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化,你胆敢污蔑朕的肱骨吗?”
崇祯皇帝的表情瞬间变的格外冷冽,握着龙椅把手的手背上青筋凸起,很明显动了真怒。
方正化额头立刻就见了汗,他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充斥在了大殿里,仿佛只要他再敢胡言,天子必让他血溅五步。
沉凝的气氛里,方正化紧咬牙关顶着压力坚持道:
“皇爷,奴婢深受皇恩,身为东厂厂督,监察百官本就是职责所在,武英郡王自然也在监察之列。
奴婢若因武英郡王之功劳,或者皇爷之恩宠,便隐瞒所发现之事,才是对皇爷的不忠。
这是东厂番子在永平府以及关外的所见所闻,请皇爷查阅。”
说着方正化将一封书信双手呈给崇祯皇帝,而后继续跪倒在大殿内。
刚得到这个消息时,方正化也不相信,是以他也是纠结了很久,才决定将此事告知天子。
崇祯皇帝冷着脸打开了信,但见信中不仅罗列出了张世康在永平府的所作所为,譬如故意让百姓只感激兵马大元帅,忽略朝廷,使百姓只知张世康,而不知天子的功劳。
除此之外,近卫军以及虎贲军的中高级将领,尽皆是张世康任命,方正化得到可靠消息,那些中高级将领都唯张世康之命是从,俨然已经对朝廷失去敬畏。
而在关内的大江南北,在此之前倒是也没出什么事,这最近一个月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各地都开始颂扬兵马元帅张世康的美名。
一个人的威名倘若只在军中,或许还能忍受,但若是民间、军中都有那么高的威名,对于大明的江山社稷来说,就绝对不是件好事了。
崇祯皇帝的表情依然很难看,但方正化仍旧沉声道:
“老奴知道皇爷器重武英郡王,大明朝能有如今气象,武英郡王确实有汗马功劳,这一点上,老奴认,相信满朝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否认。
但是,老奴还是要说,皇爷,这太危险了。”
方正化双目含泪,几乎是一字一顿的道。
崇祯皇帝冷冷的盯着方正化,以十分冷漠的语气道:
“你也要跟朕说那陈桥之变吗?”
即使方正化提供了比朝臣更加详实的证据,可崇祯皇帝仍旧不为所动。
他早已对天立誓,不做那兔死狗烹之事,犹记得太祖皇帝给他托梦时,那一副对他失望的表情,即使为他降下大才,似乎也并不相信他能用好。
或许他仍旧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但在这件事上,他早已给自己打下了思想钢印。
他已梭哈,要么大明中兴,要么他以死谢罪,仅此而已。
方正化似乎已经明白天子的决绝,但身为家奴,尽忠乃是天职,他哭着恳求道:
“皇爷!皇爷三思呀!
武英郡王或许没有那个心思,但如今的局势,倘若近卫军、虎贲军的军将联合……”
“方总管,事情尚未发生,政治也无法假设。
倘若都以怀疑论人,那满朝文武是否也有在朝会时行刺的机会?
那是否要为了皇爷的安全取消朝会?
咱家看,方总管还是不要再说了。”
方正化话还没说完,便被王承恩给打断了。
王承恩知道方正化的性子,他担心方正化再这么耿直,或许皇爷真的会杀了他。
王承恩没有担任外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为司礼监掌印,他几乎寸步不离的跟在崇祯皇帝身边,知道对于皇爷而言,张世康就是逆鳞一般的存在。
当然,王承恩也并非乱说,他并不认为张世康有反心,并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他只是觉得大部分证据,都是近一个月才出现的。
这太奇怪了。
方正化还要继续死谏,王承恩叹了口气再度将他打断:
“王公公,你也是读过史书的人,咱家就问你,陈桥兵变时,你当真以为是赵匡胤的那些部下强迫他成为天子的吗?”
这句话掷地有声,以至于方正化愣了一下,崇祯皇帝也微微点了点头,明白了王承恩的言下之意。
说那些部下强给赵匡胤披黄袍,无非就是让赵匡胤脸上好看些,毕竟赵匡胤欺负人家柴家的孤儿寡母上位,说出去多难听。
赵匡胤要脸,又想当皇帝,于是,有了黄袍强加于身,有了陈桥兵变。
“无忌最懒,最怕麻烦。
他不想做的事,就是朕,也无法逼迫他去做。”崇祯皇帝终于舒展了眉头,他的声调并不高,显然是说给方正化听的。
就在刚才,他是真的动了杀心,倘若不是张世康提起过方正化的忠心,崇祯皇帝或许都不会犹豫。
“你,明白了吗?”
崇祯皇帝的话意味深长,方正化本来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被王承恩搀扶的动作打断。
王承恩见崇祯皇帝面色好了不少,这才开口道:
“皇爷说的是,王爷的性子确实不同于常人,老奴就是相信路边的乞丐会谋反,也不相信王爷会谋反。
只是老奴有个疑问,这些消息大多都是最近一个月传起来的,究竟是何人所传?又是因为何种目的?”
崇祯皇帝闻言冷哼一声道:
“除了朝中某些居心叵测之辈,还能有谁?”
“回皇爷,此事奴婢着人反复核查过,但幕后主使十分精明,就连民间那些颂扬王爷的文章,都无法查出是谁所作。
臣只能根据利益相关猜测,要么是朝中有不满军权握于一人之手者,要么是三军之军将有居心叵测之辈。”
方正化如实道。
朝中大臣都知道天子信任张世康,于是暗中捧杀他,比如大肆宣扬张世康的功劳、美名,使天子猜忌张世康,毕竟功高震主。
三军之军将,自然是指某些希望张世康造反当皇帝的,当皇帝自然需要造势,于是也有了动机。
方正化分析乍一听有些道理,可仔细一听,还不如乍一听。
想把他拉下马的,要夸他。
想推他更进一步的,也要夸他。
如果方正化的猜测属实,这等于正方反方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样的方式,要不说张世康是个妙人儿呢!
崇祯皇帝再次陷入思索,他也觉得如果真有幕后主使,只能是这两拨人中的一拨。
正思索间,外头传来脚步声,王承恩过去查看后回来。
“皇爷,是新乐侯,还有怀国公,他们联袂请见皇爷。”
……
崇祯皇帝的表情瞬间变的格外冷冽,握着龙椅把手的手背上青筋凸起,很明显动了真怒。
方正化额头立刻就见了汗,他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充斥在了大殿里,仿佛只要他再敢胡言,天子必让他血溅五步。
沉凝的气氛里,方正化紧咬牙关顶着压力坚持道:
“皇爷,奴婢深受皇恩,身为东厂厂督,监察百官本就是职责所在,武英郡王自然也在监察之列。
奴婢若因武英郡王之功劳,或者皇爷之恩宠,便隐瞒所发现之事,才是对皇爷的不忠。
这是东厂番子在永平府以及关外的所见所闻,请皇爷查阅。”
说着方正化将一封书信双手呈给崇祯皇帝,而后继续跪倒在大殿内。
刚得到这个消息时,方正化也不相信,是以他也是纠结了很久,才决定将此事告知天子。
崇祯皇帝冷着脸打开了信,但见信中不仅罗列出了张世康在永平府的所作所为,譬如故意让百姓只感激兵马大元帅,忽略朝廷,使百姓只知张世康,而不知天子的功劳。
除此之外,近卫军以及虎贲军的中高级将领,尽皆是张世康任命,方正化得到可靠消息,那些中高级将领都唯张世康之命是从,俨然已经对朝廷失去敬畏。
而在关内的大江南北,在此之前倒是也没出什么事,这最近一个月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各地都开始颂扬兵马元帅张世康的美名。
一个人的威名倘若只在军中,或许还能忍受,但若是民间、军中都有那么高的威名,对于大明的江山社稷来说,就绝对不是件好事了。
崇祯皇帝的表情依然很难看,但方正化仍旧沉声道:
“老奴知道皇爷器重武英郡王,大明朝能有如今气象,武英郡王确实有汗马功劳,这一点上,老奴认,相信满朝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否认。
但是,老奴还是要说,皇爷,这太危险了。”
方正化双目含泪,几乎是一字一顿的道。
崇祯皇帝冷冷的盯着方正化,以十分冷漠的语气道:
“你也要跟朕说那陈桥之变吗?”
即使方正化提供了比朝臣更加详实的证据,可崇祯皇帝仍旧不为所动。
他早已对天立誓,不做那兔死狗烹之事,犹记得太祖皇帝给他托梦时,那一副对他失望的表情,即使为他降下大才,似乎也并不相信他能用好。
或许他仍旧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但在这件事上,他早已给自己打下了思想钢印。
他已梭哈,要么大明中兴,要么他以死谢罪,仅此而已。
方正化似乎已经明白天子的决绝,但身为家奴,尽忠乃是天职,他哭着恳求道:
“皇爷!皇爷三思呀!
武英郡王或许没有那个心思,但如今的局势,倘若近卫军、虎贲军的军将联合……”
“方总管,事情尚未发生,政治也无法假设。
倘若都以怀疑论人,那满朝文武是否也有在朝会时行刺的机会?
那是否要为了皇爷的安全取消朝会?
咱家看,方总管还是不要再说了。”
方正化话还没说完,便被王承恩给打断了。
王承恩知道方正化的性子,他担心方正化再这么耿直,或许皇爷真的会杀了他。
王承恩没有担任外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为司礼监掌印,他几乎寸步不离的跟在崇祯皇帝身边,知道对于皇爷而言,张世康就是逆鳞一般的存在。
当然,王承恩也并非乱说,他并不认为张世康有反心,并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他只是觉得大部分证据,都是近一个月才出现的。
这太奇怪了。
方正化还要继续死谏,王承恩叹了口气再度将他打断:
“王公公,你也是读过史书的人,咱家就问你,陈桥兵变时,你当真以为是赵匡胤的那些部下强迫他成为天子的吗?”
这句话掷地有声,以至于方正化愣了一下,崇祯皇帝也微微点了点头,明白了王承恩的言下之意。
说那些部下强给赵匡胤披黄袍,无非就是让赵匡胤脸上好看些,毕竟赵匡胤欺负人家柴家的孤儿寡母上位,说出去多难听。
赵匡胤要脸,又想当皇帝,于是,有了黄袍强加于身,有了陈桥兵变。
“无忌最懒,最怕麻烦。
他不想做的事,就是朕,也无法逼迫他去做。”崇祯皇帝终于舒展了眉头,他的声调并不高,显然是说给方正化听的。
就在刚才,他是真的动了杀心,倘若不是张世康提起过方正化的忠心,崇祯皇帝或许都不会犹豫。
“你,明白了吗?”
崇祯皇帝的话意味深长,方正化本来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被王承恩搀扶的动作打断。
王承恩见崇祯皇帝面色好了不少,这才开口道:
“皇爷说的是,王爷的性子确实不同于常人,老奴就是相信路边的乞丐会谋反,也不相信王爷会谋反。
只是老奴有个疑问,这些消息大多都是最近一个月传起来的,究竟是何人所传?又是因为何种目的?”
崇祯皇帝闻言冷哼一声道:
“除了朝中某些居心叵测之辈,还能有谁?”
“回皇爷,此事奴婢着人反复核查过,但幕后主使十分精明,就连民间那些颂扬王爷的文章,都无法查出是谁所作。
臣只能根据利益相关猜测,要么是朝中有不满军权握于一人之手者,要么是三军之军将有居心叵测之辈。”
方正化如实道。
朝中大臣都知道天子信任张世康,于是暗中捧杀他,比如大肆宣扬张世康的功劳、美名,使天子猜忌张世康,毕竟功高震主。
三军之军将,自然是指某些希望张世康造反当皇帝的,当皇帝自然需要造势,于是也有了动机。
方正化分析乍一听有些道理,可仔细一听,还不如乍一听。
想把他拉下马的,要夸他。
想推他更进一步的,也要夸他。
如果方正化的猜测属实,这等于正方反方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样的方式,要不说张世康是个妙人儿呢!
崇祯皇帝再次陷入思索,他也觉得如果真有幕后主使,只能是这两拨人中的一拨。
正思索间,外头传来脚步声,王承恩过去查看后回来。
“皇爷,是新乐侯,还有怀国公,他们联袂请见皇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