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刚过六月
景佑帝从楚州索要诗词的插曲,早已被京师接连几日的阴雨冲刷得模糊不清。
刚刚开始逞凶的暑气被这场阴雨打消了所有脾气。
细密的雨丝像筛过的银粉,轻轻洒在京师的坊市之中。
卖酪浆的老汉忙不迭收起榆木担子,躲进路边店家的檐下,殿中早已挤满了躲雨的贩夫走卒。
铜驼巷口那株百年古槐,被雨打得簌簌乱颤,竟抖落好些半青不黄的槐实来。
应天门的金顶在雨幕里渐渐模糊,倒是洛水两岸的垂柳愈发青得逼人眼目。
几个胡商牵着湿淋淋的骆驼挤进酒肆,驼铃上滴落的水珠,竟与波斯琉璃盏中的葡萄美酒是一个颜色。
忽闻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踏碎雨帘,但见绯衣使者背负黄绢敕书,马蹄溅起的水花打湿了道旁小贩的葛布衣衫匆匆,来不及致歉便匆匆策马而去。
“这是南方来的驿兵吧?听说江南正在闹灾,不会是真的吧!”
“没听说啊!这几日报纸上可都没有刊登!”
“我兄弟是在大仓扛包的,我可听说太仓、含嘉仓的粮食都去了大半!若不是今夏补充不少,说不得京师粮价都得飞涨!”
“你可别危言耸听,江南若是有灾,报纸会不报道?我现在可是每日报不离手,没看到这什么灾情”
“你爱信不信,我反正已经让我兄弟趁着粮价便宜多屯了一些”
“……”
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可这种短暂的清凉,却让工部的官员们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雨丝如同无尽的愁绪,缠缠绵绵地搅乱着工部诸多属官。
对于工部上下而言,真正悬在心头的巨石,是江南这场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梅雨,以及即将经历考验的黄河两岸。
雨水顺着工部衙署檐角青瓦的弧度蜿蜒成细流,在阶前汇成小小的水洼。
值房里白日燃着的烛火,被堂风裹挟着雨气吹得摇曳不定。
将王清晨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映照出忽明忽暗的轮廓。
他指尖捏着的狼毫笔悬在纸上许久,墨滴在宣纸上晕开小小的黑点,如同他此刻沉重的心事。
“大人,尚书大人来信。”书吏轻手轻脚地推门而入,蓑衣上的水珠顺着下摆滴落在青砖地,洇出深色的痕迹。
“信使呢?让他进来”王清晨总算是等到了人。
“是”
“禀告大人,苏州、和州、宣州等地拨云见晴,润州青林堰在尚书大人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润州二十万百姓无虞。”
驿传语速极快地简要概括了来信内容,沙哑的嗓音就好像钝刀磨刃一般,却让王清晨悬着的心放松下来。
“呈上来,我看”王清晨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书,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潮气,却没有丝毫在意。
直到看到信件末尾的“皆安,待归”字样,王清晨才终于放下心来。
这也标志着,江南的梅雨总算到了收尾的时候。
这次南方的情况着实有些凶险。
如果不是王清晨早早下发《水灾减防公略》;
如果不是农禾亲赴现场安定民心,指导救灾;
如果不是梁朝以中枢之力从中斡旋;
如果不是令户部紧急调拨三州粮草驰援灾区,这才让蔓延的恐慌稍稍平复。
如果不是这一切努力,那后果又会是如何?
若是真出了什么事,此时正在江南的陛下恐怕会第一时间问责。
王清晨也庆幸,这次幸好夏粮丰收,要不然这三州愿不愿意调配粮食还真不好说。
“北粮丰收的消息,可传到灾区了?“王清晨放下文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些,透过窗棂能望见院中那株老槐树的叶子被洗得发亮。
“早已传遍各州县。”书吏躬身答道。
“百姓得知粮食充裕,都安心了不少。”那书吏一路从南方而来,显然更加了解情况。
王清晨这才松了口气,端起早已凉透的茶盏轻抿了一口。
茶水带着苦涩的凉意滑入喉咙,却只是让他心底的不安稍缓。
这场梅雨不过是今夏的序幕,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接下来,全国各地都便将进入丰雨期,大战的帷幕才刚刚来开一角。
这些时日,工部往来各地的驿传骤然密集起来,快马的蹄声在巷弄中敲出急促的节奏,将一封封标着“加急”的文书送进公署。
……
水部郎中段柳策马赶在城门落锁之前进入了城内,雨丝正斜斜地织着。
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油亮,马蹄踏过积水,溅起一串细碎的水花,沾湿了他的袍角。
他微微前倾着身子,将怀中那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文书护得更紧,仿佛那不是纸卷,而是沉甸甸的江山社稷。
“段大人回来了!“工部门房老吏远远望见那熟悉的身影,连忙撑起油纸伞迎上前。
他接过马缰时,注意到段柳的鬓角还在滴水,袍服的肩头已被雨水浸透。
“侍郎大人还未下值正在公房等着您呢,都已经问了好几回了。”那老吏说道。
“有劳 。”
段柳的声音带着干涸的沙哑。
他甚至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雨水,只匆匆交代了句“好生照看马匹”,便身披雨幕大步流星地走进工部衙署。
官靴踩进回廊的积水中,冰凉的雨水立刻顺着靴筒浸透了鞋袜,那种湿冷的黏腻感顺着脚踝往上爬,可段柳浑然不觉。
他的衣袍自胸口而下已经洇湿,深色的布料紧紧贴在胸背上,衣服袖摆处还沾着几块清晰的泥污。
“段大人可算回来了!”
刚转过回廊,侍候王清晨的青袍书吏便快步迎了上来。
“侍郎大人在值房等您,说您一到就立刻进去。”
段柳草草擦了把脸,水珠顺着下颌线滚落,在衣襟上晕开更深的痕迹。
“大人要不换过衣服再去?“那书吏看此情形直接问道。
“公务紧急,耽误不得”段柳摇头拒绝,径直朝着王清晨的公房走去。
“那小吏去给大人们准备些热茶”那书吏同样匆忙施礼转身离去。
段柳穿过回廊,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院子,那几棵平日里开得繁盛的石榴花,此刻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
朱红的花瓣混在泥泞里,被来往的脚步碾成糊状,显得格外凄凉。
恍惚间他竟想起昨日在黄河岸边看到的景象,心头不禁一阵悲凉。
那条凶狠的黄龙中潜藏的凶险,与眼前这凋零的海棠何其相似。
值房内,王清晨正伏案批阅文书。
案头的烛火已经燃了半截,烛泪凝结成蜿蜒的琥珀色,如同凝固的时光。
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来,这些时日的劳神也让他身上多了难以抹去的疲惫。
“下官段柳,参见侍郎大人。”段柳躬身行礼,雨水顺着他的衣角滴落,在青砖地上汇成一小滩水洼,很快又漫延开去。
王清晨放下手中的毛笔,指节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微微泛白。
他的目光如炬,落在段柳身上,带着急切,又藏着不易察觉的担忧。
“免礼。京师上下游的堤坝,你可都巡视清楚了?具体情况如何?”王清晨急忙从桌案之后走出将段柳扶起。
段柳直起身子,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卷文书。
油布解开时,发出轻微的窸窣声,仿佛怕惊扰了这室内的凝重。
“大人,情况不是太妙。”他的声音低沉得像窗外的雨幕。
“这是下官沿途记录的堤防状况,请您过目。”
王清晨接过文书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潮气,心头便是一沉。
他快速浏览着,眉头随着目光的移动越皱越紧,到后来,那两道浓眉几乎拧成了疙瘩。
“这些堤坝,竟溃败到这种地步?”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
“多数堤坝都是陈年坝体,修了补,补了修,早已是强弩之末。”段柳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尤其是大人特意叮嘱要重点查看的那几段,更是不堪一击,稍有不慎便有溃堤之危。”
早在几日前,王清晨查看水部呈递的公文时,就从那些看似平稳的字句里读出了暗藏的危机,特意标出黄河中段的几处隐患,派段柳亲自前去查验。
可如今看来,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
“郑县段至少有三处在下官查看时就已经出现渗漏。”段柳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压抑的愤怒。
“更荒唐的是,当地官员上报说早已完成加固,可下官到那里时,别说加固,连最基本的维护都没做。那些朝廷拨下去的银两,恐怕早就进了私人腰包。”
王清晨猛地合上文书,纸张碰撞发出的脆响在寂静的室内格外刺耳。
他的脸色阴沉得如同外面的天色,眼底翻涌着骇人的风暴:“你可查实了?“
“下官亲自沿着堤坝一寸寸查验,还找了几个在附近劳作的河工细细询问。"段柳说着,从袖中取出几张折叠整齐的纸。
“这些是他们按了手印的证词,请大人过目。”
纸上的墨迹有些晕染,显然是被雨水打湿过,可那一个个鲜红的指印,却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眼睛发疼。
“他们说,官府只派人去堤坝上草草转了一圈,连夯土加固都省了,拔了几丛野草就回去报功了。”段柳的声音里带着痛心。
恰在此时,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天际,惨白的光芒瞬间照亮了王清晨铁青的脸,将他紧抿的嘴角和凸起的青筋映照得格外清晰。
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炸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助威。
“混账!“王清晨一掌拍在案几上,案上的茶盏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泼洒出来,在公文上洇出深色的污渍。
“黄河水患关乎京师安危,他们竟敢如此玩忽职守!”他猛地站起身,袍袖带起一阵风,将烛火吹得剧烈摇晃。
王清晨极少动怒,可此刻,他的胸膛剧烈起伏着,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段柳垂手侍立,不敢接话。
他比谁都清楚黄河水患的可怕。
与长江水患不同,史册上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不仅密密麻麻,而且每一笔都浸透着血泪。
那奔腾的浊流一旦失控,所过之处便是千里泽国,其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都远超长江。
这也是工部历年防患的重心所在,更是眼下继江南梅雨季之后工部的头等大事。
而且他们早在五月初便做了准备,但是下边官员却真的敢阳奉阴违。
而王清晨自入职工部以来,便对黄河水患多有关注,尤其是上次梁朝特意点出几处急需修复的堤坝。
他便立刻安排水部紧急筹备修复。
虽然此时并非大修大补的最佳时节,但简单加固、临时应急总还是能做到的。
可谁能想到,那些地方官员竟敢如此胆大包天,连防洪的救命钱都敢伸手。
“大人”段柳斟酌着词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
“眼下正值汛期,水位一日高过一日。若是不及时处置,一旦决堤......”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那后果,两人都心知肚明。
“我知道!”王清晨烦躁地打断他,在堂内来回踱步。
官靴踩在地上,发出沉重的声响,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
他猛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案头那卷标注着“郑县段”的文书上,眼底闪过一丝狠厉。
“你且先回去休息,换身干净衣裳,喝碗热汤暖暖身子。”王清晨的声音恢复了几分镇定,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这就进宫,请命拿下这些蛀虫!”
说着,他便一把抓起段柳呈递的公文和证词,连披风都顾不上披,撩起衣袍便大步向外走去。
雨丝斜斜地打在他的脸上,可他浑然不觉,脚步急切地消失在回廊尽头。
段柳望着那道决绝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窗外的雨声不知何时变得急促起来,密集的雨点击打在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催征的战鼓,在空旷的庭院里回荡。
雨势渐增,对农人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工部,对于朝堂而言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
景佑帝从楚州索要诗词的插曲,早已被京师接连几日的阴雨冲刷得模糊不清。
刚刚开始逞凶的暑气被这场阴雨打消了所有脾气。
细密的雨丝像筛过的银粉,轻轻洒在京师的坊市之中。
卖酪浆的老汉忙不迭收起榆木担子,躲进路边店家的檐下,殿中早已挤满了躲雨的贩夫走卒。
铜驼巷口那株百年古槐,被雨打得簌簌乱颤,竟抖落好些半青不黄的槐实来。
应天门的金顶在雨幕里渐渐模糊,倒是洛水两岸的垂柳愈发青得逼人眼目。
几个胡商牵着湿淋淋的骆驼挤进酒肆,驼铃上滴落的水珠,竟与波斯琉璃盏中的葡萄美酒是一个颜色。
忽闻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踏碎雨帘,但见绯衣使者背负黄绢敕书,马蹄溅起的水花打湿了道旁小贩的葛布衣衫匆匆,来不及致歉便匆匆策马而去。
“这是南方来的驿兵吧?听说江南正在闹灾,不会是真的吧!”
“没听说啊!这几日报纸上可都没有刊登!”
“我兄弟是在大仓扛包的,我可听说太仓、含嘉仓的粮食都去了大半!若不是今夏补充不少,说不得京师粮价都得飞涨!”
“你可别危言耸听,江南若是有灾,报纸会不报道?我现在可是每日报不离手,没看到这什么灾情”
“你爱信不信,我反正已经让我兄弟趁着粮价便宜多屯了一些”
“……”
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可这种短暂的清凉,却让工部的官员们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雨丝如同无尽的愁绪,缠缠绵绵地搅乱着工部诸多属官。
对于工部上下而言,真正悬在心头的巨石,是江南这场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梅雨,以及即将经历考验的黄河两岸。
雨水顺着工部衙署檐角青瓦的弧度蜿蜒成细流,在阶前汇成小小的水洼。
值房里白日燃着的烛火,被堂风裹挟着雨气吹得摇曳不定。
将王清晨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映照出忽明忽暗的轮廓。
他指尖捏着的狼毫笔悬在纸上许久,墨滴在宣纸上晕开小小的黑点,如同他此刻沉重的心事。
“大人,尚书大人来信。”书吏轻手轻脚地推门而入,蓑衣上的水珠顺着下摆滴落在青砖地,洇出深色的痕迹。
“信使呢?让他进来”王清晨总算是等到了人。
“是”
“禀告大人,苏州、和州、宣州等地拨云见晴,润州青林堰在尚书大人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润州二十万百姓无虞。”
驿传语速极快地简要概括了来信内容,沙哑的嗓音就好像钝刀磨刃一般,却让王清晨悬着的心放松下来。
“呈上来,我看”王清晨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书,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潮气,却没有丝毫在意。
直到看到信件末尾的“皆安,待归”字样,王清晨才终于放下心来。
这也标志着,江南的梅雨总算到了收尾的时候。
这次南方的情况着实有些凶险。
如果不是王清晨早早下发《水灾减防公略》;
如果不是农禾亲赴现场安定民心,指导救灾;
如果不是梁朝以中枢之力从中斡旋;
如果不是令户部紧急调拨三州粮草驰援灾区,这才让蔓延的恐慌稍稍平复。
如果不是这一切努力,那后果又会是如何?
若是真出了什么事,此时正在江南的陛下恐怕会第一时间问责。
王清晨也庆幸,这次幸好夏粮丰收,要不然这三州愿不愿意调配粮食还真不好说。
“北粮丰收的消息,可传到灾区了?“王清晨放下文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小了些,透过窗棂能望见院中那株老槐树的叶子被洗得发亮。
“早已传遍各州县。”书吏躬身答道。
“百姓得知粮食充裕,都安心了不少。”那书吏一路从南方而来,显然更加了解情况。
王清晨这才松了口气,端起早已凉透的茶盏轻抿了一口。
茶水带着苦涩的凉意滑入喉咙,却只是让他心底的不安稍缓。
这场梅雨不过是今夏的序幕,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接下来,全国各地都便将进入丰雨期,大战的帷幕才刚刚来开一角。
这些时日,工部往来各地的驿传骤然密集起来,快马的蹄声在巷弄中敲出急促的节奏,将一封封标着“加急”的文书送进公署。
……
水部郎中段柳策马赶在城门落锁之前进入了城内,雨丝正斜斜地织着。
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油亮,马蹄踏过积水,溅起一串细碎的水花,沾湿了他的袍角。
他微微前倾着身子,将怀中那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文书护得更紧,仿佛那不是纸卷,而是沉甸甸的江山社稷。
“段大人回来了!“工部门房老吏远远望见那熟悉的身影,连忙撑起油纸伞迎上前。
他接过马缰时,注意到段柳的鬓角还在滴水,袍服的肩头已被雨水浸透。
“侍郎大人还未下值正在公房等着您呢,都已经问了好几回了。”那老吏说道。
“有劳 。”
段柳的声音带着干涸的沙哑。
他甚至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雨水,只匆匆交代了句“好生照看马匹”,便身披雨幕大步流星地走进工部衙署。
官靴踩进回廊的积水中,冰凉的雨水立刻顺着靴筒浸透了鞋袜,那种湿冷的黏腻感顺着脚踝往上爬,可段柳浑然不觉。
他的衣袍自胸口而下已经洇湿,深色的布料紧紧贴在胸背上,衣服袖摆处还沾着几块清晰的泥污。
“段大人可算回来了!”
刚转过回廊,侍候王清晨的青袍书吏便快步迎了上来。
“侍郎大人在值房等您,说您一到就立刻进去。”
段柳草草擦了把脸,水珠顺着下颌线滚落,在衣襟上晕开更深的痕迹。
“大人要不换过衣服再去?“那书吏看此情形直接问道。
“公务紧急,耽误不得”段柳摇头拒绝,径直朝着王清晨的公房走去。
“那小吏去给大人们准备些热茶”那书吏同样匆忙施礼转身离去。
段柳穿过回廊,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院子,那几棵平日里开得繁盛的石榴花,此刻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
朱红的花瓣混在泥泞里,被来往的脚步碾成糊状,显得格外凄凉。
恍惚间他竟想起昨日在黄河岸边看到的景象,心头不禁一阵悲凉。
那条凶狠的黄龙中潜藏的凶险,与眼前这凋零的海棠何其相似。
值房内,王清晨正伏案批阅文书。
案头的烛火已经燃了半截,烛泪凝结成蜿蜒的琥珀色,如同凝固的时光。
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来,这些时日的劳神也让他身上多了难以抹去的疲惫。
“下官段柳,参见侍郎大人。”段柳躬身行礼,雨水顺着他的衣角滴落,在青砖地上汇成一小滩水洼,很快又漫延开去。
王清晨放下手中的毛笔,指节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微微泛白。
他的目光如炬,落在段柳身上,带着急切,又藏着不易察觉的担忧。
“免礼。京师上下游的堤坝,你可都巡视清楚了?具体情况如何?”王清晨急忙从桌案之后走出将段柳扶起。
段柳直起身子,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卷文书。
油布解开时,发出轻微的窸窣声,仿佛怕惊扰了这室内的凝重。
“大人,情况不是太妙。”他的声音低沉得像窗外的雨幕。
“这是下官沿途记录的堤防状况,请您过目。”
王清晨接过文书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潮气,心头便是一沉。
他快速浏览着,眉头随着目光的移动越皱越紧,到后来,那两道浓眉几乎拧成了疙瘩。
“这些堤坝,竟溃败到这种地步?”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
“多数堤坝都是陈年坝体,修了补,补了修,早已是强弩之末。”段柳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尤其是大人特意叮嘱要重点查看的那几段,更是不堪一击,稍有不慎便有溃堤之危。”
早在几日前,王清晨查看水部呈递的公文时,就从那些看似平稳的字句里读出了暗藏的危机,特意标出黄河中段的几处隐患,派段柳亲自前去查验。
可如今看来,实际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
“郑县段至少有三处在下官查看时就已经出现渗漏。”段柳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压抑的愤怒。
“更荒唐的是,当地官员上报说早已完成加固,可下官到那里时,别说加固,连最基本的维护都没做。那些朝廷拨下去的银两,恐怕早就进了私人腰包。”
王清晨猛地合上文书,纸张碰撞发出的脆响在寂静的室内格外刺耳。
他的脸色阴沉得如同外面的天色,眼底翻涌着骇人的风暴:“你可查实了?“
“下官亲自沿着堤坝一寸寸查验,还找了几个在附近劳作的河工细细询问。"段柳说着,从袖中取出几张折叠整齐的纸。
“这些是他们按了手印的证词,请大人过目。”
纸上的墨迹有些晕染,显然是被雨水打湿过,可那一个个鲜红的指印,却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眼睛发疼。
“他们说,官府只派人去堤坝上草草转了一圈,连夯土加固都省了,拔了几丛野草就回去报功了。”段柳的声音里带着痛心。
恰在此时,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天际,惨白的光芒瞬间照亮了王清晨铁青的脸,将他紧抿的嘴角和凸起的青筋映照得格外清晰。
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炸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助威。
“混账!“王清晨一掌拍在案几上,案上的茶盏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泼洒出来,在公文上洇出深色的污渍。
“黄河水患关乎京师安危,他们竟敢如此玩忽职守!”他猛地站起身,袍袖带起一阵风,将烛火吹得剧烈摇晃。
王清晨极少动怒,可此刻,他的胸膛剧烈起伏着,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段柳垂手侍立,不敢接话。
他比谁都清楚黄河水患的可怕。
与长江水患不同,史册上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不仅密密麻麻,而且每一笔都浸透着血泪。
那奔腾的浊流一旦失控,所过之处便是千里泽国,其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都远超长江。
这也是工部历年防患的重心所在,更是眼下继江南梅雨季之后工部的头等大事。
而且他们早在五月初便做了准备,但是下边官员却真的敢阳奉阴违。
而王清晨自入职工部以来,便对黄河水患多有关注,尤其是上次梁朝特意点出几处急需修复的堤坝。
他便立刻安排水部紧急筹备修复。
虽然此时并非大修大补的最佳时节,但简单加固、临时应急总还是能做到的。
可谁能想到,那些地方官员竟敢如此胆大包天,连防洪的救命钱都敢伸手。
“大人”段柳斟酌着词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
“眼下正值汛期,水位一日高过一日。若是不及时处置,一旦决堤......”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那后果,两人都心知肚明。
“我知道!”王清晨烦躁地打断他,在堂内来回踱步。
官靴踩在地上,发出沉重的声响,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
他猛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案头那卷标注着“郑县段”的文书上,眼底闪过一丝狠厉。
“你且先回去休息,换身干净衣裳,喝碗热汤暖暖身子。”王清晨的声音恢复了几分镇定,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这就进宫,请命拿下这些蛀虫!”
说着,他便一把抓起段柳呈递的公文和证词,连披风都顾不上披,撩起衣袍便大步向外走去。
雨丝斜斜地打在他的脸上,可他浑然不觉,脚步急切地消失在回廊尽头。
段柳望着那道决绝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窗外的雨声不知何时变得急促起来,密集的雨点击打在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催征的战鼓,在空旷的庭院里回荡。
雨势渐增,对农人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工部,对于朝堂而言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