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拿起千里镜,对着远处的安济桥望去,果然能清晰地看到桥上的行人,连他们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看了一眼阿罗,不由的笑了笑,因为这跟现代的望远镜简直太像,但是他又不能明说。
于是心中一动:“你这东西在哪里搞的?”
阿罗神秘的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孙健看他的样子是不愿意说。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
他继续说道:
“嗯,这东西不错,他对我们防敌守城有用。你就开个价,我要了。”
阿罗憾眼珠一转:“不要钱,只想换阳安的‘百炼钢’配方。”
孙健眉头微皱。百炼钢是阳安城的核心技术,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铁坚韧锋利,是打造兵器的上等材料。他沉吟片刻:“配方不能给,但我可以给你五十柄百炼钢刀,再送你十担新米。”
阿罗憾犹豫了一下,点头应了。他知道阳安城的铁器有多抢手,五十柄钢刀足够他在西域赚翻了。
商队在阳安城停留了半个月,临走时,孙健让人给他们装上了铁器、丝绸,还有新培育的稻种。“这些稻种能在旱地生长,”孙健对阿罗憾说,“若你们那边能种活,咱们以后的买卖就长久了。”
阿罗憾感激不已,临行前塞给孙健一张羊皮地图:“这是西域的路线图,孙大人若想跟更远的国家通商,按图走准没错。”
送走商队,孙健拿着千里镜登上城楼,递给扶苏:“你看,有了这东西,敌军再来,咱们能提前知晓他们的动向。”
扶苏望着镜中远处的山峦,忽然道:“孙兄,你说咱们能不能把这千里镜做得更大些?若是能看清百里外的动静,就能提前调兵遣将了。”
“有道理。”孙健眼睛一亮,“让李铁匠试试,说不定能仿出来。”
李铁匠果然没让人失望。三个月后,他带着徒弟们仿造出了一具更大的千里镜,虽然清晰度不如西域的,但能看清五十里外的烟尘。孙健让人把它架在城楼最高处,派专人值守,成了阳安城的“千里眼”。
这期间,孙大宝没闲着。他带着骑兵队沿安济桥向东探查,发现了一处天然的马场,水草丰美,适合养马。“义父,咱们可以在这里建个马场,培育战马。有了好马,骑兵队就能纵横百里,再也不怕流寇骚扰了。”孙大宝兴奋地说。
孙健立刻拨了专款,让孙大宝负责建马场。他从西域商队那里换来了几匹天马,与本地的马杂交,培育出的小马驹既有天马的迅捷,又有本地马的耐力,骑兵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转眼又是一年秋收,阳安城的稻田里一片金黄。老栓带着儿子们收割水稻,看着饱满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多!”他对身边的村民说,“孙大人引进的新稻种就是好,耐旱、高产,咱们再也不用怕老天爷不下雨了。”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人提议:“咱们给孙大人立块碑吧,刻上他的功劳,让子孙后代都记得。”
老栓第一个响应:“我捐十担米!”
张老板也说:“我捐十匹布!”
很快,百姓们自发筹集了石料、木材,请来了最好的石匠,在安济桥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阳安之基”四个大字,下面密密麻麻刻着孙健、扶苏、孙大宝、苏小宝的名字,还有李铁匠、王老头、老栓等百姓的名字。
立碑那天,阳安城的百姓几乎都来了。孙健看着石碑上的名字,眼眶湿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
扶苏握着他的手:“是啊,阳安城能有今天,靠的是每一个人。”
就在这时,城楼的值守士兵突然敲响了警钟,手里举着千里镜大喊:“西北方向发现大队人马,烟尘滚滚,怕是有敌军来袭!”
孙健和扶苏立刻登上城楼,拿起千里镜望去。只见西北方向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一片,旗帜隐约可见,竟是之前被他们击退的那个“霸主”派来的大军,足有上万人。
“看来,他们是真的不想放过咱们。”孙健沉声道。
扶苏握紧了腰间的剑:“怕什么?咱们有千里镜,有百炼钢刀,有骑兵队,还有这么多百姓支持,还怕他们不成?”
孙大宝翻身跃上战马:“义父,让我带骑兵队去探探虚实!”
“小心点,”孙健叮嘱道,“别硬拼,查清他们的兵力部署就回来。”
苏小宝也跑了上来:“舅,我已经让人加固城门,搬运滚木礌石了,粮仓和物资都藏好了,百姓也都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孙健看着身边的众人,看着城下黑压压的百姓——他们虽然面带紧张,却没有一个人逃跑,不少人还拿起了锄头、镰刀,自发地站在城墙下,准备与城池共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剑,大声喊道:“阳安城的儿郎们,百姓们!敌军来了,想抢咱们的粮食,毁咱们的家园!咱们答应吗?”
“不答应!”城下的呼喊声震耳欲聋,“跟他们拼了!”
“好!”孙健的声音在风中回荡,“让他们看看,阳安城的人,不是好欺负的!”
阳光洒在阳安城的城墙上,照在“阳安之基”的石碑上,也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他们的眼神坚定,仿佛在说:无论来多少敌人,我们都能守住这座城,守住我们的家。
战斗的号角,再次在阳安城吹响。但这一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因为他们知道,阳安城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牢不可破。
城楼上的风带着寒意,卷起孙健的衣袍。他望着西北方向越来越近的敌军阵列,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狼头图腾,狰狞而张扬。
“查清楚了,”孙大宝勒马回城,甲胄上沾着尘土,“是‘北漠王’拓拔野的主力,号称‘狼骑’,据说能三日奔袭千里,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喜欢快穿大秦,我和抚苏闯咸阳
他看了一眼阿罗,不由的笑了笑,因为这跟现代的望远镜简直太像,但是他又不能明说。
于是心中一动:“你这东西在哪里搞的?”
阿罗神秘的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孙健看他的样子是不愿意说。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
他继续说道:
“嗯,这东西不错,他对我们防敌守城有用。你就开个价,我要了。”
阿罗憾眼珠一转:“不要钱,只想换阳安的‘百炼钢’配方。”
孙健眉头微皱。百炼钢是阳安城的核心技术,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铁坚韧锋利,是打造兵器的上等材料。他沉吟片刻:“配方不能给,但我可以给你五十柄百炼钢刀,再送你十担新米。”
阿罗憾犹豫了一下,点头应了。他知道阳安城的铁器有多抢手,五十柄钢刀足够他在西域赚翻了。
商队在阳安城停留了半个月,临走时,孙健让人给他们装上了铁器、丝绸,还有新培育的稻种。“这些稻种能在旱地生长,”孙健对阿罗憾说,“若你们那边能种活,咱们以后的买卖就长久了。”
阿罗憾感激不已,临行前塞给孙健一张羊皮地图:“这是西域的路线图,孙大人若想跟更远的国家通商,按图走准没错。”
送走商队,孙健拿着千里镜登上城楼,递给扶苏:“你看,有了这东西,敌军再来,咱们能提前知晓他们的动向。”
扶苏望着镜中远处的山峦,忽然道:“孙兄,你说咱们能不能把这千里镜做得更大些?若是能看清百里外的动静,就能提前调兵遣将了。”
“有道理。”孙健眼睛一亮,“让李铁匠试试,说不定能仿出来。”
李铁匠果然没让人失望。三个月后,他带着徒弟们仿造出了一具更大的千里镜,虽然清晰度不如西域的,但能看清五十里外的烟尘。孙健让人把它架在城楼最高处,派专人值守,成了阳安城的“千里眼”。
这期间,孙大宝没闲着。他带着骑兵队沿安济桥向东探查,发现了一处天然的马场,水草丰美,适合养马。“义父,咱们可以在这里建个马场,培育战马。有了好马,骑兵队就能纵横百里,再也不怕流寇骚扰了。”孙大宝兴奋地说。
孙健立刻拨了专款,让孙大宝负责建马场。他从西域商队那里换来了几匹天马,与本地的马杂交,培育出的小马驹既有天马的迅捷,又有本地马的耐力,骑兵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转眼又是一年秋收,阳安城的稻田里一片金黄。老栓带着儿子们收割水稻,看着饱满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多!”他对身边的村民说,“孙大人引进的新稻种就是好,耐旱、高产,咱们再也不用怕老天爷不下雨了。”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人提议:“咱们给孙大人立块碑吧,刻上他的功劳,让子孙后代都记得。”
老栓第一个响应:“我捐十担米!”
张老板也说:“我捐十匹布!”
很快,百姓们自发筹集了石料、木材,请来了最好的石匠,在安济桥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阳安之基”四个大字,下面密密麻麻刻着孙健、扶苏、孙大宝、苏小宝的名字,还有李铁匠、王老头、老栓等百姓的名字。
立碑那天,阳安城的百姓几乎都来了。孙健看着石碑上的名字,眼眶湿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
扶苏握着他的手:“是啊,阳安城能有今天,靠的是每一个人。”
就在这时,城楼的值守士兵突然敲响了警钟,手里举着千里镜大喊:“西北方向发现大队人马,烟尘滚滚,怕是有敌军来袭!”
孙健和扶苏立刻登上城楼,拿起千里镜望去。只见西北方向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一片,旗帜隐约可见,竟是之前被他们击退的那个“霸主”派来的大军,足有上万人。
“看来,他们是真的不想放过咱们。”孙健沉声道。
扶苏握紧了腰间的剑:“怕什么?咱们有千里镜,有百炼钢刀,有骑兵队,还有这么多百姓支持,还怕他们不成?”
孙大宝翻身跃上战马:“义父,让我带骑兵队去探探虚实!”
“小心点,”孙健叮嘱道,“别硬拼,查清他们的兵力部署就回来。”
苏小宝也跑了上来:“舅,我已经让人加固城门,搬运滚木礌石了,粮仓和物资都藏好了,百姓也都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孙健看着身边的众人,看着城下黑压压的百姓——他们虽然面带紧张,却没有一个人逃跑,不少人还拿起了锄头、镰刀,自发地站在城墙下,准备与城池共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剑,大声喊道:“阳安城的儿郎们,百姓们!敌军来了,想抢咱们的粮食,毁咱们的家园!咱们答应吗?”
“不答应!”城下的呼喊声震耳欲聋,“跟他们拼了!”
“好!”孙健的声音在风中回荡,“让他们看看,阳安城的人,不是好欺负的!”
阳光洒在阳安城的城墙上,照在“阳安之基”的石碑上,也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他们的眼神坚定,仿佛在说:无论来多少敌人,我们都能守住这座城,守住我们的家。
战斗的号角,再次在阳安城吹响。但这一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因为他们知道,阳安城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牢不可破。
城楼上的风带着寒意,卷起孙健的衣袍。他望着西北方向越来越近的敌军阵列,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狼头图腾,狰狞而张扬。
“查清楚了,”孙大宝勒马回城,甲胄上沾着尘土,“是‘北漠王’拓拔野的主力,号称‘狼骑’,据说能三日奔袭千里,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喜欢快穿大秦,我和抚苏闯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