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划着,笑道:“正好还有几本题本,咱们君臣今儿个一并议了,也省得再传王宪、秦金他们入宫来折腾。”
三人忙起身躬身:“臣等遵旨。”
朱厚照便朝魏彬递了个眼色,魏彬连忙捧着那几本题本下去,先给毛纪,再递王琼,最后送到何孟春手里。待三人挨个儿瞧完,魏彬又把题本收回来放回御案,几个小太监早捧着小桌、纸笔过来,在三人面前一一摆好。
朱厚照见都齐备了,才开口道:“给事中张逵参了巡抚宁夏的都御史林琦,说他管不住庆府庶人台浤的事,还递了疏要辞官避责。那庆王台浤先前跟党羽暗里铸兵器,想谋逆,亏得张璇先揭发了,林琦跟着收尾,这时候正该宣示朝廷的威德,好好约束才是。可他俩一个巡抚一个巡按,怎的就没早发现?张逵要罢了他俩,另派能办事的去。吏部复议说,这两人素来没犯过大错,要是就这么罢了,倒可惜了。你们几个瞧瞧,该怎么计较?”
毛纪先开口,语气恭谨:“未知圣意如何?”
朱厚照靠在御榻上,手指敲了敲案上的揭帖:“前因后果,谷大用早把揭帖呈上来了,我都瞧了。昨儿还传了许泰进宫问这事,许泰说他俩处置得还算妥当。依我看,还是让他俩接着当巡抚吧。”
毛纪闻言,忙道:“那便请陛下下道敕书,叮嘱他俩务必尽心当差,可别再想着辞难避事了。”
朱厚照点头:“可。”
毛纪便拿起笔来拟票,写完呈上去。朱厚照扫了一眼,提笔在上面写了个 “可” 字,干脆利落。
朱厚照又翻了本题本,道:“刑部复核了河南巡抚张璁的奏本,说河南府推官张珊用酷刑杀了巡检,查得是实,按律判了充军。”
毛纪道:“既已查实罪行,这判决倒也妥当。”
朱厚照闻言点了点头,嘴角却勾了点笑意:“我原想判他个斩立决,偏刑部那边死劝着,说不合律例。既然先生也说妥当,那就照刑部的意思拟票吧。”
毛纪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心里暗自嘀咕:“就知道喊杀喊杀,这般戾气,可不是有伤天和么?” 可面上却不敢露半分,只应了声 “是”。
没等他动笔,朱厚照又开口:“徐光祚被科道官参了,自己递了本要辞官,还说如今是太平盛世,该让文臣多担些事。你们瞧瞧这事该怎么处?”
毛纪一听 “徐光祚” 三个字,心里头便有些气,起身道:“历来文武大臣被科道弹劾,哪个不是闻风便警醒,越发约束自己,守着规矩办事?徐光祚本是戴罪之身,蒙陛下天恩,没治他的罪,反倒让他总督军学这么要紧的差事,这是再生之恩!如今瞧他这言行,倒像市井里的小人似的,逞口舌之快,半分大臣的体统都没有,实在是辜负了陛下的隆恩与托付。臣瞧着这般光景,心里头实在疼得慌,求陛下发道敕书,好好训饬他几句,也好警戒旁人,让百官都知敬畏。”
王琼坐在一旁,慢悠悠捋了捋须,道:“徐光祚办差倒还算尽心,些许小事,宽慰他几句也就罢了,不必太过严苛。”
何孟春也起身道:“臣协理军学的事,这里头的原委略知一二,无非是前些日子恩宴武科进士时的一点小纠葛,早都说开了。徐光祚递本自劾,也是历来的惯例。首辅说的是正理,次辅的话也在理。”
朱厚照听着,忽然笑了:“徐光祚总督军学,管着风纪,整顿那些积年的弊病,里头难免触怒了同僚,得罪了些私下结党的人,这些我岂会不知道?做官的,走正路就难免招人怨,存公心就容易遭人非议,这都是常情。何况人非圣贤,谁还没点过错?他本是戴罪之身,我饶了他已是天恩,如今在任上受点委屈,说几句牢骚话,不过是凡人的情绪罢了,也不是故意要推托差事。要是就因为这个发敕书训他,反倒显得我器量小了。”
说着,他竟亲自拿起笔,在徐光祚的奏本上批道:“卿家世代有勋劳,朝廷把军学的事托付给你,怎好因旁人几句闲话就自疑自退?该越发用心办差才是,辞官的事不准。”
三人见了,忙齐声赞道:“陛下圣明!”
何孟春待话音落了,又躬身道:“启禀陛下,如今京卫武学收纳的生徒,早已不是往日只收京卫子弟那般了。既有武科进士来这里修习,也有京营、各镇的军官来研习,还有些该承袭爵位的舍人在里头,生源又广,品类又杂。要是还叫‘京卫武学’,一来罩不住这么多生源,二来也显不出这学馆的分量,实在不妥。这学馆蒙陛下恩宠,要培育三军的栋梁,关乎武学的兴衰、边疆的安危,该有个配得上它格局的名字。臣斗胆求陛下赐个新名,也好显它的规模,激励后来的人。”
朱厚照想了想,笑道:“那就叫‘京师武学’吧。往后各卫要是有想入学的,先去兵部考一考,合格了就能进来。”
毛纪在一旁听着,瞧着皇帝这般行事,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 —— 说该替朝廷高兴吧,又觉得哪里不对;说该叹气吧,偏事情又都顺顺当当的。他早猜透了圣上的心思,可没料到,圣上竟能想出这么些巧妙的法子来。
他不由得想起先前的事来:那会儿圣上要办京卫武学,一听说要起用徐光祚,满朝文武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都说圣上是要借徐光祚这把刀,杀一儆百。那阵子人心惶惶,谁都怕祸事落到自己头上,毛纪也听说,有些不服气的,正憋着要给徐光祚难堪呢。
他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宫劝劝圣上,别把事情闹得太僵,没承想徐光祚先扛不住了,递了本改革的奏疏来,措辞平平和和的,没敢太出格。
圣上见了那奏本,非但没生气,反倒有意要召夏言回京。那夏言在辽东虽说没杀多少人,可杀的那些蛀虫,个个都让京里的官员头皮发麻。大伙儿正琢磨着,圣上这是要让夏言来大开杀戒了,没曾想圣上又传了旨意,让礼部尚书何孟春也协理武学的事。
这步棋走得,可真是妙极了!
为何这么说?那些勋戚、世袭的武将们,原以为圣上要把天捅个窟窿,彻底翻了旧例,谁知道圣上不过是打破了一扇窗棂。皇帝准了徐光祚、夏言、何孟春三人的奏请,过往的是非一概不追究,更没把爵位官职的世袭和武学的考核成绩绑在一块儿,这一下,可把大伙儿都给松了口气。
这么一来,京卫武学的改革,反倒顺顺当当的了。武勋们被治得服服帖帖,文官们也没什么话说 —— 毕竟圣上让礼部协理,这明摆着是告诉文官们,这事还是文臣主导。把武学照着翰林院、国子监的规制来办,动静也就小了许多。
今儿个,这京卫武学 —— 哦不,该叫京师武学了 —— 里头的武科进士,能跟着皇帝一同去行祭祀大礼,这等事要是搁在往日,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却也没人觉得不妥。
御榻上的朱厚照瞧着底下的三人,尤其是毛纪那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还有王琼故作平静的样子,心里头暗自笑了:“这从政的道理,不就是把自个儿的人弄得多多的,把对手的人弄得少少的么?我又不是吃饱了撑的,何苦去跟全天下的人作对呢?”
三人忙起身躬身:“臣等遵旨。”
朱厚照便朝魏彬递了个眼色,魏彬连忙捧着那几本题本下去,先给毛纪,再递王琼,最后送到何孟春手里。待三人挨个儿瞧完,魏彬又把题本收回来放回御案,几个小太监早捧着小桌、纸笔过来,在三人面前一一摆好。
朱厚照见都齐备了,才开口道:“给事中张逵参了巡抚宁夏的都御史林琦,说他管不住庆府庶人台浤的事,还递了疏要辞官避责。那庆王台浤先前跟党羽暗里铸兵器,想谋逆,亏得张璇先揭发了,林琦跟着收尾,这时候正该宣示朝廷的威德,好好约束才是。可他俩一个巡抚一个巡按,怎的就没早发现?张逵要罢了他俩,另派能办事的去。吏部复议说,这两人素来没犯过大错,要是就这么罢了,倒可惜了。你们几个瞧瞧,该怎么计较?”
毛纪先开口,语气恭谨:“未知圣意如何?”
朱厚照靠在御榻上,手指敲了敲案上的揭帖:“前因后果,谷大用早把揭帖呈上来了,我都瞧了。昨儿还传了许泰进宫问这事,许泰说他俩处置得还算妥当。依我看,还是让他俩接着当巡抚吧。”
毛纪闻言,忙道:“那便请陛下下道敕书,叮嘱他俩务必尽心当差,可别再想着辞难避事了。”
朱厚照点头:“可。”
毛纪便拿起笔来拟票,写完呈上去。朱厚照扫了一眼,提笔在上面写了个 “可” 字,干脆利落。
朱厚照又翻了本题本,道:“刑部复核了河南巡抚张璁的奏本,说河南府推官张珊用酷刑杀了巡检,查得是实,按律判了充军。”
毛纪道:“既已查实罪行,这判决倒也妥当。”
朱厚照闻言点了点头,嘴角却勾了点笑意:“我原想判他个斩立决,偏刑部那边死劝着,说不合律例。既然先生也说妥当,那就照刑部的意思拟票吧。”
毛纪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心里暗自嘀咕:“就知道喊杀喊杀,这般戾气,可不是有伤天和么?” 可面上却不敢露半分,只应了声 “是”。
没等他动笔,朱厚照又开口:“徐光祚被科道官参了,自己递了本要辞官,还说如今是太平盛世,该让文臣多担些事。你们瞧瞧这事该怎么处?”
毛纪一听 “徐光祚” 三个字,心里头便有些气,起身道:“历来文武大臣被科道弹劾,哪个不是闻风便警醒,越发约束自己,守着规矩办事?徐光祚本是戴罪之身,蒙陛下天恩,没治他的罪,反倒让他总督军学这么要紧的差事,这是再生之恩!如今瞧他这言行,倒像市井里的小人似的,逞口舌之快,半分大臣的体统都没有,实在是辜负了陛下的隆恩与托付。臣瞧着这般光景,心里头实在疼得慌,求陛下发道敕书,好好训饬他几句,也好警戒旁人,让百官都知敬畏。”
王琼坐在一旁,慢悠悠捋了捋须,道:“徐光祚办差倒还算尽心,些许小事,宽慰他几句也就罢了,不必太过严苛。”
何孟春也起身道:“臣协理军学的事,这里头的原委略知一二,无非是前些日子恩宴武科进士时的一点小纠葛,早都说开了。徐光祚递本自劾,也是历来的惯例。首辅说的是正理,次辅的话也在理。”
朱厚照听着,忽然笑了:“徐光祚总督军学,管着风纪,整顿那些积年的弊病,里头难免触怒了同僚,得罪了些私下结党的人,这些我岂会不知道?做官的,走正路就难免招人怨,存公心就容易遭人非议,这都是常情。何况人非圣贤,谁还没点过错?他本是戴罪之身,我饶了他已是天恩,如今在任上受点委屈,说几句牢骚话,不过是凡人的情绪罢了,也不是故意要推托差事。要是就因为这个发敕书训他,反倒显得我器量小了。”
说着,他竟亲自拿起笔,在徐光祚的奏本上批道:“卿家世代有勋劳,朝廷把军学的事托付给你,怎好因旁人几句闲话就自疑自退?该越发用心办差才是,辞官的事不准。”
三人见了,忙齐声赞道:“陛下圣明!”
何孟春待话音落了,又躬身道:“启禀陛下,如今京卫武学收纳的生徒,早已不是往日只收京卫子弟那般了。既有武科进士来这里修习,也有京营、各镇的军官来研习,还有些该承袭爵位的舍人在里头,生源又广,品类又杂。要是还叫‘京卫武学’,一来罩不住这么多生源,二来也显不出这学馆的分量,实在不妥。这学馆蒙陛下恩宠,要培育三军的栋梁,关乎武学的兴衰、边疆的安危,该有个配得上它格局的名字。臣斗胆求陛下赐个新名,也好显它的规模,激励后来的人。”
朱厚照想了想,笑道:“那就叫‘京师武学’吧。往后各卫要是有想入学的,先去兵部考一考,合格了就能进来。”
毛纪在一旁听着,瞧着皇帝这般行事,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 —— 说该替朝廷高兴吧,又觉得哪里不对;说该叹气吧,偏事情又都顺顺当当的。他早猜透了圣上的心思,可没料到,圣上竟能想出这么些巧妙的法子来。
他不由得想起先前的事来:那会儿圣上要办京卫武学,一听说要起用徐光祚,满朝文武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都说圣上是要借徐光祚这把刀,杀一儆百。那阵子人心惶惶,谁都怕祸事落到自己头上,毛纪也听说,有些不服气的,正憋着要给徐光祚难堪呢。
他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宫劝劝圣上,别把事情闹得太僵,没承想徐光祚先扛不住了,递了本改革的奏疏来,措辞平平和和的,没敢太出格。
圣上见了那奏本,非但没生气,反倒有意要召夏言回京。那夏言在辽东虽说没杀多少人,可杀的那些蛀虫,个个都让京里的官员头皮发麻。大伙儿正琢磨着,圣上这是要让夏言来大开杀戒了,没曾想圣上又传了旨意,让礼部尚书何孟春也协理武学的事。
这步棋走得,可真是妙极了!
为何这么说?那些勋戚、世袭的武将们,原以为圣上要把天捅个窟窿,彻底翻了旧例,谁知道圣上不过是打破了一扇窗棂。皇帝准了徐光祚、夏言、何孟春三人的奏请,过往的是非一概不追究,更没把爵位官职的世袭和武学的考核成绩绑在一块儿,这一下,可把大伙儿都给松了口气。
这么一来,京卫武学的改革,反倒顺顺当当的了。武勋们被治得服服帖帖,文官们也没什么话说 —— 毕竟圣上让礼部协理,这明摆着是告诉文官们,这事还是文臣主导。把武学照着翰林院、国子监的规制来办,动静也就小了许多。
今儿个,这京卫武学 —— 哦不,该叫京师武学了 —— 里头的武科进士,能跟着皇帝一同去行祭祀大礼,这等事要是搁在往日,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却也没人觉得不妥。
御榻上的朱厚照瞧着底下的三人,尤其是毛纪那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还有王琼故作平静的样子,心里头暗自笑了:“这从政的道理,不就是把自个儿的人弄得多多的,把对手的人弄得少少的么?我又不是吃饱了撑的,何苦去跟全天下的人作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