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镇墓兽归位-《通灵少女修炼日常》

  博文发出,如同石沉大海。乔愉揉了揉眉心,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目光依旧停留在左兽的照片上。

  她的关注者大多是考古文博爱好者、历史博主及相关从业者。她这条充满无力感的博文,迅速被敏感的关注者们捕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考古爱好者论坛“金石斋”最先炸开了锅:

  “科学姐发博了!语气好沉重!‘流落千年’、‘伤痕累累’、‘国之瑰宝’…指向性太强了!”

  “结合最近A市工地唐墓和镇墓兽的新闻…卧槽!不会是说那只失踪的左兽找到了吧?在海外?”

  “天文数字?我查了下近期国际拍行的高古陶俑成交价…嘶!不敢想!”

  “@科学姐!是不是左兽?!需要我们做什么?众筹吗?算我一个!”

  也有人带着戏谑和不解:“科学姐都搞不定?不是吧?你姑父不是港岛大佬周启明吗?你有钱你不能直接买么?[狗头]”

  这条“你有钱你不能直接买么”的评论,像根刺一样扎在乔愉眼里,也扎在了许多真正关心文物的网友心里。

  很快,几个在文博圈颇有影响力的博主站了出来。

  资深历史博主@故纸堆里的猫转发并评论:

  “@科学姐的困境,恰恰反映了当前文物追索的痛点!国宝归家,不该是少数人或机构的孤军奋战!若真为左兽,我愿尽绵薄之力!呼吁成立专项基金,聚沙成塔!有意者私!”

  文物摄影师@光影看千年也发声:

  “文物是民族的共同记忆!若确认是左兽,我捐出下月所有摄影作品的版权收益!支持众筹归家!@科学姐请开通渠道!”

  风向瞬间转变!从最初的猜测和戏谑,迅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带着热忱的民意暖流!

  “支持众筹!算我一个!工资不多,捐半个月奶茶钱!”

  “大学生考古狗,捐一个月生活费!只求国宝回家!”

  “已私信@故纸堆里的猫!求加入专项基金!”

  “@科学姐姐姐快开通渠道啊!我们等不及了!”

  “打脸那个说风凉话的!文物归家,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乔愉的手机和后台私信瞬间被塞爆。看着那一条条滚烫的留言、一笔笔表示要捐出的金额,她眼眶发热,手指微微颤抖。她没想到,自己一时的迷茫倾诉,竟能点燃如此巨大的回响!

  她立刻联系了李铮和博物馆馆长,紧急沟通。在官方背书和严格监管下,一个以A市博物馆名义发起、专为“唐代镇墓左兽归家”的公开募捐通道迅速开通,每一笔款项来源和用途都确保透明可查。

  消息公布,捐款如潮水般涌入!有普通网友省下的零花钱,有文博爱好者捐出的稿费,有企业的小额捐赠,更有周启明以个人和集团名义捐出的一笔足以覆盖绝大部分缺口的巨款。众星归璨,聚沙成塔!

  当周启明最终代表捐赠方,与那位英国收藏家后人完成交割,并将那只伤痕累累、漂泊千年的左兽小心翼翼地护送回A市时,机场贵宾通道外,闻讯赶来的媒体和自发前来的市民们,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闪光灯下,周启明只是低调地站在博物馆馆长身侧,微笑着将装有左兽的特制运输箱,郑重地交到了馆长手中。

  左**接仪式的肃穆与闪光灯的喧嚣终于散去。周启明婉拒了博物馆方面安排的晚宴,只让司机将车悄然驶入了梧桐巷深处。暮色四合,院门前的灯笼已经亮起,晕开两团温暖的光晕,静静等待着归家的人。

  车门打开,周启明略显疲惫的脸,在看到亲自迎出院门的乔愉和站在她身侧的沈行昭时,立刻漾开了温和的笑意。

  “姑父!”乔愉快步上前,声音里带着轻快,她自然地挽住周启明的手臂,“辛苦了!快进来歇歇。”

  “阿愉,行昭。”周启明笑着拍拍乔愉的手背,又向沈行昭颔首致意,“叨扰了。还是你们这里清净。”

  “周先生言重,请。”沈行昭微微侧身,做出请进的手势,他今日换了一件质地柔软的深灰色羊绒衫,少了几分清冷,多了几分居家的温润。

  踏入院中,厨房飘出的、令人食指大动的食物香气。不是酒店宴席的浮华味道,而是家常炖汤的醇厚、清蒸鱼虾的鲜甜,混合着灶火特有的暖意。管家安青正端着两碟精致的冷盘从厨房出来,看到周启明,立刻笑着招呼:“周先生到了!快请坐,汤马上就好!”

  “辛苦你了。”周启明笑着回应。他环顾着静谧的院落,月光如水,洒在青石板上,老槐树的枝影婆娑,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仿佛瞬间松弛下来。“还是这儿舒服,外面那些应酬,累人。”

  正厅里,暖黄的灯光下,一张不大的红木圆桌上已摆好了碗筷。没有山珍海味,却都是周启明偏爱的粤式家常菜:一盅热气腾腾、汤色清亮的淮山杞子炖螺头,一尾清蒸东星斑,碧绿的白灼菜心,还有一碟沈勉特意去老字号买的蜜汁叉烧。

  “我亲自炖的,火候足。”乔愉一边给周启明盛汤,一边笑道,目光瞥向身边的沈行昭。沈行昭神色如常地接过汤盅放到周启明面前,只淡淡说了句:“周先生一路劳顿,喝点汤润润。”

  周启明看着眼前这碗用料十足、火候恰到好处的炖汤,再看看桌边这对璧人默契的举动,心头暖意更甚。他拿起汤匙,舀起一勺送入口中,温润鲜甜的滋味瞬间熨帖了肺腑和心神。“嗯,好汤。”

  席间没有太多商业或文物的话题。周启明问起乔愉最近的工作是否太累,沈行昭则简单聊了聊基金筹备的进展。安青和沈勉也上了桌,气氛如同寻常家宴,轻松温馨。沈好学和沈好希也礼貌地问候了“周伯伯”,少年人好奇地问了几句香港的见闻,给饭桌增添了几分活泼。

  “阿愉,”饭至尾声,周启明放下筷子,看着乔愉,眼神温和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这次的事情,做得很好。看到你能独当一面,把那么多人凝聚起来,做成这件大事,姑父心里…很高兴。”他没有提自己付出的巨额资金,只肯定了乔愉在其中展现的能力与担当。

  乔愉眼眶微热,有些不好意思:“姑父,没有您,这事根本成不了。那份天价您已经游说了很多优惠,还有您动用的关系…”

  周启明摆摆手,打断她的话,慈爱:“钱是死的,东西回来才是活的。能看到你和行昭为这件事倾尽全力,看到那么多热心人站出来,这钱就花得值。何况,”他语气轻松了些,“买文物,也算是老本行投资嘛,不亏。”一句玩笑,将沉重的付出轻轻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