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蒸汽机技术突破-《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陈霄汇报完公务,正侧身想退下,脚步刚挪到殿门口,就听弘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陈霄,且慢。”

  陈霄连忙回身,躬身垂首:“臣在。”

  弘历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锐利如锋。

  “倭国那边的动静,你得给朕盯紧了。不管是幕府的新政,还是各藩的异动,哪怕是街头巷尾的流言,有半点变化都要立刻报上来,不许迟滞。”

  陈霄沉声应道:“臣遵旨,这就传令密探,日夜监视,不敢有丝毫疏漏。”

  弘历微微颔首,语气添了几分冷意:“还有那些钻研西学的倭人,尤其是造船、火炮方面的工匠,绝不能让他们闹出什么名堂。

  该怎么做,不用朕教你吧?得把他们的火苗掐灭在摇篮里。”

  陈霄心头一震,忙道:“臣明白,定不让倭国在这些要害处有半分长进。”

  “不止于此。”弘历站起身,踱了两步,“倭国人口有三千万,底子不薄,放任下去必成心腹大患。

  你让在倭国的密探好好学学安南、朝鲜的先例,从根上削弱他们——搅乱他们的民生,挑动他们的内斗,让他们永远没力气抬头。

  这是国安局在倭国的头等要务,必须让每个人都刻在心上。”

  陈霄跪地叩首,声音铿锵:“臣领旨!”

  弘历挥了挥手:“去吧。”

  陈霄再拜后,才起身轻步退出养心殿。

  数日后,倭国首批赔款的银元刚运抵京城国库,养心殿的案上便堆起了荷兰、西班牙等国公使的抗议函。

  弘历扫了几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随手将函件推到一旁。

  侍立在侧的礼部尚书顾廷仪见状,躬身静待指示——前几日杨名时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告老还乡后,由顾廷仪接了这礼部尚书的差事。

  弘历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在倭国疆域上划了圈。

  “各国大使倒是消息灵通,不过他们也说了,长崎的商馆都完好无损,利益没受多少损失,这抗议……更像是试探。”

  顾廷仪在旁应道:“无非是见我大清在倭国获利丰厚,也想分一杯羹罢了。”

  “既想要,分点残羹冷炙倒也无妨,省的背地里扶持倭国。”

  弘历顿了顿,语气沉稳地吩咐:“通知海关总署,即日起英吉利、法兰西、葡萄牙商人在倭国的贸易额不做限制,他们想卖多少就卖多少。”

  顾廷仪正欲应和,却听弘历话锋一转,看向舆图上的南洋海域,眼神添了几分冷意。

  “至于西班牙——他们态度模棱两可,既想沾好处又不愿跟咱们一条心,那就也给他们设些限制,贸易额先降三成,让他们想清楚到底站在哪边。”

  “还有荷兰,”弘历眼中闪过一丝算计,嘴角撇出几分冷意,“他们不是跟幕府关系很好吗?

  不是在倭国的贸易特权多到让旁人眼红吗?那就给他们降一半,让他们也尝尝甜头少了的滋味。”

  顾廷仪心中了然,皇上这是既要借英吉利、法兰西等国之力搅动倭国,又要敲打摇摆不定的西班牙与根基深厚的荷兰,一步步巩固大清在东亚的主导权。

  顾廷仪跪地叩首:“臣领旨!”

  弘历挥了挥手:“去吧。”

  顾廷仪再拜起身,退到殿外时,抬头望了眼宫墙上的琉璃瓦,脚步匆匆往礼部衙门赶去——杨大人告老前常叮嘱,办差得揣透圣意,看来今日这部署,又得仔细斟酌措辞了。

  次日,工部传来消息,弘历心心念念许久的蒸汽机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听闻消息,弘历当即放下手中奏折,换了一身便装便匆匆前往工部。

  由于此事保密程度极高,蒸汽机被安置在工部最深处的院落,周围用一丈高的铁栏杆严密围挡,每隔十步就有特勤局将士荷枪实弹巡查,气氛肃然。

  经过多道闸门的查验,弘历才正式进入核心区域,只见门匾上题写着“蒸汽机改良中心”。

  正对着的,便是与之关联紧密的电报研究院。

  改良后的蒸汽机静静矗立在院落中央,相较于最初的样机,体积缩小了近三成,通体由锃亮的钢材打造,少了几分笨拙,多了几分精巧。

  负责研发的梅文鼎正指挥着几名学徒调试机器的传动装置,见弘历进来,连忙带领众人躬身行礼。

  “皇上,这台样机已连续稳定运转三日,期间带动纺纱机、抽水机等设备均未出现故障,且能耗比西洋传来的蒸汽机还低五成以上。”

  弘历望着传动轮不急不缓的转动,转速确比预想中慢了些,齿轮啮合时甚至能看清每一个齿牙的咬合轨迹。

  弘历没有面露不悦,反而轻轻“嗯”了一声:“转得是缓了些,看来齿轮配比、蒸汽压力的调校还得再磨磨。”

  梅文鼎脸上泛起一丝愧色:“皇上说的是,臣等试过提高锅炉气压,可管道接口总有些吃不住力,只能先降了转速求稳。”

  “无妨。”弘历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机器周身的零件——有些铸件边缘还带着毛糙的锻痕,传动杆的连接处也略显滞涩。

  “眼下这样,虽够不上极致,却已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你看这旋转的力道,虽慢却稳,能带动磨盘、能驱动纺车,就不算白费功夫。”

  弘历抬手轻轻按在传动轮侧面,感受着金属传递来的平稳震动。

  “现有的手艺、材料,也就到这一步了。

  但慢归慢,路是走通了——从图纸上的线条,到能实实在在转起来的铁家伙,只差最后几寸打磨。”

  “皇上圣明!”梅文鼎眼中重新燃起劲气,“臣等这就细化齿轮参数,再换几种钢材试试锅炉,定能让它转得又快又稳!”

  弘历拍了拍梅文鼎肩膀,笑道:“你也不用太过心急。中华火炮公司那边,戴梓正带着人钻研新的炼钢法,说是能炼出更坚韧的钢材。”

  弘历指尖在机器的铁制外壳上轻轻划过。

  “你看这锅炉,现在用的钢材承压有限,蒸汽压力提不上去,转速自然快不了。

  等戴梓的新炼钢法成了,能造出更厚实、更耐压的锅炉壁,蒸汽就能加得更足。

  齿轮、活塞杆这些关键部件,也能用新钢来造,耐磨度、精度都会上一个台阶。”

  梅文鼎眼睛一亮,忙道:“若是能有那般好钢,臣等定能把转速提升数倍,能耗还能再降!”

  “正是这个理。”弘历颔首,语气笃定,“技术这东西,从来都是一环扣一环。

  戴梓那边有了进展,朕会立刻让他给你这边匀出材料。

  到时候,你这蒸汽机不仅能转得更快,还能更耐用——说不定连续转上三个月,都不用停下来检修。”

  弘历顿了顿,补充说道。

  “你们两边多通通气,炼钢的要知道机器哪儿最吃劲,造机器的要明白钢材能扛住多大劲。

  相辅相成,这蒸汽机才能真正派上大用场。”

  梅文鼎躬身应道:“臣记下了!这就差人去火炮公司催问进度,随时待命配合调试!”

  弘历望着眼前机器缓缓运转的齿轮,目光仿佛已穿透时空,望见了火车驰骋九州的盛景。

  “市场需求是技术精进的原生动力,你按眼下水准,赶制百台样机,送往矿场、纺织厂信得过的人试用。

  边用边改,务必精细,断不可走漏风声。”

  梅文鼎躬身垂首,低声领命:“臣遵旨!定亲自督办,严密封口,保万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