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一场突如其来的“升职”
公元400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十六国乱世正值高潮。而在偏远的河西走廊,一场别开生面的“高管聘任会”正在敦煌举行。
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带着敦煌、酒泉等六郡的代表,齐刷刷跪拜在一座府邸前,恳请一位49岁的中年人出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这场景,搁现代就像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会集体邀请你出任CEO,还带着已经签好的聘任合同,就差把公司印章直接塞你手里了。
被邀请的李暠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心里琢磨: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毕竟在乱世中,称王称公往往等于在自己脑门上画了个靶子,还是闪闪发光的那种。
这位李暠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不过这家世在当时也就相当于简历上的“名校毕业”,在乱世中真刀真枪还得看个人能力。
经过一番“谦让”(古人就爱这个套路),李暠最终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改元“庚子”。他的创业基地敦煌,相当于当时的“偏远开发区”,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资源有限,强敌环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巨头环伺”。
第一幕:从天降大任到自主创业
场景一:创业背景——十六国乱世中的河西走廊
要理解李暠的创业故事,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公元400年的中国,正处在十六国时期,北方乱成一锅粥。各个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建国,明天他称帝,整个一大型权力游戏现场。
河西走廊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相当于当时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命脉。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这里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香饽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光是带“凉”字的政权就能凑一桌麻将还有剩。
李暠的西凉是其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初创公司,要资金没资金,要市场份额没市场份额,周围还全是虎视眈眈的行业巨头。
场景二:创业启动——从零开始的CEO
李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如何让公司活下去。他提出了“寓兵于农”的政策,简单说就是让士兵不打仗时种地,自给自足。这招相当高明,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避免了军队闲来生事,相当于现代企业的“跨界经营,降低成本”。
他在玉门关、阳关等地大规模屯田,活像一位古代版的农业CEO,天天盯着田地收成。史书记载“连年五谷丰登”,百姓甚至刻石颂德——这相当于给了五星好评还追加了长篇评论,在Yelp上绝对能排前三名。
第二幕: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手
场景一:精英团队建设——联合地方士族
李暠深知,创业公司要成功,人才是关键。他大力重用敦煌当地的士族大家,什么宋氏、索氏、阴氏,统统纳入麾下。这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整合地方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他特别重用了宋繇、刘昞等儒士,让文化人来管理国家。这点在当时堪称清流——周围其他国家多半是武力至上,而李暠却组建了一支“文人内阁”,这在当时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股清流。
宋繇后来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李暠的子孙,相当于公司创始人离世后继续辅佐二代接班的忠实合伙人。刘昞则是当时着名学者,相当于请来了顶尖大学教授当公司顾问。
场景二:人才引进计划——大规模移民安置
更厉害的是他的“人才引进计划”。当时中原战乱,大量流民无家可归。李暠大手一挥:“来我这!”一口气迁入中原流民二万三千余户。
他还颇具创意地设置了“会稽郡”安置江南移民,“广夏郡”安置中原移民,活脱脱一个五世纪版的“移民安置工程”。这种根据移民来源地分区域安置的做法,既保持了文化认同感,又便于管理,堪称古代区域治理的创新之举。
想想看,当时的河西走廊突然涌入这么多人口,房价估计都得涨一波。不过李暠早有准备,组织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在党河、疏勒河流域开凿了孟授渠、阳开渠等水利工程,相当于做了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三幕:企业文化塑造大师
场景一:教育投资——创办古代“985”高校
李暠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在敦煌设立“泮宫”,招收贵族子弟500人,还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传授经学。这相当于在战乱年代投资建设了一流的教育体系,放现在就是创办了河西走廊版的“985高校”。
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而李暠却在西北偏远的敦煌搞起了文化教育基地,这眼光和魄力确实不凡。无怪乎陈寅恪先生后来评价:“河西走廊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李暠就是那个举着火种的人。
场景二:企业家精神——亲自撰写《诫子书》
李暠还亲自撰写《诫子书》,教育子女要“节酒慎言,勤学典籍”。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颇有启发,其中一句“勤学典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多读书,少刷手机”。
《诫子书》中,李暠以诸葛亮为榜样教育子女:“夫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身蜀地,然志在中原……”,要求子女学习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谨慎作风。这种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哪个企业家不希望子女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
场景三:文艺CEO——工作之余搞创作
李暠本人还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他的《述志赋》抒发统一河西的抱负,《槐树赋》以酒泉宫槐树自喻,表达在偏远之地扎根的坚韧。
《述志赋》中写道:“依仁义而自卫,据山河而经野。虽弱小而言微,不敢忘天下之责。”活脱脱一个小国CEO的雄心宣言。可惜的是他的《大酒容赋》等数十篇大多失传,否则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位更立体生动的李暠——既能处理国家大事,又能文艺创作的全能型选手。
他甚至还修建了“靖恭堂”,在里面绘制圣贤图像,倡导忠孝节义。这相当于创建了一个企业文化展览馆,定期组织员工参观学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幕: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
场景一: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西凉地盘小,实力弱,如何在强敌环伺中生存?李暠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外交答案。
他坚定不移地奉东晋为正统,两次遣使到建康(今南京)奉表称臣。虽然东晋那边忙得根本没空回复,但这波操作赢得了汉族士民的大力支持——相当于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治正确得很。
同时他又务实灵活地向后秦、北魏称臣纳贡,还与南凉结盟共同对抗北凉。这种外交策略简单概括就是:“抱大腿,找盟友,抗强敌”。用现代企业战略来说,就是小公司在巨头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的高明策略。
场景二:开拓西域市场
在西域经营方面,李暠控制高昌、伊吾等地,接受鄯善、车师前部王的朝贡,设西戎校尉府统辖西域。这波操作让西凉虽然偏居一隅,却也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影响力。
一家初创公司,居然还能开拓海外市场,这战略眼光确实不凡。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西凉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还提升了战略地位,这招“以商养政”玩得相当溜。
第五幕:未竟的梦想与长远的遗产
场景一:壮志未酬的落幕
公元417年,李暠病重,临终前他对顾命大臣宋繇慨叹“志不申耳”,遗憾未能统一河西。这位67岁的老人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他的遗憾可以理解——经营公司十七年,虽然实现了盈利和稳定发展,但终究没能吞并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龙头。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古今企业家都能感同身受。
场景二:意想不到的长期影响
但李暠留下的遗产却远超想象。仅仅4年后,西凉被北凉所灭,但他的孙子李宝一度在伊吾建立后西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六世孙李渊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为始祖。这就好比一家初创公司虽然被收购了,但创始人的后代后来建立了商业帝国,还把你追认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后,李渊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这待遇在历代创业者中也是数得着的。谁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权创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剧本,连最会编故事的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场景三: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李暠开创的“五凉文化”兴盛期,促进了儒学的保存与传播,影响了北魏制度及隋唐门阀格局。他在乱世中保全河西汉族文化的努力,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其中李暠的贡献不可磨灭。要不是他在河西走廊保存了文化火种,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可能缺少文化资源。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李暠给我们的启示
场景一:文化是最终的赢家
在李暠所处的时代,许多靠武力建立的政权早已烟消云散,但他倡导的文化教育却影响深远。这告诉我们: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文化才能征服时间。
看看今天,我们记得李暠不是因为他的武力多强大,而是因为他保存文化、重视教育的举措。这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是:短期靠营销,长期靠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底蕴的公司,哪怕一时风光,最终也会被遗忘。
场景二:小平台也能有大作为
西凉在十六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但却成为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这证明规模不是决定因素,理念和执行力才是。
现代创业公司常常抱怨资源不足,但李暠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源不足不是借口,关键是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做正确的事。他能够在一片荒凉的河西走廊打造出文化绿洲,今天的创业者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场景三:务实与理想可以兼顾
李暠既坚持奉东晋为正统的理想主义,又灵活地向周边强国称臣纳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值得每个创业者学习。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容易碰壁,纯粹的务实主义者容易迷失方向。唯有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远。李暠用实践告诉我们: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两者缺一不可。
场景四: 人才是根本
李暠大量吸纳流民,重用士族,尊重儒士,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体系。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似乎也能从中获得灵感。
他不仅引进人才,还创造人才发展的环境:兴办教育,提供平台,给予尊重。这种全方位的人才战略,放在今天也是HR管理的优秀案例。
尾声:穿越时空的管理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李暠,我们会发现他更像一位穿越到古代现代管理者:重视企业文化、善于人力资源管理、懂得战略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
他在乱世中的坚持,证明了一种可能:即使环境艰难,依然可以保持文明和理性。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依然珍贵。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掩埋了许多历史细节,但李暠的故事依然透过岁月散发出启示的光芒。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李暠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得失,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坚守。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李暠,他会怎么做?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一千六百年前的河西走廊,那位一边务农养士、一边兴文重教的西凉主公的智慧之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故事在敦煌遗书中也有记载,1600年发现的敦煌文献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西凉建立者的生平事迹。历史就是这样,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惊喜,就像李暠在河西走廊不经意间为后世保存了文化的火种一样。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创业艰难时,不妨想想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CEO:没有投资、竞争激烈、资源有限……人家还是在河西走廊开创了一片天地,甚至还一不小心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眼前的困难也没那么可怕了?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玉门沙砺青霜刃,尺牍云裁定朔方。
槐树徒悬孤月朗,酒泉犹泛故城香。
嗣君空负屯田策,胡马长驱裂旧疆。
千窟残经星斗转,葡萄藤蔓汉连唐。
又有词《泛清波摘遍》,西凉春酎(zhòu)酬武昭:
凉州雪瘦,玉塞春腴,烽烬渐销云外戍。
武昭挥袂,力整山河靖豺虎。
喧丝路。敦煌月洗,沙碛驼铃,瀚海星槎争晓渡。
白草回青,喜看长渠沃禾黍。
更筹诉。经帙映灯夜深,甲胄铸犁春暮。
闲把兵符熔作钟,龙渊淬赋。
蒲桃雨。襟袖自染芸香,薰风又翻新谱。
待刈青稞酿酒,醉琵琶舞。
公元400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十六国乱世正值高潮。而在偏远的河西走廊,一场别开生面的“高管聘任会”正在敦煌举行。
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带着敦煌、酒泉等六郡的代表,齐刷刷跪拜在一座府邸前,恳请一位49岁的中年人出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这场景,搁现代就像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会集体邀请你出任CEO,还带着已经签好的聘任合同,就差把公司印章直接塞你手里了。
被邀请的李暠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心里琢磨: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毕竟在乱世中,称王称公往往等于在自己脑门上画了个靶子,还是闪闪发光的那种。
这位李暠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不过这家世在当时也就相当于简历上的“名校毕业”,在乱世中真刀真枪还得看个人能力。
经过一番“谦让”(古人就爱这个套路),李暠最终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改元“庚子”。他的创业基地敦煌,相当于当时的“偏远开发区”,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资源有限,强敌环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巨头环伺”。
第一幕:从天降大任到自主创业
场景一:创业背景——十六国乱世中的河西走廊
要理解李暠的创业故事,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公元400年的中国,正处在十六国时期,北方乱成一锅粥。各个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建国,明天他称帝,整个一大型权力游戏现场。
河西走廊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相当于当时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命脉。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这里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香饽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光是带“凉”字的政权就能凑一桌麻将还有剩。
李暠的西凉是其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初创公司,要资金没资金,要市场份额没市场份额,周围还全是虎视眈眈的行业巨头。
场景二:创业启动——从零开始的CEO
李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如何让公司活下去。他提出了“寓兵于农”的政策,简单说就是让士兵不打仗时种地,自给自足。这招相当高明,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避免了军队闲来生事,相当于现代企业的“跨界经营,降低成本”。
他在玉门关、阳关等地大规模屯田,活像一位古代版的农业CEO,天天盯着田地收成。史书记载“连年五谷丰登”,百姓甚至刻石颂德——这相当于给了五星好评还追加了长篇评论,在Yelp上绝对能排前三名。
第二幕: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手
场景一:精英团队建设——联合地方士族
李暠深知,创业公司要成功,人才是关键。他大力重用敦煌当地的士族大家,什么宋氏、索氏、阴氏,统统纳入麾下。这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整合地方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他特别重用了宋繇、刘昞等儒士,让文化人来管理国家。这点在当时堪称清流——周围其他国家多半是武力至上,而李暠却组建了一支“文人内阁”,这在当时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股清流。
宋繇后来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李暠的子孙,相当于公司创始人离世后继续辅佐二代接班的忠实合伙人。刘昞则是当时着名学者,相当于请来了顶尖大学教授当公司顾问。
场景二:人才引进计划——大规模移民安置
更厉害的是他的“人才引进计划”。当时中原战乱,大量流民无家可归。李暠大手一挥:“来我这!”一口气迁入中原流民二万三千余户。
他还颇具创意地设置了“会稽郡”安置江南移民,“广夏郡”安置中原移民,活脱脱一个五世纪版的“移民安置工程”。这种根据移民来源地分区域安置的做法,既保持了文化认同感,又便于管理,堪称古代区域治理的创新之举。
想想看,当时的河西走廊突然涌入这么多人口,房价估计都得涨一波。不过李暠早有准备,组织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在党河、疏勒河流域开凿了孟授渠、阳开渠等水利工程,相当于做了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三幕:企业文化塑造大师
场景一:教育投资——创办古代“985”高校
李暠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在敦煌设立“泮宫”,招收贵族子弟500人,还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传授经学。这相当于在战乱年代投资建设了一流的教育体系,放现在就是创办了河西走廊版的“985高校”。
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而李暠却在西北偏远的敦煌搞起了文化教育基地,这眼光和魄力确实不凡。无怪乎陈寅恪先生后来评价:“河西走廊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李暠就是那个举着火种的人。
场景二:企业家精神——亲自撰写《诫子书》
李暠还亲自撰写《诫子书》,教育子女要“节酒慎言,勤学典籍”。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颇有启发,其中一句“勤学典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多读书,少刷手机”。
《诫子书》中,李暠以诸葛亮为榜样教育子女:“夫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身蜀地,然志在中原……”,要求子女学习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谨慎作风。这种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哪个企业家不希望子女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
场景三:文艺CEO——工作之余搞创作
李暠本人还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他的《述志赋》抒发统一河西的抱负,《槐树赋》以酒泉宫槐树自喻,表达在偏远之地扎根的坚韧。
《述志赋》中写道:“依仁义而自卫,据山河而经野。虽弱小而言微,不敢忘天下之责。”活脱脱一个小国CEO的雄心宣言。可惜的是他的《大酒容赋》等数十篇大多失传,否则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位更立体生动的李暠——既能处理国家大事,又能文艺创作的全能型选手。
他甚至还修建了“靖恭堂”,在里面绘制圣贤图像,倡导忠孝节义。这相当于创建了一个企业文化展览馆,定期组织员工参观学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幕: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
场景一: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西凉地盘小,实力弱,如何在强敌环伺中生存?李暠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外交答案。
他坚定不移地奉东晋为正统,两次遣使到建康(今南京)奉表称臣。虽然东晋那边忙得根本没空回复,但这波操作赢得了汉族士民的大力支持——相当于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治正确得很。
同时他又务实灵活地向后秦、北魏称臣纳贡,还与南凉结盟共同对抗北凉。这种外交策略简单概括就是:“抱大腿,找盟友,抗强敌”。用现代企业战略来说,就是小公司在巨头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的高明策略。
场景二:开拓西域市场
在西域经营方面,李暠控制高昌、伊吾等地,接受鄯善、车师前部王的朝贡,设西戎校尉府统辖西域。这波操作让西凉虽然偏居一隅,却也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影响力。
一家初创公司,居然还能开拓海外市场,这战略眼光确实不凡。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西凉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还提升了战略地位,这招“以商养政”玩得相当溜。
第五幕:未竟的梦想与长远的遗产
场景一:壮志未酬的落幕
公元417年,李暠病重,临终前他对顾命大臣宋繇慨叹“志不申耳”,遗憾未能统一河西。这位67岁的老人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他的遗憾可以理解——经营公司十七年,虽然实现了盈利和稳定发展,但终究没能吞并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龙头。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古今企业家都能感同身受。
场景二:意想不到的长期影响
但李暠留下的遗产却远超想象。仅仅4年后,西凉被北凉所灭,但他的孙子李宝一度在伊吾建立后西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六世孙李渊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为始祖。这就好比一家初创公司虽然被收购了,但创始人的后代后来建立了商业帝国,还把你追认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后,李渊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这待遇在历代创业者中也是数得着的。谁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权创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剧本,连最会编故事的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场景三: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李暠开创的“五凉文化”兴盛期,促进了儒学的保存与传播,影响了北魏制度及隋唐门阀格局。他在乱世中保全河西汉族文化的努力,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其中李暠的贡献不可磨灭。要不是他在河西走廊保存了文化火种,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可能缺少文化资源。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李暠给我们的启示
场景一:文化是最终的赢家
在李暠所处的时代,许多靠武力建立的政权早已烟消云散,但他倡导的文化教育却影响深远。这告诉我们: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文化才能征服时间。
看看今天,我们记得李暠不是因为他的武力多强大,而是因为他保存文化、重视教育的举措。这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是:短期靠营销,长期靠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底蕴的公司,哪怕一时风光,最终也会被遗忘。
场景二:小平台也能有大作为
西凉在十六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但却成为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这证明规模不是决定因素,理念和执行力才是。
现代创业公司常常抱怨资源不足,但李暠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源不足不是借口,关键是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做正确的事。他能够在一片荒凉的河西走廊打造出文化绿洲,今天的创业者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场景三:务实与理想可以兼顾
李暠既坚持奉东晋为正统的理想主义,又灵活地向周边强国称臣纳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值得每个创业者学习。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容易碰壁,纯粹的务实主义者容易迷失方向。唯有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远。李暠用实践告诉我们: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两者缺一不可。
场景四: 人才是根本
李暠大量吸纳流民,重用士族,尊重儒士,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体系。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似乎也能从中获得灵感。
他不仅引进人才,还创造人才发展的环境:兴办教育,提供平台,给予尊重。这种全方位的人才战略,放在今天也是HR管理的优秀案例。
尾声:穿越时空的管理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李暠,我们会发现他更像一位穿越到古代现代管理者:重视企业文化、善于人力资源管理、懂得战略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
他在乱世中的坚持,证明了一种可能:即使环境艰难,依然可以保持文明和理性。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依然珍贵。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掩埋了许多历史细节,但李暠的故事依然透过岁月散发出启示的光芒。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李暠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得失,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坚守。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李暠,他会怎么做?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一千六百年前的河西走廊,那位一边务农养士、一边兴文重教的西凉主公的智慧之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故事在敦煌遗书中也有记载,1600年发现的敦煌文献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西凉建立者的生平事迹。历史就是这样,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惊喜,就像李暠在河西走廊不经意间为后世保存了文化的火种一样。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创业艰难时,不妨想想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CEO:没有投资、竞争激烈、资源有限……人家还是在河西走廊开创了一片天地,甚至还一不小心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眼前的困难也没那么可怕了?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玉门沙砺青霜刃,尺牍云裁定朔方。
槐树徒悬孤月朗,酒泉犹泛故城香。
嗣君空负屯田策,胡马长驱裂旧疆。
千窟残经星斗转,葡萄藤蔓汉连唐。
又有词《泛清波摘遍》,西凉春酎(zhòu)酬武昭:
凉州雪瘦,玉塞春腴,烽烬渐销云外戍。
武昭挥袂,力整山河靖豺虎。
喧丝路。敦煌月洗,沙碛驼铃,瀚海星槎争晓渡。
白草回青,喜看长渠沃禾黍。
更筹诉。经帙映灯夜深,甲胄铸犁春暮。
闲把兵符熔作钟,龙渊淬赋。
蒲桃雨。襟袖自染芸香,薰风又翻新谱。
待刈青稞酿酒,醉琵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