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机灵孩子-《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

  明白老朱这是要放长线,把修武县所有晦暗勾当都给挑到明面上。

  当下汤和便也不再多言,紧紧跟在老朱身旁朝前走去。

  入夜,二人寻了一家靠近官学的客栈住下。

  次日晌午。

  就在老朱与汤和捧着海碗,吃着油光发亮的面条之时。

  一个长相稚嫩的少年兜着一篮子鸡蛋走到两人跟前。

  “两位老爷长命百岁,子孙后代富贵无虞。”

  “小子这有些鸡蛋,老爷可要?”

  看着这小子上来便是吉祥话,老朱脸上带着笑容,很是慈祥的揉了揉少年的脑袋。

  “小家伙嘴倒是挺甜的。”

  “只是咱们乃是过路的外乡人,鸡蛋这东西不好带啊!”

  “有熟的!”少年快速从怀中拿出一个装满熟鸡蛋的布袋子。

  “两位老爷可以路上吃!”

  “成。”见这小家伙早有准备,老朱冲汤和点了点头。

  而汤和也对眼前这个孙辈的少年很是喜欢,随即拿出一小块银子递到那少年手中。

  “小娃这么伶俐,为啥不去读书啊.....”

  “读书有个啥用!”

  那少年不假思索,立时出声。

  也是在老朱、汤和错愕之时,那少年将早就准备好的吉祥话又快速说了一遍。

  就在他准备离开之时。

  老朱心念微动,从汤和手中拿出一块更大的银子放在桌上。

  “后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你没听过?”

  “学成文武艺,献于帝王家。你不想当官?”

  “还有!”

  “即便什么都不为,可读书亦能知礼。”

  “读书明礼,有何不妥?”

  即便老朱说的严肃,可那少年的眸子却死死注视着桌上那一小块银子。

  这场面却也让老朱心中多了几分疑惑。

  “你家中可有急需用钱之处?”

  “嗯?”

  “若是双亲治病,咱倒也是能给你些许银两。”

  闻听此言,那少年明显愣了一下,转而立时恸哭了起来。

  “不瞒两位老爷,小子自幼丧父丧母,和祖母相依为命。”

  “如今祖母卧病在床,小子没了法子,这才卖些鸡蛋,好筹足银子给祖母抓药。”

  那少年说着情绪崩溃,直接嚎啕大哭了起来。

  也是看着眼前这本该和自己孙子一般大小的少年此刻已然哭成个泪人。

  汤和作势便又要从怀中掏些银子出来。

  可也是此时。

  老朱双眸微眯,冲汤和缓缓摇头的同时,转而将手中那一小块银子递了过去。

  “去吧,给你祖母抓药。”

  “多谢老爷,多谢老爷!”

  就在那少年躬身拜谢过后,拿着银子离开之时。

  汤和看着这孩子的背影不仅感慨,“也是个好孩子。”

  “自食其力,给祖母抓药。”

  “只是上位方才为何不多给那孩子些银钱......”

  待汤和说完,老朱抿了口茶,表情古怪带着几分讥笑看向汤和。

  “你真当他所言皆是实情?”

  “嗯.....”

  “那混小子定然扯谎了。”

  老朱说着,起身便朝那少年离开的方向走去。

  不多时。

  待伪装成百姓龙骧卫兵卒将那少年篮中鸡蛋尽数买走后,那少年也是心满意足朝一处茶馆走去。

  而等走进茶馆,那少年立时拿出银子,命台上的说书先生点了一出秦良关。

  “这混小子!”

  见此一幕。

  原本还对这少年多有好感,认为他自食其力的汤和。

  当下眉头紧皱,撸起袖子便要上去教训那孩子。

  “银子既给了那孩子,如何花便是他的事。”

  “可是上位,这孩子的祖母还在病榻上......”

  老朱笑笑摆了摆手,便也带着汤和走出了茶楼。

  “让随行的将士跟在这孩子身后,看看他家住何地。”

  语罢。

  老朱径直朝修武县官学走去。

  那小子不过只是小小的插曲,老朱还是想知道修武县官学究竟如何。

  待走到国子监,老朱将先前命朱棡做好的文书递交了上去。

  “大人是从京城国子监来的?”

  接过文书,官学一名中年赶忙躬身道。

  “学生李鑫,见过大人。”

  “好说。”

  老朱大步朝官学走去的同时,环顾左右看着那些官学内的一众学子。

  可让老朱略感意外的是。

  在这以大多数豪绅子弟组成的官学之中,倒也是一片好学之气。

  那些个学子非但没有顽劣吵闹,仗势欺人。

  反而三五成群各自围在桌前,讨论着学问。

  原本老朱还以为是这些豪绅出身的学子仗势欺人,搅乱官学,这才让一众寒门士子不敢入学。

  可现在看来,倒也不尽然。

  “李鑫?”

  “是,大人请吩咐。”

  老朱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听闻修武县的寻常百姓不愿送家中子嗣前来读书?”

  “这.....”

  以为老朱是国子监派来问责的。

  李鑫愣了一下,赶忙躬身道:“学生知错,学生这边带人登门游说百姓。”

  “令百姓将家中子嗣送来官学读书.....”

  “倒是不必。”

  看着诚惶诚恐的李鑫,老朱却很是随意的摆了摆手。

  “不必如此。”

  “常言道,法不外传,道不贱卖。”

  “文道鼎盛虽是陛下所愿,可还没有官学师傅上门祈求百姓读书的道理。”

  “咱....本官想知道。”

  “修武县百姓为何不愿送自家子嗣前来读书?”

  “学生也不知。”

  李鑫不敢扯谎,赶忙说道:“学生今科落榜,蒙陛下不弃,特命国子监给我等落榜士子找了个官学师傅的差事。”

  “学生初到修武县不足一年,平日只是讲学授课,却不知修武县百姓为何不重文道。”

  不只老朱疑惑。

  李鑫在修武县待了将近一年,他也想同样疑惑为何修武县百姓不重文道。

  在他的家乡,哪家孩子中了童生那都是要宴请街坊四邻的。

  中秀才更是要宴请同村。

  倘若中举自然不必多言。

  可偏偏修武县的百姓似乎对文仕之路弃之如敝履,毫不在意。

  也是见李鑫说的坦诚,并无半分隐瞒。

  老朱略微沉吟,转而继续问道:“那这些出身豪绅之家的士子求学态度如何?”

  “这些学子求学之心甚诚!”

  提及这点,李鑫当下表情郑重,仔细说道。

  “大人别看这些学子家中富贵,可求学之心甚诚。”

  “每日来官学读书不算,待回府之后,其家中更是给他们寻来授课师傅。”

  “据说多半学子每日完成官学的课业之后,回府还需完成授课师傅的功课。”

  “多半都是要苦读到后半夜。”

  李鑫顿了一下,转而语气略带惭愧。

  “此间学子好学之心,比学生求学之时更甚。”

  “嗯。”

  待李鑫说完,老朱微微颔首后便也不再多问。

  简单嘱咐李鑫好生授课后,老朱便也同汤和离开了官学。

  “上位可是觉得不妥?”

  看着表情阴沉却一言不发的老朱,汤和低声问道。

  他与老朱数十年的弟兄,自然明白老朱一旦是这个表情,必然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可让汤和不明白的是。

  眼下情形有何为难之处?

  倘若罪证确凿,老朱将修武县的一众豪绅满门抄斩都没什么不妥。

  “上位,您这是想到了什么?”

  “修武县,有聪明人!”

  “嗯?”

  见汤和还没意识到。

  老朱走在街道旁的石头上,沉声说道:“修武县距太原府不过一日路程。”

  “其县繁华,在太原府应该也算排的上名号的县城。”

  “因此修武县的士子在一定程度上,便也代表太原府!”

  “昨日你我便已了然,修武县的豪绅罪证确凿,愚弄百姓、克扣朝廷恩旨也是罪证确凿。”

  “若依律法,如何惩治?”

  “枭首示众。”汤和直接说道:“而其后代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这便是了!”

  老朱沉沉叹了口气,“如此一来,修武县便没了参与科举的士子。”

  一座修武县不算什么,甚至哪怕整个太原府都没有士子参与科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偏是当下朝廷极重文道,朱标也有意劝学百姓。

  一旦某个行省士子过少,不明真相的百姓必有微词。

  虽说当下朝局稳定,百姓安居,不会有什么乱子。

  可一省文道断绝,其后隐患必然不少!

  “如此说来,那狗屁的谢老爷是以豪绅子弟好学之意,要挟朝廷?”

  “使朝廷顾念这些好学士子,不能严惩他们?”

  “多半不是!”

  老朱缓缓摇了摇头。

  哪怕那什么谢老爷再怎么痴傻,他也不可能妄想能要挟朝廷。

  相反!

  在老朱看来,那姓谢的必是心存死志。

  以当今朝廷对文道的重视程度,得知修武县豪绅子弟多有好学之心,必特开恩旨,准他们能不顾家人罪行,照例参与科举。

  而一旦处置修武县不法豪绅,待到下次科举之时。

  这些豪绅子弟参与科举,必备受关注。

  届时无论这些豪绅子弟必然会使朝廷处于被动。

  一想到这里,当下老朱便不觉有些头疼。

  历来读书人的事从来都最难办。

  若他们已然入仕,成为朝臣,那朝廷自然能以官体、官声约束他们。

  至于武将就更不用说了。

  一根肠子通到底,没什么弯弯绕,无论朝廷严惩亦或是施恩,武将都不会多说什么。

  而当下!

  对于这些豪绅子弟的好心之心,朝廷为了大明文道昌盛,自然应当鼓励。

  可因这些豪绅子弟出身罪臣之家。

  最后他们无论是否中榜,都会有人出言非议。

  “太上皇,信国公。”

  就在老朱低声沉吟,心想是否还应按照他先前的法子,铁血严惩之时。

  龙骧卫一名将官快步走到二人跟前,拱手禀道。

  “臣已查明那孩童家在何处。”

  “嗯。”

  老朱微微颔首,示意那人前面带路。

  不多时。

  几人走出县城,走到临边村落之中。

  虽说不比县城繁华,可这村落却也没有半分落魄之意。

  待走到一处篱笆院外,龙骧卫将士右手轻抬道:“就是这家了。”

  “好。”

  目光越过篱笆,老朱看见此时一家人正围坐在院中的石桌上用饭。

  一名老妪扯下根鸡腿,直接放到先前那孩童碗里。

  “谢谢祖母!”

  少年刚要伸手,一侧中年有些不悦的瞪了他一眼,转而看向老妪道。

  “娘,如今虽说不愁吃喝,可您也不能太骄纵了禹哥儿。”

  “你看这孩子嘴都养刁了,黄面条子都不愿吃了。”

  “孩子嘛,由他去。”

  见老妪点头,名叫禹哥儿的少年怯生生看了眼自家父亲,转而拿起鸡腿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而看到老朱几人。

  方才说话的中年快步走到门口。

  “几位先生可是过路的?”

  “并非过路。”老朱看了眼名叫禹哥儿的少年,“我几人来寻他。”

  “嗯?”

  此言一出。

  中年面色一顿,赶忙拱手致歉道。

  “长者勿怪,犬子年幼无知,若有何处冲撞了长者,还请见谅。”

  “只是不知犬子惹了什么祸事?”

  中年态度很是恭敬。

  毕竟老朱、汤和二人看起来虽未着绸缎,可终究感觉贵气逼人。

  特别是二人身后站着的那名中年,身子挺拔,面容冷峻。

  打眼一看便知道是练家子。

  而且龙骧卫十数名将士自打午后进村,村里众人便已知晓。

  当下他自然知道眼前的老朱几人身份不凡。

  也是见那孩子的父亲态度很是恭敬,老朱当即摆了摆手。

  “并非冲撞,只是这孩子晌午之时卖给了我们几个鸡蛋。”

  “而后说家室凄惨,老夫便给了他些许银两。”

  “本想着一个孩童若给他过多银两,怕遇盗匪。所以我几人便跟着过来,想要寻家中大人给些银子。”

  “只是眼下.....”

  当看到老朱目光别有深意,扫视了圈自己房舍。

  那中年怒火上涌,立时回身冲那孩子吼道。

  “滚过来!”

  “今日晌午你同几位老爷都说了什么!”

  “这....我....孩儿.....”

  看着那少年结结巴巴,半晌都没有言语。

  此刻的老朱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压根没有替这孩子开口的意思,当下只任他说出先前那番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