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盛赞-《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宁远伯的话直击要害,毫不留情。

  赵泓的脸色由青转红,羞愧地低下头,双拳紧握,微微颤抖。

  跟在宁远伯身后的将领们,见状也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叹息,带着几分惋惜。

  然而,当宁远伯转向蓝队时,脸上的严厉之色瞬间化为激赏。

  “反观青锋营!以弱敌强,智破力!这一战,胜在何处?胜在谋定而后动,胜在众志成城!”

  他看向郑佑,眼神中满是赞许:

  “你小子,不愧是武安侯之子,临危不乱,沉得住气。

  能想出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策,真是妙计!

  设伏精准,反击迅猛,决策果敢!

  再加上奇兵直捣黄龙,夺旗而归!

  此等智勇,假以时日,必定成为国之栋梁!”

  郑佑听到这番夸赞,强压住激动,深深行了一礼,脸颊因为荣耀与兴奋微微泛红。

  然而,郑佑并未自揽功劳。

  “多谢老伯爷夸奖,不过这计策并非晚辈所想,而是出自我们队里的军师林向安举人。”

  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少年,却也有细心的一面。

  他拉过林向安,将他大大方方地介绍给了在场的众人。

  在一群依靠家世背景的同辈面前,这个凭自身能力考中举人的少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值得更多尊重与关注。

  郑佑的话一落,众人纷纷诧异。

  他们回想起林向安在场上的表现,先是果决地让蒋信出局,接着有精彩的夺旗动作。

  原以为他是某个世家的子弟,没想到竟是一个少年举人。

  京城见识广泛,但如此少年举人,却少有听闻,显然,此人并非京城人士。

  宁远伯脸上闪过一丝错愕,倒是徐侍郎却比其他人更注重林向安的学识,迈步向前,询问道:

  “哦?你是哪里的举人?怎么来到这里的?”

  武官们多是凭军功起家的。

  而这位举人能够懂兵法、善谋略,年纪轻轻就显现出如此才能,着实令人惊讶。

  林向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曾参与过鹿鸣宴,但那时主要是与文官交流,气氛总显得稍弱。

  而如今,面对这群看似温和,却自带威压的高官将领,他不得不谨慎应答。

  眼前这位身穿青色孔雀补服的男子,显然官职不小。

  文官体系的常服,绣的禽鸟补,武官是走兽补,等级森严。

  衣服上孔雀的图案,这位无疑是正三品的高官。

  【备注:我查资料,才知道图案弄错了。前面的鹭鸶已经修改,换成孔雀。】

  而且文官中,能与武官多来往的官员,大概只有兵部的官员。

  如果没记错,上次沐云衡提过徐言恭是兵部侍郎家的公子。

  这位青衣官员或许就是徐言恭的父亲。

  虽然心中已有猜测,但这些话却不能轻易说出口。

  林向安微微倾身,作揖行礼,冷静答道:

  “回禀大人,晚生乃丁酉科浙江乡试举人,赴京赶考。昨日来拜访师傅,留宿于此,今日得郑小侯爷邀请,方得参与此赛。”

  简洁明了地解释了自己在此的缘由。

  他的话,倒是让宁远伯瞬间猜到,林向安口中的“师傅”极有可能是赵康平。

  昨日赵康平家中有客,他有所耳闻,但没曾在意。

  没想到,竟然是眼前这位少年。

  “哦,这计谋是你所想?” 宁远伯又问道。

  林向安再次作揖,缓缓开口:

  “回禀老大人,比赛中的计策,并非在下一人所独立想出,而是我们全队共同商议的结果。此次胜利,皆因大家齐心协力。”

  他言辞谦和,不居功自傲,展现出有谋有勇的气度。

  宁远伯点点头,接着问道:

  “你的师傅是何人?”

  古人讲究尊师重道,作为徒弟或者学生,绝不会随意提起师傅的本名。

  林向安微微一笑,答道:

  “晚生林向安,师承宁远伯府四少爷。”

  四少爷?正是赵康平!

  原本挡在赵康平前面的将领们纷纷移开,眼神中不禁流露出对赵康平的赞赏,皆感慨他收了个好徒弟。

  林向安见赵康平的身影,便微微侧身,弯腰行礼道:

  “师傅,徒儿不负您的教诲。”

  既然已经揭开,他将所有荣誉都归于恩师,于赵康平一家也是有益。

  赵康平上前,将林向安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

  “为师甚是欣慰,你年纪轻轻,能有此等悟性,实属难得!望你戒骄戒躁,精益求精。”

  “是,徒儿铭记于心。”

  师徒间的一番简短对话,不仅让林向安的身份得到了验证。

  也令在场的众人对赵康平另眼相看。

  随着这一切揭晓,大家纷纷祝贺赵康平收了个好徒弟,气氛瞬间变得轻松了不少。

  然而,宁远伯没有忘记正事,他的目光扫过蓝队全体,在看向赵泽时,难得也带上了好脸色,视线多停顿了片刻。

  显然此番比赛中,赵泽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

  倒也没有那么不堪大任。

  赵泽和宁远伯对视,看到对方轻微向他点头,表示赞赏时,倒是怔了一下。

  心里紧张的同时,又有些复杂。

  不过很快宁远伯就将视线移走,语气严肃地说道:

  “诸位队员,临危不惧,令行禁止;

  佯败者,能忍得住气,等到时机再动手!

  你们把鸳鸯阵‘长短相依、攻守兼备、配合如一’的精髓,演得淋漓尽致!

  这不是靠蛮力赢的,而是靠谋略、靠协作赢下来的!”

  他目光如鹰,点到了几位队员。

  被点到的几乎高兴得要跳起来,其他人也都挺直了腰板,脸上满是自豪。

  他话音刚落,目光便转向身旁的武安侯、徐侍郎以及几位武官,示意他们补充几句。

  武安侯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多说。

  毕竟是自己儿子带队获胜,这种时候不必喧宾夺主。

  一位年长的将军上前半步,声音洪亮得像铜锣,带着铁血的味道:

  “伯爷说得没错!赤鳞卫的娃儿们,今天这一败,就当是花了重金买的教训!

  记住,沙场上没人会在脑门上刻‘埋伏’两个字!

  眼要毒,心要细!别被假象骗了!活着,才能杀敌!”

  短短几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红队队员的心里,让他们瞬间收起了侥幸心思。

  接下来,又有几位武将对蓝队的表现连连称赞。

  让蓝队的少年们更是喜形于色。

  最后,徐侍郎这才开口,声音不急不缓,却字字有分量:

  “今日这场推演,是对鸳鸯阵精髓最鲜活的诠释。

  此阵,不止有形,更要有神!

  神在哪里?在变通,在协作,在因地制宜!

  青锋营不死守阵型,而是懂得‘变’与‘合’并用,这才是取胜的关键。”

  等大家都说完,宁远伯作了最后总结。

  声音在整个演武场上空久久回荡:

  “今日一战,胜负已分,但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是给你们敲的一记警钟——‘勇力为基,谋略为魂,协作为本’!

  沙场拼命,不是匹夫之勇能撑得住的,要智勇双全,众志成城!”

  他目光扫过所有少年,语气深沉:

  “‘赤鳞卫’之训,‘青锋营’之智,皆乃宝贵财富!

  望尔等铭记今日,砥砺前行!他日为我大周柱石,守土安疆。

  方不负此身血脉,不负今日演武场挥汗!”

  这番话语重心长,虽是一场少年游戏,但对于许多少年而言,这场战斗意味着他们未来的责任与使命。

  无论红蓝队,此刻所有少年心中都涌上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

  胸中热血沸腾,他们齐声抱拳高呼:

  “谨遵伯爷(老大人)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