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西夏,如何治理就成了首要问题。
长安将跟随西征,统帅左路大军的孔大刀留下,以行震慑之效,又从熙州衙门临时调遣官吏,先行负责西夏各部情况的管理,随后就班师回朝。
在祭告太庙和例行封赏后,长安就开始了她的计划。
承天元年是新帝继位的恩科,承天二年是例行的科举年份,礼部尚书被换成个识时务的,不光熟门熟路的筹备了经义科和杂科,还会定时汇报女子书院的开展情况,对此长安很是满意。
按照三年一次科举的惯例,下一次大考应该是承天五年,但长安不按套路出牌,正常年份不能动,但咱们可以继续开恩科啊。
反正科举出仕的都是天子门生,渴望建功立业,再如何也比尸位素餐的老油条们出力。
大朝会上,长安就表示了要开恩科的意愿,“打下西夏,重现河西走廊之繁华,实乃大事,朕决意开恩科,以示天下。”
富彦国左脚都迈出了,又停在了原地,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关键这也没理由反对,圣人没有说错,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只是开次恩科而已,又不是大兴土木。
于是他又站了回去,一个帝王一个脾性,没准儿新帝就是热衷开恩科呢,这样也好,总比有些人心里没数,啥也没干非要去泰山封禅强多了。
宰相们不说话,那就是同意了,朝臣们就更没说的了,只有礼部尚书默默抱紧了自己,这牛马般的日子,真是没有一天消停啊。
朝会结束时,长安将宰相们和礼部尚书都叫住了。
等一行人跟着到后殿,内侍给众人上了茶,长安才安抚礼部尚书:“你上任以来尽心值守,带着上下官员们筹备科举的辛劳,朕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了。”
礼部尚书忙道:“臣职责所在,不敢贪功。”
长安哎了一声:“有功自是当赏,有过也不能不罚,办好恩科之事,朕给你们记大功。”
礼部尚书:“谢圣人!”
之前裁撤合并冗余部门时,长安就趁机改变了考核法,但她可不是做个无良的黑心帝王,让大臣吃草为朝廷卖命,而是将部门效率质量纳入到吏部评核内,每个季度进行赏罚。
礼部已经连着两年拿到赏赐了,基层官吏直接拿补贴银,侍中以上官员则是领御赐之物,从上到下都很欢喜。
赏了有功的礼部尚书,那就要罚不做事的两个摸鱼宰相了。
其实自从长安继位以来,但凡需要在小朝会上商议的,或者是君臣密谋的战事,这两个摸鱼宰相从未被准许参与过,这二人也坦然,被安排去处理其余的琐事,也没有抱怨之语,但就是不出工。
长安甚至还让发财去跟着看过,是不是阳奉阴违在故意找事,发财趴屋顶看了两个老头好几日,才悻悻而归,然后告诉长安,这俩人属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寻摸药酒补身子呢。
当时长安甚至问了句,是要补哪方面,得知确实不是一把年纪还花花肠子后,才不搭理他们了,任由这二人上值时练字的练字,看书的看书。
不惹事,不揽权,长安就能暂时忍耐,最为关键的是,到底是先帝留下的老臣,不能再跟蒲正文一样都赶回去。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长安是被先帝冒大不韪而立储的,不能在孝道上受任何指摘。
可今日摸鱼宰相却被一反常态的叫了来,二人心里其实已经猜出八九不离十,做好了告老回乡的准备。
长安:“告老还乡?何至于此呢,富卿尚且要年长于二位,还在宵衣旰食,二位怎么就年迈不行事了。”
“莫不是因为朕逊于先帝,所以二位不愿为朕分忧了?”
摸鱼二人组可不敢承认这话,只说是年迈,跟不上锐意进取帝王的脚步了,他们挪挪地方,圣人就可以提拔精力旺盛的新宰相了。
长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朝廷离不开你们。”
反正是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告老,给俩老头都整不会了,这又不待见我们,又不放我们回乡,到底是何意?
来回拉扯了一番后,长安一声叹息:“如今西夏已定,但后续的管理依旧是难题,朕欲设西夏道,置西夏安抚使和经略,统筹管理经济民生和文化教养等事务,力争十年内,做到移风易俗。”
“可惜,朕一直未找到合适的人选。”
在场几人都明悟了,这才是醉翁之意啊。
可这种能够留名史书的事情,真的让人很难不心动。
摸鱼二人组这种典型的士大夫,更是抵挡不住教化万民的诱惑,立刻表态愿意前往西夏,为朝廷安民抚边。
长安:“好好去做,十年之后,朕亲自去西夏道给二位庆功。”
随后又热火朝天的商议了,如何设设置各县的边界,应该派多少驻军,何时推广汉学,以及屯田移民的数量,前几项都好说,只是移民这件事有些让人犯难。
安土重迁,且天下太平之时,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去西夏道呢。
长安:“无妨,江南道的几个大族早就答应会迁过去了。”
韩忠献大惊:“他们什么时候答应的?”
长安表现得比他更惊讶:“怎么,他们居然想反悔?”
随后又震怒:“好大的胆子,竟敢诓骗朕!”
韩忠献不解:“圣人何出此言?”
长安:“当初朕派人去江南道筹备军需,林陈沈三家为了得中,曾合力上书直言,为国效力义不容辞,愿倾力助朝廷安边定疆。”
“怎么,挣朝廷钱的时候,就要为国分忧,真到朝廷用得着他们了,就想反悔?”
长安一锤定音:“要么流放去西夏道,要么阖族搬迁过去,让他们自己选吧。”
长安将跟随西征,统帅左路大军的孔大刀留下,以行震慑之效,又从熙州衙门临时调遣官吏,先行负责西夏各部情况的管理,随后就班师回朝。
在祭告太庙和例行封赏后,长安就开始了她的计划。
承天元年是新帝继位的恩科,承天二年是例行的科举年份,礼部尚书被换成个识时务的,不光熟门熟路的筹备了经义科和杂科,还会定时汇报女子书院的开展情况,对此长安很是满意。
按照三年一次科举的惯例,下一次大考应该是承天五年,但长安不按套路出牌,正常年份不能动,但咱们可以继续开恩科啊。
反正科举出仕的都是天子门生,渴望建功立业,再如何也比尸位素餐的老油条们出力。
大朝会上,长安就表示了要开恩科的意愿,“打下西夏,重现河西走廊之繁华,实乃大事,朕决意开恩科,以示天下。”
富彦国左脚都迈出了,又停在了原地,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关键这也没理由反对,圣人没有说错,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只是开次恩科而已,又不是大兴土木。
于是他又站了回去,一个帝王一个脾性,没准儿新帝就是热衷开恩科呢,这样也好,总比有些人心里没数,啥也没干非要去泰山封禅强多了。
宰相们不说话,那就是同意了,朝臣们就更没说的了,只有礼部尚书默默抱紧了自己,这牛马般的日子,真是没有一天消停啊。
朝会结束时,长安将宰相们和礼部尚书都叫住了。
等一行人跟着到后殿,内侍给众人上了茶,长安才安抚礼部尚书:“你上任以来尽心值守,带着上下官员们筹备科举的辛劳,朕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了。”
礼部尚书忙道:“臣职责所在,不敢贪功。”
长安哎了一声:“有功自是当赏,有过也不能不罚,办好恩科之事,朕给你们记大功。”
礼部尚书:“谢圣人!”
之前裁撤合并冗余部门时,长安就趁机改变了考核法,但她可不是做个无良的黑心帝王,让大臣吃草为朝廷卖命,而是将部门效率质量纳入到吏部评核内,每个季度进行赏罚。
礼部已经连着两年拿到赏赐了,基层官吏直接拿补贴银,侍中以上官员则是领御赐之物,从上到下都很欢喜。
赏了有功的礼部尚书,那就要罚不做事的两个摸鱼宰相了。
其实自从长安继位以来,但凡需要在小朝会上商议的,或者是君臣密谋的战事,这两个摸鱼宰相从未被准许参与过,这二人也坦然,被安排去处理其余的琐事,也没有抱怨之语,但就是不出工。
长安甚至还让发财去跟着看过,是不是阳奉阴违在故意找事,发财趴屋顶看了两个老头好几日,才悻悻而归,然后告诉长安,这俩人属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寻摸药酒补身子呢。
当时长安甚至问了句,是要补哪方面,得知确实不是一把年纪还花花肠子后,才不搭理他们了,任由这二人上值时练字的练字,看书的看书。
不惹事,不揽权,长安就能暂时忍耐,最为关键的是,到底是先帝留下的老臣,不能再跟蒲正文一样都赶回去。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长安是被先帝冒大不韪而立储的,不能在孝道上受任何指摘。
可今日摸鱼宰相却被一反常态的叫了来,二人心里其实已经猜出八九不离十,做好了告老回乡的准备。
长安:“告老还乡?何至于此呢,富卿尚且要年长于二位,还在宵衣旰食,二位怎么就年迈不行事了。”
“莫不是因为朕逊于先帝,所以二位不愿为朕分忧了?”
摸鱼二人组可不敢承认这话,只说是年迈,跟不上锐意进取帝王的脚步了,他们挪挪地方,圣人就可以提拔精力旺盛的新宰相了。
长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朝廷离不开你们。”
反正是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告老,给俩老头都整不会了,这又不待见我们,又不放我们回乡,到底是何意?
来回拉扯了一番后,长安一声叹息:“如今西夏已定,但后续的管理依旧是难题,朕欲设西夏道,置西夏安抚使和经略,统筹管理经济民生和文化教养等事务,力争十年内,做到移风易俗。”
“可惜,朕一直未找到合适的人选。”
在场几人都明悟了,这才是醉翁之意啊。
可这种能够留名史书的事情,真的让人很难不心动。
摸鱼二人组这种典型的士大夫,更是抵挡不住教化万民的诱惑,立刻表态愿意前往西夏,为朝廷安民抚边。
长安:“好好去做,十年之后,朕亲自去西夏道给二位庆功。”
随后又热火朝天的商议了,如何设设置各县的边界,应该派多少驻军,何时推广汉学,以及屯田移民的数量,前几项都好说,只是移民这件事有些让人犯难。
安土重迁,且天下太平之时,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去西夏道呢。
长安:“无妨,江南道的几个大族早就答应会迁过去了。”
韩忠献大惊:“他们什么时候答应的?”
长安表现得比他更惊讶:“怎么,他们居然想反悔?”
随后又震怒:“好大的胆子,竟敢诓骗朕!”
韩忠献不解:“圣人何出此言?”
长安:“当初朕派人去江南道筹备军需,林陈沈三家为了得中,曾合力上书直言,为国效力义不容辞,愿倾力助朝廷安边定疆。”
“怎么,挣朝廷钱的时候,就要为国分忧,真到朝廷用得着他们了,就想反悔?”
长安一锤定音:“要么流放去西夏道,要么阖族搬迁过去,让他们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