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成开宴,气氛愈加热烈。秦文穿梭于席间,与老兵们碰碗痛饮,听着他们带着各地口音的祝福与感激,面上带笑,心中却紧绷着大虎递来的那份死士审讯简报。
喧嚣入耳,烈酒入喉,他面上笑意不减,眼底却沉淀着商人的冷静与警惕。这一日的热闹,是给这些曾浴血沙场的老兵们一个安稳的归宿,也是给暗处敌人看的一场“与民同乐”的大戏。
直到日影西斜,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自己的新府邸——“栖云居”。
栖云居内,秦文几乎是瘫倒在宽大的楠木拔步床上,浑身骨头像是散了架。
“这主婚的差事,比我自己成亲还累十倍…”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浓重的酒意。
窗外,隐约还能听到远处营区传来的喧闹——那是白日值守、此刻才换下岗来的士兵们
正挨个去闹那些新人的洞房,粗犷的笑声穿透夜色传来。
“东家,”冬雨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进来,轻手轻脚地放在床前脚踏上,看着秦文满脸倦容,忍不住轻声道,
“他们…真好啊。”她眼中带着纯粹的欣羡。
秦文醉眼蒙眬,也没深想冬雨话中深意,只含糊应道:
“嗯…那是自然。咱们太福祥的人…都得过上好日子…”
话音未落,头已歪向一侧,呼吸变得绵长均匀。
冬雨无奈地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替他褪去鞋袜,将那双沾满尘土和酒渍的脚浸入温热的水中。
指尖力道轻柔地揉按着足底的穴位。
水声轻响,烛火摇曳,待她拧干布巾准备为他擦拭时,发现秦文早已沉沉睡去,眉宇间还残留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
窗外,太福祥的夜空并未因主人的沉睡而归于寂静。宋恒密造阁精心准备的“礼花”此刻正次第绽放。
沉闷的轰鸣声远远传来,随即,一道道或红或绿或金或银的光焰挣脱束缚,撕裂深沉的夜幕,扶摇直上,在极高的天穹猛然炸开!
初时几朵,形态略显笨拙,光芒也非十分耀眼,如同笨拙的孩童初次执笔涂抹的色块。
但随后,更多的光点呼啸升空,爆裂声愈发密集连贯,璀璨的光华交织成网,点亮了整个太福祥镇。
赤红的牡丹、金黄的菊蕊、银白的柳枝…虽不及后世烟花之绚烂繁复,更无复杂的图案变幻,但那直冲云霄的气势、瞬间照亮四野的光明。
以及坠落时拖曳出长长的、如梦似幻的光尾,已足以让这个时代所有仰望夜空的人心醉神迷,发出阵阵无法抑制的惊叹。
这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的光火盛宴,是格物院匠人们心血的结晶,是秦文对这片土地和其上人们最豪奢,也最接地气的祝福。
那不断腾空炸响的轰鸣与瞬间的璀璨,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太福祥人的记忆里,成为日后无数次回味的传奇。
翌日,秦文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
深秋的浓雾如同巨大的白色纱帐,将整个太福祥镇温柔地包裹其中,远处的工坊、屋舍、城墙皆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平添几分静谧。
“东家,您醒了。”冬雨端着温水进来服侍洗漱,
“老太爷那边传过话来,请您过去一趟。”她口中的老太爷,自然是周冷月的祖父周老太爷。
秦文揉了揉依旧有些发沉的额角,心中微微一紧。
这位老爷子来太福祥已有些时日,自己忙于杂务,又因周冷月的关系颇有些心虚,一直未曾正式拜会请安,礼数上确实怠慢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
秦文匆匆洗漱,随手抓起一顶暖和的皮帽扣在头上,遮住他那标志性的短发,在冬雨的引领下,穿过雾气弥漫的庭院,来到周老太爷暂居的东跨院。
小院清幽雅致,几竿修竹在雾气中更显青翠。
周老太爷身着深褐色缎面直裰,外罩一件玄色狐裘坎肩,正背对着院门,负手立于廊下,欣赏着院中一盆开得正盛的秋菊,身形挺拔,带着久居人上的威仪。
“晚辈秦文,拜见老太爷。”秦文走入院中,拱手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声音清朗。
他穿越而来,除了被形势所迫的几次,骨子里对下跪磕头这套礼法始终带着现代人的疏离与抗拒。
周老太爷缓缓转过身,银白的须发在雾气中似有微光。
他并未让秦文起身,两道审视的目光如同实质,在秦文身上足足停留了十数息的时间,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淀了数十年的、不容置疑的礼法重量:
“年轻人,见了长者,为何不跪?”
气氛骤然凝滞。院中侍立的老仆垂着头,大气不敢出。冬雨在院门口也捏紧了衣角。
秦文直起身,迎向老人锐利的目光,脸上依旧带着恭敬,语气却不卑不亢:
“回老太爷话。太福祥自创立之初,便立下规矩,除祭告天地祖先等特定场合,日常相见,废跪拜之礼。此乃我太福祥立身之本,望老太爷体察。”
他深知,这“废跪拜”之举,在周老太爷这等恪守古礼的士绅眼中,不啻为离经叛道。
周老太爷花白的眉毛陡然一扬,显然被秦文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激怒了,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训斥的口吻:
“荒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乃圣人之训!尔等削发明志也罢,竟连这跪拜之礼也要废弃?礼崩乐坏,纲常何在?你太福祥立的是哪门子的身?行的又是哪门子的本?”
他指向秦文头上的皮帽,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不合礼法的短发。
秦文并未被老人的气势压倒,反而上前一步,语气沉稳,条理清晰,带着商人特有的务实:
“老太爷息怒。晚辈以为,礼法之本,在于诚敬,在于实用,而非徒具其表。
跪拜之礼,于尊长者而言,受之可有增益?于卑下者而言,行之可生真心?恐徒增烦冗,耗时费力。至于这头发,”
他摘下皮帽,露出利落的短发,
“长发难洁,易生虮虱,于劳作、行军、匠造皆是不便。太福祥上下,无论匠人、军士、管事,皆需干净利落,讲求效率。省下梳洗盘发之工,多打一件农具,多织一尺布,多造一杆火铳,岂不更利国利民?
若说身体发肤不敢毁伤,那每日劳作,手上茧子、身上汗水,岂非亦是损伤?圣人之训,当取其精髓,明其大义,而非拘泥于毛发长短、跪拜与否之末节。”
他这番话,将现代卫生观念、效率意识与实用主义思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包裹起来,直指封建礼法中繁琐虚浮的弊端。
周老太爷听得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他一生浸淫圣贤书,讲究的是“礼不可废”、“祖宗成法”,
何曾听过如此离经叛道、却又似乎带着某种歪理的“实用论”?他想反驳,想引经据典,斥责秦文“数典忘祖”、“夷狄之俗”,但看着秦文那双清澈坦荡、毫无惧色的眼睛,听着他那套“省时省力多产出”的歪理,
一时竟觉得胸口憋闷,准备好的大篇斥责堵在喉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秦文这套逻辑,完全跳出了他熟悉的辩论框架,打在了他奉为圭臬的礼法最不接地气的地方。
“你…你…”周老太爷指着秦文,手指微微颤抖,半晌,一甩袖子,那玄色狐裘在雾气中划过一道愤怒的弧线,
“竖子不足与谋!”他不再看秦文一眼,转身拂袖,带着满腔的怒火和被冒犯的尊严,脚步略有些踉跄地径直朝内室走去。老仆慌忙跟上搀扶。
秦文站在原地,看着老人消失在门帘后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场新旧观念的碰撞,只是开始。
周老太爷代表的是盘踞千年的礼法壁垒,而他秦文,正试图用实用主义的凿子,在这壁垒上撬开一道缝隙。
路,还很长。深秋的浓雾,依旧沉沉地笼罩着栖云居,也笼罩着太福祥前行的方向。
喧嚣入耳,烈酒入喉,他面上笑意不减,眼底却沉淀着商人的冷静与警惕。这一日的热闹,是给这些曾浴血沙场的老兵们一个安稳的归宿,也是给暗处敌人看的一场“与民同乐”的大戏。
直到日影西斜,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自己的新府邸——“栖云居”。
栖云居内,秦文几乎是瘫倒在宽大的楠木拔步床上,浑身骨头像是散了架。
“这主婚的差事,比我自己成亲还累十倍…”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浓重的酒意。
窗外,隐约还能听到远处营区传来的喧闹——那是白日值守、此刻才换下岗来的士兵们
正挨个去闹那些新人的洞房,粗犷的笑声穿透夜色传来。
“东家,”冬雨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进来,轻手轻脚地放在床前脚踏上,看着秦文满脸倦容,忍不住轻声道,
“他们…真好啊。”她眼中带着纯粹的欣羡。
秦文醉眼蒙眬,也没深想冬雨话中深意,只含糊应道:
“嗯…那是自然。咱们太福祥的人…都得过上好日子…”
话音未落,头已歪向一侧,呼吸变得绵长均匀。
冬雨无奈地叹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替他褪去鞋袜,将那双沾满尘土和酒渍的脚浸入温热的水中。
指尖力道轻柔地揉按着足底的穴位。
水声轻响,烛火摇曳,待她拧干布巾准备为他擦拭时,发现秦文早已沉沉睡去,眉宇间还残留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
窗外,太福祥的夜空并未因主人的沉睡而归于寂静。宋恒密造阁精心准备的“礼花”此刻正次第绽放。
沉闷的轰鸣声远远传来,随即,一道道或红或绿或金或银的光焰挣脱束缚,撕裂深沉的夜幕,扶摇直上,在极高的天穹猛然炸开!
初时几朵,形态略显笨拙,光芒也非十分耀眼,如同笨拙的孩童初次执笔涂抹的色块。
但随后,更多的光点呼啸升空,爆裂声愈发密集连贯,璀璨的光华交织成网,点亮了整个太福祥镇。
赤红的牡丹、金黄的菊蕊、银白的柳枝…虽不及后世烟花之绚烂繁复,更无复杂的图案变幻,但那直冲云霄的气势、瞬间照亮四野的光明。
以及坠落时拖曳出长长的、如梦似幻的光尾,已足以让这个时代所有仰望夜空的人心醉神迷,发出阵阵无法抑制的惊叹。
这持续了近一个时辰的光火盛宴,是格物院匠人们心血的结晶,是秦文对这片土地和其上人们最豪奢,也最接地气的祝福。
那不断腾空炸响的轰鸣与瞬间的璀璨,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太福祥人的记忆里,成为日后无数次回味的传奇。
翌日,秦文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
深秋的浓雾如同巨大的白色纱帐,将整个太福祥镇温柔地包裹其中,远处的工坊、屋舍、城墙皆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平添几分静谧。
“东家,您醒了。”冬雨端着温水进来服侍洗漱,
“老太爷那边传过话来,请您过去一趟。”她口中的老太爷,自然是周冷月的祖父周老太爷。
秦文揉了揉依旧有些发沉的额角,心中微微一紧。
这位老爷子来太福祥已有些时日,自己忙于杂务,又因周冷月的关系颇有些心虚,一直未曾正式拜会请安,礼数上确实怠慢了。
“知道了,我这就去。”
秦文匆匆洗漱,随手抓起一顶暖和的皮帽扣在头上,遮住他那标志性的短发,在冬雨的引领下,穿过雾气弥漫的庭院,来到周老太爷暂居的东跨院。
小院清幽雅致,几竿修竹在雾气中更显青翠。
周老太爷身着深褐色缎面直裰,外罩一件玄色狐裘坎肩,正背对着院门,负手立于廊下,欣赏着院中一盆开得正盛的秋菊,身形挺拔,带着久居人上的威仪。
“晚辈秦文,拜见老太爷。”秦文走入院中,拱手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声音清朗。
他穿越而来,除了被形势所迫的几次,骨子里对下跪磕头这套礼法始终带着现代人的疏离与抗拒。
周老太爷缓缓转过身,银白的须发在雾气中似有微光。
他并未让秦文起身,两道审视的目光如同实质,在秦文身上足足停留了十数息的时间,方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淀了数十年的、不容置疑的礼法重量:
“年轻人,见了长者,为何不跪?”
气氛骤然凝滞。院中侍立的老仆垂着头,大气不敢出。冬雨在院门口也捏紧了衣角。
秦文直起身,迎向老人锐利的目光,脸上依旧带着恭敬,语气却不卑不亢:
“回老太爷话。太福祥自创立之初,便立下规矩,除祭告天地祖先等特定场合,日常相见,废跪拜之礼。此乃我太福祥立身之本,望老太爷体察。”
他深知,这“废跪拜”之举,在周老太爷这等恪守古礼的士绅眼中,不啻为离经叛道。
周老太爷花白的眉毛陡然一扬,显然被秦文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激怒了,声音陡然拔高,带着训斥的口吻:
“荒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乃圣人之训!尔等削发明志也罢,竟连这跪拜之礼也要废弃?礼崩乐坏,纲常何在?你太福祥立的是哪门子的身?行的又是哪门子的本?”
他指向秦文头上的皮帽,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不合礼法的短发。
秦文并未被老人的气势压倒,反而上前一步,语气沉稳,条理清晰,带着商人特有的务实:
“老太爷息怒。晚辈以为,礼法之本,在于诚敬,在于实用,而非徒具其表。
跪拜之礼,于尊长者而言,受之可有增益?于卑下者而言,行之可生真心?恐徒增烦冗,耗时费力。至于这头发,”
他摘下皮帽,露出利落的短发,
“长发难洁,易生虮虱,于劳作、行军、匠造皆是不便。太福祥上下,无论匠人、军士、管事,皆需干净利落,讲求效率。省下梳洗盘发之工,多打一件农具,多织一尺布,多造一杆火铳,岂不更利国利民?
若说身体发肤不敢毁伤,那每日劳作,手上茧子、身上汗水,岂非亦是损伤?圣人之训,当取其精髓,明其大义,而非拘泥于毛发长短、跪拜与否之末节。”
他这番话,将现代卫生观念、效率意识与实用主义思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包裹起来,直指封建礼法中繁琐虚浮的弊端。
周老太爷听得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他一生浸淫圣贤书,讲究的是“礼不可废”、“祖宗成法”,
何曾听过如此离经叛道、却又似乎带着某种歪理的“实用论”?他想反驳,想引经据典,斥责秦文“数典忘祖”、“夷狄之俗”,但看着秦文那双清澈坦荡、毫无惧色的眼睛,听着他那套“省时省力多产出”的歪理,
一时竟觉得胸口憋闷,准备好的大篇斥责堵在喉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秦文这套逻辑,完全跳出了他熟悉的辩论框架,打在了他奉为圭臬的礼法最不接地气的地方。
“你…你…”周老太爷指着秦文,手指微微颤抖,半晌,一甩袖子,那玄色狐裘在雾气中划过一道愤怒的弧线,
“竖子不足与谋!”他不再看秦文一眼,转身拂袖,带着满腔的怒火和被冒犯的尊严,脚步略有些踉跄地径直朝内室走去。老仆慌忙跟上搀扶。
秦文站在原地,看着老人消失在门帘后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场新旧观念的碰撞,只是开始。
周老太爷代表的是盘踞千年的礼法壁垒,而他秦文,正试图用实用主义的凿子,在这壁垒上撬开一道缝隙。
路,还很长。深秋的浓雾,依旧沉沉地笼罩着栖云居,也笼罩着太福祥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