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扶苏点头应下。
很快,阳安城再次进入了战时状态。士兵们登上城墙,百姓们则忙着搬运粮草和兵器。虽然大家都有些意外,但经历了之前的战斗,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眼神中多了几分从容和坚定。
赵军在城下扎营,为首的将领名叫李左车,是赵国的名将,以沉稳善战着称。他并没有立刻攻城,而是派人来劝降。
“孙健,你若识相,就打开城门投降,赵王可以饶你不死,还能封你为侯。否则,等我们攻破城池,定要你死无葬身之地!”劝降的使者在城下喊道。
孙健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使者:“回去告诉你家将军,阳安城的军民宁死不降!想要攻城,就放马过来!”
使者见劝降不成,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李左车得知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对身边的将领道:“孙健果然有骨气。不过,他以为凭一座阳安城,就能挡住我们赵国的大军吗?”
一名将领道:“将军,我们不如明日一早就攻城,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李左车摇了摇头:“不急。阳安城刚刚经历大战,肯定元气未复,我们先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会投降。”
于是,赵军开始在城下扎营,将阳安城团团围住,却并不攻城。
阳安城内,孙健得知赵军的意图后,心中有些担忧。虽然城中的粮草足够支撑半年,但如果被长期围困,百姓们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
“我们必须想办法打破赵国的围堵。”
孙建语重心长的给扶苏说道。扶苏看了一眼孙健,
“是啊!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敌之策。”
而此时,阳安城被赵军围困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城内百姓虽有慌乱,但在扶苏和各级官吏的安抚下,很快稳定下来。大家都明白,慌乱无济于事,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守住家园。
孙健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的赵军营帐,眉头紧锁。李左车的围而不攻之计,看似温和,实则阴狠。他在等,等城内粮草耗尽,等军心民心溃散,到那时,阳安城便可不攻自破。
“孙大人,赵军连日来只是在营外操练,并未有攻城迹象。”一名副将低声禀报,“士兵们都有些按捺不住了,想出去冲杀一番。”
孙健摇了摇头:“不可。李左车老谋深算,必然设下埋伏。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沉住气,静观其变。”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士兵们轮流休息,保持体力,同时加强城防巡逻,绝不能给赵军可乘之机。”
副将领命而去,孙健的目光落在城内。街道上,百姓们依旧有条不紊地生活着,只是脚步比往日匆匆。几家粮店门口,虽然有人排队,但并未出现哄抢的景象——这得益于扶苏提前推行的粮食配给制度,每家每户按人口定量领取,既保证了基本需求,也避免了浪费。
“孙大人,”扶苏登上城楼,手里拿着一本账册,“这是城内粮草的最新统计。按照目前的消耗,支撑半年没问题,但如果加上城外同盟城池支援的部分,或许能再多撑两个月。”
孙健接过账册,翻了几页:“同盟城池的支援不能全指望,赵军既然敢来,必然也防备着他们。我们得想办法自救。”他看向扶苏,“公子,城中的水井和蓄水池还能支撑多久?”
“至少一年。”扶苏道,“之前龙先生就提醒过,要做好长期被围困的准备,所以我们提前储备了大量的水源。”
孙健点点头,心中稍安。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水源不缺,人心就不会乱。他沉吟片刻:“我们可以组织一支精锐小队,趁夜突围,去附近的山林里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和野果,补充粮草。”
扶苏有些担忧:“夜突围风险太大,赵军肯定防备森严。”
“风险再大也得试试。”孙健道,“总不能坐以待毙。让赵武带队去吧,他熟悉赵军的战术,或许能成功。”
赵武,就是那位曾经在韩信麾下效力、如今留在阳安城的老兵。这些日子,他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已经赢得了秦军士兵的信任。
当晚,赵武挑选了五十名身手敏捷的士兵,换上夜行衣,趁着夜色从城墙的一处隐蔽缺口悄悄溜了出去。他们像狸猫一样,在赵军营帐的缝隙中穿梭,尽量避开巡逻的士兵。
“都小心点,跟着我走。”赵武压低声音,在前头领路。他曾在赵军服役过几年,熟悉他们的布防习惯——每隔五十步有一个岗哨,巡逻队每一刻钟换一次班。
借着月光,他们顺利穿过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进入了城外的山林。山林里草木丛生,各种鸟兽的叫声此起彼伏,反而掩盖了他们的脚步声。
“分散寻找,半个时辰后在这里集合。”赵武对士兵们道。
士兵们迅速散开,手持匕首和麻袋,开始搜寻野菜和野果。赵武则提着弓箭,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既是防备野兽,也是防备可能出现的赵军斥候。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赵武立刻示意士兵们隐藏起来,自己则躲在一棵大树后,搭箭上弦,瞄准声音传来的方向。
只见两个身影从树林深处走来,穿着赵军的铠甲,手里拿着火把,显然是巡逻的斥候。
“这鬼地方,黑灯瞎火的,哪有什么秦军?”一个斥候抱怨道。
“将军说了,小心驶得万年船。万一让秦军跑出去搬救兵,我们都得受罚。”另一个斥候道。
两人说着,渐渐走近。赵武眼中寒光一闪,正要放箭,却被身边的一名士兵按住了手臂。士兵指了指远处,示意还有其他赵军。
赵武心中一凛,放弃了射箭的念头。他示意士兵们悄悄后退,绕开这队斥候,朝着山林深处走去。
半个时辰后,众人在约定的地点集合。每个人的麻袋里都装了不少野菜和野果,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
很快,阳安城再次进入了战时状态。士兵们登上城墙,百姓们则忙着搬运粮草和兵器。虽然大家都有些意外,但经历了之前的战斗,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眼神中多了几分从容和坚定。
赵军在城下扎营,为首的将领名叫李左车,是赵国的名将,以沉稳善战着称。他并没有立刻攻城,而是派人来劝降。
“孙健,你若识相,就打开城门投降,赵王可以饶你不死,还能封你为侯。否则,等我们攻破城池,定要你死无葬身之地!”劝降的使者在城下喊道。
孙健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使者:“回去告诉你家将军,阳安城的军民宁死不降!想要攻城,就放马过来!”
使者见劝降不成,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李左车得知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对身边的将领道:“孙健果然有骨气。不过,他以为凭一座阳安城,就能挡住我们赵国的大军吗?”
一名将领道:“将军,我们不如明日一早就攻城,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李左车摇了摇头:“不急。阳安城刚刚经历大战,肯定元气未复,我们先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会投降。”
于是,赵军开始在城下扎营,将阳安城团团围住,却并不攻城。
阳安城内,孙健得知赵军的意图后,心中有些担忧。虽然城中的粮草足够支撑半年,但如果被长期围困,百姓们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
“我们必须想办法打破赵国的围堵。”
孙建语重心长的给扶苏说道。扶苏看了一眼孙健,
“是啊!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敌之策。”
而此时,阳安城被赵军围困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城内百姓虽有慌乱,但在扶苏和各级官吏的安抚下,很快稳定下来。大家都明白,慌乱无济于事,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守住家园。
孙健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的赵军营帐,眉头紧锁。李左车的围而不攻之计,看似温和,实则阴狠。他在等,等城内粮草耗尽,等军心民心溃散,到那时,阳安城便可不攻自破。
“孙大人,赵军连日来只是在营外操练,并未有攻城迹象。”一名副将低声禀报,“士兵们都有些按捺不住了,想出去冲杀一番。”
孙健摇了摇头:“不可。李左车老谋深算,必然设下埋伏。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沉住气,静观其变。”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士兵们轮流休息,保持体力,同时加强城防巡逻,绝不能给赵军可乘之机。”
副将领命而去,孙健的目光落在城内。街道上,百姓们依旧有条不紊地生活着,只是脚步比往日匆匆。几家粮店门口,虽然有人排队,但并未出现哄抢的景象——这得益于扶苏提前推行的粮食配给制度,每家每户按人口定量领取,既保证了基本需求,也避免了浪费。
“孙大人,”扶苏登上城楼,手里拿着一本账册,“这是城内粮草的最新统计。按照目前的消耗,支撑半年没问题,但如果加上城外同盟城池支援的部分,或许能再多撑两个月。”
孙健接过账册,翻了几页:“同盟城池的支援不能全指望,赵军既然敢来,必然也防备着他们。我们得想办法自救。”他看向扶苏,“公子,城中的水井和蓄水池还能支撑多久?”
“至少一年。”扶苏道,“之前龙先生就提醒过,要做好长期被围困的准备,所以我们提前储备了大量的水源。”
孙健点点头,心中稍安。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水源不缺,人心就不会乱。他沉吟片刻:“我们可以组织一支精锐小队,趁夜突围,去附近的山林里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和野果,补充粮草。”
扶苏有些担忧:“夜突围风险太大,赵军肯定防备森严。”
“风险再大也得试试。”孙健道,“总不能坐以待毙。让赵武带队去吧,他熟悉赵军的战术,或许能成功。”
赵武,就是那位曾经在韩信麾下效力、如今留在阳安城的老兵。这些日子,他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已经赢得了秦军士兵的信任。
当晚,赵武挑选了五十名身手敏捷的士兵,换上夜行衣,趁着夜色从城墙的一处隐蔽缺口悄悄溜了出去。他们像狸猫一样,在赵军营帐的缝隙中穿梭,尽量避开巡逻的士兵。
“都小心点,跟着我走。”赵武压低声音,在前头领路。他曾在赵军服役过几年,熟悉他们的布防习惯——每隔五十步有一个岗哨,巡逻队每一刻钟换一次班。
借着月光,他们顺利穿过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进入了城外的山林。山林里草木丛生,各种鸟兽的叫声此起彼伏,反而掩盖了他们的脚步声。
“分散寻找,半个时辰后在这里集合。”赵武对士兵们道。
士兵们迅速散开,手持匕首和麻袋,开始搜寻野菜和野果。赵武则提着弓箭,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既是防备野兽,也是防备可能出现的赵军斥候。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赵武立刻示意士兵们隐藏起来,自己则躲在一棵大树后,搭箭上弦,瞄准声音传来的方向。
只见两个身影从树林深处走来,穿着赵军的铠甲,手里拿着火把,显然是巡逻的斥候。
“这鬼地方,黑灯瞎火的,哪有什么秦军?”一个斥候抱怨道。
“将军说了,小心驶得万年船。万一让秦军跑出去搬救兵,我们都得受罚。”另一个斥候道。
两人说着,渐渐走近。赵武眼中寒光一闪,正要放箭,却被身边的一名士兵按住了手臂。士兵指了指远处,示意还有其他赵军。
赵武心中一凛,放弃了射箭的念头。他示意士兵们悄悄后退,绕开这队斥候,朝着山林深处走去。
半个时辰后,众人在约定的地点集合。每个人的麻袋里都装了不少野菜和野果,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