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0章 当理论化为工具和武器-《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就像小李厨子说的,自己不是没有外溢的那种王八之气,一出场就自带BGM,娇躯一抖就有无数人争相来抱大腿。

  已经过了三天,还没能接到回信儿。

  不过,李乐不急,毕竟不是谁都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做出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决策决断的,如果真那样,李乐反而会存疑,这人到底是不是那个刘樯东。

  于是,卑微小李,老老实实的白天猫在学校上课、读书、写文,以及,监控那场带有研究性质的定向“网曝”的发展过程。

  惠庆的办公室里,李乐指着桌角那本按照书单借来的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通向解释性科学》。

  “惠老师,有个问题,这里面,情景分层论的核心主张,是否认为所有社会结构最终可化约为微观情景中的互动仪式链?那宏观制度的结构性力量置于何处?”

  惠庆缓缓放下手里的钢笔,眼望窗外,似乎在重温什么,良久,才说道,“柯林斯真正的锋芒,在于将这所谓宏观结构彻底剥去了形而上的铁壳。”

  随即,拿起书本,翻开,转过去,指间点在一页上,“你看这里:制度不过是情境冲突的模式化复刻,是过往互动仪式链冷却僵化后的权力勋章。想想我们城市的拆迁现场,或者任何一场职称评审会议。”

  “那体制的宏大威严,难道不正建立在每一刻互动中各方所唤起的情景资源、话语权威的即时碰撞与确认之上?”

  说着,收回手,往后一靠,“布迪厄的场域论与戈夫曼的戏剧分析若在此相逢,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李乐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迅速划记,“柯林斯是想驱逐马老爷经典理论中某种隐形的静态层,尤其是阶级的内化意识?”

  “转而认为人们不过是随身携带着一套套备用的情景策略箱,在不同的互动场合随机抽取身份标签和反抗姿态?”

  惠庆嘴角掠过一丝笑意,纠正道,“并非全然随机。策略的组合与权重,早已被历史的灰烬反复塑形。柯林斯更想让我们看清,权力本质上是种流动的紧张状态,是每一刻在特定空间里争夺互动仪式权的搏斗总和。”

  “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我们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那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商贩、基层管理人员、新涌入的务工者,他们每一次价格拉扯、秩序争论、暂住证查验,不都是一场谁在此刻拥有设定议题、操控仪式的资格的微型战争吗?”

  “而前年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终止了粗暴的收容遣送制度,这宏观法律的改变,立刻重塑了无数街头盘查情景中的对话天平与反抗方式。”

  李乐身体微微前倾,“一个外来工面对城管,其可利用的文化资本词典狭窄匮乏。当唯一的互动筹码只剩身体在场、滞留与消极抵抗时,这情景中的分层便确定了。”

  “那么,柯林斯是否过于依赖冲突分析、忽视稳定秩序的日常生产机制?”

  惠庆双手放在肚子上,“正是柯林斯备受争议之处。他像执拗的解构工匠,执着地撬开每一块看似凝固的制度岩层,暴露出底下奔涌不息的岩浆,权力的具体生产与再生产现场。”

  “但你记住,他也暗示成功的仪式互动最终会凝为权力勋章,成为下轮冲突中可调用的记忆资源。我们研究的意义或许在于:微观权力运作的每一次微小褶皱叠加,都可能导向结构的深刻重塑。”

  办公室内重归寂静,李乐凝视笔记上“权力”“仪式”“情境”几个加重的词语,低声道,“那么追踪当代我们这个社会流动性的密码,很大程度上便散落在这些街头市场、工厂车间,甚至网吧,娱乐场所,那些具体的对话、视线较量、肢体姿态里?宏观变迁的磅礴引擎,最终由无数微观情景的齿轮组合驱动?”

  惠庆眼睛里,闪过一丝近似赞许的神色,但并未停留太久,“柯林斯给予我们一把精巧的理论手术刀,它的价值,永远要切入具体的、滚烫的社会肌体中去检验。去重铸它,记住,理论是撬动现实的杠杆。”

  李乐点点头,感到一种深沉的悸动,无数曾经只属于模糊背景音的街巷喧嚣、市井嘈杂,突然被赋予了新的质感与重量。

  理论锐利地切开日常表层后,才能倾泻而出的鲜活而纷乱的声音洪流。

  “行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惠庆说道。

  “哦。”李乐肩膀一松,开始收拾东西。

  “对了,你最近这几天在捯腾什么东西,神出鬼没的,还有张曼曼和你那个哲学专业的朋友?”

  “啊,我们在做一个社会实验,关于线上社会的。”

  “线上?网络社会学的?”

  “嘿嘿,对!”

  “什么课题的?”

  “就,就,个体在群体注视下从鲜活主体坍缩为被符号化的缺席客体,所有共享的互动仪式链条将其永久放逐于意义生成系统之外。”

  惠庆一愣,“啥玩意儿?”

  “呵呵呵,没啥,就这个。”

  “说人话。”

  “这就是。”

  “.....你别瞎搞,把理论变成工具施用于人或者群体身上,就会变成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武器。”

  “明白,保证不会,咱有操守的。”

  惠庆瞅瞅李乐清澈的眼神,点点头,挥挥手,“玩儿去吧。”

  “哦。”

  李乐刚要起身,“等等。”

  “老师,咋?”

  “那什么,黄山那边明年就完成自考本科课程了。准备参加明年的研究生考试,他那边考研的资料不好买,你想着点儿,找几套考研的资料给他寄过去。”

  听到这儿,李乐眼珠子一转,“哦~~~~知道了。”

  “知道什么知道。”

  “嘿嘿,我知道,就快有个小师弟了?那我,就不是千倾地里一根苗了?哈哈哈哈~~”

  “笑个屁的笑,你苏师伯他们....算了,赶紧忙你的去。”惠庆不置可否的挥挥手。

  “诶!!”

  李乐拎上包,出了办公室,带上门的时候,想起那个在家徒四壁的东北小院儿里,坐在满是书的炕上,身体瘦弱却满眼都是星星的青年,一拍手,“啧啧啧,谁说文科没有天才,牛逼!”

  从惠庆屋里出来,小李秃子看了看表,先是躲开马主任经常蹲的“草丛”,又绕过河道,垫步凌腰,一个闪身,推开了那间临时“作战室”的门,然后,“咳咳咳~~~梁灿,你个狗日的要白日飞升要成仙怎么滴?也不知道开窗放放!!诶,腿,往回收收,拦路收费呢。”

  坐在门边那张三条腿的单人老式大沙发上的梁灿,把脑袋从一本厚的能当凶器的原版书后面探出来,抬手捏掉嘴边的烟头,塞进一旁的易拉罐里,慢慢的抬起腿,把李乐放进去。

  李乐把包一扔,拉过凳子,凑到正对照着一个硬壳笔记本,往电脑里的Excel表输入数据的张曼曼身边,一搭肩膀,“咋样儿?情况?”

  “这三天的反馈数据出来了!点击率平均破三千,回复数峰值帖子达到267条!关键词在相关讨论帖中出现频率显着提升,尤其朴在勋这个名字,成了次级传播节点。”

  张曼曼说着,把电脑里整理好的数据调出来,指着,“看见没?沉默的螺旋开始转了,那几个主动对号入座的ID,像天使的歌房,就是关键节点!她们一开口,原本零星质疑的声音立刻被淹没,后面跟帖清一色都是求深扒、细思极恐、就说那谁看着不对劲的群体压力下,持不同意见的要么闭嘴,要么被围攻,典型的沉默螺旋加速效应。”

  “不止,”身后的梁灿伸手,指着屏幕上标记的热度曲线图,“回声室效应也起来了。看看这些跟帖,观点高度同质化,都在强化渣男、骗子的标签,信息只在认同这个预设的圈子里反复震荡、叠加、共振。”

  “质疑的声音不是被压下去,信息牢笼已经初步成型,里面的人越听越觉得真相就是如此。”

  张曼曼点点头,又点开数据表里,几个高频次ID的发言记录,“看这几个活跃ID的互动,互相引用、点赞、附和,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圈子,不断重复和强化最初的爆料信息,这就是回声室内部的信息自我循环和强化。”

  “郑宇哲在这个小圈子里,已经被定罪了,关键词里,到四十七小时,大众情人标签提及率上升12%,江南区关联度固化至65%,但教育系标签出现小幅波动,疑似有零星澄清帖出现,但迅速沉底。”

  李乐没说话,打开另一台笔记本电脑,登录上MSN,顺手开保存的Daum的网页,点进去,发现前几天车俊哲找的水军发的帖子的标题已经被管理员用醒目的红色标记为“HOT”,

  还有一行备注,【持续更新】深扒那个混迹大学,专钓白富美的伪绅士!证据链持续整理中。

  而帖子主楼不再是三天前那种情绪化的控诉,而是变成了一个条理相对清晰的“证据汇总”。

  虽然行文依旧带着网络语言的煽动性,但核心事实被分点罗列,庆熙大学郑某某、父母职业与登记地址矛盾、狎鸥亭高中时期复杂感情史、以及最新增加的,利用留学生会职务之便频繁接触不同家境女生、并有多起“共同创业投资”疑云。

  而下面的回复已经盖起了一千多楼。

  “哇,真是人不可貌相!”

  “我就说他看起来太完美了,假得很!”

  “有没有人知道那个朴在勋?据说也不是好东西!”

  “保护受害者!挖料,挖料!!”

  “楼上冷静,坐等实锤,不过看起来八九不离十了...”

  李乐快速滚动着页面,热度扩散速度比预期快。幂律分布起作用了,几个关键爆料帖成了枢纽节点。”

  “嗯,”张曼曼接话,指着自己屏幕上的曲线图,“看这个传播速率模型,从昨天下午共同创业投资的聊天记录碎片被匿名账号在Naver知识人板块抛出后,经由三个本地的生活资讯类Daum Cafe转载,指数级扩散效应就开始了。”

  “尤其是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这个网络活跃高峰期,讨论量激增260%。看这里,”张曼曼指着曲线的一个陡峭拐点,“这就是?复杂系统演化理论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一个小小的时间点爆料,直接触发了舆论相变。”

  “咔哒”,切换到一个饼图,“超过75%的相关讨论都倾向于认定爆料属实并对目标进行道德谴责。质疑声或者要求更严谨证据的声音不是没有,但占比不到8%,而且一旦出现,很快就会在回复里被大量负面评价淹没,甚至伴有轻微的人身攻击。”

  李乐看过,指着屏幕上几个异常活跃的ID,“这几个,是水军还是自发加入的?”

  “混合体。”张曼曼点开另一个文档,“我们安排的水军主要负责前期顶帖、引导讨论方向和适时抛出新料。但现在,大量真实用户已经被卷入,自发成为传播节点和道德审判官。”

  “你看这个ID,正义的剪刀,就在自发整理时间线......回声室效应正在形成,这个封闭的讨论空间里,讨伐的声浪在不断自我强化。”

  李乐没说话,手指在MSN对话框里飞快敲击南高丽文,和按照时间上线的车俊哲沟通着,片刻后。

  “曼曼,车俊哲那边监测到,Naver知识in的教育板块,一个关于如何辨别留学生感情骗子的问答帖下,有人匿名爆料,提到了庆熙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狎鸥亭外国语高中棒球队这些更具体的标签,虽然没点名,但指向性极强。”

  “所以,群体极化了?”张曼曼立刻接口,眼睛放光。

  “最初的爆料只是怀疑和警示,但随着讨论深入,尤其是在这种封闭的、情绪化的环境里,群体的观点正在向更极端的方向滑落。”

  “从可能有嫌疑直接跳到肯定是骗子,乐哥,这不就是群体极化理论现实的案例,缺乏理性引导,群体讨论只会让初始倾向走向极端?”

  MSN的提示音急促地响起,李乐点开闪烁的车俊哲头像。

  “李先生,热度已经起来了,现在不需要我们太多引导,很多人已经开始自发深挖了。但是不是有点太热了?会不会失控?”

  车俊哲的文字里透着兴奋,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李乐想了想,敲起键盘,回道,“热度在预期内。?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是必然阶段,控制那边有人,你不用担心。”

  “您是说,大小姐那边?”

  李乐瞧见,没理他,扭头看向张曼曼和梁灿,“热度够了,范围也初步锁定在目标圈层。但火候还差一点。”

  “我小姨子那边,富贞给的信息,她应该已经看到那些避雷帖,产生了疑虑,但还没到引爆点。我们需要加把火,把认知失调给她彻底引爆。”

  “怎么加?”张曼曼摩拳擦掌。

  “这就是第三阶段,投放财务疑云和时间线冲突的核心炸弹。”李乐笑了笑,在对话框里敲上字,“车俊哲,你的第三阶段资料准备好了吗?”

  MSN窗口立刻跳动,“内,李先生!按您要求,准备好了。”

  “核心是两份东西:一份是匿名受害者财务损失清单,里面部分真实数据脱敏处理还有合理的填充,另一份是关键时间点冲突对照表。”

  车俊哲很快发来两个文件。

  第一个文件标题,《血泪控诉!我的钱去哪了?——一位受害者泣血整理的“情感投资”账单》。

  里面用表格清晰列出几笔“借款”或“投资”的时间、金额、对方给出的理由、以及后续结果。

  金额从几千万到上亿韩元不等,理由五花八门,时间点集中在近两年。

  第二个文件则更隐蔽,是一张关于郑宇哲的精确到月份的,最近几年在南高丽的行动时间线和行动轨迹,

  张曼曼歪着头,听李乐给翻译完,咧嘴一笑,“得,这份财务清单利用从众心理和锚定效应,巨额数字会形成心理冲击,让看客更容易相信这人就是骗钱的,而时间线,呵呵呵,如果有人问过郑宇哲,而郑宇哲的回答和这爆料对不上,这就让认知失调瞬间拉满。”

  “投对了,放策略呢?”梁灿抬脚,踹了踹李乐的椅子。

  李乐想了想,一低头,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车俊哲,听好:”

  “平台选择主攻Daum论坛最初那几个热点帖的评论区,以及新开的几个求锤得锤讨论串。用不同的、看似无关的知情人士的小号,分批投放财务清单的截图,注意,不要全发,发最有冲击力的几笔。”

  “节奏控制要先放财务清单,制造贪财的初步印象和情绪愤怒。间隔一小时左右,再投放时间线行动轨迹,造成撒谎精、时间管理大师的舆论风向。”

  “还有,重点让几个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关键节点ID,偶然发现并转发这些新证据,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快速扩散。”

  “引导话术,让水军跟评方向集中把矛头隐隐指向郑宇哲的公共身份,施加现实压力。”

  “最后制造冲突点。知道什么是理中客不?”

  车俊哲回,“不知道,汉字意思么?”

  “理性、中立、客观。”

  “哦,褒义词?”

  “你觉得我给你说的是褒义词?”

  “那是?”

  “抛开事实不谈,我来说句公道话的这种人,明白了?”

  “明白了。”

  “安排一个理中客的小号,假装质疑爆料真实性,空口无凭,有证据吗?别是造谣吧?然后立刻由另一个小号甩出一份高度模糊化处理、但关键信息可见的证据。”

  “比如你们之前搞到的监控图片,并配上像,朋友在酒店工作无意拍到,信不信由你,这种质疑加打脸的戏码,最能强化爆料可信度,让围观群众的认知天平彻底倒向骗子一方。”

  信息发送,MSN那头沉默了几分钟,显然车俊哲在消化这复杂的操作。

  终于,“李先生,完全明白,这就安排,保证让水军演好这场戏!”

  “去吧。”李乐敲下回车。

  房间里暂时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张曼曼记录数据的沙沙声。

  忽然,梁灿问道,“咱们,这算不算亲手操纵了一场小型的数字时代猎巫?”

  李乐摇摇头,“不算吧?咱们是在观测和引导一场必然会发生的社会情绪泄洪。”

  “郑宇哲们自己挖坑的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天。我们只是.....加快了进程,并确保洪水的流向相对可控,顺便,为理论的实践.....诶?”

  李乐看向张曼曼,“数据收获如何?”

  张曼曼笑着指着屏幕上刚刚更新的图表,“沉默螺旋的形成速率、?群体极化的触发阈值、?回声室效应在跨平台间的共振强度、?幂律分布下的关键节点影响力数据.....还有刚刚的?认知失调和?从众心理在舆论对抗中的表现.....”

  “这些都是极难在自然状态下捕捉到的量化数据。”

  “尤其是这种由线上爆料触发线下,再反馈回线上引发更强烈舆论的完整动力学模型,教科书上都找不到。”

  梁灿看着两个同伴,一个是冷静的导演,一个是沉浸在数据收获中的学者,轻笑一声,摇了摇头,点上根烟,深吸了一口。

  “行吧,学术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就是不知道现在,咱们的教具郑宇哲小朋友,现在感觉如何。”

  “我管他呢。”

  李乐看向屏幕上那些翻滚的、愤怒的、焦虑的文字。

  虚拟世界的火焰正在按照预设的路径蔓延,灼烧着现实世界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