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开学,是霍从野开车送她去的,在学校门口还遇到了熟人。
“若溪姐!”
韩琳琳从她父亲的车上下来,一眼就看到校门口处,耀眼夺目的美少女。
她忙小跑着过来,熟稔着打招呼。
“琳琳?”
顾若溪笑着和她打招呼,“你在什么系呀?”
“我在中文系,原来昨天他们说的那个特别漂亮的女学生就是你啊。”
韩琳琳自来熟地挽起她的胳膊,顾若溪和自家老公打了个招呼,就和韩琳琳一起进学校了。
她挺喜欢韩琳琳的,人单纯热情,没有心眼,相处着不累。
“听我爷爷说你们家把房子买回来了,怎么没有回家去住呢?”韩琳琳问道。
“我们住学校附近,放假了再回去那边,孩子还太小。”
顾若溪想到牛牛今天一大早,扒拉在她腿上不给她出门的耍赖模样,轻笑出声。
“我还没见过你儿子呢,不过肯定很可爱。”
“等放假带他回老宅,到时候让你见见。”
顾若溪笑着应下,和韩琳琳并肩往教学楼走。
初春的风带着凉意,吹得路旁的梧桐新叶疏疏作响,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晃出斑驳的光点。
两人不同系,便在岔路口分开了。
身着明黄色连衣裙的少女,身段高挑窈窕,摇曳生姿。
精致无双的小脸蛋,嫩生生的,又带着几分未经世事的纯澈。
明黄的裙摆在微风中轻轻扬起,像一朵悄然绽放的迎春花,衬得她本就白皙的肌肤愈发透亮。
路过的男男女女忍不住回头看了两眼,小声议论着“那个女生好漂亮啊”。
找到自己的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全是和她一样的新生,脸上带着些许拘谨和好奇。
大家的年龄段也参差不齐,有人鬓角已染了霜色,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还有人正值而立,中山装袖口别着褪色的钢笔……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放下书包,就听见旁边传来一声轻轻的招呼:“同学,你也是这个专业的吗?”
顾若溪循声望去,是一个梳着单股辫的姑娘,正友好地看着她。
“嗯,我叫顾若溪。”顾若溪也回以微笑。
“我叫许然,京市人,你在哪个宿舍,昨晚怎么没见到你呢?”
许然也是个自来熟,还是个颜控,看到漂亮的顾若溪,忍不住想和人多说说话。
不止许然,教室里很多人都关注着这个漂亮得过分的女孩儿。
她那张在哪里都是颜霸的绝色脸庞,在这大多穿着灰蓝布褂、脸上带着风霜或青涩的教室里,确实像株骤然绽放的馥郁玫瑰,惹得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我不住校。”
顾若溪浅浅一笑,眼尾微微弯起,像浸了晨露的月牙儿,漾着清润的光。
那笑意漫过眼底,连带着鼻尖都染上点柔和的粉,唇角扬起的弧度恰好,倒像春日里漫过青石板的细流,润物无声地淌进人心坎里。
方才还悄悄打量的目光,此刻竟有大半看直了眼。
许然看得真切,忍不住在心里暗叹,这哪儿是漂亮,分明是自带柔光滤镜。
“原来你住校外啊,”
许然定了定神,赶紧接话,“那中午回家吃饭吗?不回的话我带你去食堂呗,味道还行。”
复大给开放高考后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基本补助金是14.5元,每月配发15张肉票,学费全免。
因此到时候考上了大学,基本上人到了就行,校内生活质量还挺高。
“好呀。”
顾若溪点点头,声音软软糯糯,引得许然的心又颤了颤。
正说着话,系主任就走了进来。
经济系一共分了两个班,总共80个学生,有些课是一起上的。
开学第一天没排课,系主任手里捏着个牛皮纸文件夹,站在讲台前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底下黑压压的人群。
他约莫五十来岁,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却字字清晰道:“同学们,欢迎来到复旦大学经济系。”
底下瞬间安静下来,连最末排那个总爱探头探脑的男生都坐直了身子。
“我知道,你们中间,有的刚放下锄头,有的刚脱下军装,有的揣着工厂的调令,还有的,是从中学课堂直接考进来的娃娃。”
系主任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几道沟壑,“但从今天起,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大学生。”
他顿了顿,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
“1977年,这是个要记在历史里的年份。国家恢复高考,你们是第一拨闯过独木桥的人,不容易。”
说到这儿,他的声音沉了沉,“经济系,以前叫‘资产阶级尾巴’,谁敢提?现在不一样了,国家要搞建设,要发展经济,你们肩上的担子,重得很。”
后排有人忍不住低头议论,系主任抬手往下按了按,继续道。
“开学头三天,先不急于上课。上午安排大家领被褥、粮票和助学金,具体标准按国家规定来。
每月粮食定量32斤,补助金分三等,家庭困难的同学最高能拿到19元,足够覆盖伙食费和基本开销。”
这话一出,底下明显松了口气。
那个鬓角带霜的大叔悄悄跟旁边的年轻人说:“32斤粮,够吃了,省着点还能给家里寄点。”
“下午呢,”
系主任翻过一页纸,“安排参观校史馆,再分小组讨论。
你们得先弄明白,读大学不是来混日子的,是来学真本事的。
往后课堂上,有不懂的就问,别揣着掖着,有不同意见的,大胆争,学术上没那么多规矩。”
最后,他把文件夹往讲台上一放,语气郑重。
“从今天起,忘记你们以前是农民、工人还是士兵。
记住,你们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出力的人。散会!”
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比任何时候都响亮。
喜欢娇滴滴万人迷一哭,冷硬军官慌了
“若溪姐!”
韩琳琳从她父亲的车上下来,一眼就看到校门口处,耀眼夺目的美少女。
她忙小跑着过来,熟稔着打招呼。
“琳琳?”
顾若溪笑着和她打招呼,“你在什么系呀?”
“我在中文系,原来昨天他们说的那个特别漂亮的女学生就是你啊。”
韩琳琳自来熟地挽起她的胳膊,顾若溪和自家老公打了个招呼,就和韩琳琳一起进学校了。
她挺喜欢韩琳琳的,人单纯热情,没有心眼,相处着不累。
“听我爷爷说你们家把房子买回来了,怎么没有回家去住呢?”韩琳琳问道。
“我们住学校附近,放假了再回去那边,孩子还太小。”
顾若溪想到牛牛今天一大早,扒拉在她腿上不给她出门的耍赖模样,轻笑出声。
“我还没见过你儿子呢,不过肯定很可爱。”
“等放假带他回老宅,到时候让你见见。”
顾若溪笑着应下,和韩琳琳并肩往教学楼走。
初春的风带着凉意,吹得路旁的梧桐新叶疏疏作响,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晃出斑驳的光点。
两人不同系,便在岔路口分开了。
身着明黄色连衣裙的少女,身段高挑窈窕,摇曳生姿。
精致无双的小脸蛋,嫩生生的,又带着几分未经世事的纯澈。
明黄的裙摆在微风中轻轻扬起,像一朵悄然绽放的迎春花,衬得她本就白皙的肌肤愈发透亮。
路过的男男女女忍不住回头看了两眼,小声议论着“那个女生好漂亮啊”。
找到自己的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全是和她一样的新生,脸上带着些许拘谨和好奇。
大家的年龄段也参差不齐,有人鬓角已染了霜色,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还有人正值而立,中山装袖口别着褪色的钢笔……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放下书包,就听见旁边传来一声轻轻的招呼:“同学,你也是这个专业的吗?”
顾若溪循声望去,是一个梳着单股辫的姑娘,正友好地看着她。
“嗯,我叫顾若溪。”顾若溪也回以微笑。
“我叫许然,京市人,你在哪个宿舍,昨晚怎么没见到你呢?”
许然也是个自来熟,还是个颜控,看到漂亮的顾若溪,忍不住想和人多说说话。
不止许然,教室里很多人都关注着这个漂亮得过分的女孩儿。
她那张在哪里都是颜霸的绝色脸庞,在这大多穿着灰蓝布褂、脸上带着风霜或青涩的教室里,确实像株骤然绽放的馥郁玫瑰,惹得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我不住校。”
顾若溪浅浅一笑,眼尾微微弯起,像浸了晨露的月牙儿,漾着清润的光。
那笑意漫过眼底,连带着鼻尖都染上点柔和的粉,唇角扬起的弧度恰好,倒像春日里漫过青石板的细流,润物无声地淌进人心坎里。
方才还悄悄打量的目光,此刻竟有大半看直了眼。
许然看得真切,忍不住在心里暗叹,这哪儿是漂亮,分明是自带柔光滤镜。
“原来你住校外啊,”
许然定了定神,赶紧接话,“那中午回家吃饭吗?不回的话我带你去食堂呗,味道还行。”
复大给开放高考后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基本补助金是14.5元,每月配发15张肉票,学费全免。
因此到时候考上了大学,基本上人到了就行,校内生活质量还挺高。
“好呀。”
顾若溪点点头,声音软软糯糯,引得许然的心又颤了颤。
正说着话,系主任就走了进来。
经济系一共分了两个班,总共80个学生,有些课是一起上的。
开学第一天没排课,系主任手里捏着个牛皮纸文件夹,站在讲台前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底下黑压压的人群。
他约莫五十来岁,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却字字清晰道:“同学们,欢迎来到复旦大学经济系。”
底下瞬间安静下来,连最末排那个总爱探头探脑的男生都坐直了身子。
“我知道,你们中间,有的刚放下锄头,有的刚脱下军装,有的揣着工厂的调令,还有的,是从中学课堂直接考进来的娃娃。”
系主任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几道沟壑,“但从今天起,你们只有一个身份——大学生。”
他顿了顿,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
“1977年,这是个要记在历史里的年份。国家恢复高考,你们是第一拨闯过独木桥的人,不容易。”
说到这儿,他的声音沉了沉,“经济系,以前叫‘资产阶级尾巴’,谁敢提?现在不一样了,国家要搞建设,要发展经济,你们肩上的担子,重得很。”
后排有人忍不住低头议论,系主任抬手往下按了按,继续道。
“开学头三天,先不急于上课。上午安排大家领被褥、粮票和助学金,具体标准按国家规定来。
每月粮食定量32斤,补助金分三等,家庭困难的同学最高能拿到19元,足够覆盖伙食费和基本开销。”
这话一出,底下明显松了口气。
那个鬓角带霜的大叔悄悄跟旁边的年轻人说:“32斤粮,够吃了,省着点还能给家里寄点。”
“下午呢,”
系主任翻过一页纸,“安排参观校史馆,再分小组讨论。
你们得先弄明白,读大学不是来混日子的,是来学真本事的。
往后课堂上,有不懂的就问,别揣着掖着,有不同意见的,大胆争,学术上没那么多规矩。”
最后,他把文件夹往讲台上一放,语气郑重。
“从今天起,忘记你们以前是农民、工人还是士兵。
记住,你们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出力的人。散会!”
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比任何时候都响亮。
喜欢娇滴滴万人迷一哭,冷硬军官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