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也算是个人才,但机械专业留在水泥厂发展总不如化工专业,倒也干了这么多年了,也算机会来了。
自动化的学生一来就显出他的重要性了,不过带教宁川没打算让刘工负责,他是整个新生产线的负责人,不能都指望着他。
正好技术部和设备部的其他工程师不是都还闲着,正好让他们带学生去好了。
那么就先这样,他回家啃书去了。
之前张骄阳给宁川的专业书他看了一多半。
他倒着顺序看的,先捡近年技术先进的,有个大概再看比较早期的基础书,大概的发展路径也就摸索出来了。
有个还蛮有意思的材料,说84年在南极建设科考站的时候主体结构方面就面临很大挑战。
主体钢架用的q345Nd低温钢来做主材,这种材料耐寒,可以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足够的韧性。
长城站选择的地方也不是南极最冷的地方,全年最低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最高差不多能到十三度。
虽然是个合格的冰箱,但对于材料来讲问题不大。
当时他们就想着用硫铝酸盐水泥了,毕竟这么多年了不也还是那样,在硫铝酸盐的技术上改来改去。
当年就往里掺了些硝酸钙做防冻剂那么上了,行不行的确实就那条件。
后来李云皓收下这个特种水泥厂之后,又往这个硫铝酸盐水泥里没少填材料,说是他们是唯一一家能做双快又防冻防渗的,宁川是不信。
但这东西市场本身不大,一年就有个百万吨左右的需求,生产麻烦,利润也不高,人家大概是没必要研究这个。
反而是俄罗斯那边,靠南的这一部分还好,再往北到西部利亚联盟区或者远东联盟区这边一水的木头房。
那东西毕竟取材简单而且也保温。
水泥房也有,毕竟什么年代了,赶上需要防火耐用的地方或者高一些的建筑物,还是要依靠水泥材料。
俄罗斯的湿法窑是前苏联产物,水平相对落后并不适合他们自己使用,更别说本身制造工艺落后,水泥性能也不行。
李云皓脑子灵光做了特种水泥专门卖他们那些冷地方,相对那些不常做这些材料的就成了大厂子。
如果想再继续发展,可以考虑一下用纳米碳酸锂来代替硝酸钙,防冻剂方面还是考虑甲醇基复配有机胺。
不过他这想当然地跟做梦似的了,具体细节还是要跟张骄阳讨论一下。
“零下四十?宁总,其实我们一味地突破冻融数据没什么意义。”
“或许吧,但至少看着顺眼,跟什么绿色环保比起来。”
张骄阳:……
看得出宁川积怨挺深的。
厂里的技术确实是行业内顶尖的,领导层想再拔尖一些也无可厚非,毕竟他的工作就是如此。
搞得他是真想做这些破项目似的,他也只是想弄点效益。
总不能说刚来几个月先花公司两三百万的研究经费还没个成果吧。
现在有圣旨在,他还怕谁,干就完了。
他们师门的传统不就是只要资金到位,航空母舰都给你造出来。
所以先立项,反正是领导发的话。
“不过宁总这资金方面……”
“先干,我让李云皓从总公司再拨下来一部分,五百万差不差得多?反正设备什么的也都有,你要上外面找实验方也行,不够再给你拨。”
张骄阳:啊……
这就是私企吗,也太有实力了。
话说他没打算要那么多的,但如果经费那么充足的话,瞧好吧。
宁川耸耸肩,“应该差不太多,而且总有困难要克服,你看全球最冷的东方站,前苏联八几年就在那地方扎根了,咋还有的搞。”
虽然东方站更多是依靠隔热材料和热量循环技术才建造起来的,但有备无患嘛。
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赚钱才做,家里有能赚钱的就行了,还得有点能造的吧,比如他宁小川。
“我大概推算了一下,这方子是不是能有点效果,你看对你有没有点思路。”
宁川把手里不好意思见人的材料递到张骄阳手里。
“纳米碳酸锂吗?”
张朝阳沉思了一下。
这东西用在水泥这个领域不太多,一般都是半导体芯片领域。
因为粒径处于纳米角度,所以无论是热学、电学还是其化学活性都比较有优势。
但这玩意贵啊,谁往水泥里壤啊。
实验的话,试试也行。
“可行吗?其实我还想试试自修复增强……”
宁川话还没说完就让张骄阳推出了大门。
“知道了哈,我先试试,有事儿再联系,宁总回去忙吧。”
宁川:……
试试嘛。
混合一些微生物……
越说越离谱了,画的全是饼。
张骄阳拒绝了宁川的异想天开。
不过纳米碳酸锂还真的可以试一下,性能上应该会有不小的提升。
化工嘛,什么都得试一下才知道。
那试试就试试嘛。
………………
论宁小川不知道被员工嫌弃的第多少回,今天又是被嫌弃的一天。
不过宁川只是提个建议,他没打算动手参与。
就算想参与他也得熟悉这套东西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就用三五天时间看看书,读读材料怎么可能够用。
虽然他宁小川经常添乱,但也不是所有能添乱的地方都得有他宁小川吧。
他自己事情还很多呢,跟国防科大那么做的翼式理论,还有自家毕业设计也要准备。
看着不多,时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
自动化的学生一来就显出他的重要性了,不过带教宁川没打算让刘工负责,他是整个新生产线的负责人,不能都指望着他。
正好技术部和设备部的其他工程师不是都还闲着,正好让他们带学生去好了。
那么就先这样,他回家啃书去了。
之前张骄阳给宁川的专业书他看了一多半。
他倒着顺序看的,先捡近年技术先进的,有个大概再看比较早期的基础书,大概的发展路径也就摸索出来了。
有个还蛮有意思的材料,说84年在南极建设科考站的时候主体结构方面就面临很大挑战。
主体钢架用的q345Nd低温钢来做主材,这种材料耐寒,可以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足够的韧性。
长城站选择的地方也不是南极最冷的地方,全年最低在零下三十度左右,最高差不多能到十三度。
虽然是个合格的冰箱,但对于材料来讲问题不大。
当时他们就想着用硫铝酸盐水泥了,毕竟这么多年了不也还是那样,在硫铝酸盐的技术上改来改去。
当年就往里掺了些硝酸钙做防冻剂那么上了,行不行的确实就那条件。
后来李云皓收下这个特种水泥厂之后,又往这个硫铝酸盐水泥里没少填材料,说是他们是唯一一家能做双快又防冻防渗的,宁川是不信。
但这东西市场本身不大,一年就有个百万吨左右的需求,生产麻烦,利润也不高,人家大概是没必要研究这个。
反而是俄罗斯那边,靠南的这一部分还好,再往北到西部利亚联盟区或者远东联盟区这边一水的木头房。
那东西毕竟取材简单而且也保温。
水泥房也有,毕竟什么年代了,赶上需要防火耐用的地方或者高一些的建筑物,还是要依靠水泥材料。
俄罗斯的湿法窑是前苏联产物,水平相对落后并不适合他们自己使用,更别说本身制造工艺落后,水泥性能也不行。
李云皓脑子灵光做了特种水泥专门卖他们那些冷地方,相对那些不常做这些材料的就成了大厂子。
如果想再继续发展,可以考虑一下用纳米碳酸锂来代替硝酸钙,防冻剂方面还是考虑甲醇基复配有机胺。
不过他这想当然地跟做梦似的了,具体细节还是要跟张骄阳讨论一下。
“零下四十?宁总,其实我们一味地突破冻融数据没什么意义。”
“或许吧,但至少看着顺眼,跟什么绿色环保比起来。”
张骄阳:……
看得出宁川积怨挺深的。
厂里的技术确实是行业内顶尖的,领导层想再拔尖一些也无可厚非,毕竟他的工作就是如此。
搞得他是真想做这些破项目似的,他也只是想弄点效益。
总不能说刚来几个月先花公司两三百万的研究经费还没个成果吧。
现在有圣旨在,他还怕谁,干就完了。
他们师门的传统不就是只要资金到位,航空母舰都给你造出来。
所以先立项,反正是领导发的话。
“不过宁总这资金方面……”
“先干,我让李云皓从总公司再拨下来一部分,五百万差不差得多?反正设备什么的也都有,你要上外面找实验方也行,不够再给你拨。”
张骄阳:啊……
这就是私企吗,也太有实力了。
话说他没打算要那么多的,但如果经费那么充足的话,瞧好吧。
宁川耸耸肩,“应该差不太多,而且总有困难要克服,你看全球最冷的东方站,前苏联八几年就在那地方扎根了,咋还有的搞。”
虽然东方站更多是依靠隔热材料和热量循环技术才建造起来的,但有备无患嘛。
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赚钱才做,家里有能赚钱的就行了,还得有点能造的吧,比如他宁小川。
“我大概推算了一下,这方子是不是能有点效果,你看对你有没有点思路。”
宁川把手里不好意思见人的材料递到张骄阳手里。
“纳米碳酸锂吗?”
张朝阳沉思了一下。
这东西用在水泥这个领域不太多,一般都是半导体芯片领域。
因为粒径处于纳米角度,所以无论是热学、电学还是其化学活性都比较有优势。
但这玩意贵啊,谁往水泥里壤啊。
实验的话,试试也行。
“可行吗?其实我还想试试自修复增强……”
宁川话还没说完就让张骄阳推出了大门。
“知道了哈,我先试试,有事儿再联系,宁总回去忙吧。”
宁川:……
试试嘛。
混合一些微生物……
越说越离谱了,画的全是饼。
张骄阳拒绝了宁川的异想天开。
不过纳米碳酸锂还真的可以试一下,性能上应该会有不小的提升。
化工嘛,什么都得试一下才知道。
那试试就试试嘛。
………………
论宁小川不知道被员工嫌弃的第多少回,今天又是被嫌弃的一天。
不过宁川只是提个建议,他没打算动手参与。
就算想参与他也得熟悉这套东西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就用三五天时间看看书,读读材料怎么可能够用。
虽然他宁小川经常添乱,但也不是所有能添乱的地方都得有他宁小川吧。
他自己事情还很多呢,跟国防科大那么做的翼式理论,还有自家毕业设计也要准备。
看着不多,时间其实一晃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