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威逼利诱-《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弘历冷笑一声,指尖在名册上轻轻点过。

  “正好借此事,把大清官场里盘根错节的结党营私彻底清一清。

  这些宗室子弟以为握着地方官帽就能要挟朕?他们怕是忘了,这天下的官,从来不是某一家的私产。”

  张廷玉心头一震,躬身应道:“皇上圣明。这些候补官员皆是经考核选拔的实干之才,正可借此次更替,为各地官场注入新气。”

  “说得好。”弘历将名册合上,目光锐利如刀。

  “告诉他们,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查旧案,凡前任留下的亏空、积弊,一概严查到底,不必顾忌所谓的宗室脸面。”

  随后半个月,河南、山东、湖广等地的辞呈果然接踵而至,宗室子弟们像押注般将越来越多的地方要职摆上赌桌,等着看朝廷手忙脚乱的笑话。

  可养心殿的批复永远只有一个字——“准”,干脆得让千里之外的宗室官员们心里发毛。

  富大春的姐夫在山西接到卸任圣旨时,还在盘算着何时能被“恳请”复职,没等他收拾好细软,新布政使已带着吏部文书和审计官员找上门来,进门便直奔库房查账。

  当年他靠着宗室背景虚报的赈灾款、克扣的盐引税,一夜之间全被翻了出来,刚走出布政使衙门就被反贪局官员拿下,连回府收拾行李的机会都没有。

  江南那位管盐运的表哥更惨,他原以为新官上任总得给他几分薄面,特意备了厚礼去拜访,却被新盐运使直接挡在门外。

  三日后,一份详细记载他勾结盐商、垄断市价的卷宗便送进了反贪局,跟着来的还有抄家的官差——那些靠着特权聚敛的财富,终究成了压垮他的罪证。

  肃亲王府里,最初的亢奋早已被恐慌取代。

  递辞呈的官员们非但没等来皇上的妥协,反倒一个个传来被查抄、下狱的消息。

  富大春捧着陕西叔父“因贪墨被革职查办”的密报,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纸。

  “怎、怎么会这样?皇上明明该急着求我们回去的……”

  蕴着脸色惨白,死死盯着桌上堆积的急报。

  “完了……”允禧瘫坐在椅子上,声音发颤,“咱们手里的官帽没了,兵权没了,现在连宗人府的庇护都没了……往后,咱们还能靠什么?”

  偏厅里再无往日的激愤喧嚣,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叹息和压抑的恐慌。

  1744年七月下旬。

  养心殿内,弘历望着窗外沉沉暮色,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

  张廷玉轻声奏道:“皇上,各省新官已陆续到任,虽有短暂政务衔接之滞,现已渐归正轨。

  贪腐要案尽数审结,涉案宗室官员一百八十七人,均已依律处置完毕。”

  弘历嘴角扬起一抹淡笑,将玉佩放回锦盒。

  “如此一来,既整顿了官场积弊,又打击了宗室顽劣之势,实在一举多得。”

  张廷玉躬身赞道:“皇上圣明。只是……肃亲王蕴着等人身为宗室首倡者,其罪当如何处置?”

  弘历眼中笑意敛去,冷笑一声:“此事朕自有办法。”

  张廷玉见皇上已有定计,便不再多言,躬身告退。

  待脚步声渐远,弘历当即对身旁侍立的李玉吩咐:“去,传肃亲王蕴着即刻来养心殿见朕。”

  当传召太监的声音穿透肃亲王府的寂静时,蕴着正对着满桌的急报枯坐,手指冰凉。

  听到“皇上召见”五个字,蕴着猛地站起身,膝盖撞到桌沿发出闷响,却浑然不觉——这个时辰被宣召,从来不是什么好事。

  王府的轿子在宫道上跑得飞快,蕴着坐在轿中,只觉得五脏六腑都在翻搅。

  白日里还强撑着安抚众人的镇定,此刻早已被恐惧撕碎。

  养心殿内,弘历背对着殿门站在窗前,月光勾勒出他挺拔却冷硬的轮廓。

  听到脚步声,弘历缓缓转身,目光落在蕴着身上,没有半分温度:“蕴着,你可知罪?”

  蕴着“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发颤:“臣、臣不知……皇上恕罪……”

  “不知?”弘历拿起案上的一叠密报,随手扔在他面前。

  “这些人在你府中密谋逼宫,鼓动官员罢官要挟朝廷,你敢说你不知?傅鼐致仕后,你暗中联络宗室串联,又是为了什么?”

  密报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连他们在偏厅拍桌子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蕴着看着那些熟悉的对话被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浑身的血液瞬间凉透,磕头如捣蒜。

  “皇上!臣一时糊涂!是他们撺掇臣的,臣只是……只是没有阻拦……”

  “没有阻拦?”弘历冷笑一声,踱步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你是亲王,是宗室之首,他们在你府中议事,你一句‘没有阻拦’就能脱罪?”

  弘历声音带着刺骨的寒意。

  “朕告诉你,那些罢官的官员,他们背后是谁撑腰,谁在从中牟利,证据全在朕的手里。

  朕今夜召你,不是要治你的罪,是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弘历忽然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

  “宗室积弊已久,盘根错节,朕若直接出手清理,难免落下‘苛待宗亲’的骂名。

  可这些人仗着太祖血脉横行无忌,早已成了大清毒瘤,不治不行。”

  弘历顿了顿,目光扫过蕴着惨白的脸,俯下身,一字一句道。

  “你身为宗室之首,本就有清理门户之责,由你亲手揭发,既合祖宗家法,也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蕴着浑身一震,猛地抬头看向弘历——皇上要借他之手,让宗室内部互相倾轧,既除掉心腹大患,又能将“刻薄宗亲”的骂名摘得干干净净!

  弘历直起身,语气恢复了平静。

  “把参与密谋的人、那些借宗室身份贪赃枉法的人,一一给朕列出来。

  你是肃亲王,朕念你是太祖血脉,只要你坦白检举,朕可以保你和肃亲王府无恙,爵位俸禄照旧。”

  蕴着喉结滚动,脸色在烛火下忽明忽暗,迟疑着开口。

  “可是……他们毕竟是同宗宗亲,臣若亲手揭发,往后在宗室之中,怕是再无立足之地……” 他声音发颤,既怕抗旨获罪,又难舍那点所谓的“宗亲情面”。

  弘历话锋陡然转厉:“你若执迷不悟,妄图包庇……那就休怪朕无情。

  查抄王府,革去爵位,连你府里的子嗣都要跟着流放澜沧省,到时候,可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流放澜沧省”五个字像重锤砸在蕴着心上,他想起府里的娇妻幼子,想起祖辈传下来的爵位荣光,再想起那些被查抄官员的惨状,牙关咬得咯咯作响。

  挣扎了许久,蕴着终于抬起头,脸上血色尽褪,只剩下麻木的顺从。

  “臣……臣愿坦白,愿检举!只求皇上信守承诺,保全肃亲王府……”

  弘历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淡淡道:“明智之举。

  来人,赐笔墨。”

  李玉很快铺好宣纸,蕴着握着笔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墨迹在纸上晕开一个个黑点,深吸一口气,终究是压下了最后一丝犹豫,笔尖划过纸面,将参与密谋的宗室子弟姓名、各自的贪腐行径一一写下。

  庆明倒卖官粮、锡保强占民田、允禧圈养死士……那些白日里还同仇敌忾的“宗亲”,此刻都成了他保全自身的筹码。

  写完最后一个字,蕴着将笔一扔,像是耗尽了全身力气,瘫跪在地上。

  弘历拿起供状,嘴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弧度,将供状递给等候多时的田文镜,沉声道。

  “按此名单,即刻传令反贪局、警察局、检察局与法院联合查办,对外只说是‘肃亲王大义灭亲,揭发宗室劣迹’,一个都不许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