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山间讲堂-《被渣男抛弃后她带着孩子回来复仇》

  晨雾尚未散尽,季家小院已聚了十余人。

  季瑶正在为一位老妇人把脉,季时安和孙玉婷在一旁帮忙分拣药材。

  这已成为季家村清晨的常态。

  “张婶,您这是肝气郁结,是不是最近常感胸闷,夜不能寐?”季瑶轻声问道。

  老妇人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儿子媳妇闹离婚,我这心里堵得慌...”

  季瑶边写药方边安慰:“儿孙自有儿孙福,您要先顾好自己的身子。我给您开个疏肝解郁的方子,但最重要的是放宽心。”

  陈林站在人群外围,静静观察着季瑶看诊。

  他注意到季瑶不仅治病,更治心——她总能从患者的只言片语中听出症结所在,给予恰到好处的医疗建议和心理安慰。

  待人群稍散,陈林走上前去:“季瑶,我又来叨扰了。”

  季瑶抬头微笑:“陈老师今天有什么问题?”

  “我整理了这些天观察你诊疗的记录,有几个病例特别有意思。”

  陈林翻开笔记本,“比如李大爷的风湿,你用的方子与常规不同,但效果显着...”

  两人正讨论着,村长老季急匆匆跑来:“季医生,不好了!后山王家的媳妇难产,镇上的医生一时赶不过来,您能去看看吗?”

  季瑶立即起身:“玉婷,拿我的针灸包和急救箱!安安,去我房里取那包红色的药材!”

  一行人匆匆赶到后山王家时,产妇已虚弱不堪,接生婆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

  季瑶迅速检查后,沉稳地取出银针。

  “产程过长,气力不足。”她边说边在产妇特定穴位施针,“这是古代转胎针法,配合益气药材,应该有帮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炷香时间,产妇的呻吟变得有力起来。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健康的男婴降生了。

  满屋的人松了口气,纷纷向季瑶投去敬佩的目光。

  王家人跪地谢恩,季瑶连忙扶起:“使不得!这是我该做的。”

  回去的路上,陈林难掩激动:“季瑶,你今天救了两条人命!这样的医术,不该只埋没在山村里。”

  陈林不知道的是,季瑶在城里自己开了一家医院,但她并没有将这件事说出来。

  季瑶望着远山云雾,轻声道:“医者在哪里都能救人。城市还是乡村,不重要。”

  “但你可以教出更多医者啊!”陈林突然灵光一闪。

  “不如在村里开个中医讲堂?让感兴趣的人都来学习,哪怕只是基础常识,关键时刻也能救人一命。”

  季瑶停下脚步,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

  三天后,村委会门口贴出一张告示:

  “中医养生讲堂,每周三、周日晚七点,季瑶医生主讲,欢迎旁听。”

  第一晚,来了二十多人;第二晚,教室就坐不下了。

  季瑶从最基础的阴阳五行讲起,结合常见病例,深入浅出。

  她还带着学员上山认药,现场教学。

  陈林主动担任助教,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中医理论,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

  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传统一个现代,相得益彰。

  季时安和孙玉婷也成了小助手。

  季时安对药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准确说出几十种草药的名字和功效;孙玉婷则细心体贴,擅长照顾患者。

  一个月后,村里发生了微妙变化:家家阳台上晒着药材,村民见面讨论的不再是闲言碎语,而是“你最近气血如何”、“哪种草药降火最好”。

  周婆婆的孙子小虎成了季瑶的“编外学生”,每天都来帮忙整理药材。

  他说:“我长大了要像季阿姨一样,当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季瑶的做法。

  镇卫生院的刘医生专程来找茬,当众质疑中医是“伪科学”。

  季瑶不恼不怒,只道:“刘医生,不如我们打个赌?下周你我各治五位相同的患者,看谁的效果好。”

  比赛消息传开,全村都沸腾了。

  五位自愿参与的患者都是慢性病,中西医各展所长。

  结果出人意料:季瑶治疗的患者不仅症状明显改善,整体精神状态也更好;刘医生的患者虽然某些指标下降更快,但抱怨副作用的多。

  最让刘医生服气的是,一位多年糖尿病患者经季瑶调理后,血糖稳步下降,并发症明显减轻。

  “我承认中医确有独到之处。”刘医生诚恳地说。

  “季医生,能否请你有空也来卫生院指导指导我们?”

  季瑶欣然答应。

  从此,她每周抽半天时间去镇卫生院坐诊,带教西医学习中医基础知识。

  夏末的一个傍晚,季瑶正在讲解穴位按摩,突然下起大雨。

  学员们挤在教室里不愿离去,继续听讲。

  窗外雨声淅沥,室内药香弥漫。

  季瑶讲着讲着,忽然有种错觉——仿佛回到多年前的大学课堂,只是现在的学生从年轻的医学生变成了朴实的村民。

  讲课完毕,村民们陆续离开。

  陈林留下帮忙整理教室,忽然问:“季瑶,你以后有什么打算?会一直留在村里吗?”

  季瑶擦拭着黑板,动作稍顿:“等安安开学就回城了。不过我会常回来看看。”

  “可惜了。”陈林轻声道。

  “你在这里做的,比在城市医院里更有意义。你不仅治病,还播下了种子。”

  他指向窗外——雨中,几个刚下课的村民正打着伞热烈讨论着刚才的内容;更远处,周婆婆打着伞来接孙子,一老一小慢慢走远的身影在雨雾中格外温馨。

  季瑶望着这一切,忽然明白了什么叫“传承”。

  那晚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多年后的季家村变成了一个“中医村”,村民大多懂些医术,自家种植药材,甚至吸引了外地人来学习...

  梦醒时分,晨光熹微。

  季瑶披衣起身,看见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是陈林整理的这一个月来的讲课内容,精心分类编排,还配了插图。

  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季瑶医生,感谢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你的学生陈林敬上。”

  季瑶抚摸着笔记封面上工整的字迹,眼眶微微湿润。

  她想起导师曾经说过:“真正的医者,不是治了多少病,而是点燃了多少火种。”

  窗外,晨雾中的山村渐渐苏醒。

  季瑶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不仅在这个村庄,也在她自己的心里。

  她轻轻翻开笔记第一页,开始规划下一次的课程内容。

  无论将来身在何处,这片山间土地上已经生根发芽的中医智慧,将会继续生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