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番插曲,接下来的清剿更加彻底。
官军们掘地三尺,又找出几个藏匿的匪徒和几个真正的苦力。
最终,在一处极为隐蔽的、设有机关的密室中,找到了黑风寨历年劫掠所藏的大部分金银珠宝、古玩玉器。
数量之巨,连见多识广的魏长河都为之咋舌。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将黑风寨的残垣断壁和斑斑血迹染得更加凄艳。
大局已定。
匪徒或死或俘,山寨被彻底捣毁,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魏长河命令部下清理战场,统计战果,看押俘虏,准备明日一早押解下山。
他走到华清面前,抱拳沉声道:
“方大人,黑风寨已破,北疆一大利害就此铲除,百姓可安枕矣。”
“此役,方大人当居首功!”
“末将定将方大人之功绩,一字不落,奏报天听!”
华清望着这片被鲜血与火焰洗礼过的山寨,目光幽深,仿佛透过眼前的景象,看到了很远的地方。
他轻轻抚摸着腰间那柄金菜刀冰凉的刀柄,缓缓道:
“将军辛苦了,首功乃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华清只是尽了绵薄之力罢了。”
“此间事了,我要回京城了。”
他目光扫过地上被捆成粽子、兀自不甘嘶吼挣扎的屠刚,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如同看一只垂死的蝼蚁,再无半分停留。
魏长河重重点头:
“方大人放心回京吧。”
华清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弥漫着血腥与硝烟的山寨,以及那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魏”字大旗,轻夹马腹。
坐骑长嘶一声,扬起四蹄,向着南方京城的方向绝尘而去。
……
四十载光阴,弹指一挥。
昔日临江城香满楼前意气风发的少东家,如今已是两鬓染霜、德高望重的老尚食。
深宫御膳房的烟火,熏染了他沉稳的气度。
两代帝王的恩宠(先帝与当今圣上),赋予了他无上的尊荣。
御赐的金菜刀,早已成为宫廷中一个传奇的象征,代表着无懈可击的技艺与无可替代的信任。
然而,再辉煌的筵席,终有散场之时。
这年深秋,紫禁城层林尽染。
年逾花甲的华清,在御书房恭敬地呈上了告老还乡的奏疏。
鬓发也已微霜的皇帝,看着这位陪伴皇家膳食近半个世纪的老臣,眼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敬重。
“爱卿操劳一生,为朕,为先皇,殚精竭虑,功在社稷。”
“如今思归故里,颐养天年,乃人之常情。”
“朕…准了。”
皇帝的声音带着感慨,亲自起身,将一份加盖了玉玺的恩旨和一份厚厚的赏赐单交到华清手中:
“临江府赐良田百顷,永免赋税。”
“望爱卿归乡后,福寿安康。”
“老臣…叩谢天恩!”华清深深拜伏下去,额头触及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是解脱,亦是对这座巍峨宫城最后的不舍。
同时,他也知道,新一轮的“厨神争霸赛”又要开始了。
离京那日,并无盛大仪仗。
一辆宽敞朴素的青帷马车,在数名御前侍卫的护送下,悄然驶出京城巍峨的朝阳门。
车厢内,华清握着妻子不再柔嫩却依旧温暖的手。
妻子怀中,抱着他们的小孙儿,那是远在两广任巡府的小儿子方知远托人送回京、如今又随他们南下的血脉。
马车辘辘,碾过官道厚厚的落叶。
车窗外,是连绵的金黄秋色,如同流淌的熔金。
华清闭着眼,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御膳房里锅勺的铿锵、帝王的赞誉、同僚的恭贺……最终,都化作了临江运河那熟悉的、带着水汽的清风。
深秋的临江,水色澄碧,天高云淡。
马车缓缓驶过熟悉的街巷,最终停在了香满楼旧址前。
那扇紧闭了数十年的朱漆大门,早已斑驳,门楣上“天下第一酒楼”的金匾,也被岁月蒙上了厚厚的尘灰。
老妻撩开车帘,看着眼前景象,眼中泛起泪光。
华清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率先下了车。
早有得到消息的临江知府带着一众官员乡绅在此恭候。
知府抢步上前,深深一揖:
“下官恭迎老尚食荣归故里!府衙已备下薄宴,为方大人接风洗尘……”
华清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却疏离的笑意:
“罗大人及诸位盛情,方某心领。”
“然车马劳顿,老夫年迈,只想先归家看看。”
“宴饮之事,容后再议。”
他婉拒了所有人的簇拥,只让知府派来的两名干练衙役帮忙卸下行装。
他扶着老妻,抱着孙儿,一步步走向那扇尘封的大门。
“吱呀——”
沉重的大门被推开,积年的灰尘簌簌落下。
熟悉的庭院格局映入眼帘,只是荒草丛生,梁柱朽败,弥漫着一股时光沉淀的寂寥。
唯有后厨方向,那巨大的青石灶台,依旧沉默地矗立着,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华清的目光落在灶台上,久久不动。
老妻抱着孙儿,默默地去收拾尚能落脚的厢房。
夕阳的余晖透过破损的窗棂,斜斜地照射进来,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柱。
华清解下腰间那个用明黄绸布层层包裹的长条状包裹。
他动作沉稳而郑重,一层层揭开绸布。
暗金色的光芒,如同沉睡的巨龙苏醒,瞬间流淌出来,照亮了昏暗的灶间。
那柄御赐的金菜刀,刀身厚重,线条完美,刃口一线寒芒摄人心魄,紫檀木刀柄温润,柄端深蓝宝石在夕照下流转着幽邃的光华。
四十余载过去,它依旧光华内蕴,锋锐无匹,如同它的主人,虽经岁月磨洗,锋芒不敛。
他拿起一块干净的细棉布,如同对待最珍爱的老友,一丝不苟地、缓慢地擦拭着刀身。
从厚重的刀背,到完美的刀尖弧线,再到那凝着寒光的刃口。
动作沉稳,眼神专注,仿佛穿越了数十年的时光,回到了那个血风腥雨的时代。
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
陆行舟的阴鸷,杜仲的背叛,雌雄双煞的狰狞,屠刚的咆哮,魏长河的铁甲寒光,御前金刀闪耀的瞬间,两代帝王赞许的目光……
最终,都归于眼前这片故土的宁静,归于手中这柄沉甸甸、冰凉却仿佛带着血脉温度的金刀。
夕阳的金辉将他佝偻的身影拉得很长,深蓝色的旧布衫在光尘中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他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直到那暗金的刀身光可鉴人,映出他布满皱纹却依旧沉静如水的面庞。
“爷爷…”稚嫩的童音打破了灶间的沉寂。
小孙儿不知何时挣脱了祖母的怀抱,摇摇晃晃地走到华清腿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好奇地去摸那闪着金光的刀柄。
华清眼中凌厉的寒光瞬间化开,如同春冰消融,只剩下无尽的慈和与暖意。
他一手稳稳地握住金刀,另一只手极其自然地伸出,轻轻握住了孙儿那柔软的小手。
“嗯,爷爷在。”他的声音低沉温和,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却有着抚平一切的力量。
他抬起眼,透过敞开的、落满灰尘的窗棂,望向庭院。
老妻正站在一丛半枯的菊花旁,对他露出温柔而了然的微笑。
橘红色的晚霞泼洒在院墙和老妻花白的鬓角上,将整个荒芜的院落也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
华清抱着孙儿,缓步走出灶房。
暮色四合,炊烟渐起。
深蓝布衫的身影,牵着老妻,抱着孙儿,慢慢融入了临江城万家灯火初上的温暖光影里。
(本故事完)
官军们掘地三尺,又找出几个藏匿的匪徒和几个真正的苦力。
最终,在一处极为隐蔽的、设有机关的密室中,找到了黑风寨历年劫掠所藏的大部分金银珠宝、古玩玉器。
数量之巨,连见多识广的魏长河都为之咋舌。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将黑风寨的残垣断壁和斑斑血迹染得更加凄艳。
大局已定。
匪徒或死或俘,山寨被彻底捣毁,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魏长河命令部下清理战场,统计战果,看押俘虏,准备明日一早押解下山。
他走到华清面前,抱拳沉声道:
“方大人,黑风寨已破,北疆一大利害就此铲除,百姓可安枕矣。”
“此役,方大人当居首功!”
“末将定将方大人之功绩,一字不落,奏报天听!”
华清望着这片被鲜血与火焰洗礼过的山寨,目光幽深,仿佛透过眼前的景象,看到了很远的地方。
他轻轻抚摸着腰间那柄金菜刀冰凉的刀柄,缓缓道:
“将军辛苦了,首功乃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华清只是尽了绵薄之力罢了。”
“此间事了,我要回京城了。”
他目光扫过地上被捆成粽子、兀自不甘嘶吼挣扎的屠刚,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如同看一只垂死的蝼蚁,再无半分停留。
魏长河重重点头:
“方大人放心回京吧。”
华清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弥漫着血腥与硝烟的山寨,以及那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魏”字大旗,轻夹马腹。
坐骑长嘶一声,扬起四蹄,向着南方京城的方向绝尘而去。
……
四十载光阴,弹指一挥。
昔日临江城香满楼前意气风发的少东家,如今已是两鬓染霜、德高望重的老尚食。
深宫御膳房的烟火,熏染了他沉稳的气度。
两代帝王的恩宠(先帝与当今圣上),赋予了他无上的尊荣。
御赐的金菜刀,早已成为宫廷中一个传奇的象征,代表着无懈可击的技艺与无可替代的信任。
然而,再辉煌的筵席,终有散场之时。
这年深秋,紫禁城层林尽染。
年逾花甲的华清,在御书房恭敬地呈上了告老还乡的奏疏。
鬓发也已微霜的皇帝,看着这位陪伴皇家膳食近半个世纪的老臣,眼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敬重。
“爱卿操劳一生,为朕,为先皇,殚精竭虑,功在社稷。”
“如今思归故里,颐养天年,乃人之常情。”
“朕…准了。”
皇帝的声音带着感慨,亲自起身,将一份加盖了玉玺的恩旨和一份厚厚的赏赐单交到华清手中:
“临江府赐良田百顷,永免赋税。”
“望爱卿归乡后,福寿安康。”
“老臣…叩谢天恩!”华清深深拜伏下去,额头触及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是解脱,亦是对这座巍峨宫城最后的不舍。
同时,他也知道,新一轮的“厨神争霸赛”又要开始了。
离京那日,并无盛大仪仗。
一辆宽敞朴素的青帷马车,在数名御前侍卫的护送下,悄然驶出京城巍峨的朝阳门。
车厢内,华清握着妻子不再柔嫩却依旧温暖的手。
妻子怀中,抱着他们的小孙儿,那是远在两广任巡府的小儿子方知远托人送回京、如今又随他们南下的血脉。
马车辘辘,碾过官道厚厚的落叶。
车窗外,是连绵的金黄秋色,如同流淌的熔金。
华清闭着眼,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御膳房里锅勺的铿锵、帝王的赞誉、同僚的恭贺……最终,都化作了临江运河那熟悉的、带着水汽的清风。
深秋的临江,水色澄碧,天高云淡。
马车缓缓驶过熟悉的街巷,最终停在了香满楼旧址前。
那扇紧闭了数十年的朱漆大门,早已斑驳,门楣上“天下第一酒楼”的金匾,也被岁月蒙上了厚厚的尘灰。
老妻撩开车帘,看着眼前景象,眼中泛起泪光。
华清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率先下了车。
早有得到消息的临江知府带着一众官员乡绅在此恭候。
知府抢步上前,深深一揖:
“下官恭迎老尚食荣归故里!府衙已备下薄宴,为方大人接风洗尘……”
华清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却疏离的笑意:
“罗大人及诸位盛情,方某心领。”
“然车马劳顿,老夫年迈,只想先归家看看。”
“宴饮之事,容后再议。”
他婉拒了所有人的簇拥,只让知府派来的两名干练衙役帮忙卸下行装。
他扶着老妻,抱着孙儿,一步步走向那扇尘封的大门。
“吱呀——”
沉重的大门被推开,积年的灰尘簌簌落下。
熟悉的庭院格局映入眼帘,只是荒草丛生,梁柱朽败,弥漫着一股时光沉淀的寂寥。
唯有后厨方向,那巨大的青石灶台,依旧沉默地矗立着,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华清的目光落在灶台上,久久不动。
老妻抱着孙儿,默默地去收拾尚能落脚的厢房。
夕阳的余晖透过破损的窗棂,斜斜地照射进来,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柱。
华清解下腰间那个用明黄绸布层层包裹的长条状包裹。
他动作沉稳而郑重,一层层揭开绸布。
暗金色的光芒,如同沉睡的巨龙苏醒,瞬间流淌出来,照亮了昏暗的灶间。
那柄御赐的金菜刀,刀身厚重,线条完美,刃口一线寒芒摄人心魄,紫檀木刀柄温润,柄端深蓝宝石在夕照下流转着幽邃的光华。
四十余载过去,它依旧光华内蕴,锋锐无匹,如同它的主人,虽经岁月磨洗,锋芒不敛。
他拿起一块干净的细棉布,如同对待最珍爱的老友,一丝不苟地、缓慢地擦拭着刀身。
从厚重的刀背,到完美的刀尖弧线,再到那凝着寒光的刃口。
动作沉稳,眼神专注,仿佛穿越了数十年的时光,回到了那个血风腥雨的时代。
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
陆行舟的阴鸷,杜仲的背叛,雌雄双煞的狰狞,屠刚的咆哮,魏长河的铁甲寒光,御前金刀闪耀的瞬间,两代帝王赞许的目光……
最终,都归于眼前这片故土的宁静,归于手中这柄沉甸甸、冰凉却仿佛带着血脉温度的金刀。
夕阳的金辉将他佝偻的身影拉得很长,深蓝色的旧布衫在光尘中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他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直到那暗金的刀身光可鉴人,映出他布满皱纹却依旧沉静如水的面庞。
“爷爷…”稚嫩的童音打破了灶间的沉寂。
小孙儿不知何时挣脱了祖母的怀抱,摇摇晃晃地走到华清腿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好奇地去摸那闪着金光的刀柄。
华清眼中凌厉的寒光瞬间化开,如同春冰消融,只剩下无尽的慈和与暖意。
他一手稳稳地握住金刀,另一只手极其自然地伸出,轻轻握住了孙儿那柔软的小手。
“嗯,爷爷在。”他的声音低沉温和,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却有着抚平一切的力量。
他抬起眼,透过敞开的、落满灰尘的窗棂,望向庭院。
老妻正站在一丛半枯的菊花旁,对他露出温柔而了然的微笑。
橘红色的晚霞泼洒在院墙和老妻花白的鬓角上,将整个荒芜的院落也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
华清抱着孙儿,缓步走出灶房。
暮色四合,炊烟渐起。
深蓝布衫的身影,牵着老妻,抱着孙儿,慢慢融入了临江城万家灯火初上的温暖光影里。
(本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