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僧王手下悍将红孩儿-《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

  “哈哈,太好了!”僧格林沁眼中迸射出灼灼精光,战马被他勒得昂首嘶鸣。

  “短毛贼酋陈扶昊的老子和儿子都在曹县?天赐良机!”

  “若擒住陈得才和陈扶昊之子,陈扶昊便如困兽,任我等宰割!”

  “什么湘军、淮军、楚军,川军不过是一群跟在蒙古铁骑后头吃尘土的庸碌之辈!”

  话音未落,他猛然抽出腰间镶金马鞭,指向天际:“全军火速开拔,直取曹县!数月前才剿了张乐行,如今宋景诗又扯起革命军的破旗号——革命军若真有能耐,何至于整日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不过是群乌合之众!”

  身旁的技勇巴图鲁陈国瑞立刻策马趋近,躬身抱拳,眉宇间堆满谄笑:“王爷英明,一语道破天机!那骆秉章、胜保、多隆阿之流,皆是酒囊饭袋!”

  “多隆阿麾下拥兵数十万,连关中弹丸之地都啃不下来,反倒让捻子如蝗虫般在安徽、河南肆意啃噬。”

  “王爷您可是咱大清的中流砥柱,当年连林凤祥、李开芳那等悍匪都栽在您手里,如今区区陈氏父子,岂在话下?”

  “有王爷亲征,曹县必如探囊取物,陈得才那老贼定要跪在王爷马前求饶!”

  僧格林沁闻言仰天大笑,笑声震得盔缨簌簌颤动:“好!陈国瑞,你这张嘴倒比刀还利索!传令下去,命前锋昼夜兼程,抢占曹县要道!”

  “本王的蒙古骑兵踏过之处,捻军鼠辈莫不灰飞烟灭!”

  他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如离弦之箭冲出队列,身后旌旗霎时卷起漫天黄沙,铁蹄声如惊雷滚过荒原。

  作为一名在内战中表现强悍但在外战中表现糟糕的将领,僧格林沁对于剿灭捻军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心得。

  在他眼中,无论是革命军还是捻军,本质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些人都是出身低微的“泥腿子”,他们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和组织纪律,只是凭借着一股蛮劲和对现状的不满而起来造反。

  僧格林沁认为,对付这样的敌人,关键在于采取果断的行动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他相信只要自己的军队足够强大,就能够轻易地击败这些乌合之众。

  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革命军和捻军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目标和动机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革命军追求的是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解放,而捻军则更多地是为了生存和反抗压迫。

  话说这个陈国瑞,乃是湖北应城人士,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

  十来岁时,不幸被太平军掳走,被迫加入了他们的童子军。

  然而,陈国瑞并非心甘情愿地为太平军卖命,几年后,他毅然决然地反叛,转而投入了淮军将领黄开榜的麾下,并被黄开榜收为义子。

  少年时期的陈国瑞,就以犷悍多力而声名远扬。

  在未曾从军之前,他便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刺头,无人敢惹。

  经过数年的征战,陈国瑞在军中更是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成为了一名勇猛无畏的战士。

  陈国瑞跟随黄开榜后,每逢临阵,必定身先士卒,充当先锋。

  他身着一袭鲜艳的红衣,在战场上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令人望而生畏。

  每当他冲锋陷阵时,敌人往往都会被他的气势所震慑,纷纷避让。再加上他长相俊美,面容清秀,军中众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红孩儿”。

  这个绰号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外貌特征,更凸显出他那勇猛好杀的性格。

  在战场上,先登之功可谓是最大的荣耀,但对于陈国瑞来说,这却如同家常便饭一般。

  其中,咸丰九年的怀远之战堪称经典。在这场战役中,陈国瑞率领着仅仅七名敢死队员,趁着夜色悄悄渡过河流,如鬼魅一般摸上了城垛。

  他们迅速杀死了守城的卫兵,并放起了熊熊大火。

  清军见状,趁机发起猛攻,守军顿时陷入混乱,不战自溃。

  最终,怀远城被清军顺利攻克。

  陈国瑞在战场上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英勇之名远扬四方。

  由于他的卓越表现,朝廷特赐予他“技勇巴图鲁”的称号,这无疑是对他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然而,陈国瑞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黄开榜这座小庙已经无法容纳他这尊大神了。

  同治元年,僧格林沁听闻陈国瑞的大名后,对他赞赏有加,于是便将他招致麾下。

  自从成为僧格林沁的部将后,陈国瑞的悍勇之气丝毫未减。

  在与捻军的多次交战中,他屡立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国瑞凭借着一次次的胜利,积累了大量的战功。

  最终,他因功被晋升为总兵,并获赐黄马褂,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

  而此时的陈国瑞,年纪尚轻,不过才 29 岁而已。

  可以说,陈国瑞绝对称得上是僧格林沁手下的头号猛将!

  就在此时此刻,僧格林沁如同离弦之箭一般,一路风驰电掣,从山东济南疾驰而来,目的地正是菏泽。

  然而,正当他马不停蹄地奔向曹县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不能如此轻率地直接杀向曹县。

  原来,根据他们情报人员的密报,陈得才和赖文光正率领部队前往天国天京增援。

  “既然如此,倒不如在他们增援南京的必经之路上守株待兔。”僧格林沁心中暗自盘算道。

  紧接着,他迅速展开地图,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细节。

  终于,他的视线停留在了一个关键地点——霍山黑石渡。

  “这里,就是他们援军的必经之地!”僧格林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就在这个时候,陈得才早已在曹县四周布下了一个极其严密的十面埋伏阵。

  他精心策划,每一村都暗藏玄机,只等僧格林沁自投罗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数十天过去了,却丝毫没有僧格林沁的动静。

  陈得才开始感到困惑和焦虑,他不禁喃喃自语道:“不应该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陈得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反复琢磨着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按照常理来说,他和天授的消息一旦传出去,清廷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来对付他们。

  可是,为何现在却如此平静呢?

  “难道是我的计划有什么疏漏之处?还是说僧格林沁根本就没有收到消息?”

  陈得才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中暗自懊恼,“失算了!真是该死!”

  赖文光,黄中庸,宋景诗,杨殿乙等人也是懵逼的。

  在安徽毫州黑旗军第七师战败之后,陈得才想了想,用自己和陈扶昊的儿子做幼饵,诱导僧格林沁和英翰入伏击圈。

  结果他们好像高估了陈得才和陈天授的诱惑力。

  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就是进攻京师还是支援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