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人与天的论道,在经过三天后落下帷幕,尽管没有分出高低,可也注定会名传千古,为后人歌颂。”
“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但都没有因为对方的言论改变自己思想,或许…这就是惺惺相惜的缘故罢!”
“告别洛邑,孔子踏上返回鲁国的路程,他曾向郯子学宫制,与齐景公纵论天下。”
“三十而立的年纪,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眼前的世界,却让他愈发感到陌生。”
声音娓娓道来,在众人耳畔响彻,慈祥而充满神性,为他们展开属于孔子的一生。
而声音每每响起,就有与之对应的画面浮现,整体画风虽然古朴,却恰恰符合封建时代的装扮,代入感极强。
画面的最后,是历经沧桑的孔子平躺在一片山林中,眼神彷徨迷茫。
“随着周天子权力的丧失,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日渐崩塌,他所奉行的那套周礼,正在不可阻挡地朝着一个方向坠落。”
“诸侯国的烽火,正在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存续数百年的朝代,还有让这片土地和人民绵延安稳的精神结构。”
“他要想方设法的呼唤并恢复周礼,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礼制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重新安放进世人的心中,一切从教化做起。”
“孔子向众人敞开大门,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宫学传统,创办了炎黄史上第一所私学,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的开放式学校。”
“他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村野民间,知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孔子为学生们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这被后人称为君子六艺。”
慈祥而神性的旁白声落下帷幕,孔子教导学生君子六艺的画面开始浮现。
可很快,他们嘴角就不由自主的狂抽起来。
你以为的孔子学生:彬彬有礼,风花月雪,手无缚鸡之力。
实际上的孔子学生:臂开长弓,连发四箭如珠串联,肩扛巨石逆流而上,胯骑战马左射禽兽。
除此之外,琴棋书画还样样精通,教导内容涵盖德伦理、艺术修养、军事技能、文字文化、数理逻辑五大领域,主打一个六边形战士。
饶是余朝阳这般见过了大场面的人,在此刻也忍不住吐槽道:“这不就是儒生那一套吗?”
“不是…儒家祖师爷这么生猛,咋到三国时期儒生就变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弱鸡了?”
“若一直如此,丞相何至于无人可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带着疑惑,余朝阳心神再度沉沦其中。
“经历几十年的磨难,四十岁的孔子对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通透了,八年后,曾经将他拒之门外的家臣阳虎执掌着鲁国大政,孔子选择退隐湖海,这段时间里,他写就了《诗》《书》《礼》《乐》,门生遍布天下。”
“鲁定公时期,孔子升任大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他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念改变一个国家,可现实总是不尽如意,三年后,鲁国君臣沉迷齐国送来的歌舞,他与季氏权贵们两相失和,被迫再度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天下。”
“重新踏上旅途的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怀抱着希望和理想,这群布道者目标明确,他们游走各国就是为了广播‘仁’和‘礼’的主张,寄望能为执政者所用,这十四年的颠沛流离,被后人取了一个轻松的名字——周游列国。”
画面里的孔子衣衫褴褛,时常食不果腹,天为被地为床,迫切的想自己主张能被诸国国君采纳。
诸国国君虽对孔子礼待有加,可对他的主张却是避之莫及。
每一次希望都会变成绝望,然后又变成希望,如此反复了不知多少次,可始终不变的,是孔子一行人坚定的眼神!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回到属于他的杏坛,当年跟随他出游的子弟多以学成出仕,孔子在家乡继续开课授徒,相传他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但这些都难以安慰晚年的暮年的孤独。”
“在经历心爱的弟子颜回突然病死,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战乱,唯一的儿子先他而去后,孔子重病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等来了弟子子贡,孔子从病榻上慢慢起身迎上前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远远地冲子贡喊道:你为何…来的这样迟啊。”
“这一年,孔子七十三岁永世长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编为书,其名曰:《论语》!”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炎黄两千年。”
“后人有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轰!
一道金色雷霆贯穿整个画面,六本泛着荧荧华光,充满岁月气息的泛黄书籍顷刻占据了整个屏幕。
从左到右分别为:《诗》《书》《礼》《乐》《易》《论语》。
余朝阳颤抖着手,缓缓点开那本最大的《论语》,几乎是在瞬间,他的瞳孔就缩成了针尖!
弹幕更是瞬间爆炸!
“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认同,但都没有因为对方的言论改变自己思想,或许…这就是惺惺相惜的缘故罢!”
“告别洛邑,孔子踏上返回鲁国的路程,他曾向郯子学宫制,与齐景公纵论天下。”
“三十而立的年纪,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眼前的世界,却让他愈发感到陌生。”
声音娓娓道来,在众人耳畔响彻,慈祥而充满神性,为他们展开属于孔子的一生。
而声音每每响起,就有与之对应的画面浮现,整体画风虽然古朴,却恰恰符合封建时代的装扮,代入感极强。
画面的最后,是历经沧桑的孔子平躺在一片山林中,眼神彷徨迷茫。
“随着周天子权力的丧失,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日渐崩塌,他所奉行的那套周礼,正在不可阻挡地朝着一个方向坠落。”
“诸侯国的烽火,正在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存续数百年的朝代,还有让这片土地和人民绵延安稳的精神结构。”
“他要想方设法的呼唤并恢复周礼,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礼制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重新安放进世人的心中,一切从教化做起。”
“孔子向众人敞开大门,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宫学传统,创办了炎黄史上第一所私学,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众的开放式学校。”
“他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村野民间,知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孔子为学生们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这被后人称为君子六艺。”
慈祥而神性的旁白声落下帷幕,孔子教导学生君子六艺的画面开始浮现。
可很快,他们嘴角就不由自主的狂抽起来。
你以为的孔子学生:彬彬有礼,风花月雪,手无缚鸡之力。
实际上的孔子学生:臂开长弓,连发四箭如珠串联,肩扛巨石逆流而上,胯骑战马左射禽兽。
除此之外,琴棋书画还样样精通,教导内容涵盖德伦理、艺术修养、军事技能、文字文化、数理逻辑五大领域,主打一个六边形战士。
饶是余朝阳这般见过了大场面的人,在此刻也忍不住吐槽道:“这不就是儒生那一套吗?”
“不是…儒家祖师爷这么生猛,咋到三国时期儒生就变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弱鸡了?”
“若一直如此,丞相何至于无人可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带着疑惑,余朝阳心神再度沉沦其中。
“经历几十年的磨难,四十岁的孔子对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通透了,八年后,曾经将他拒之门外的家臣阳虎执掌着鲁国大政,孔子选择退隐湖海,这段时间里,他写就了《诗》《书》《礼》《乐》,门生遍布天下。”
“鲁定公时期,孔子升任大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他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念改变一个国家,可现实总是不尽如意,三年后,鲁国君臣沉迷齐国送来的歌舞,他与季氏权贵们两相失和,被迫再度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天下。”
“重新踏上旅途的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怀抱着希望和理想,这群布道者目标明确,他们游走各国就是为了广播‘仁’和‘礼’的主张,寄望能为执政者所用,这十四年的颠沛流离,被后人取了一个轻松的名字——周游列国。”
画面里的孔子衣衫褴褛,时常食不果腹,天为被地为床,迫切的想自己主张能被诸国国君采纳。
诸国国君虽对孔子礼待有加,可对他的主张却是避之莫及。
每一次希望都会变成绝望,然后又变成希望,如此反复了不知多少次,可始终不变的,是孔子一行人坚定的眼神!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回到属于他的杏坛,当年跟随他出游的子弟多以学成出仕,孔子在家乡继续开课授徒,相传他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但这些都难以安慰晚年的暮年的孤独。”
“在经历心爱的弟子颜回突然病死,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战乱,唯一的儿子先他而去后,孔子重病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等来了弟子子贡,孔子从病榻上慢慢起身迎上前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远远地冲子贡喊道:你为何…来的这样迟啊。”
“这一年,孔子七十三岁永世长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编为书,其名曰:《论语》!”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炎黄两千年。”
“后人有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轰!
一道金色雷霆贯穿整个画面,六本泛着荧荧华光,充满岁月气息的泛黄书籍顷刻占据了整个屏幕。
从左到右分别为:《诗》《书》《礼》《乐》《易》《论语》。
余朝阳颤抖着手,缓缓点开那本最大的《论语》,几乎是在瞬间,他的瞳孔就缩成了针尖!
弹幕更是瞬间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