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藚影:离黍秋风辞》
楔子
睢阳古城的墙,是用岁月和血泪砌成的。明末清初的风,带着黄河故道的沙砾,一遍遍摩挲着斑驳的砖缝,仿佛在诉说那些城破人亡的往事。城南的废园里,曾有过亭台楼阁,如今只剩断碑残垣,被齐腰深的荒草淹没。
在那些杂乱的草木中,泽泻——当地人仍叫它“藚”——长得格外执着。它的叶片呈箭头状,在秋风里簌簌作响,像无数只颤抖的手;褐色的球茎藏在瓦砾与浮土之下,雪白的内里,仿佛还凝着当年的月光。
陈维崧路过这座废园时,正是一个秋老虎肆虐的午后。风卷着热浪,吹得藚叶翻卷,露出苍白的叶背,远处的断墙上,几只蝼蝈振翅而鸣,声嘶力竭,像在哀悼什么。他站在空荡的门楼前,望着风中摇曳的藚叶,忽然想起《诗经》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句子,那句“风摇葵子藚叶,蝼蝈上空墙”,便顺着笔尖落在了残壁上。
这株在废园里顽强生长的泽泻,见过繁华,也见过杀戮;听过丝竹,也听过哀号。它的摇曳,从来都不只是风的作用,更是那些逝去灵魂的低语,是“黍离之悲”最沉默也最执着的见证。
上卷·睢阳劫后藚生哀
第一回 古城繁景 藚水含光
崇祯年间的睢阳,还不是后来的模样。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岸边的泽泻一丛丛探出绿伞般的叶片,清晨的露珠在叶尖滚动,映着城楼上的旌旗,像撒了一把碎金。城里的“济世堂”药铺,掌柜姓秦,人称“墨翁”,他的药圃就挨着护城河,其中最茂盛的,便是泽泻。
墨翁的女儿晚晴,梳着双鬟,总爱在清晨帮父亲采泽泻。她赤着脚踩在浅滩的软泥里,指尖避开叶片边缘的细刺,捏住球茎轻轻一拔,带着湿泥的藚便应声而出。“爹,您看这藚,”晚晴举起一颗饱满的球茎,褐色外皮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白生生的,像不像您书房里的羊脂玉?”
墨翁正在晾晒炮制好的泽泻片,闻言笑道:“比玉金贵呢。这藚生在水泽,得阴阳相济之气,甘淡能渗湿,性寒可清热,城里张大户的消渴症,不就是靠它配麦冬治好的?”他拿起一片晒干的泽泻,断面雪白,纹理细密,“你看这质地,坚实者为佳,就像做人,得有内里的筋骨。”
那时的睢阳,泽泻不仅是药。农妇们采来新鲜的球茎,焯水后拌上蒜泥,是夏日里爽口的凉菜;画舫上的歌女,用泽泻叶包裹香料,放在衣箱里,衣裳便带着淡淡的清芬;连孩童都知道,泽泻的花茎可以编成小巧的篮子,装些零碎的玩意儿。护城河的水,载着泽泻的清香,也载着古城的繁华,缓缓流淌。
晚晴十七岁那年,嫁给了城里的书生沈知远。沈知远写得一手好字,最爱在药圃边看晚晴采泽泻,说:“这藚草生得清雅,配得上我家晚晴。”他还为晚晴画了一幅《采藚图》,画中女子衣袂飘飘,篮中的泽泻球茎如珠似玉,背景是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和巍峨的睢阳城楼。那时的风,吹过藚叶,是温柔的;那时的蝼蝈,鸣在庭院,是热闹的。
第二回 烽烟突至 藚染血痕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的军队围攻睢阳。炮火像冰雹一样砸在城楼上,护城河的水被染成了红色,岸边的泽泻,叶片上溅满了血珠,在风中颤抖,仿佛在哭泣。
墨翁带着晚晴和沈知远躲在药铺的地窖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惨叫声,心如刀绞。药铺里储存的泽泻,成了救命的药。有守城的士兵被炮火烧伤,伤口红肿流脓,墨翁便用泽泻配黄连、黄柏,捣成泥敷在伤口上,“泽泻能清热利湿,黄连黄柏能解毒,”他一边配药一边说,“保住了皮肉,才能守住城。”
晚晴和沈知远则负责把药送到城头。他们穿过枪林弹雨,看到昔日繁华的街道变成了火海,看到熟悉的邻居倒在血泊中,看到护城河岸边的泽泻被马蹄践踏,断茎残叶漂浮在血水里。晚晴的裙摆被划破,沈知远的手臂被流矢擦伤,但他们不敢停,药篮里的泽泻,是士兵们最后的希望。
城破的那天,火光冲天,哭声震地。墨翁为了保护药圃里的泽泻——那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守城士兵最后的药源——被乱兵砍倒在藚丛边,鲜血染红了泥土,也染红了那些雪白的球茎。晚晴眼睁睁看着父亲倒下,被沈知远强行拉着逃走,回头望去,药圃里的泽泻,在火光中摇曳,像一面面破碎的绿旗。
他们躲在城南的废园里,这里曾是富贵人家的别院,如今也人去楼空。晚晴从废墟的缝隙里,竟发现几株幸存的泽泻,它们的叶片被烟熏得发黑,却依然顽强地立着。她摘下一片,放在鼻尖,那熟悉的清苦气息里,竟混着一丝血腥,让她忍不住泪如雨下。
第三回 故园残破 藚叶惊风
清军入关后,睢阳古城渐渐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骨子里的伤痕,却像城墙上的裂缝,永远无法弥合。晚晴和沈知远回到城里,药铺已成断壁残垣,药圃被马蹄踏平,只在瓦砾堆里,偶尔能找到一两颗被踩碎的泽泻球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在城南的废园里搭了间茅草屋,勉强安身。废园里的荒草长得比人高,只有那些泽泻,在墙角、在池边,默默地生长着。晚晴常常坐在废墟上,看着风摇藚叶,听着断墙上的蝼蝈鸣叫,想起父亲,想起昔日的繁华,心如刀割。
沈知远变得沉默寡言,常常对着残破的城墙发呆,手里的笔,再也写不出当年的锦绣文章。有一次,他得了风寒,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晚晴想起父亲说过泽泻能清肺热、利水道,便采了废园里的泽泻,配着芦苇根煮水给他喝。
药汤煮好时,清苦的气息弥漫在茅草屋里,像极了那些苦涩的日子。沈知远喝了药,咳嗽渐渐减轻,却望着碗里的药渣,忽然落下泪来:“这藚草,生在昔日的亭台边,如今却长在断墙下,就像我们……”晚晴别过头,看着窗外摇曳的藚叶,叶片上的露珠,像谁的眼泪,滚落进尘土里。
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逃难来的流民。他们不知道泽泻能治病,只当它是寻常的野草。有个流民的孩子得了水肿,肚子胀得像鼓,晚晴见了,赶紧采了泽泻,配着白术煮水。孩子喝了几天,水肿渐渐消了,流民感激不尽,晚晴却只是摇摇头,指着废园里的藚叶:“是这草心善,不忍见人受苦。”
第四回 离黍之悲 藚影入诗
顺治年间的一个秋日,陈维崧因事路过睢阳。他久闻睢阳之战的惨烈,特意绕到城南,想看看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走到那座废园时,他停下了脚步。
风很大,吹得荒草起伏,像金色的波浪。在那些杂乱的草木中,泽泻的叶片格外显眼,它们在风中剧烈地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折断,却又倔强地挺立着。断墙之上,几只蝼蝈蹲在砖缝里,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声音嘶哑,像是在诉说什么。
陈维崧走上前,仔细打量着那些泽泻。它们的根扎在瓦砾与浮土之间,球茎被挤压得有些变形,却依然努力地积蓄着养分;叶片上布满了虫咬的痕迹,却依旧绿得深沉。他忽然想起《诗经·黍离》里的句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一种物是人非、山河破碎的悲凉感,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茅草屋里的晚晴和沈知远。晚晴正在晾晒采来的泽泻,沈知远则坐在门槛上,望着远方的城墙出神。陈维崧走上前去,与他们攀谈,听他们讲述了睢阳的变迁,讲述了墨翁的故事,讲述了这废园里泽泻的顽强。
“风摇葵子藚叶,蝼蝈上空墙……”陈维崧喃喃自语,这两句诗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他借来沈知远的笔墨,走到那面残存的墙壁前,挥笔写下了这句词。墨汁在斑驳的墙面上晕开,像一滴浓得化不开的泪。
晚晴看着墙上的诗句,忽然明白了那些摇曳的藚叶、那些嘶鸣的蝼蝈,原来都藏着这样深沉的悲哀。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草木虫鸣,而是这座古城的灵魂,是那些逝去岁月的回响。风再次吹过,藚叶摇得更厉害了,仿佛在应和着这句诗,应和着那份难以言说的“黍离之悲”。
(上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楔子
睢阳古城的墙,是用岁月和血泪砌成的。明末清初的风,带着黄河故道的沙砾,一遍遍摩挲着斑驳的砖缝,仿佛在诉说那些城破人亡的往事。城南的废园里,曾有过亭台楼阁,如今只剩断碑残垣,被齐腰深的荒草淹没。
在那些杂乱的草木中,泽泻——当地人仍叫它“藚”——长得格外执着。它的叶片呈箭头状,在秋风里簌簌作响,像无数只颤抖的手;褐色的球茎藏在瓦砾与浮土之下,雪白的内里,仿佛还凝着当年的月光。
陈维崧路过这座废园时,正是一个秋老虎肆虐的午后。风卷着热浪,吹得藚叶翻卷,露出苍白的叶背,远处的断墙上,几只蝼蝈振翅而鸣,声嘶力竭,像在哀悼什么。他站在空荡的门楼前,望着风中摇曳的藚叶,忽然想起《诗经》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句子,那句“风摇葵子藚叶,蝼蝈上空墙”,便顺着笔尖落在了残壁上。
这株在废园里顽强生长的泽泻,见过繁华,也见过杀戮;听过丝竹,也听过哀号。它的摇曳,从来都不只是风的作用,更是那些逝去灵魂的低语,是“黍离之悲”最沉默也最执着的见证。
上卷·睢阳劫后藚生哀
第一回 古城繁景 藚水含光
崇祯年间的睢阳,还不是后来的模样。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岸边的泽泻一丛丛探出绿伞般的叶片,清晨的露珠在叶尖滚动,映着城楼上的旌旗,像撒了一把碎金。城里的“济世堂”药铺,掌柜姓秦,人称“墨翁”,他的药圃就挨着护城河,其中最茂盛的,便是泽泻。
墨翁的女儿晚晴,梳着双鬟,总爱在清晨帮父亲采泽泻。她赤着脚踩在浅滩的软泥里,指尖避开叶片边缘的细刺,捏住球茎轻轻一拔,带着湿泥的藚便应声而出。“爹,您看这藚,”晚晴举起一颗饱满的球茎,褐色外皮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白生生的,像不像您书房里的羊脂玉?”
墨翁正在晾晒炮制好的泽泻片,闻言笑道:“比玉金贵呢。这藚生在水泽,得阴阳相济之气,甘淡能渗湿,性寒可清热,城里张大户的消渴症,不就是靠它配麦冬治好的?”他拿起一片晒干的泽泻,断面雪白,纹理细密,“你看这质地,坚实者为佳,就像做人,得有内里的筋骨。”
那时的睢阳,泽泻不仅是药。农妇们采来新鲜的球茎,焯水后拌上蒜泥,是夏日里爽口的凉菜;画舫上的歌女,用泽泻叶包裹香料,放在衣箱里,衣裳便带着淡淡的清芬;连孩童都知道,泽泻的花茎可以编成小巧的篮子,装些零碎的玩意儿。护城河的水,载着泽泻的清香,也载着古城的繁华,缓缓流淌。
晚晴十七岁那年,嫁给了城里的书生沈知远。沈知远写得一手好字,最爱在药圃边看晚晴采泽泻,说:“这藚草生得清雅,配得上我家晚晴。”他还为晚晴画了一幅《采藚图》,画中女子衣袂飘飘,篮中的泽泻球茎如珠似玉,背景是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和巍峨的睢阳城楼。那时的风,吹过藚叶,是温柔的;那时的蝼蝈,鸣在庭院,是热闹的。
第二回 烽烟突至 藚染血痕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的军队围攻睢阳。炮火像冰雹一样砸在城楼上,护城河的水被染成了红色,岸边的泽泻,叶片上溅满了血珠,在风中颤抖,仿佛在哭泣。
墨翁带着晚晴和沈知远躲在药铺的地窖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惨叫声,心如刀绞。药铺里储存的泽泻,成了救命的药。有守城的士兵被炮火烧伤,伤口红肿流脓,墨翁便用泽泻配黄连、黄柏,捣成泥敷在伤口上,“泽泻能清热利湿,黄连黄柏能解毒,”他一边配药一边说,“保住了皮肉,才能守住城。”
晚晴和沈知远则负责把药送到城头。他们穿过枪林弹雨,看到昔日繁华的街道变成了火海,看到熟悉的邻居倒在血泊中,看到护城河岸边的泽泻被马蹄践踏,断茎残叶漂浮在血水里。晚晴的裙摆被划破,沈知远的手臂被流矢擦伤,但他们不敢停,药篮里的泽泻,是士兵们最后的希望。
城破的那天,火光冲天,哭声震地。墨翁为了保护药圃里的泽泻——那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守城士兵最后的药源——被乱兵砍倒在藚丛边,鲜血染红了泥土,也染红了那些雪白的球茎。晚晴眼睁睁看着父亲倒下,被沈知远强行拉着逃走,回头望去,药圃里的泽泻,在火光中摇曳,像一面面破碎的绿旗。
他们躲在城南的废园里,这里曾是富贵人家的别院,如今也人去楼空。晚晴从废墟的缝隙里,竟发现几株幸存的泽泻,它们的叶片被烟熏得发黑,却依然顽强地立着。她摘下一片,放在鼻尖,那熟悉的清苦气息里,竟混着一丝血腥,让她忍不住泪如雨下。
第三回 故园残破 藚叶惊风
清军入关后,睢阳古城渐渐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骨子里的伤痕,却像城墙上的裂缝,永远无法弥合。晚晴和沈知远回到城里,药铺已成断壁残垣,药圃被马蹄踏平,只在瓦砾堆里,偶尔能找到一两颗被踩碎的泽泻球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在城南的废园里搭了间茅草屋,勉强安身。废园里的荒草长得比人高,只有那些泽泻,在墙角、在池边,默默地生长着。晚晴常常坐在废墟上,看着风摇藚叶,听着断墙上的蝼蝈鸣叫,想起父亲,想起昔日的繁华,心如刀割。
沈知远变得沉默寡言,常常对着残破的城墙发呆,手里的笔,再也写不出当年的锦绣文章。有一次,他得了风寒,咳嗽不止,痰中带血,晚晴想起父亲说过泽泻能清肺热、利水道,便采了废园里的泽泻,配着芦苇根煮水给他喝。
药汤煮好时,清苦的气息弥漫在茅草屋里,像极了那些苦涩的日子。沈知远喝了药,咳嗽渐渐减轻,却望着碗里的药渣,忽然落下泪来:“这藚草,生在昔日的亭台边,如今却长在断墙下,就像我们……”晚晴别过头,看着窗外摇曳的藚叶,叶片上的露珠,像谁的眼泪,滚落进尘土里。
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逃难来的流民。他们不知道泽泻能治病,只当它是寻常的野草。有个流民的孩子得了水肿,肚子胀得像鼓,晚晴见了,赶紧采了泽泻,配着白术煮水。孩子喝了几天,水肿渐渐消了,流民感激不尽,晚晴却只是摇摇头,指着废园里的藚叶:“是这草心善,不忍见人受苦。”
第四回 离黍之悲 藚影入诗
顺治年间的一个秋日,陈维崧因事路过睢阳。他久闻睢阳之战的惨烈,特意绕到城南,想看看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走到那座废园时,他停下了脚步。
风很大,吹得荒草起伏,像金色的波浪。在那些杂乱的草木中,泽泻的叶片格外显眼,它们在风中剧烈地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折断,却又倔强地挺立着。断墙之上,几只蝼蝈蹲在砖缝里,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声音嘶哑,像是在诉说什么。
陈维崧走上前,仔细打量着那些泽泻。它们的根扎在瓦砾与浮土之间,球茎被挤压得有些变形,却依然努力地积蓄着养分;叶片上布满了虫咬的痕迹,却依旧绿得深沉。他忽然想起《诗经·黍离》里的句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一种物是人非、山河破碎的悲凉感,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茅草屋里的晚晴和沈知远。晚晴正在晾晒采来的泽泻,沈知远则坐在门槛上,望着远方的城墙出神。陈维崧走上前去,与他们攀谈,听他们讲述了睢阳的变迁,讲述了墨翁的故事,讲述了这废园里泽泻的顽强。
“风摇葵子藚叶,蝼蝈上空墙……”陈维崧喃喃自语,这两句诗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他借来沈知远的笔墨,走到那面残存的墙壁前,挥笔写下了这句词。墨汁在斑驳的墙面上晕开,像一滴浓得化不开的泪。
晚晴看着墙上的诗句,忽然明白了那些摇曳的藚叶、那些嘶鸣的蝼蝈,原来都藏着这样深沉的悲哀。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草木虫鸣,而是这座古城的灵魂,是那些逝去岁月的回响。风再次吹过,藚叶摇得更厉害了,仿佛在应和着这句诗,应和着那份难以言说的“黍离之悲”。
(上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