这小子,回来了也不找你们,不地道啊,到时候不用平安说,我也得好好儿说说他!他是回乡祭祖还是以后就在老家住了?”
“他是回乡祭祖,顺便给他祖父迁坟,估摸得待个一个来月吧”,罗福贵回道。
“听他说他是战乱的时候逃到了南昌府,然后就在那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初时是在大户人家做西席先生,后来新朝初立的时候考中了举人,但是会试落榜了,于是就在南昌府的府学中做了夫子,差事体面,也能有利于接下来全心备考会试。”
“他还不到三十,这个年纪的举人,那肯定还要再考的”,张平安点点头,很理解。
“他从前读书就不错,有天赋、又勤奋,也算意料之中了”,金宝也跟着点点头。“不过他要给他祖父迁坟,看来是以后不准备再回来了!”
“是这样!”罗福贵很遗憾,“听他的意思,他们家祖籍就是洪州的,以后基本就是在南昌府定居下来了,他这次回来主要也是因为他父亲身体抱恙,不能回乡,他才赶着回乡祭祖,希望能完成他父亲的临终所托。”
“刘伯父身体不好吗?这还真是……唉!”金宝叹一口气。
“是啊,他母亲早已在南昌府病逝,就剩他父亲了,这是他父亲的心愿,他为人子的当然要回来了”,罗福贵点头。
他母亲也在战乱那几年去了,所以他很理解刘盛远。
几人一时静默,生老病死就是如此让人无力。
……
“福贵,那杨夫子还在书院吗?”看气氛静默,片刻后,刘三郎忍不住打听道。
“杨夫子?”罗福贵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是谁。
“就是以前青松书院的武夫子,教学子们骑射的”,刘三郎心里沉了沉,解释道。
“书院里早都没有武夫子了,更没有马,人都吃不饱了,学生也不多,如何能有条件再教骑射”,罗福贵摇了摇头,并不知道杨夫子的去向。
看几人一脸关心,罗福贵想了想,起身道:“我来青松书院时日也不太长,不如我去问问山长,兴许他知道呢?山长是从前书院的老人了!”
说完就要出门去。
“这样,我们一道去吧!”张平安起身道。
再怎样,没有让福贵去跑腿的道理。
“也好”,罗福贵没拒绝,“山长早就想去拜访你们了,就是你们今日不来,估计明日一早他也要去驿馆的”。
几人刚出门没走多远,青松书院如今的山长便迎上前来。
年约四十,态度热情但不失分寸,不卑不亢的,气质儒雅。
张平安知道如今的山长依然是林家人,只不过是林家旁支的旁支,跟林家本家已经隔得很远了。
要不当初南逃也不会落下他们。
这位山长据说以前在青松书院做过夫子,但有些透明,存在感不强。
张平安印象不深。
两边寒暄过后,刘三郎说明来意,林山长捋着胡须回忆道:“杨夫子我知道,咱们书院这一二十年来,也就他一位武夫子,战乱那几年他也没逃,一直在县里,好像还被逼着在乱军的军营中做过杂役,后来乱军走的时候他想法子逃出来了,扛过了饥荒,一直活到了新朝初立,但是到底年纪大了,那几年饥荒把人都拖垮了,后来病逝了,当时还是书院里几个老人帮着安葬的。”
“已经死了?”刘三郎不确定道,哪怕心里有些预感,他依然感到很难过。
张平安也想起那个洒脱又不羁的男子,一时间也沉默了。
杨夫子真的是这个时候少有的活的热烈坦诚而又自由的人。
片刻后,张平安才叹了一口气问道:“葬在哪里了?可否带我们去看看?”
说完又吩咐吃饱赶紧去买些祭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