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核心药材之一,其功效全面(健脾、燥湿、益气、安胎等),在调理脾胃、祛湿、益气等类别的方剂中应用极为广泛,是高频次出现的药材。从经典方剂到现代临床常用方,其出现频率显着高于一般药材,尤其在以下几类方剂中占据核心地位:
1. 经典方剂中的高频出现
在中医经典着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核心方剂中,白术的出现频率极高:
-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载方约320首,其中含白术的方剂近40首,占比约12.5%,涉及祛湿、温里、补益等多个类别,如五苓散、真武汤、理中丸、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方方剂集,收录大量常用方)中,含白术的方剂超过50首,占其载方总数的15%以上,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后世加减版常用白术)等。
2. 现代临床常用方剂中的占比
在现代《方剂学》教材(中医本科核心教材)收录的300余首常用方剂中,含白术的方剂约50-60首,占比17%-20%,且多为“基础方”或“高频实用方”,主要集中在:
- 补益剂(尤其是补气剂):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核心方剂均含白术,如四君子汤(基础方)、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补中益气汤(部分版本含白术)等,占补气剂总数的60%以上。
- 祛湿剂:在燥湿和胃、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类方剂中,白术出现频率超过40%,如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真武汤(温阳利水)、完带汤(祛湿止带)等。
- 固涩剂与安胎剂:治疗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白术为核心药)、安胎的寿胎丸(加减版常用白术)等,占此类方剂的30%左右。
3. 高频出现的核心原因
白术的高频应用与其“健脾燥湿”的核心功效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或湿邪困脾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病机,而白术既能补脾气(扶正),又能祛脾湿(祛邪),兼具“补”与“泻”的特性,适配范围极广,因此成为调理脾胃、祛湿化痰、益气固表等方剂中的“基石性药材”。
综上,白术在常用方剂中属于高频次核心药材,尤其在健脾、祛湿、益气类方剂中出现频率极高,是中医临床“调理脾胃”“祛湿扶正”的标志性药材之一。
白术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白术作为中医“健脾燥湿”的核心药材,历代名医基于其药性特点,结合自身学术思想,形成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其使用范围贯穿从外感病到内伤杂病的多个领域,以下为不同时期代表性名医的使用特点:
一、汉代:张仲景——奠基“祛湿温阳”之用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最早系统应用白术的医家之一,其对白术的使用奠定了后世临床基础,核心在于**“祛湿”与“温阳”的结合**:
- 治外感兼湿证:如五苓散(白术 茯苓、猪苓、泽泻),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利水渗湿,治太阳病“蓄水证”(小便不利、水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白术配茯苓化湿,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 治阳虚水停证:真武汤(白术 附子、茯苓、生姜),用白术燥湿健脾,助附子温阳化气,治肾阳虚水泛(肢体浮肿、畏寒肢冷),体现“温阳必健脾,健脾以助湿化”的思路。
- 治脾胃虚寒证:理中丸(白术 干姜、人参、甘草),以白术为核心健脾益气,配合干姜温阳,治“太阴病”(腹满腹痛、呕吐便溏),开创“白术健脾温中的经典配伍”。
张仲景对白术的应用,强调“湿邪为病,必健脾以化之”,其方剂中白术多与茯苓、干姜、附子等配伍,兼顾“祛湿”与“扶正”,为后世白术的临床应用确立了基本原则。
二、金代:李东垣——立“脾胃为本”,重白术“益气健脾”
李东垣(“脾胃学派”创始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将白术视为补脾胃、升清阳的核心药材,其应用更侧重“益气”而非单纯“燥湿”:
- 创“补中益气”类方:补中益气汤(白术 黄芪、人参、升麻),用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升提中气,治“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乏力),强调白术“补而不滞,能助脾胃运化”。
- 治脾虚湿阻证:升阳益胃汤(白术 黄芪、茯苓、半夏),以白术健脾燥湿,配合升麻、柴胡升阳,治“脾胃虚弱、湿邪困遏”(倦怠、腹泻、舌苔白腻),体现“健脾需升阳,阳升则湿化”的思想。
李东垣将白术的“健脾”功效提升至“扶正祛邪之本”,认为白术能“助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其用法使白术从“祛湿药”进一步成为“补益药”的核心成员。
三、元代:朱丹溪——滋阴派中“燥中求平”用白术
朱丹溪(“滋阴派”代表)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虽重滋阴,但不废白术,其使用特点是**“燥湿不伤阴,健脾以助阴生”**:
- 治痰湿证:二陈汤(后世加减常用白术),以白术配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同时强调“白术性燥,需佐以少量滋阴药(如麦冬)”,防其耗伤阴津,治“痰湿内阻兼阴虚”(咳嗽痰多、口干不饮)。
- 治妇人病:针对“脾虚湿盛兼血虚”的月经不调、带下,用白术配当归、白芍,如白术散(白术 当归、芍药、川芎),健脾燥湿以止带,同时助气血生成,体现“脾健则血生,湿去则带止”。
朱丹溪对白术的应用,兼顾其燥湿之效与滋阴之需,为“阴虚兼湿”证的用药提供了平衡思路。
四、清代:叶天士——温病中“护脾胃、化湿浊”用白术
叶天士(温病学派代表)善治外感热病,其用白术的核心是**“顾护脾胃,防湿邪弥漫”**,尤其在温病后期或湿温病中:
- 湿温病(湿热证):针对“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脘腹胀满、苔腻),用白术配厚朴、茯苓,燥湿健脾,助湿邪从脾而去,避免“湿邪困脾,热邪内陷”,如加减正气散(含白术)。
- 温病后期:热病耗伤气阴,见“脾虚乏力、纳差”,用白术配太子参、麦冬,健脾益气而不燥,助脾胃恢复运化,为“扶正托邪”奠定基础,体现“温病后期,脾为后天之本,不可不护”。
叶天士拓展了白术在热病中的应用,强调“湿邪始终关乎脾,白术能固脾以杜湿源”。
五、近现代:张锡纯——“新解药性”,扩大白术应用范围
张锡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结合现代认识,认为白术**“能升能降,能补能利”**,其应用突破传统:
- 治气虚便秘:提出“白术性虽燥,然大剂量(30-60克)用之,能通大便”,如用生白术配当归、肉苁蓉,治“脾虚不运、肠燥便秘”(打破“白术止泻”的固有认知)。
- 治肢体疼痛:针对“湿邪痹阻经络”(风湿痹痛),用白术配黄芪、当归,健脾燥湿以“杜湿之源”,同时助气血运行,通络止痛,如逐风通痹汤(含白术)。
- 治胎动不安:强调白术“能固胎气”,用炒白术配菟丝子、桑寄生,健脾益气以安胎,认为“脾健则气血足,胎自稳固”,其经验被现代临床广泛借鉴。
总结:名医使用的共性与特点
历代名医对白术的应用,虽因学术思想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张仲景重祛湿温阳,李东垣重健脾益气,叶天士重护脾防湿),但核心均围绕其“健脾燥湿”的本质功效,且均强调:
1. 白术是“脾胃病”的核心药,无论虚实寒热,凡涉脾失健运、湿邪内停,皆可选用;
2. 配伍灵活:配干姜温脾,配茯苓渗湿,配黄芪益气,配当归养血,体现“合群而奏功”;
3. 炮制与剂量:根据证型调整(如燥湿用生白术,健脾用炒白术;轻症10-15克,重症30克以上)。
这种贯穿两千余年的高频使用,印证了白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基石地位”,其应用经验至今仍是中医处方的重要参考。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 经典方剂中的高频出现
在中医经典着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核心方剂中,白术的出现频率极高:
-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载方约320首,其中含白术的方剂近40首,占比约12.5%,涉及祛湿、温里、补益等多个类别,如五苓散、真武汤、理中丸、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方方剂集,收录大量常用方)中,含白术的方剂超过50首,占其载方总数的15%以上,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后世加减版常用白术)等。
2. 现代临床常用方剂中的占比
在现代《方剂学》教材(中医本科核心教材)收录的300余首常用方剂中,含白术的方剂约50-60首,占比17%-20%,且多为“基础方”或“高频实用方”,主要集中在:
- 补益剂(尤其是补气剂):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核心方剂均含白术,如四君子汤(基础方)、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补中益气汤(部分版本含白术)等,占补气剂总数的60%以上。
- 祛湿剂:在燥湿和胃、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类方剂中,白术出现频率超过40%,如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真武汤(温阳利水)、完带汤(祛湿止带)等。
- 固涩剂与安胎剂:治疗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白术为核心药)、安胎的寿胎丸(加减版常用白术)等,占此类方剂的30%左右。
3. 高频出现的核心原因
白术的高频应用与其“健脾燥湿”的核心功效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或湿邪困脾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病机,而白术既能补脾气(扶正),又能祛脾湿(祛邪),兼具“补”与“泻”的特性,适配范围极广,因此成为调理脾胃、祛湿化痰、益气固表等方剂中的“基石性药材”。
综上,白术在常用方剂中属于高频次核心药材,尤其在健脾、祛湿、益气类方剂中出现频率极高,是中医临床“调理脾胃”“祛湿扶正”的标志性药材之一。
白术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白术作为中医“健脾燥湿”的核心药材,历代名医基于其药性特点,结合自身学术思想,形成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其使用范围贯穿从外感病到内伤杂病的多个领域,以下为不同时期代表性名医的使用特点:
一、汉代:张仲景——奠基“祛湿温阳”之用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最早系统应用白术的医家之一,其对白术的使用奠定了后世临床基础,核心在于**“祛湿”与“温阳”的结合**:
- 治外感兼湿证:如五苓散(白术 茯苓、猪苓、泽泻),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利水渗湿,治太阳病“蓄水证”(小便不利、水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白术配茯苓化湿,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 治阳虚水停证:真武汤(白术 附子、茯苓、生姜),用白术燥湿健脾,助附子温阳化气,治肾阳虚水泛(肢体浮肿、畏寒肢冷),体现“温阳必健脾,健脾以助湿化”的思路。
- 治脾胃虚寒证:理中丸(白术 干姜、人参、甘草),以白术为核心健脾益气,配合干姜温阳,治“太阴病”(腹满腹痛、呕吐便溏),开创“白术健脾温中的经典配伍”。
张仲景对白术的应用,强调“湿邪为病,必健脾以化之”,其方剂中白术多与茯苓、干姜、附子等配伍,兼顾“祛湿”与“扶正”,为后世白术的临床应用确立了基本原则。
二、金代:李东垣——立“脾胃为本”,重白术“益气健脾”
李东垣(“脾胃学派”创始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将白术视为补脾胃、升清阳的核心药材,其应用更侧重“益气”而非单纯“燥湿”:
- 创“补中益气”类方:补中益气汤(白术 黄芪、人参、升麻),用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升提中气,治“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乏力),强调白术“补而不滞,能助脾胃运化”。
- 治脾虚湿阻证:升阳益胃汤(白术 黄芪、茯苓、半夏),以白术健脾燥湿,配合升麻、柴胡升阳,治“脾胃虚弱、湿邪困遏”(倦怠、腹泻、舌苔白腻),体现“健脾需升阳,阳升则湿化”的思想。
李东垣将白术的“健脾”功效提升至“扶正祛邪之本”,认为白术能“助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其用法使白术从“祛湿药”进一步成为“补益药”的核心成员。
三、元代:朱丹溪——滋阴派中“燥中求平”用白术
朱丹溪(“滋阴派”代表)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虽重滋阴,但不废白术,其使用特点是**“燥湿不伤阴,健脾以助阴生”**:
- 治痰湿证:二陈汤(后世加减常用白术),以白术配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同时强调“白术性燥,需佐以少量滋阴药(如麦冬)”,防其耗伤阴津,治“痰湿内阻兼阴虚”(咳嗽痰多、口干不饮)。
- 治妇人病:针对“脾虚湿盛兼血虚”的月经不调、带下,用白术配当归、白芍,如白术散(白术 当归、芍药、川芎),健脾燥湿以止带,同时助气血生成,体现“脾健则血生,湿去则带止”。
朱丹溪对白术的应用,兼顾其燥湿之效与滋阴之需,为“阴虚兼湿”证的用药提供了平衡思路。
四、清代:叶天士——温病中“护脾胃、化湿浊”用白术
叶天士(温病学派代表)善治外感热病,其用白术的核心是**“顾护脾胃,防湿邪弥漫”**,尤其在温病后期或湿温病中:
- 湿温病(湿热证):针对“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脘腹胀满、苔腻),用白术配厚朴、茯苓,燥湿健脾,助湿邪从脾而去,避免“湿邪困脾,热邪内陷”,如加减正气散(含白术)。
- 温病后期:热病耗伤气阴,见“脾虚乏力、纳差”,用白术配太子参、麦冬,健脾益气而不燥,助脾胃恢复运化,为“扶正托邪”奠定基础,体现“温病后期,脾为后天之本,不可不护”。
叶天士拓展了白术在热病中的应用,强调“湿邪始终关乎脾,白术能固脾以杜湿源”。
五、近现代:张锡纯——“新解药性”,扩大白术应用范围
张锡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结合现代认识,认为白术**“能升能降,能补能利”**,其应用突破传统:
- 治气虚便秘:提出“白术性虽燥,然大剂量(30-60克)用之,能通大便”,如用生白术配当归、肉苁蓉,治“脾虚不运、肠燥便秘”(打破“白术止泻”的固有认知)。
- 治肢体疼痛:针对“湿邪痹阻经络”(风湿痹痛),用白术配黄芪、当归,健脾燥湿以“杜湿之源”,同时助气血运行,通络止痛,如逐风通痹汤(含白术)。
- 治胎动不安:强调白术“能固胎气”,用炒白术配菟丝子、桑寄生,健脾益气以安胎,认为“脾健则气血足,胎自稳固”,其经验被现代临床广泛借鉴。
总结:名医使用的共性与特点
历代名医对白术的应用,虽因学术思想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张仲景重祛湿温阳,李东垣重健脾益气,叶天士重护脾防湿),但核心均围绕其“健脾燥湿”的本质功效,且均强调:
1. 白术是“脾胃病”的核心药,无论虚实寒热,凡涉脾失健运、湿邪内停,皆可选用;
2. 配伍灵活:配干姜温脾,配茯苓渗湿,配黄芪益气,配当归养血,体现“合群而奏功”;
3. 炮制与剂量:根据证型调整(如燥湿用生白术,健脾用炒白术;轻症10-15克,重症30克以上)。
这种贯穿两千余年的高频使用,印证了白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基石地位”,其应用经验至今仍是中医处方的重要参考。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