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画他见得多了,无论是早年的奇崛豪放,还是晚年的苍郁沉雄,都带着股旁人学不来的“气”。
眼前这幅《黄山图卷》,笔力纵横间既有山水的磅礴气势,又藏着几分孤高的文人风骨,正是石涛中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好家伙……”杨明忍不住低低赞叹一声,心里头像是有股热流涌过。
石涛真迹流传于世的本就不多,这般完整的山水长卷更是罕见。
他抬眼看向余海,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这一幅,错不了。光是这笔锋里的劲儿,就不是仿品能糊弄的。”
余海被他这么一说,顿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实打实的笑来:“那我就放心了!找这几幅的时候,我那老丈杆子生怕看走了眼。”
“好好待你未来的老丈人,他是个行家。”杨明嘴里夸着余海老丈人,指头捻住另一卷画轴的边缘,缓缓将其展开。
软布滑落瞬间,宣纸上色彩便撞入眼帘——两朵芙蓉花在墨色枝叶间静静绽放,一朵朱红如燃,花瓣边缘带着自然的卷曲,像是被晨露润过,透着鲜活的光泽。
一朵粉白似雪,层层叠叠的花瓣裹着嫩黄的花蕊,花叶脉络用细劲的线条勾勒,晕染的墨色浓淡相宜,将叶片的立体感衬得恰到好处,连叶尖那点若有似无的虫噬痕迹,都画得细致入微。
“这是……”杨明的声音顿了顿,目光在画上凝住,随即轻声念出,“南宋李迪的《红白芙蓉图》?”
他凑近了些,视线从花瓣移到叶片,再落到那看似随意却暗藏章法的枝干上。
李迪的工笔花鸟素来以“精致而不匠气”闻名,这幅《红白芙蓉图》更是将这份妙处发挥到了极致。
色彩浓艳却不俗气,线条细腻却不僵硬,尤其是花瓣上那层若有似无的晕染,像是阳光透过花瓣留下的光影,带着种触手可及的温润感。
那朵白芙蓉的花瓣边缘,白色不是死白,里头藏着极淡的粉,像是花瓣自然透出的肌理,仿品最容易在这里露怯,要么太艳,要么太僵。
叶片脉络线条,看着细,实则笔力稳得很,转折处藏着韧劲,这是李迪晚年笔法,练不出这火候,根本画不出来。
杨明轻轻点头:“不错,李迪真迹存世本就稀少,这般品相完好的《红白芙蓉图》,更是难得。
你未来老丈人能把它认出来,还能想办法弄到手,确实有本事。他在哪里?我得过去拜访一下才好。”
余海挠挠头,笑嘻嘻说道:“我没带他过来,让他去别处住下了。他那人……除了古玩,别的方面一塌糊涂,不见也罢。”
杨明听着余海这话,眉头微微蹙起:“你这人,说话没轻没重的。人家帮了这么大的忙,怎么能说‘不见也罢’?再者说,那是你未来岳丈,于情于理,我都该当面道声谢。”
余海摸了摸后脑勺,脸上带着点哭笑不得的神色:“老板,不是我不想带他来,实在是他那人……除了瞅着古玩眼睛发亮,其他时候简直能让人头疼死。
就拿这次来说,帮我弄画的时候那叫一个利索,转头就跟我掰扯彩礼的事,那算盘打得,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响。”
杨明板起脸,瞪了他一眼:“婚姻大事,谈彩礼本就寻常,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精打细算?还没进门就嫌弃起长辈,像什么话?”
余海被他说得嘿嘿一笑,赶紧解释:“你是不知道,他那操作有多离谱。前阵子刚跟我提,说想让他姑娘风风光光嫁过来,彩礼不能少,张口就要一百万港币。
我当时一听就懵了,我哪有那么多钱?当场就摇头说‘这婚我结不起,您另找人家吧’。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一听我这话,立马就改口了,说‘一百万不行,那就五十万’。
见我还是没松口,又说‘要不这样,你要是真心想娶我姑娘,彩礼还能再打折,三十万,不能再少了’。您说说,这彩礼还带讨价还价的?跟菜市场买菜似的,我当时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杨明听着,也忍不住有些莞尔。余海这岳丈行事风格,确实透着点市侩滑稽。但他随即收敛了笑意,正色道:“不管怎么说,他总归是帮了咱们大忙,这份情不能忘。
彩礼的事,你们小两口慢慢商量着来,该有的礼数不能少。明天你带我去见见他,就算是谢过他这次的帮忙了。”
余海见杨明态度坚决,也不好再推辞,只得点头应下:“行吧,那我明天带他过来。不过老板,到时候可别被他那股子见钱眼开的劲儿惊着,我先给你提个醒。”
杨明摆摆手,没再接话,将那卷《红白芙蓉图》又仔细裹好,放进一旁的木盒里。他心里清楚,余海嘴上抱怨,心里对这未来岳丈未必真有多少嫌恶,多半是年轻人之间拌嘴调侃。
倒是那位能一眼识出真迹、还能不动声色将画弄到手的老人,或许并不像余海说的那般简单。
“有人过来……”余海正说着彩礼的事,突然下意识往门口瞥了一眼。
话音刚落,拉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孙遥征乐呵呵进屋来,看到余海在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问他:“回来怎么不打个电话?”
余海嘿嘿笑了两声:“事情紧急,打你电话没人接,我就自作主张先回来了。你不在家,正好老板在这儿,我就先让他一睹为快。”他边说边往旁边挪了挪,给孙遥征腾出位置。
孙遥征没接他的话茬,慢悠悠在榻榻米上坐下,拿起那幅石涛的《黄山图卷》,仔细端详。
他目光顺着山峦轮廓虚虚划过,从飞瀑留白处移到题跋的字迹上,半晌才吁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惊叹:“好家伙,这石涛的真迹,墨气都还带着股苍劲劲儿,余海你这趟没白跑。”
说着,他又拿起那卷《红白芙蓉图》,视线在红白两色的芙蓉花上凝了片刻,他转头看向杨明,眉梢挑了挑:“石头,你瞧这李迪的笔触,是不是比国内博物馆那幅残卷还要精妙?”
眼前这幅《黄山图卷》,笔力纵横间既有山水的磅礴气势,又藏着几分孤高的文人风骨,正是石涛中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好家伙……”杨明忍不住低低赞叹一声,心里头像是有股热流涌过。
石涛真迹流传于世的本就不多,这般完整的山水长卷更是罕见。
他抬眼看向余海,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这一幅,错不了。光是这笔锋里的劲儿,就不是仿品能糊弄的。”
余海被他这么一说,顿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实打实的笑来:“那我就放心了!找这几幅的时候,我那老丈杆子生怕看走了眼。”
“好好待你未来的老丈人,他是个行家。”杨明嘴里夸着余海老丈人,指头捻住另一卷画轴的边缘,缓缓将其展开。
软布滑落瞬间,宣纸上色彩便撞入眼帘——两朵芙蓉花在墨色枝叶间静静绽放,一朵朱红如燃,花瓣边缘带着自然的卷曲,像是被晨露润过,透着鲜活的光泽。
一朵粉白似雪,层层叠叠的花瓣裹着嫩黄的花蕊,花叶脉络用细劲的线条勾勒,晕染的墨色浓淡相宜,将叶片的立体感衬得恰到好处,连叶尖那点若有似无的虫噬痕迹,都画得细致入微。
“这是……”杨明的声音顿了顿,目光在画上凝住,随即轻声念出,“南宋李迪的《红白芙蓉图》?”
他凑近了些,视线从花瓣移到叶片,再落到那看似随意却暗藏章法的枝干上。
李迪的工笔花鸟素来以“精致而不匠气”闻名,这幅《红白芙蓉图》更是将这份妙处发挥到了极致。
色彩浓艳却不俗气,线条细腻却不僵硬,尤其是花瓣上那层若有似无的晕染,像是阳光透过花瓣留下的光影,带着种触手可及的温润感。
那朵白芙蓉的花瓣边缘,白色不是死白,里头藏着极淡的粉,像是花瓣自然透出的肌理,仿品最容易在这里露怯,要么太艳,要么太僵。
叶片脉络线条,看着细,实则笔力稳得很,转折处藏着韧劲,这是李迪晚年笔法,练不出这火候,根本画不出来。
杨明轻轻点头:“不错,李迪真迹存世本就稀少,这般品相完好的《红白芙蓉图》,更是难得。
你未来老丈人能把它认出来,还能想办法弄到手,确实有本事。他在哪里?我得过去拜访一下才好。”
余海挠挠头,笑嘻嘻说道:“我没带他过来,让他去别处住下了。他那人……除了古玩,别的方面一塌糊涂,不见也罢。”
杨明听着余海这话,眉头微微蹙起:“你这人,说话没轻没重的。人家帮了这么大的忙,怎么能说‘不见也罢’?再者说,那是你未来岳丈,于情于理,我都该当面道声谢。”
余海摸了摸后脑勺,脸上带着点哭笑不得的神色:“老板,不是我不想带他来,实在是他那人……除了瞅着古玩眼睛发亮,其他时候简直能让人头疼死。
就拿这次来说,帮我弄画的时候那叫一个利索,转头就跟我掰扯彩礼的事,那算盘打得,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响。”
杨明板起脸,瞪了他一眼:“婚姻大事,谈彩礼本就寻常,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精打细算?还没进门就嫌弃起长辈,像什么话?”
余海被他说得嘿嘿一笑,赶紧解释:“你是不知道,他那操作有多离谱。前阵子刚跟我提,说想让他姑娘风风光光嫁过来,彩礼不能少,张口就要一百万港币。
我当时一听就懵了,我哪有那么多钱?当场就摇头说‘这婚我结不起,您另找人家吧’。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一听我这话,立马就改口了,说‘一百万不行,那就五十万’。
见我还是没松口,又说‘要不这样,你要是真心想娶我姑娘,彩礼还能再打折,三十万,不能再少了’。您说说,这彩礼还带讨价还价的?跟菜市场买菜似的,我当时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杨明听着,也忍不住有些莞尔。余海这岳丈行事风格,确实透着点市侩滑稽。但他随即收敛了笑意,正色道:“不管怎么说,他总归是帮了咱们大忙,这份情不能忘。
彩礼的事,你们小两口慢慢商量着来,该有的礼数不能少。明天你带我去见见他,就算是谢过他这次的帮忙了。”
余海见杨明态度坚决,也不好再推辞,只得点头应下:“行吧,那我明天带他过来。不过老板,到时候可别被他那股子见钱眼开的劲儿惊着,我先给你提个醒。”
杨明摆摆手,没再接话,将那卷《红白芙蓉图》又仔细裹好,放进一旁的木盒里。他心里清楚,余海嘴上抱怨,心里对这未来岳丈未必真有多少嫌恶,多半是年轻人之间拌嘴调侃。
倒是那位能一眼识出真迹、还能不动声色将画弄到手的老人,或许并不像余海说的那般简单。
“有人过来……”余海正说着彩礼的事,突然下意识往门口瞥了一眼。
话音刚落,拉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孙遥征乐呵呵进屋来,看到余海在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问他:“回来怎么不打个电话?”
余海嘿嘿笑了两声:“事情紧急,打你电话没人接,我就自作主张先回来了。你不在家,正好老板在这儿,我就先让他一睹为快。”他边说边往旁边挪了挪,给孙遥征腾出位置。
孙遥征没接他的话茬,慢悠悠在榻榻米上坐下,拿起那幅石涛的《黄山图卷》,仔细端详。
他目光顺着山峦轮廓虚虚划过,从飞瀑留白处移到题跋的字迹上,半晌才吁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惊叹:“好家伙,这石涛的真迹,墨气都还带着股苍劲劲儿,余海你这趟没白跑。”
说着,他又拿起那卷《红白芙蓉图》,视线在红白两色的芙蓉花上凝了片刻,他转头看向杨明,眉梢挑了挑:“石头,你瞧这李迪的笔触,是不是比国内博物馆那幅残卷还要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