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虽然击退了汉军,却也让本就脆弱的城墙雪上加霜。若是韩信卷土重来,这道防线恐怕撑不了太久。
“孙大人。”扶苏走了过来,他的左臂已经被包扎好,但脸色依旧苍白,“龙先生在城下查看,说城墙受损严重,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勉强修复。”
孙健点点头,扶着城墙的断壁,望向城外汉军撤退的方向:“半个月……韩信不会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
此时,龙先生也登上了城楼,他的长袍上沾满了灰尘,眉头紧锁:“孙大人说得对。韩信虽退,但以他的性子,必然会趁我们城墙未修、兵力空虚之际再来。我们必须想办法拖延时间。”
扶苏看着两人凝重的神色,深吸一口气:“我去组织百姓,让他们也参与到修墙中来。人多力量大,或许能提前完工。”
“不可。”孙健立刻摇头,“百姓们已经受了太多苦,此次爆炸波及了不少民居,他们需要时间安顿家人、处理后事。修墙的事,让士兵和工匠们分担即可。”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可以让百姓们帮忙运送砖石,这样既能加快进度,也不会让他们过度劳累。”
扶苏点头应下,转身安排去了。龙先生走到孙健身旁,低声道:“我刚才在城下发现,汉军撤退时颇为仓促,似乎有什么急事。或许……他们内部也出了问题?”
孙健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内部出问题?韩信治军极严,就算损失惨重,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不好说。”龙先生抚着胡须,“我们派去的‘特工’一直在散布流言,或许已经起了作用。若真是这样,我们倒可以再加一把火。”
孙健沉吟片刻:“让特工们继续渗透,重点打探汉军的粮草与士气。若是他们粮草不济,或是士兵哗变,我们或许能抓住转机。”
两人正说着,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手里捧着几块破碎的陶片:“将军,先生,在城下找到这个,上面似乎有字。”
孙健接过陶片,借着夕阳的光仔细查看。陶片边缘焦黑,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但能辨认出“疫病”“速退”等字眼。他心中一动:“难道汉军军中爆发了疫病?”
龙先生凑过来看了看,点头道:“有这个可能。之前我就担心他们会用瘟疫,没想到反倒是他们自己出了问题。这倒是省了我们不少事。”
孙健却没有放松警惕:“未必是真的。或许是韩信故意留下的诱饵,想让我们放松戒备。”他将陶片递给亲兵,“收好,让识字的士兵再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多线索。”
夜幕降临,阳安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伤员呻吟。城楼下,工匠们已经开始清理废墟,准备修复城墙。他们举着火把,火光在黑暗中摇曳,照亮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脸。
一名老石匠蹲在城墙的裂缝旁,用手抚摸着冰冷的砖石,喃喃自语:“这墙啊,跟人一样,伤着骨头了……”他身边的年轻徒弟递过一块新砖:“师父,咱们加把劲,一定能修好。”
老石匠点点头,拿起锤子:“修好了,才能挡住那些豺狼。你爹娘还在城里等着呢,不能让他们出事。”
师徒俩的对话被路过的孙健听到,他心中一阵酸涩。这场战争,牵连了太多无辜的人,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家国大义,却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与此同时,汉军营地内一片混乱。爆炸带来的恐惧还未散去,军中又开始流传起瘟疫的谣言。一些士兵出现了发热、呕吐的症状,虽然只是少数,但在连日的战败和疲惫下,恐慌迅速蔓延。
“将军,不好了,又有十几个弟兄病倒了!”副将匆匆跑进韩信的营帐,脸色慌张。
韩信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慌什么!不过是几个人生病,哪来的瘟疫!”话虽如此,他心中也有些不安。这些士兵的症状,确实像是染上了疫病。
“可是将军,弟兄们都在传,说是城里的秦军下了毒……”副将的声音越来越低。
韩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一派胡言!传令下去,谁敢再散布谣言,斩立决!另外,把生病的士兵隔离起来,派医官诊治,若是治不好,就……”他顿了顿,终究没说出“烧掉”两个字。
副将领命而去,韩信却坐不住了。他走到地图前,看着阳安城的位置,心中充满了不甘。只差一步,他就能攻破城池,可现在,不仅损兵折将,还可能面临瘟疫的威胁。
“孙健……”韩信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我绝不会输给你!”
他转身对亲兵道:“去,把所有将领叫来,我有新的命令。”
半个时辰后,汉军将领们齐聚营帐,个个面色凝重。韩信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众人:“疫病之事,多半是秦军的诡计,想扰乱我军军心。我们不能中计。”
他指向地图上阳安城以西的一处隘口:“这里是阳安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秦军必定会从这里运送粮草和援兵。我们派一支精锐,在此设伏,断其补给。只要阳安城断了粮,不出十日,必不攻自破。”
将领们面面相觑,一名将领犹豫道:“将军,我军现在士气低落,若是再战败……”
“没有战败!”韩信厉声打断,“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谁愿意领命?”
沉默片刻,一名名叫周勃的年轻将领站了出来:“末将愿往!”
韩信点头:“好!给你五千精兵,务必守住隘口,不许放过一粒粮食、一个援兵!”
“诺!”周勃领命而去。
韩信看着周勃的背影,心中稍定。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计划,早已被潜伏在营中的秦军特工得知。
深夜,阳安城的一间密室里,孙健、扶苏和龙先生正听着特工的汇报。
“……韩信派周勃带五千人去了西边的隘口,说是要断我军补给。”特工低声说道。
“孙大人。”扶苏走了过来,他的左臂已经被包扎好,但脸色依旧苍白,“龙先生在城下查看,说城墙受损严重,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勉强修复。”
孙健点点头,扶着城墙的断壁,望向城外汉军撤退的方向:“半个月……韩信不会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
此时,龙先生也登上了城楼,他的长袍上沾满了灰尘,眉头紧锁:“孙大人说得对。韩信虽退,但以他的性子,必然会趁我们城墙未修、兵力空虚之际再来。我们必须想办法拖延时间。”
扶苏看着两人凝重的神色,深吸一口气:“我去组织百姓,让他们也参与到修墙中来。人多力量大,或许能提前完工。”
“不可。”孙健立刻摇头,“百姓们已经受了太多苦,此次爆炸波及了不少民居,他们需要时间安顿家人、处理后事。修墙的事,让士兵和工匠们分担即可。”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可以让百姓们帮忙运送砖石,这样既能加快进度,也不会让他们过度劳累。”
扶苏点头应下,转身安排去了。龙先生走到孙健身旁,低声道:“我刚才在城下发现,汉军撤退时颇为仓促,似乎有什么急事。或许……他们内部也出了问题?”
孙健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内部出问题?韩信治军极严,就算损失惨重,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不好说。”龙先生抚着胡须,“我们派去的‘特工’一直在散布流言,或许已经起了作用。若真是这样,我们倒可以再加一把火。”
孙健沉吟片刻:“让特工们继续渗透,重点打探汉军的粮草与士气。若是他们粮草不济,或是士兵哗变,我们或许能抓住转机。”
两人正说着,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手里捧着几块破碎的陶片:“将军,先生,在城下找到这个,上面似乎有字。”
孙健接过陶片,借着夕阳的光仔细查看。陶片边缘焦黑,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但能辨认出“疫病”“速退”等字眼。他心中一动:“难道汉军军中爆发了疫病?”
龙先生凑过来看了看,点头道:“有这个可能。之前我就担心他们会用瘟疫,没想到反倒是他们自己出了问题。这倒是省了我们不少事。”
孙健却没有放松警惕:“未必是真的。或许是韩信故意留下的诱饵,想让我们放松戒备。”他将陶片递给亲兵,“收好,让识字的士兵再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多线索。”
夜幕降临,阳安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伤员呻吟。城楼下,工匠们已经开始清理废墟,准备修复城墙。他们举着火把,火光在黑暗中摇曳,照亮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脸。
一名老石匠蹲在城墙的裂缝旁,用手抚摸着冰冷的砖石,喃喃自语:“这墙啊,跟人一样,伤着骨头了……”他身边的年轻徒弟递过一块新砖:“师父,咱们加把劲,一定能修好。”
老石匠点点头,拿起锤子:“修好了,才能挡住那些豺狼。你爹娘还在城里等着呢,不能让他们出事。”
师徒俩的对话被路过的孙健听到,他心中一阵酸涩。这场战争,牵连了太多无辜的人,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家国大义,却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与此同时,汉军营地内一片混乱。爆炸带来的恐惧还未散去,军中又开始流传起瘟疫的谣言。一些士兵出现了发热、呕吐的症状,虽然只是少数,但在连日的战败和疲惫下,恐慌迅速蔓延。
“将军,不好了,又有十几个弟兄病倒了!”副将匆匆跑进韩信的营帐,脸色慌张。
韩信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慌什么!不过是几个人生病,哪来的瘟疫!”话虽如此,他心中也有些不安。这些士兵的症状,确实像是染上了疫病。
“可是将军,弟兄们都在传,说是城里的秦军下了毒……”副将的声音越来越低。
韩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一派胡言!传令下去,谁敢再散布谣言,斩立决!另外,把生病的士兵隔离起来,派医官诊治,若是治不好,就……”他顿了顿,终究没说出“烧掉”两个字。
副将领命而去,韩信却坐不住了。他走到地图前,看着阳安城的位置,心中充满了不甘。只差一步,他就能攻破城池,可现在,不仅损兵折将,还可能面临瘟疫的威胁。
“孙健……”韩信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我绝不会输给你!”
他转身对亲兵道:“去,把所有将领叫来,我有新的命令。”
半个时辰后,汉军将领们齐聚营帐,个个面色凝重。韩信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众人:“疫病之事,多半是秦军的诡计,想扰乱我军军心。我们不能中计。”
他指向地图上阳安城以西的一处隘口:“这里是阳安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秦军必定会从这里运送粮草和援兵。我们派一支精锐,在此设伏,断其补给。只要阳安城断了粮,不出十日,必不攻自破。”
将领们面面相觑,一名将领犹豫道:“将军,我军现在士气低落,若是再战败……”
“没有战败!”韩信厉声打断,“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谁愿意领命?”
沉默片刻,一名名叫周勃的年轻将领站了出来:“末将愿往!”
韩信点头:“好!给你五千精兵,务必守住隘口,不许放过一粒粮食、一个援兵!”
“诺!”周勃领命而去。
韩信看着周勃的背影,心中稍定。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计划,早已被潜伏在营中的秦军特工得知。
深夜,阳安城的一间密室里,孙健、扶苏和龙先生正听着特工的汇报。
“……韩信派周勃带五千人去了西边的隘口,说是要断我军补给。”特工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