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再见故人-《乱世枭雄,从县令之子到帝王》

  旌旗猎猎,铁甲如林。

  靖乱军四万六千将士,如同一股沉默而汹涌的钢铁洪流,沿着古老的官道,向着西南方向坚定推进。

  武阳选择的路线,直指扼守楚蜀咽喉的雄关——桑临关。

  此关依山而建,城高墙厚,飞鸟难逾,是进入楚烈国化州郡的门户,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靖乱军黑压压的军阵如同乌云般压至关前数里时,桑临关那沉重的包铁城门,竟在沉闷的机括声中,缓缓洞开!

  一队队楚烈军士肃立关墙两侧,虽未卸甲,却收起了兵刃。

  关楼之上,一员身着楚烈制式玄甲、身形魁梧的将领,早已凭栏远眺。

  待看清军阵最前方那杆迎风招展的“靖乱军”帅旗,以及旗下那熟悉的身影时,那将领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笑容。

  他竟不顾身份,朝着关下洪声喊道:“武阳将军!别来无恙乎?!”声音洪亮,带着几分旧友重逢的爽朗,远远传开。

  武阳勒住战马,抬眼望去。

  关楼上那张饱经风霜却依旧刚毅的脸庞,瞬间与记忆中那个曾对他有放行之恩的守将重合——徐昂!

  “徐将军!”武阳脸上也浮现出真挚的笑意,在马上抱拳回应。

  徐昂不再耽搁,亲自快步奔下关楼。

  沉重的关门在他身后完全开启,露出关内笔直的驰道。

  他大步流星走到武阳马前,抱拳朗声道:“末将徐昂,奉楚烈王与长信君之命,在此恭候柱国上将军多时!关防印信,一应文书,皆已备妥,只待将军查验接收!”

  武阳翻身下马,与徐昂四手相握:“徐将军,多年不见,风采更胜往昔!劳将军久候了!”

  “哈哈,将军说哪里话!请!”

  徐昂热情地引着武阳及其主要将领入关,将大军安置在关内早已腾空的营区。

  随后,在桑临关守将府邸,设下了虽不奢华却颇为丰盛的接风宴席。

  席间,酒过三巡。

  徐昂屏退左右,只留下心腹侍卫,举杯对武阳道。

  “武阳将军,不,如今该尊称柱国上将军了!楚王严令已下,化州全郡,自今日起,尽归将军节制!关防、府库、兵册、民籍,待会儿便移交将军亲信。末将交割完毕,便要率本部人马返回郢都复命了。”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当年将军初临桑临关,末将便知将军绝非池中之物!只是未曾想到,短短数年,将军已贵为柱国,执掌一方重镇!日后,还望将军多多照拂才是啊!”

  武阳举杯回敬,语气谦逊而真诚。

  “徐将军言重了!若非当年将军高义,放我武阳入关,又岂有今日之机缘?此恩此情,武阳铭记于心!照拂不敢当,但有所需,将军只管开口!”

  两人相视一笑,共饮一杯。徐昂放下酒杯,像是想起什么,问道:“将军此去化州郡城赴任,路途必经同会县。不知将军…可有意故地重游,看看那旧治之地如今光景?”

  武阳闻言,心中一动。

  同会县,那个他流落楚地、被发配的起点,那个曾经穷困潦倒、民不聊生的边陲小县…他目光微凝,带着一丝复杂与期待。

  “自然要去看看。不知…如今同会县是何情形?”

  徐昂脸上顿时绽放出由衷的笑意,带着几分自豪道。

  “将军,您可真是给同会县留下了一笔泼天的富贵啊!托您当年开漆园、兴作坊、通商路之福,如今同会县,早已今非昔比!家兄徐安,蒙王恩浩荡,现任同会县令。据他信中所言,同会漆器,如今已是名动列国,行销四方!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其富庶繁华,在化州郡下辖诸县之中,可谓独占鳌头!甚至…隐隐有压过郡城一头之势!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此皆将军当年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之功!家兄每每提及将军,无不感佩万分!”

  武阳听着徐昂的讲述,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同会县那破败的街道、面黄肌瘦的百姓、以及自己带领军民开垦荒山、种植漆树、建立作坊的日日夜夜。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巨大的欣慰涌上心头,甚至冲淡了连日来行军和面对复杂局势的疲惫。

  他没想到,自己当年无奈之举,竟真的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好!好!”

  武阳连道三声好,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此乃百姓之福,同会之幸!徐安县令治县有方,亦功不可没!”

  当夜,徐昂设宴款待,宾主尽欢。

  席间,双方正式完成了桑临关防务、府库、兵册等一应事务的交接文书签署。

  次日清晨,徐昂便率领本部数千楚烈军士,拔营启程,踏上了返回郢都的归途。

  而桑临关城头,那飘扬了不知多少年的楚烈玄鸟旗,缓缓降下。

  取而代之的,是靖乱军那面虽残破却依旧不屈的靖乱军大旗,在关隘上空猎猎作响!

  武阳站在关楼之上,目送徐昂的队伍消失在官道尽头,又回望关内已换上靖乱军服色的守军,目光沉静。

  他召来赵甲,沉声下令:“赵甲,命你暂领全军!率主力按原定路线,直趋化州郡城!接管城防,安抚民众,整肃军纪!沿途不得扰民!本将与诸葛先生另有要务,随后便至!”

  “末将领命!”赵甲抱拳应诺,眼中虽有疑惑,却无半分迟疑。他深知武阳行事必有深意。

  武阳转身下关。

  不久,两匹快马悄然从桑临关侧门驰出,混入官道上往来的商旅百姓之中。

  当先一人,身着半旧的青布长衫,头戴斗笠,正是乔装后的武阳。

  他身旁一人,同样布衣斗笠,身形略显清瘦,但步履间已无前些时日的虚弱,精神矍铄,正是经过落鹰涧静养、已恢复大半元气的诸葛长明。

  而在他们身后不远不近的距离,人流之中,十几个或作脚夫、或作行商打扮的精悍身影,如同无形的影子,悄然散布、警戒。

  为首者目光锐利如鹰,正是龙七。

  十六名瞑龙卫,已如最忠诚的死士,无声地融入环境,将武阳与诸葛长明牢牢护在核心。

  两骑轻快,沿着通往同会县的官道前行。

  武阳的心绪,也随着马蹄的节奏起伏。

  越靠近同会县,官道两旁的景象便越发不同。

  记忆中的荒芜和泥泞早已不见,脚下的道路变得宽阔平整,夯实得极为坚固,可容数车并行。

  道旁不再是杂乱的野草和破败的窝棚,而是整齐栽种的行道树苗,虽未成荫,却已显生机。

  沿途的村落,土坯茅草房变成了青砖灰瓦的院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景象。

  路上往来行人明显增多,商旅车队络绎不绝,车辙深深,满载着各色货物。

  挑担的货郎、推车的农夫、骑马的客商,脸上大多带着一种满足与忙碌交织的神色,与当年那麻木绝望的枯槁面容判若云泥。

  诸葛长明端坐马上,目光扫过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捋着颔下恢复了些许光泽的胡须,眼中精光闪烁,低声道。

  “主公,此路之平整,远超寻常郡县官道,足见此地赋税充盈,官府治理有序。沿途村落屋舍俨然,百姓面色红润,行路带风,此乃仓廪实而知礼仪之象。商旅往来频繁,货物充盈,足证此地商贸繁盛,流通无碍。这同会县…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徐昂所言,恐非虚夸。”

  武阳微微颔首,心中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繁华,是他亲手播下的种子,如今开花结果,他更需小心守护。

  又行了大半日,绕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规模宏大的城镇,如同镶嵌在翠绿山峦环抱中的璀璨明珠,骤然出现在视野之中!

  同会县城!

  记忆中的低矮土墙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厚实的青砖城墙,绵延数里,箭楼巍峨,垛口森严,显露出坚实的防御力量。

  巨大的城门上方,“同会”两个遒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城门外,护城河水流清澈,宽阔的石桥横跨其上,桥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井然有序。

  还未入城,一股喧嚣而充满活力的声浪便扑面而来!

  城门口,等待入城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有满载漆桶、生漆原料的大车,有运送粮食、布匹的商队,更有许多操着不同口音、衣着各异的外地客商,人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守城士兵盔甲鲜明,精神抖擞,查验文书、收取税钱,动作麻利,态度虽严肃却不显跋扈。

  武阳与诸葛长明牵马排队,缓缓随着人流移动。

  诸葛长明观察着城门处的细节,微微颔首:“城门守军,查验有序,税吏收钱,明码标价,无勒索之状。此乃吏治清明之兆。”

  终于轮到他们。

  守城士兵仔细查验了武阳递上的、伪造得毫无破绽的商人文牒,又看了看两人风尘仆仆的模样和所牵马匹,并未过多刁难,收了入城税钱,便挥手放行。

  踏入城门的一刹那,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