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意义可大不一样啊!-《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他将陶碗中的残骸倒入溪流,任凭那抹焦黑的痕迹消失在潺潺的流水之中。

  他喃喃自语道:“他们以为烧了账本就能掩盖一切?哼,真是太天真了……”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

  陈皓猛地抬头,只见黑暗中,老更夫赵九渊正拄着拐杖,缓缓向他走来。

  赵九渊走到陈皓面前,递给他一块用油纸包裹的东西,低声道:“陈掌柜,这是我今晚在衙门后巷捡到的……”陈皓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枚官印!

  他抬起头,却发现赵九渊已经转身没入了夜色之中,只留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陈皓捏紧了手中的官印,眼神愈发深邃。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陈皓望着小李子抱着纸笔离去的背影,心中既欣慰又带着一丝隐隐的担忧。

  万记酒坊的倒台,固然是民心所向,大快人心,可若是百姓们没有切实的知识傍身,不懂得如何分辨账目,不明白自身的权益所在,那么即便推倒了一个万记,将来也难免会出现新的“万记”。

  他转身回到酒馆后院,这里的景象与前厅的喧闹截然不同。

  几张老旧的木桌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着笔墨纸砚。

  李芊芊正耐心地指导着几个村民握笔的姿势。

  这些村民,大多是附近田地里的老实庄稼汉,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芊芊,辛苦你了。”陈皓走到李芊芊身边,轻声说道。

  李芊芊抬起头,看到陈皓,甜甜一笑:“掌柜的,这有什么辛苦的。能帮到大家,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陈皓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认真学习的村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希望,是扎根于泥土之中的力量。

  “掌柜的,你看我写的这个‘人’字,怎么样?”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汉,略带忐忑地问道。

  陈皓走过去,拿起老汉写的字,仔细端详了一番,笑着说道:“写得好,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就像咱们做人一样,要顶天立地!”

  老汉听了,顿时乐开了花,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就在这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我……我能学吗?”

  陈皓寻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少年,正低着头,不敢看他。

  少年看起来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面容清秀,只是眼神中带着一丝畏惧。

  “你是……”陈皓有些疑惑地问道。

  少年犹豫了一下,小声说道:“我……我是万富贵的族人,算是……算是远房亲戚。”

  周围的村民一听,顿时有些骚动,纷纷用异样的目光看向少年。

  毕竟,万富贵刚刚倒台,他的族人出现在这里,难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陈皓却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他走到少年面前,仔细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想学什么?”

  少年抬起头,鼓起勇气说道:“我想……我想学认字,学算账,我想知道……知道万家到底做了什么,我想……想为那些受苦的乡亲们做点什么。”

  陈皓听了,心中一动。

  他没有想到,万富贵的族人中,竟然还有这样有良知的少年。

  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我答应你。冤要清,人要救。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可以留在这里学习。”

  少年听了,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说道:“谢谢掌柜的,谢谢掌柜的!”

  陈皓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说道:“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去守护正义。”

  夜幕降临,皓记酒馆的后院依旧亮着灯。

  村民们还在认真地学习着,稚嫩的笔画,勾勒出对未来的期盼。

  在酒馆的前厅,陈皓和小李子相对而坐。

  “掌柜的,都安排好了,明天一早就出发。”小李子说道。

  陈皓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递给小李子:“这里面是十册《民议台记事册》的副本,你带到十二个邻镇,每到一个地方,就请当地的百姓执笔,写下他们的心声,他们的诉求,他们的愿望。”

  小李子接过包裹,有些疑惑地问道:“掌柜的,咱们费这么大力气,让百姓们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要是官府不听,那岂不是白费力气?”

  陈皓笑了笑,说道:“傻小子,当然有用。咱们就是要先让他们听见——听见的人多了,总有一个会说。”

  “听见的人多了,总有一个会说……”小李子喃喃自语着,似乎明白了陈皓的意思。

  与此同时,在城郊的一间破旧的茅屋里,赵九渊正在收拾着行囊。

  他已经老了,干不动了,准备回老家安度晚年。

  临行前,他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本泛黄的巡更簿。

  这本巡更簿,他已经用了三十年了,上面记录着每一天的巡更情况,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翻开巡更簿,一页一页地仔细翻阅着,仿佛在回忆着自己的人生。

  突然,他停了下来,目光落在其中一页上。

  这一页上,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城北角楼,子时换岗,有隙十二息。”

  赵九渊看着这张纸条

  当年,陈皓就是利用这个漏洞,夜入巡夜司,拿到了那些重要的证据。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纸条从巡更簿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第二天一早,赵九渊离开了县城,踏上了回乡的路。

  当他走到皓记酒馆门口时,他停下了脚步,望了一眼酒馆的方向,眼神中带着一丝不舍。

  他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

  在城南的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刘婆子正在整理着自己的衣物。

  她被聘为“民诉司首任民间证言人”,今天就要正式上任了。

  对于这个新的身份,她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忐忑。

  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要为那些受冤屈的百姓伸张正义。

  “刘婆子,准备好了吗?该走了。”一个衙役在门外喊道。

  刘婆子深吸一口气,打开门走了出去。

  她来到民诉司,只见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百姓。

  他们都是来寻求帮助的。

  刘婆子走到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开始处理案件。

  第一个案件,是一个关于“冒领赈粮”的纠纷。

  一个村民状告另一个村民,说他冒领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赈粮。

  刘婆子仔细询问了双方的情况,发现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判断谁是谁非。

  她沉思片刻,突然问道:“你说他没受灾,那你可在他家灶上闻到米香?可在他孩子脸上看到红润?”

  那村民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刘婆子又看向那个被状告的村民,问道:“你家里是不是还有生病的老人?”

  那村民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娘病了很久了,一直没有钱医治。”

  刘婆子听了,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她说道:“我相信你没有冒领赈粮,你是为了给老娘治病,才不得已而为之。”

  她转过头,对那个状告的村民说道:“你诬告他人,罪加一等,罚你一个月不得领取赈粮。”

  那村民听了,顿时后悔不已,连忙认错。

  刘婆子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感慨。

  她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事后,刘婆子找到了陈皓,笑着说道:“陈掌柜,以前我洗衣,现在我洗冤。虽然做的都是洗刷的事情,但这意义可大不一样啊!”

  陈皓也笑了笑,说道:“刘婆子,您做的不仅仅是洗冤,更是洗涤人心。我相信,有了您的帮助,咱们县的百姓,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春风拂过,万物复苏。

  小李子带着十册《民议台记事册》副本,走遍了十二个邻镇,每到一个地方,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百姓们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诉求,自己的愿望。

  这些记事册,成为了百姓们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成为了官府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

  陈皓站在皓记酒馆的门口,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当夜,陈皓立于溪边,见三片竹叶相逐而下——一片刻“改”夜色如墨,陈皓孑然立于溪边,衣袂翻飞。

  三片竹叶,如三叶扁舟,顺流而下。

  第一片,刀痕拙朴,一个“改”字,力透纸背;第二片,“天”字锋芒毕露,似要刺破苍穹;最令人动容的,是那片新叶,翠绿欲滴,“民”字初成,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

  他默然不语,只是缓缓启封一坛“清浊辨”,醇厚的酒香瞬间弥漫开来。

  他将酒倾倒入溪,酒液与溪水交融,化作一道乳白色的缎带,蜿蜒流向远方。

  远处,一个略显稚嫩的身影,正全神贯注地雕刻着。

  少年手持刻刀,在一片新竹叶上,小心翼翼地刻下第一笔——“生”。

  笔画虽略显生涩,却充满了希望。

  陈皓见状,嘴角微微上扬,转身走向皓记酒馆。

  灶房内,炉火熊熊燃烧,热气蒸腾。

  新酒初沸,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他轻声低语:“不求改天换地,只愿来年春酿,人人有杯干净酒。”这干净酒,不仅是入口的纯粹,更是人心的澄澈,世道的清明。

  而这,才刚开始。

  喜欢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