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的目光缓缓扫过两人高举的册子,并未立刻伸手去接。
他脸上的神情淡然,眉目不动,只是静静凝视片刻。
最终将视线停在了林向安身上,眼中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之意。
宋道衡的信,他早在年前便已收阅。
信中言辞恳切,说是新科中得两名浙江举子,皆属可造之材,盼他闲暇之时,略加提点。
其中又尤以林向安为重,信里三提其名。
直言此子虽出身寒门,却禀赋不凡,学问扎实,思路清正。
惜无名师引路,恐埋没其才。
至于另一位段昊初,亦曾一笔带过,称其聪明勤敏,识度不凡。
虽着墨不多,却也显然看重。
当时还想着二人何时上门?
没想到一直到初七才来。
当仆人拿着这二人的名帖前来,他就把好友的信,又打开看了一遍。
信中,好友言辞恳切,让他帮忙。
思及此,许知远眉头微动,神色却无丝毫波澜:
“放下。”
二人闻言,齐声应诺。
随即将手中册子恭敬置于案前。
榆木几案打磨光洁,泛着淡淡木色温泽。
林向安与段昊初放下之时,动作极为轻缓。
而就在册子落定的瞬间,他俩动作未停,又几乎在同一时刻从袖中取出各自准备的礼单,悄然一并放于册下。
无声而不失分寸。
许知远并未看礼单,只是随手拿起案头离他最近的一本册子,随意翻了几页。
先扫了一眼题目,又翻到一篇策问的开头,低头细看起来。
神情依旧平静,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专注。
这人看上去寡言木讷,既不打招呼,也不多寒暄。
可林向安与段昊初心里却是悄悄松了口气。
对方肯动手翻看,反而说明愿意指点。
这正是他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
两人依旧站在案前,神情恭敬,不敢多动。
......
许知远先拿起了段昊初的册子。
他翻得不快,但也不显拖沓。
偶尔停顿一会,再翻一页,表面像是随意扫了几眼,其实已经把文章的思路大致看清了。
看完前几篇,他才停下,抬头看向段昊初。
“你的选材还算稳妥,思路也不错。但太讲究格式了,写得太规整,反而显得拘谨。”
说着,他随手拿起朱笔,在册子上标了几处,边批注边解释:
“比如这段讲‘州县积弊’,一上来就是‘政失其本,吏不知耻’。听着是有气势,可这种写法太常见,缺少新意。”
他语气犀利,下笔直指要害。
“学问不能只写在纸上,要想得通,更要行得通才行。”
段昊初心里一震,额角微跳,连忙拱手应道:
“大人教训得是。晚生平日写策,总怕言之无据,所以常常依旧例行文。往后定会多从现实出发,不拘旧法。”
许知远点了点头,没有再说。
接着,他翻看林向安的册子。
他心里也在想,这位宋道衡极力推荐的人,究竟有几分本事?
刚看了几页,他眉头便微微一皱。
显然没料到,这篇文章文风大胆,虽有节制,但锋芒太盛,反倒显得张扬了些。
不过很快他神色缓和,又往后翻了几篇,倒渐渐露出几分欣慰之色。
这股子劲头,倒是有几分当年自己的影子。
难怪好友宋道衡把人推荐给他,这分明是让他“敲打敲打”。
“你的文章啊——”
许知远开了口,手指轻点林向安册子中的几行字。
“像一棵刚冒头的翠竹,拔节有声,清劲得很。尤其这里‘官商之利,当以民食为秤’,立意不低,有担当。”
林向安心中微热,正想开口谦虚几句。
却见许知远眉头微蹙,又点了点文中的几处段落:
“只是这竹子长得太快、太直了。你看这几处——言辞太过尖锐,就像刚冒头的新竹,虽锋利,却也容易折断,更容易伤人。”
林向安心里顿时一紧,平日里他就有这意识收敛,但仍被教训,锋芒太露。
但许知远并无责备之意,语气平静,像是陈述一个事实。
他放下册子,站起来走到窗台附近。
那边有一盆文竹,他掐下一小截太过挺拔的新芽,放在书案上。
“你看这文竹,要长得亭亭玉立、风姿雅致,就不能一味往上窜。
得在适当的时候掐去尖头,让它学会内敛,积蓄力道。
这样长出来的枝叶,才显得含蓄有度,风骨自然流露。”
他捻了捻那截嫩芽,语气淡然:
“文章也是一样。道理要正,风骨要硬,但表达上不妨含蓄些。把想说的藏一分、让三分,留些余地。”
说着,他从后面书堆里,翻找了一会,抽出一本薄册子,封面写着《东莱博议》。
“这是南宋吕祖谦的文章,”
许知远递过去,林向安恭敬地双手接过。
“词句不必学他,重点在于体会他如何引经据典、步步推进,
把犀利的观点包在层层论证与雍容气度里。
就像用上好的锦缎包着青铜,外表温润,内里坚韧。”
林向安闻言,神色一肃,拱手道:
“谢大人教诲,晚生受益良多。”
林向安平时写文,本就有意识压住锋芒。
但思想上终究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人。
对一些现实问题虽知规矩,虽然面上遵守,但内心却嗤之以鼻。
因为太透彻,反而言语间过于犀利。
这原可以看作年少轻狂,本是才气的一种。
但在京城这个讲究分寸的地方,却容易惹祸。
在这个地方,理念是一回事,应试是另一回事。
若真想改变点什么,终究得一步步走上去才行。
而此刻他也看出来,许知远并不是那种一味讲清高、拘礼法的人。
他不光指出了问题,还愿意点拨一二。
这份诚意,林向安心里记下了。
许知远点点头,又提起朱笔,开始在册子上仔细批注,言辞简练,但句句击中要害。
批完后,他将二人各自的册子还了回去。
林向安翻至末页,看见那段朱批,心头一震:
文气如春江奔涌,沛然莫御,此才情可喜。
然江河入海,非一味湍急,贵在曲折涵容,终成其大。
愿君稍敛锋芒,化刚直为沉潜,则锦绣文章,指日可待。
这可是情真意切的指点,看得出其中的期待。
林向安抬眼望向许知远,只见他神色虽仍严肃,却不知为何,此刻看在眼里,却显得格外温和。
许知远靠回椅背,神情淡然,语气也随之缓了下来。
“你们两个,底子都不错,看得出来,平日是下过功夫的。”
他说得平和,既像是在点评,又像是在提醒:
“可真要走上仕途,光会写、写得好,还远远不够。
学问,不是为了好听,而是为了能解决问题。
书可以按章照搬,人却要懂得变通。
规矩要明白,但不能被规矩困住。”
说到这里,他的神色忽然多了一分惘然,似是话中有话。
仿佛并非只是在对他们说,也是在对自己感慨。
道理都明白,但终究宁愿选择不合时宜,甚至格格不入。
他不知眼前这两人,将来会走到哪一步。
但起码此刻,他不愿他们也踏上自己的老路。
既是无奈,更像是叮嘱。
屋中一时安静下来。
林向安与段昊初再次起身拱手,神色肃然,眼中多了几分敬意与沉思。
这场拜访,不虚此行。
他脸上的神情淡然,眉目不动,只是静静凝视片刻。
最终将视线停在了林向安身上,眼中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之意。
宋道衡的信,他早在年前便已收阅。
信中言辞恳切,说是新科中得两名浙江举子,皆属可造之材,盼他闲暇之时,略加提点。
其中又尤以林向安为重,信里三提其名。
直言此子虽出身寒门,却禀赋不凡,学问扎实,思路清正。
惜无名师引路,恐埋没其才。
至于另一位段昊初,亦曾一笔带过,称其聪明勤敏,识度不凡。
虽着墨不多,却也显然看重。
当时还想着二人何时上门?
没想到一直到初七才来。
当仆人拿着这二人的名帖前来,他就把好友的信,又打开看了一遍。
信中,好友言辞恳切,让他帮忙。
思及此,许知远眉头微动,神色却无丝毫波澜:
“放下。”
二人闻言,齐声应诺。
随即将手中册子恭敬置于案前。
榆木几案打磨光洁,泛着淡淡木色温泽。
林向安与段昊初放下之时,动作极为轻缓。
而就在册子落定的瞬间,他俩动作未停,又几乎在同一时刻从袖中取出各自准备的礼单,悄然一并放于册下。
无声而不失分寸。
许知远并未看礼单,只是随手拿起案头离他最近的一本册子,随意翻了几页。
先扫了一眼题目,又翻到一篇策问的开头,低头细看起来。
神情依旧平静,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专注。
这人看上去寡言木讷,既不打招呼,也不多寒暄。
可林向安与段昊初心里却是悄悄松了口气。
对方肯动手翻看,反而说明愿意指点。
这正是他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
两人依旧站在案前,神情恭敬,不敢多动。
......
许知远先拿起了段昊初的册子。
他翻得不快,但也不显拖沓。
偶尔停顿一会,再翻一页,表面像是随意扫了几眼,其实已经把文章的思路大致看清了。
看完前几篇,他才停下,抬头看向段昊初。
“你的选材还算稳妥,思路也不错。但太讲究格式了,写得太规整,反而显得拘谨。”
说着,他随手拿起朱笔,在册子上标了几处,边批注边解释:
“比如这段讲‘州县积弊’,一上来就是‘政失其本,吏不知耻’。听着是有气势,可这种写法太常见,缺少新意。”
他语气犀利,下笔直指要害。
“学问不能只写在纸上,要想得通,更要行得通才行。”
段昊初心里一震,额角微跳,连忙拱手应道:
“大人教训得是。晚生平日写策,总怕言之无据,所以常常依旧例行文。往后定会多从现实出发,不拘旧法。”
许知远点了点头,没有再说。
接着,他翻看林向安的册子。
他心里也在想,这位宋道衡极力推荐的人,究竟有几分本事?
刚看了几页,他眉头便微微一皱。
显然没料到,这篇文章文风大胆,虽有节制,但锋芒太盛,反倒显得张扬了些。
不过很快他神色缓和,又往后翻了几篇,倒渐渐露出几分欣慰之色。
这股子劲头,倒是有几分当年自己的影子。
难怪好友宋道衡把人推荐给他,这分明是让他“敲打敲打”。
“你的文章啊——”
许知远开了口,手指轻点林向安册子中的几行字。
“像一棵刚冒头的翠竹,拔节有声,清劲得很。尤其这里‘官商之利,当以民食为秤’,立意不低,有担当。”
林向安心中微热,正想开口谦虚几句。
却见许知远眉头微蹙,又点了点文中的几处段落:
“只是这竹子长得太快、太直了。你看这几处——言辞太过尖锐,就像刚冒头的新竹,虽锋利,却也容易折断,更容易伤人。”
林向安心里顿时一紧,平日里他就有这意识收敛,但仍被教训,锋芒太露。
但许知远并无责备之意,语气平静,像是陈述一个事实。
他放下册子,站起来走到窗台附近。
那边有一盆文竹,他掐下一小截太过挺拔的新芽,放在书案上。
“你看这文竹,要长得亭亭玉立、风姿雅致,就不能一味往上窜。
得在适当的时候掐去尖头,让它学会内敛,积蓄力道。
这样长出来的枝叶,才显得含蓄有度,风骨自然流露。”
他捻了捻那截嫩芽,语气淡然:
“文章也是一样。道理要正,风骨要硬,但表达上不妨含蓄些。把想说的藏一分、让三分,留些余地。”
说着,他从后面书堆里,翻找了一会,抽出一本薄册子,封面写着《东莱博议》。
“这是南宋吕祖谦的文章,”
许知远递过去,林向安恭敬地双手接过。
“词句不必学他,重点在于体会他如何引经据典、步步推进,
把犀利的观点包在层层论证与雍容气度里。
就像用上好的锦缎包着青铜,外表温润,内里坚韧。”
林向安闻言,神色一肃,拱手道:
“谢大人教诲,晚生受益良多。”
林向安平时写文,本就有意识压住锋芒。
但思想上终究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人。
对一些现实问题虽知规矩,虽然面上遵守,但内心却嗤之以鼻。
因为太透彻,反而言语间过于犀利。
这原可以看作年少轻狂,本是才气的一种。
但在京城这个讲究分寸的地方,却容易惹祸。
在这个地方,理念是一回事,应试是另一回事。
若真想改变点什么,终究得一步步走上去才行。
而此刻他也看出来,许知远并不是那种一味讲清高、拘礼法的人。
他不光指出了问题,还愿意点拨一二。
这份诚意,林向安心里记下了。
许知远点点头,又提起朱笔,开始在册子上仔细批注,言辞简练,但句句击中要害。
批完后,他将二人各自的册子还了回去。
林向安翻至末页,看见那段朱批,心头一震:
文气如春江奔涌,沛然莫御,此才情可喜。
然江河入海,非一味湍急,贵在曲折涵容,终成其大。
愿君稍敛锋芒,化刚直为沉潜,则锦绣文章,指日可待。
这可是情真意切的指点,看得出其中的期待。
林向安抬眼望向许知远,只见他神色虽仍严肃,却不知为何,此刻看在眼里,却显得格外温和。
许知远靠回椅背,神情淡然,语气也随之缓了下来。
“你们两个,底子都不错,看得出来,平日是下过功夫的。”
他说得平和,既像是在点评,又像是在提醒:
“可真要走上仕途,光会写、写得好,还远远不够。
学问,不是为了好听,而是为了能解决问题。
书可以按章照搬,人却要懂得变通。
规矩要明白,但不能被规矩困住。”
说到这里,他的神色忽然多了一分惘然,似是话中有话。
仿佛并非只是在对他们说,也是在对自己感慨。
道理都明白,但终究宁愿选择不合时宜,甚至格格不入。
他不知眼前这两人,将来会走到哪一步。
但起码此刻,他不愿他们也踏上自己的老路。
既是无奈,更像是叮嘱。
屋中一时安静下来。
林向安与段昊初再次起身拱手,神色肃然,眼中多了几分敬意与沉思。
这场拜访,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