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日小朝会上,长安强硬的表态后,几位宰相都愁死了,虽然有些话不能说,但大家明显都有些怀念先帝了。
先帝多好啊,以仁治天下,又能听得进朝臣们的建议,哪像新帝,一意孤行。
在之后的数次小朝会上,每每君臣商议完大事后,长安就会关心几位大人,要劳逸结合,但也别忘了科举之事。
几位相公哪怕想再用拖字诀,也不好使了,因为朝廷迟迟不颁布恩科的时间,已经有言官问询内阁了,京城的各大书院也有议论。
然而这期间,内阁上书的几个提议,都被长安给否了,韩忠献在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来找新帝求个明示。
韩忠献:“圣人,求示下。”
长安让人给上了菊花茶,“这是才从江南茶园运来的,朕喝着不错,你也尝尝。”
韩忠献这几日愁的,嘴里都长火泡了,抿了一口菊花茶后,就觉出来好了,干脆直接仰头喝完了。
长安:“这个茶园啊,还是朕当年下江南时顺路买下的,后来让改种的时候,是谁都不同意,茶农们也抗拒。”
“可那茶园管事,倒是个妙人,他见茶农们死活不肯改种新茶,索性就先放出风声,说要铲平茶园改种桑麻。”
“茶农们一听就急了,桑麻哪比得上茶叶金贵?纷纷跑去理论,管事却说要么改种朕要的新茶,要么全改桑麻,让他们自己选。”
说到这里,长安就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韩忠献,“结果不出三日,茶农们便主动求着改种新茶了。”
韩忠献细细品着这话,马上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以退为进,想破窗,就说要掀屋顶,这次恩科,新帝想要的从来都不是马上开女子科举,而是杂科,是他们一叶障目,被女子科举这件事情给唬住了。
想明白了这茬,韩忠献就不由的在心里暗叹,这就是天生的上位者啊。
韩忠献前脚出了宫,此次恩科欲加杂科和女子科的消息就传开了,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但也正如预料中的那样,在女子科举的面前,杂科取士就显得让读书人们可以接受了。
无数封折子被从各地送到内阁,甚至还有书院联名上奏,请求新帝收回成命,以江山社稷为重,长安一概留中不发。
就在这朝野非议中,长安又连下了数道旨意,嘉奖在新农具和新粮种推广中,殚精竭虑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惠农署的各级官员,各个实验先锋州县的负责人,以及在实践中,经验老到,提出过优秀改良之法的农人和匠人,都得到了厚赏,其中于道清和汪云英,更是被简拔到了户部,任左右曹郎中。
汪云英以女子之身,担任户部官职,一开始也引起了诸多不满,但是在长安将其从熙州就开始负责农事的功劳摆出来后,大部分人就闭上了嘴,剩下的也就只敢在无人处偷偷议论了。
以功筹官,尤其还是农事民生这样的大事,朝臣们也无从反对,但女子科举之事,他们却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因此在大朝会上,就有言官上奏,从开天辟地细数到列祖列宗,甚至搬出了先帝,以求长安改变心意,最后还打算死谏,要撞死在大殿上。
长安可不惯这帮言官的毛病,立时让殿前亲军架住了此人,随后就让一直守在后殿的太医上来,把脉过后,确认老大人年事已高,气血不足,所以才易暴躁。
太医的话刚落,长安就大手一挥,恩准此人回家休养,俸禄照发,也不用谢恩了,直接就被亲军们给小心的抬走了。
满朝的官员,目瞪口呆的看完了全程,一时间,大殿内落针可闻,安静到让人窒息。
富彦国趔趄了一下,看向一侧正在奋笔疾书的史官,劝道:“圣人,万万不可啊.......”
长安顺着他的视线,也看到了正在如实记录的史官,爽朗一笑:“无妨,朕不惧身后名。”
“在熙州,朕力主改良新农具和推广粮种,在银州,朕带人打退过西夏的来犯之敌,在幽云十六州,朕更是无愧于天地黎庶。”
“朕不信,后世会因为朕此番一个体贴官员之举,就无视朕的功绩,妄指朕昏聩。”
“哦,众卿家也不要忘了,纵使史书如刀,也会记下群臣阻之,逼迫新君,所以咱们君臣啊,是都要被钉在史册上的。”
历代君王会被大臣们拿捏的,无一不是顾忌生前身后名者,昏聩如隋炀帝那般的,就不会把臣子放在眼里。
长安不会做隋炀帝,但她也不是仁宗,想用死谏来道德绑架她,那就回家去吧。
空旷的大殿中,似乎一直在回荡长安的那番话,钉在史册上.......这话,谁听了不胆颤。
心思各异的朝臣们一下子就沉默了,再也没有刚才如菜市口般的喧哗了。
韩忠献适时站了出来,“圣人,当日臣就赞同富公所言,今时依旧如此。”
“女子科举一事,历朝历代都未有先例,如何设置考场,如何设置考卷,如何确定考试内容,都没有可以参考之处,因此贸然行之,恐无法达到取士取才之意,辜负了圣恩,不若先令州县设女学,循序渐进,待民风开化再议。”
“臣恳请圣人三思!”
群臣附议道:“恳请圣人三思。”
长安面色如常,既没有被继续劝阻的恼怒,也没有朝臣退却了一步的喜悦,点了点头后,又问了句:“那杂科呢?”
韩忠献又率先表态:“臣以为,开杂科取士正当其时。”
“前朝已有明算明法等科,但未成定制,而今边关初定,急需精通舆图的勘测之才,河道也缺善治水的工部专吏,若是能将算学,水利等科纳入科举,汇编为杂科,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他故意顿了顿,余光扫过身后同僚,“至于取士标准,可参照进士科例,由各部拟定考题,殿试仍由圣人亲裁。”
这是为了不掀屋顶,连开窗户的步骤都想好了。
长安面露赞赏,“到底是先帝的托孤重臣,思虑周全。”
“昭告天下,此次恩科,将增开杂科,另通告全州县,尽快筹备女子书院事宜。”
先帝多好啊,以仁治天下,又能听得进朝臣们的建议,哪像新帝,一意孤行。
在之后的数次小朝会上,每每君臣商议完大事后,长安就会关心几位大人,要劳逸结合,但也别忘了科举之事。
几位相公哪怕想再用拖字诀,也不好使了,因为朝廷迟迟不颁布恩科的时间,已经有言官问询内阁了,京城的各大书院也有议论。
然而这期间,内阁上书的几个提议,都被长安给否了,韩忠献在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来找新帝求个明示。
韩忠献:“圣人,求示下。”
长安让人给上了菊花茶,“这是才从江南茶园运来的,朕喝着不错,你也尝尝。”
韩忠献这几日愁的,嘴里都长火泡了,抿了一口菊花茶后,就觉出来好了,干脆直接仰头喝完了。
长安:“这个茶园啊,还是朕当年下江南时顺路买下的,后来让改种的时候,是谁都不同意,茶农们也抗拒。”
“可那茶园管事,倒是个妙人,他见茶农们死活不肯改种新茶,索性就先放出风声,说要铲平茶园改种桑麻。”
“茶农们一听就急了,桑麻哪比得上茶叶金贵?纷纷跑去理论,管事却说要么改种朕要的新茶,要么全改桑麻,让他们自己选。”
说到这里,长安就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韩忠献,“结果不出三日,茶农们便主动求着改种新茶了。”
韩忠献细细品着这话,马上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以退为进,想破窗,就说要掀屋顶,这次恩科,新帝想要的从来都不是马上开女子科举,而是杂科,是他们一叶障目,被女子科举这件事情给唬住了。
想明白了这茬,韩忠献就不由的在心里暗叹,这就是天生的上位者啊。
韩忠献前脚出了宫,此次恩科欲加杂科和女子科的消息就传开了,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但也正如预料中的那样,在女子科举的面前,杂科取士就显得让读书人们可以接受了。
无数封折子被从各地送到内阁,甚至还有书院联名上奏,请求新帝收回成命,以江山社稷为重,长安一概留中不发。
就在这朝野非议中,长安又连下了数道旨意,嘉奖在新农具和新粮种推广中,殚精竭虑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惠农署的各级官员,各个实验先锋州县的负责人,以及在实践中,经验老到,提出过优秀改良之法的农人和匠人,都得到了厚赏,其中于道清和汪云英,更是被简拔到了户部,任左右曹郎中。
汪云英以女子之身,担任户部官职,一开始也引起了诸多不满,但是在长安将其从熙州就开始负责农事的功劳摆出来后,大部分人就闭上了嘴,剩下的也就只敢在无人处偷偷议论了。
以功筹官,尤其还是农事民生这样的大事,朝臣们也无从反对,但女子科举之事,他们却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因此在大朝会上,就有言官上奏,从开天辟地细数到列祖列宗,甚至搬出了先帝,以求长安改变心意,最后还打算死谏,要撞死在大殿上。
长安可不惯这帮言官的毛病,立时让殿前亲军架住了此人,随后就让一直守在后殿的太医上来,把脉过后,确认老大人年事已高,气血不足,所以才易暴躁。
太医的话刚落,长安就大手一挥,恩准此人回家休养,俸禄照发,也不用谢恩了,直接就被亲军们给小心的抬走了。
满朝的官员,目瞪口呆的看完了全程,一时间,大殿内落针可闻,安静到让人窒息。
富彦国趔趄了一下,看向一侧正在奋笔疾书的史官,劝道:“圣人,万万不可啊.......”
长安顺着他的视线,也看到了正在如实记录的史官,爽朗一笑:“无妨,朕不惧身后名。”
“在熙州,朕力主改良新农具和推广粮种,在银州,朕带人打退过西夏的来犯之敌,在幽云十六州,朕更是无愧于天地黎庶。”
“朕不信,后世会因为朕此番一个体贴官员之举,就无视朕的功绩,妄指朕昏聩。”
“哦,众卿家也不要忘了,纵使史书如刀,也会记下群臣阻之,逼迫新君,所以咱们君臣啊,是都要被钉在史册上的。”
历代君王会被大臣们拿捏的,无一不是顾忌生前身后名者,昏聩如隋炀帝那般的,就不会把臣子放在眼里。
长安不会做隋炀帝,但她也不是仁宗,想用死谏来道德绑架她,那就回家去吧。
空旷的大殿中,似乎一直在回荡长安的那番话,钉在史册上.......这话,谁听了不胆颤。
心思各异的朝臣们一下子就沉默了,再也没有刚才如菜市口般的喧哗了。
韩忠献适时站了出来,“圣人,当日臣就赞同富公所言,今时依旧如此。”
“女子科举一事,历朝历代都未有先例,如何设置考场,如何设置考卷,如何确定考试内容,都没有可以参考之处,因此贸然行之,恐无法达到取士取才之意,辜负了圣恩,不若先令州县设女学,循序渐进,待民风开化再议。”
“臣恳请圣人三思!”
群臣附议道:“恳请圣人三思。”
长安面色如常,既没有被继续劝阻的恼怒,也没有朝臣退却了一步的喜悦,点了点头后,又问了句:“那杂科呢?”
韩忠献又率先表态:“臣以为,开杂科取士正当其时。”
“前朝已有明算明法等科,但未成定制,而今边关初定,急需精通舆图的勘测之才,河道也缺善治水的工部专吏,若是能将算学,水利等科纳入科举,汇编为杂科,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他故意顿了顿,余光扫过身后同僚,“至于取士标准,可参照进士科例,由各部拟定考题,殿试仍由圣人亲裁。”
这是为了不掀屋顶,连开窗户的步骤都想好了。
长安面露赞赏,“到底是先帝的托孤重臣,思虑周全。”
“昭告天下,此次恩科,将增开杂科,另通告全州县,尽快筹备女子书院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