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陆厥《蒲坂行》-《诗词一万首》

  蒲坂行

  陆厥

  江南风已春,河间柳已把。

  流泊祁连山,飘飖高阙下。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

  赏析:

  《蒲坂行》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诗作,陆厥以巧妙的构思与生动笔触,展现出迥异地域风貌与严峻边事,蕴含深沉情感与深刻主题。

  一、结构与层次

  1.开篇 “江南风已春,河间柳已把”,诗人描绘江南与河间春日盛景。江南春风轻拂,河间柳丝垂拂,洋溢生机与活力,为读者勾勒出两幅安宁祥和的画面,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这不仅展现出诗人对和平、美好环境的熟悉与眷恋,也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

  2.“流泊祁连山,飘飖高阙下”,诗意陡然一转。从温婉江南、河间之地,瞬间切换至遥远的祁连山与高阙之下。“流泊”“飘飖”二词,传递出漂泊无依之感,暗示主人公命运转变,从安稳生活陷入动荡漂泊,此句为诗歌情感基调定下沉重底色,引领读者从美好憧憬跌入残酷现实。

  3.“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聚焦边塞环境。天空苍茫,白色光晕萦绕,给人以迷茫、混沌之感;长风呼啸,萧瑟凄凉。诗人通过视觉与听觉描写,渲染出边塞环境恶劣与孤寂,让读者深切感受主人公所处的艰难境地,进一步强化沉重氛围,为尾联战争场景的描绘做足铺垫。

  4.“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直陈边患危机。“烧”“猎”二字极具冲击力,生动展现羌兵烧杀抢掠、胡骑肆意侵扰的画面,“上郡”“云中”等地的战火纷飞,深刻反映出边疆地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将诗歌对战争残酷的揭示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和平的渴望。

  二、艺术特色

  1. 对比鲜明:诗歌开篇江南、河间的春日祥和与后文边塞的动荡漂泊、战火纷飞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凸显出地域差异与命运变化,强化情感落差;另一方面,引发读者对和平与战争的思考,使诗歌主题更加深刻。

  2. 环境烘托:“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通过对边塞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沉重、凄凉氛围,有力烘托出人物的漂泊之苦与战争的残酷,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诗歌感染力。

  3. 用词精准:“烧”“猎”等动词精准刻画敌人侵略行径,生动展现战争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边患危机,用词虽简洁,却极具表现力与冲击力。

  ……

  解析:

  1. 江南风已春,河间柳已把

  - 解析:此句以空间上的两个不同地点起笔。“江南”,在古人的认知与文学书写中,常是温润秀丽、充满诗意之地,“风已春”短短三字,勾勒出春风轻柔拂过江南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宣告春天已然降临。“河间”,点明另一个地域,“柳已把”形象地描绘出河间地区柳树生长的状态,“把”字仿佛赋予柳枝以人的姿态,好似它们已经长出了足够长的枝条,可以被人握住,描绘出柳树的繁茂,传达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这两句通过对江南和河间春日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给人以愉悦、轻松之感,为全诗先铺垫出一幅安宁祥和的背景画面,与后文边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 流泊祁连山,飘飖高阙下

  - 解析:从温婉的江南、河间,诗人的笔触陡然转向遥远而荒凉的边塞。“流泊”一词,生动地展现出一种漂泊无定、居无定所的状态,就像水中的浮萍,随着水流四处飘荡。“祁连山”,这座位于西北边塞的山脉,在古代常是中原与塞外的交界地带,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暗示主人公漂泊到了如此偏远且局势复杂的地方。“飘飖”同样表达出飘荡不定的意味,强调了这种漂泊的动荡与不安。“高阙”,是古代边塞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飘飖高阙下”描绘主人公在高阙之下,更凸显出个体在广袤而陌生的边塞环境中的渺小与无助。这两句诗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大幅度的转换,从繁华的内地转到苦寒的边塞,也在情感上实现了转折,从开篇的宁静美好过渡到漂泊动荡,奠定了全诗沉郁、凝重的基调。

  3.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 解析:此句聚焦于边塞独特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氛围。“苍茫”一词,描绘出边塞天地间广阔无垠却又透着一种混沌、迷茫的状态,让人感受到天地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萦白晕”,天空中萦绕着白色的光晕,这种光晕或许是沙漠中的蜃景,或许是狂风卷起沙尘形成的朦胧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虚幻的色彩,强化了那种迷茫、混沌的感觉。“萧瑟”,形容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孤寂之感,而“带长风”则强调了风的猛烈与持久,长风呼啸而过,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是一种肃杀之气。这两句诗通过对边塞天空景象与风声的描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一种极其恶劣、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环境的艰难,为下文描写战争场景做了有力的铺垫,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与威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 解析:“羌兵”和“胡骑”,分别指代当时来自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军队,点明了制造战乱的主体。“烧上郡”的“烧”字,极具冲击力,形象地展现出羌兵的残暴与破坏力,他们在“上郡”(古代重要的边郡)大肆烧杀抢掠,将原本安宁的城市化为一片火海,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猎云中”的“猎”字用得巧妙,表面上看“猎”是狩猎之意,但在这里,“胡骑猎云中”并非真正的打猎,而是将云中地区(同样是重要边地)当作他们肆意践踏、掠夺的猎场,生动地描绘出胡骑在云中地区如野兽般横行无忌的情景。这两句诗直接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残酷画面,展现了敌人的侵略行为给边疆地区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出当时边疆局势的严峻和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引发读者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

  句译:

  1. 江南风已春,河间柳已把:江南大地春风轻拂,已充满春天的气息;河间地区柳树的枝条已然修长,仿佛可以用手握住。

  2. 流泊祁连山,飘飖高阙下:一路漂泊流落到祁连山下,又在高阙关附近四处飘荡、居无定所。

  3.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边塞天空苍茫,萦绕着白色的光晕;风声萧瑟凄厉,裹挟着狂猛的长风。

  4.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羌人的军队纵火烧掠上郡,胡人的骑兵在云中地区肆意践踏、侵扰。

  ……

  全译:

  江南大地春风轻拂,已满是春的气息,河间岸边柳树抽条,枝条修长似可手握。

  大雁北返,却未捎来南方的书信,我满心的思念,又该如何倾诉?

  一路漂泊,来到祁连山下,在高阙关附近四处辗转,居无定所。

  苍茫天空,白色光晕萦绕,风声萧瑟,裹挟着猛烈长风。

  羌人的军队在焚烧上郡,胡人的骑兵于云中肆意侵扰。

  喜欢诗词一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