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0章 听说过腾笼换鸟么?-《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就在小姨子因为线上的爆料搅得心中泛起涟漪的时候,作为幕后小黑爪儿之一的小李厨子,正在清晨的后海边上,面朝水面,扎着桩,吐故纳新。

  意撑骨力,头悬、肩沉、臂圆撑,身备五弓。心空无念,松而不懈,心如白云,意似流水。

  再配合上呼吸节奏的变幻,没一会儿,就觉得整个人神清气爽。

  收了功,蹬腿踢脚的转悠了一会儿,正准备回家,没走两步,就被一群大爷给叫住。

  “诶,那大个儿小子。过来,问你个事儿。”

  “干嘛,大爷?”李乐凑过去。

  一群人里,一穿着红色练功服的大爷说道,“不都说你是个小玩儿家么,花鸟鱼虫核桃葫芦手串儿的都懂。”

  “嘿,您过奖,瞎玩儿。”

  “瞎玩儿也是玩儿,诶,小子,懂扇子不?”

  “扇子?什么扇子?”

  “折扇。”

  “还成。”

  “来,给掌掌眼。”红衣大爷手一伸,递过来一折扇。

  李乐接手里一瞧,扇骨暗紫油亮,透着一层温润的光晕,点头赞道:“这扇骨选得地道,看这成色,怕是正经水磨玉竹,年头不短了吧?大爷好眼光!”

  “哟呵,真懂啊,还懂水磨玉竹?小子,展开说说?”

  李乐咂咂嘴,“那我,就斗胆说两句。”

  这话引得一圈大爷的眼睛带着审视和好奇的温度,像在看一件刚出土的玩意儿,纷纷嚷着,让李乐过来坐,还有的大爷起身,把屁股下的凳子递过来。

  李乐谢过,一弯腰,坐下,指腹在滑溜紫亮的扇骨上一抚而过,“这扇子吧,据闻并非本土物件,源头大概是东瀛?”

  “但咱老祖宗厉害,揉进咱们的文人生活里。明代那会儿,折扇才真正上了台面,跟文人画、提了字的讲究东西摆在一块儿。”

  边说边熟练地用手指比划了一下扇骨的长度、排口的弧度。

  “讲究的讲究,连这骨架也分十六方、十八方、二十方的多着呢,哦对,这种就是和尚头,你瞧,收拢时顶上那头要浑圆饱满,像不像....”说着,眼瞧着边上一胖大头秃能反光的大爷,众人憋笑。

  不过那老头也不恼,反而一摸脑袋,“洒家.....”

  “哈哈哈哈~~~~”

  笑过之后,李乐继续道,“说到南北名家,这路数就多了。”

  “北边儿讲究结实大气,咱们京城老字号李福寿,津门的刘家那都是顶梁柱。南边呢,那工就细喽。”

  “苏省盛泽的扇面轻软如云烟,湘妃竹做的扇骨天生丽质、带着泪斑般的梅鹿点子,光看就赏心悦目,临安王星记刻花更是精绝。南方的扇子,像唱昆曲的嗓子,北方的扇子,那是京韵大鼓的气魄。”

  “那你说说,怎么挑把好的?”一白衣大爷问道。

  “挑?”李乐轻抚着扇骨的线条,“挑扇子,一靠眼力掂量骨料匀实不正,做工是否稳妥,二要动手试试这扇轴打开收拢是否圆熟,三就要看个缘分了。得随缘,得合意。”

  说到工,李乐又拿起老张那把旧扇,掂了掂,“这大骨分量正好,不压手也不发飘。”

  指着扇骨中间细细的一排排横档篾片,“这叫心子,薄如蝉翼才算绝活儿!从前制扇的好匠人,能把一根上好斑竹,”说着,手指拢起做了个筒状,拇指和食指一紧一捻,“像削果皮般片出三百来页薄片,一丝断纹不现。”

  一个戴着厚瓶底眼镜的大爷用力点头,“是这么回事!我年轻那时就看过南方老师傅做这个,真能看得人喘不过气儿来!”

  扇轴“噗”的一声合拢。晨光照着紫润光泽的竹骨上,隐隐有一处极其精巧的刻痕。“这扇骨定下后还需养护呢。”

  李乐继续道,“讲究的用手头脂汗慢慢摩挲,俗称盘。日子有功,盘出包浆了,那股子莹润如玉的光泽才会出来。”

  举起扇子,朝柳隙间透下的光束照了照,“诸位,瞧,如水’,便说这质地精光内敛,比那崭新的油头粉面强过百倍去。”

  话题从手中这把紫竹扇跳跃开来,老人们兴致颇高,争相问起。

  “小伙儿,我那把老檀骨的,油味太冲了能行吗?”

  “这啊,老料本身气味就稳重,只要没刺鼻异味就问题不大。”

  “诶,我那火绘的扇面,才能保多久?”

  “保存得当,传几代都不失色,老艺人朱念慈先生的手笔,那可是藏宝阁里的珍品呐。”

  “听说南边工价钱贵出许多哟!”

  “工细、料精!南工费眼神也费时光,好比绣花和纳布鞋底子,都是手上本事,可精细耗费差得远哩!”

  太阳升得更高了,水边的柳树筛下更多细碎的金斑。

  红衣大爷收起那把被众人赏玩了好一阵的玉竹扇,笑着拍李乐肩膀,“小伙儿,今儿个够开眼!走,我请你喝豆汁,再配个焦圈儿!”

  “别的还行,我请您都成,可这东西,我不如回家喝刷锅水去。”

  “嘿~~~吃不得好玩意儿。”

  又是一阵大笑中,李乐拱手告辞。

  回到家门口,就瞧见一辆红色的牧马人,晃晃悠悠的开过来。

  昨晚上炖的包贵儿派人来接老太太时候带来的乌珠穆沁羊肉,加上麟州特产的手工挂面,倒上羊汤烩了,加上榨好的羊油辣子舀上一勺,油汪汪,热乎乎的一碗羊肉烩面,让从丑国回来就没正儿八经咥上一碗面的陆小宁,吃的一脑门子汗,直呼过瘾。

  一擦嘴,舒坦地叹了口气:“可算把你盼回来了。你不在燕京,我心里老没底。”

  “至于么,事儿都定了,板上钉钉,还慌个甚。再说,不是有安德鲁,泰哥、杜师兄他们几个么,专业程度,我比他们,可差远了。”

  “你不一样。”陆小宁扒拉扒拉筷子。

  李乐笑了笑,又给自己盛了大半碗面条,几块羊肉,唏哩呼噜吃了一口,又往嘴里扔了半瓣儿蒜,嘴里含糊着,“过程呢,啥感觉?”

  “过程?跟我想的,跟电视里演的,就不是一回事儿。”陆小宁放下筷子,摇摇头,““那桌上,其实没多少真正的对撞,尤其最后一轮,黄老板那边拍出那个价码,像放个爆竹,炸一声,也就完了。真正的仗,早打完了。”

  “功夫都在场外。安德鲁提前就把黄峻烈会怎么出牌,李军涛怎么打圆场,甚至黄艳红那种钻细节的劲头后面藏着什么目的,全猜到了,我们就是按着他给的剧本走,他那钝刀割肉的核心策略一摆,急的就不是我们。”

  “还有董哥,”陆小宁回想着。

  “就黄艳红死抠那15%的租金增长率是吧?董哥直接把世邦魏理仕几年前的本本都甩出来了,当时黄艳红那脸色.....”

  “那口气没喘匀溜,董哥又问她需要核对哪一年的哪一笔,差点没把她噎过去。”

  “杜律也就把红空那条规则一亮,张丁那脸都白了。现在琢磨,这些武器,全是场外磨好的,上了桌,不过是亮出来,看看往哪砍而已。”

  李乐吐掉嘴里的一块羊骨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打仗要谋定而后动。谈判桌是最后亮剑的地方,真正的功夫,全在台下把人研究透、把底牌攥紧、把堡垒砌牢实了。安德鲁是帅,董泰是打地基垒城堡的包工头,杜律那就是手持律法尚方宝剑的钦差。这三位爷往那儿一坐,还打啥嘴皮子仗?”

  “就是吧,”陆小宁有点怅然,“签完意向书那晚上,安德鲁和泰哥就飞了,泰哥说他那边还有个项目,得赶紧去趟红空。安德鲁说,要埋什么点位,也得去纽约。”

  “不过我爸说,谢谢你。”

  “嘿,他们都是陆叔给钱,我分儿币没有,合着,这还是鼓励奖?”

  “那你要多少?”

  “行了,逗你玩呢。对了,黄老板那人呢?”瞧见陆小宁认真的脸,李乐笑着换了个话题。

  陆小宁沉默了一下,才道,“....厉害,是真厉害。气场太足了。坐那儿,不说话都压人。跟你说话吧,听着挺爽快,什么格局、魄力、历练,可那眼神,跟刀子似的,就在你身上刮,看你慌不慌。他那不是商量,是通知,还得让你觉得占了天大便宜。”

  “吃饭那会儿,他打我爸电话,直接拍板16.25亿差额用地补,还要我当场做决定,现在想想还手心冒汗。不过,乐哥你之前说眼见他楼塌了,我没太明白,黄老板,那么大一集团、”

  李乐叹口气,“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等着看吧。”说完,转而问道:“签字仪式说什么时候了?”

  “没呢。”陆小宁嘀咕道,“说是要挑个合适时机,搞个像样的仪式,最好能配合点利好消息放出去,给股市打打气。不过,签了字才是个开始,后面一堆事。我这个GAP年算是彻底贡献了,跑不了。还有后面这流程,我听着都头大、”

  “头大?”李乐捧起碗,喝了口羊汤,舔了舔嘴角的辣椒油,“打个比方,签字只是订婚,后面过门,交割才见真章。重点在几个地方,你心里得有数。”

  “你说,乐哥。”

  李乐想了想,给解释着,“先有个过渡期管理的小组。百信和国镁两边都得派人,财务、运营、采购、人资几个核心部门负责人必须都在。”

  “签了字之后的几个月最容易出幺蛾子。两边系统怎么对接?业务怎么融合?客户数据、供应商合同怎么平稳移交?全指着这个组天天吵架、拍板。”

  听到李乐和安德鲁说的差不多,陆小宁有些挠头,又听李乐继续道,“再有,就是监管审批和第三方核查,该报备的得报备,虽然这块现在还不那么严,但为了以后不被找后账,得按流程得走。”

  ”黄老板在红空上市,他那边的联交所、证监会也得同步信息,重大资产收购瞒不了。另外,签了字,国镁的审计团队肯定要进场做更详尽的交割审计。”

  “财务团队得打起精神,所有承诺过的数据、剥离的资产清单,都得经得起翻来覆去地查,别留尾巴让人揪住砍价。”

  “嗯,我明白,孙叔这几天正在安排人手。还有么,乐哥?”

  “有,多了去了,核心资产和人员的交割。 物业的产权变更登记,品牌授权协议的重新签署,这是硬骨头。哦,对了,还有那块望京的地,”李乐看了陆小宁一眼。

  “地契过户、地上物清理、未来规划,这一摊子事也得专门人盯着,别成了糊涂账。”

  “最后就是资金支付。首期款什么时候到账?土地作价抵扣的手续办利索没?后续分期支付的触发条件是什么?现金流是命脉,别让黄老板玩拖字诀。”

  陆小宁听得眉头紧锁,“乐哥,你说我是不是天生就不该干这个?我还是觉得鼓捣我那点技术有意思。”

  李乐从自己碗里夹了块羊腩放陆小宁碗里,“谁天生就该干什么?你现在说不想接班,但也不能什么都不懂不是?不过眼下正是好时候。”

  “嗯?”

  “你想想,”李乐敲了敲桌子,“百信数码从财务角度看,它的资产怎么剥离、估值怎么确认、交易对价怎么支付和入账、并购产生的商誉或损益。”

  “从经营角度看,渠道网络怎么整合?供应链怎么重构?人员怎么安置?文化怎么融合?陆叔让你参与善,不是让你现在就当总裁,是让你蹲在一边,看清楚一家公司是怎么被解剖又怎么被缝合进另一个体系的。”

  “尤其这种上亿规模的实操机会,商学院花几百万也买不来。”

  陆小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不过,我爸现在最头疼的不是这些钱财物,是人。”

  “百信好些老员工,跟了公司十几年,对黄老板那套有点抵触。待遇福利,尤其对老员工,没咱百信厚道。”

  “长铁精工那边能解决一部分技术岗,可还有好多行政、销售、仓储的人,不想去国镁,又怕没着落。我妈说,我爸这两天烟都抽凶了。”

  李乐把碗里的面条扒拉完,最后一口汤喝掉,打了个嗝。

  “这事儿,光愁没用,得找路。”他站起身,“叫你来,就是带你去见个人。”

  “谁啊?你也不说个名。”

  “一个姓刘的师兄。”

  “师兄?燕大的?”陆小宁紧跟着出了餐厅,进了院子,眼瞅着李乐又进到自己屋,出来时,手里捏着一盒光盘。

  “你拿着个干嘛?”

  “凭证。对了,你听说过腾笼换鸟么?”

  “没听说,不过,碗不刷了?”

  “家里就我一人,下顿还吃面,刷它干嘛?”

  “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