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州牧府,正殿肃穆。
刘璋身着素袍,手捧益州牧印绶,缓步上前,深深一揖,声音微颤:“臣刘璋,愿献益州于靖王殿下,伏惟殿下垂怜。”
王镜端坐高位,玄色锦袍衬得她威仪天成。她并未立刻接过印绶,而是静默片刻,才伸手虚扶:“季玉请起。”
刘璋抬头,眼中既有释然,又有隐忧。
王镜微微一笑:“季玉献城有功,本王封你为振威将军,赐宅荆州南郡,安享富贵。”
这道旨意看似宽厚,却彻底斩断了刘璋与益州的所有牵连。无兵无权,远居异乡,不过是个顶着虚爵的赋闲贵族罢了。
刘璋心知肚明,这是彻底被架空,但他早已无力挣扎,只得再拜:“谢殿下恩典。”
待刘璋退下,王镜端坐于原本属于刘璋的州牧高位上,漫不经心地把玩着那方益州牧印玺,指尖摩挲过冰冷的玉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侍卫通传:“报——法正求见!”
她挑了挑眉。近日司马懿正追查流言背后的主使,虽有眉目,却迟迟未能摸清全貌。法正此时求见,倒像是掐准了时机。
“让他进来。”
法正一身青色长衫,步履稳健地走入堂中,行礼时姿态恭敬却不谄媚。
“臣法正,拜见殿下。”
“孝直何事?”王镜语气平淡。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锦帛,双手奉上,“臣法正,有密事禀报殿下。此乃近日散播谣言、意图作乱之人的详细名单,连带其党羽脉络,一并查明。”
王镜展开锦帛,目光扫过其上的字迹。
西南几支素来桀骜的少数民族部族赫然在列,他们不满刘焉父子的羁縻政策,早有独立之心,此次便想借地震谣言搅乱局势;此外,以张氏、谯氏为首的地方豪强也在其中,这些家族盘踞益州多年,不满权力更迭,暗中与部族勾连,妄图趁机夺权。
名单后还附着各人的亲信、财源、私兵分布,连这些人何时密会、如何联络都记录在案。
她抬眼看向法正,对方坦然迎上她的目光,眼底带着明明白白的示好:“殿下承天命而定益州,正需扫清乱象。臣虽不才,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王镜将锦帛合上,指尖在案上轻叩:“这份礼,送得很是时候。”
法正此举,既是表忠心,也是展能力,他能在短时间内查清这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足见其在益州的根基与手段。
更重要的是,他看准了王镜必将一统天下,此刻献上投名状,只为在新朝谋一席之地。
王镜语气缓和下来,“你有心了。益州初定,正需你这样的人才。”
法正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再次躬身:“愿听殿下差遣。”
王镜起身,走到他面前,目光锐利。
“刘璋父子治蜀,弊端丛生。你且听好——”
“刘焉、刘璋两代,只知以恩宠笼络人心,法令沦为私器,官吏互相勾结,德政不兴,刑法不明。”
“蜀中大族把持权柄,横行无忌,纲纪废弛至此,君臣失序已成常态。刘璋懦弱无谋,连东州兵欺凌旧民都无力禁止,法令如同虚设,百姓怨声载道。更别提庞羲、李异之流,恃功骄纵,拥兵自重,简直是悬在州府头顶的利剑。”
她抬手按住法正的肩,力道不轻:“如今我将益州交予你治理,这些沉疴痼疾,你要一一革除。能做到吗?”
法正感受到肩上的重量,心头一凛,忙沉声应道:“臣必竭尽所能,整肃吏治,严明法纪,绝不负殿下所托!”
“很好。”王镜松开手,转身回到案前。
“我已提拔黄权、李严、严颜、庞羲等人,他们各有职司。你与他们既需协作,也需制衡,莫要让任何人再生出拥兵自重的心思。”
这是明确的信任,也是暗藏的敲打。
法正心中透亮,再次叩首:“臣明白!此生定效忠殿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王镜将利用这份名单,把那些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一一清算。
而法正,则被任命为益州治中从事,总揽州务,实为王镜在益州的代言人。他这把锋利的刀,正好用来剖开益州积弊的脓疮。
益州已定,天下将归。
……
秋风萧瑟,益州官道上落叶纷飞。
王镜的车驾缓缓前行,忽听外面一阵喧哗,阿卓策马而来,声音里带着几分动容:“主公,百姓们……来送您了。”
王镜掀开车帘,只见官道两旁跪了黑压压一片人。
有老农捧着竹篮,里面是刚从枝头摘下的柑橘,黄澄澄的还带着晨露;有妇人挎着布兜,里面的鸡蛋装得满满当当,唯恐磕着碰着;连总角孩童都举着自己编的草蚂蚱,仰着小脸望着马车方向。
最前头的白发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巍捧起一件缝补细密的百家衣,布料是各色碎布拼缀的。
老者声音哽咽:“殿下在益州这些时日,日夜为百姓操劳,百姓们没什么贵重东西……这衣服是家家户户凑布缝的,虽糙,却能给殿下挡挡路上的寒风……”
王镜下车,双手接过。那衣裳针脚细密,布料虽旧却浆洗得干净。不知是多少双粗糙的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她指尖轻抚过布料,忽然当众解开外袍,将百家衣穿在了身上。
她声音温和,目光扫过一张张淳朴的脸,“暖和。多谢乡亲们。”
“这天下,终究是百姓的天下。你们的心意,我记下了。”百姓们红了眼眶,有人伏地啜泣,更多人高喊:“殿下保重!”
“一定要再回益州啊!”
话音刚落,贾诩忽然从仪仗后走出,手中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龙袍。
那龙袍以江南上等云锦织就,底色如秋阳下的麦田,醇厚而庄严。领口、袖口镶着一圈紫貂绒,衬得明黄愈发沉稳。
袍身用赤金、银线并捻的线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分列肩头,取“照临四方”之意;山纹绣在后背,象征稳重镇安;龙纹盘踞前后襟,龙鳞以米粒大小的珍珠缀成,走动时似有流光在鳞片间流转;还有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七章,或绣或织,层层叠叠,在秋光里泛着细密的光泽。
腰间束带以明黄丝线编织,缀着九枚白玉带銙,每枚玉上都刻着一条游龙。
“殿下,此袍依《周礼》规制所制,十二章纹喻示帝王德行兼备,珍珠龙鳞象征天命所系……”
“天意民心,皆归靖王!请殿下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为天下共主!”
他话音未落,孙策大步上前,双手高举一方玉玺。
那玉玺约有巴掌大小,由整块和氏璧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如羊脂,却在边缘处留着一道细微的裂痕。正是当年王莽篡汉时,孺子婴掷玺所留的痕迹。
印钮为五条螭龙交缠,龙首低垂,龙须清晰可辨。玺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历经岁月磨洗,反而透着一股苍劲的古意。
“主公请看!”孙策将玉玺高举过顶,声音洪亮,“此传国玉玺,自董卓之乱后便流落在外,辗转于乱军之中,多少人求而不得!如今竟在此时重现,臣敢断言,定是受了主公平定益州、安抚万民的大义感召!天命所向,昭然若揭!”
一旁的虞翻紧接着躬身,目光灼灼地望向王镜:“臣观主公眉宇间,自有一股紫气萦绕,此乃天子之气!昔年高祖起义,亦有云气护佑;今主公身上气象,与之相符。请主公顺天应人,即刻登基!”
“汉室气数已尽,请殿下承继大统!”
郭嘉、司马懿、法正等文武齐刷刷跪倒,山呼海啸:“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镜佯作惊诧:“诸卿这是何意?我不过一介……”
贾诩不容分说,已将黄袍披在她身上。
百家衣在内,龙袍在外——内贴百姓粗布,外覆九五华服,恰合“内圣外王”之道。
王镜望着眼前的百官与万民,长叹一声,似无奈似慨然:“诸卿何必逼我……”
孙策抬头,目中光华万千:“非是逼迫,而是天下苍生,需要一位明主!”
郭嘉含笑:“主公若再推辞,便是辜负了百姓的百家衣。”
王镜环视众人,又望向远处仍跪伏的百姓,终于缓缓点头。
最终,她接过孙策手中的玉玺。
“诸位盛情,朕……却之不恭。”
当龙袍披在百家衣之外,明黄与碎布相映,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和谐。
百官与百姓的欢呼声再次掀起,连秋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都像是在附和这场天命的加冕。
车驾重新启程,前路漫漫,而属于她的时代,已在这深秋的欢呼声里,正式启幕。
……
《启书·太祖昭明圣武皇帝本纪》
建安六年八月,益州地大震,城郭倾颓,压杀人畜无算。时太祖为靖王,亲率众赴灾区,开仓廪,赈饥民,抚孤弱,百姓感其德。
秋九月,帝于成都南郊设祭地大典。是日,地坑自平,金莲涌出,稻生双穗,枯木重华,祥瑞毕至。观者数万,皆稽首称颂。
太史令王粲奏曰:“此乃天命归圣之兆也。”
帝乃宣示:“赤德将终,黄天当立,朕承土德,以安万民。”由是益州士民咸知圣女临朝,天命攸归。
同月,益州牧刘璋率众献降。帝封璋为振威将军,徙居南郡。益州百姓感念圣恩,献百家衣以表忠心。肃侯贾诩率群臣奉黄袍加身,桓侯孙策献传国玉玺。群臣固请,百姓环跪,帝三让而后受命。
史臣王粲赞曰:“太祖以女子之身,承天命,安黎庶。其德配天地,其功盖寰宇。观其救灾恤民,祥瑞自至;受禅登极,万民归心。此非天命所归,孰能当之?”
[1]《启书》为启朝国史,王粲时任太史令,主修本纪。
[2]土德:按五德终始说,汉为火德,新朝当为土德。
[3]百家衣:益州百姓各出一块布料缝制而成,象征万民归心。
刘璋身着素袍,手捧益州牧印绶,缓步上前,深深一揖,声音微颤:“臣刘璋,愿献益州于靖王殿下,伏惟殿下垂怜。”
王镜端坐高位,玄色锦袍衬得她威仪天成。她并未立刻接过印绶,而是静默片刻,才伸手虚扶:“季玉请起。”
刘璋抬头,眼中既有释然,又有隐忧。
王镜微微一笑:“季玉献城有功,本王封你为振威将军,赐宅荆州南郡,安享富贵。”
这道旨意看似宽厚,却彻底斩断了刘璋与益州的所有牵连。无兵无权,远居异乡,不过是个顶着虚爵的赋闲贵族罢了。
刘璋心知肚明,这是彻底被架空,但他早已无力挣扎,只得再拜:“谢殿下恩典。”
待刘璋退下,王镜端坐于原本属于刘璋的州牧高位上,漫不经心地把玩着那方益州牧印玺,指尖摩挲过冰冷的玉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侍卫通传:“报——法正求见!”
她挑了挑眉。近日司马懿正追查流言背后的主使,虽有眉目,却迟迟未能摸清全貌。法正此时求见,倒像是掐准了时机。
“让他进来。”
法正一身青色长衫,步履稳健地走入堂中,行礼时姿态恭敬却不谄媚。
“臣法正,拜见殿下。”
“孝直何事?”王镜语气平淡。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锦帛,双手奉上,“臣法正,有密事禀报殿下。此乃近日散播谣言、意图作乱之人的详细名单,连带其党羽脉络,一并查明。”
王镜展开锦帛,目光扫过其上的字迹。
西南几支素来桀骜的少数民族部族赫然在列,他们不满刘焉父子的羁縻政策,早有独立之心,此次便想借地震谣言搅乱局势;此外,以张氏、谯氏为首的地方豪强也在其中,这些家族盘踞益州多年,不满权力更迭,暗中与部族勾连,妄图趁机夺权。
名单后还附着各人的亲信、财源、私兵分布,连这些人何时密会、如何联络都记录在案。
她抬眼看向法正,对方坦然迎上她的目光,眼底带着明明白白的示好:“殿下承天命而定益州,正需扫清乱象。臣虽不才,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王镜将锦帛合上,指尖在案上轻叩:“这份礼,送得很是时候。”
法正此举,既是表忠心,也是展能力,他能在短时间内查清这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足见其在益州的根基与手段。
更重要的是,他看准了王镜必将一统天下,此刻献上投名状,只为在新朝谋一席之地。
王镜语气缓和下来,“你有心了。益州初定,正需你这样的人才。”
法正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再次躬身:“愿听殿下差遣。”
王镜起身,走到他面前,目光锐利。
“刘璋父子治蜀,弊端丛生。你且听好——”
“刘焉、刘璋两代,只知以恩宠笼络人心,法令沦为私器,官吏互相勾结,德政不兴,刑法不明。”
“蜀中大族把持权柄,横行无忌,纲纪废弛至此,君臣失序已成常态。刘璋懦弱无谋,连东州兵欺凌旧民都无力禁止,法令如同虚设,百姓怨声载道。更别提庞羲、李异之流,恃功骄纵,拥兵自重,简直是悬在州府头顶的利剑。”
她抬手按住法正的肩,力道不轻:“如今我将益州交予你治理,这些沉疴痼疾,你要一一革除。能做到吗?”
法正感受到肩上的重量,心头一凛,忙沉声应道:“臣必竭尽所能,整肃吏治,严明法纪,绝不负殿下所托!”
“很好。”王镜松开手,转身回到案前。
“我已提拔黄权、李严、严颜、庞羲等人,他们各有职司。你与他们既需协作,也需制衡,莫要让任何人再生出拥兵自重的心思。”
这是明确的信任,也是暗藏的敲打。
法正心中透亮,再次叩首:“臣明白!此生定效忠殿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王镜将利用这份名单,把那些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一一清算。
而法正,则被任命为益州治中从事,总揽州务,实为王镜在益州的代言人。他这把锋利的刀,正好用来剖开益州积弊的脓疮。
益州已定,天下将归。
……
秋风萧瑟,益州官道上落叶纷飞。
王镜的车驾缓缓前行,忽听外面一阵喧哗,阿卓策马而来,声音里带着几分动容:“主公,百姓们……来送您了。”
王镜掀开车帘,只见官道两旁跪了黑压压一片人。
有老农捧着竹篮,里面是刚从枝头摘下的柑橘,黄澄澄的还带着晨露;有妇人挎着布兜,里面的鸡蛋装得满满当当,唯恐磕着碰着;连总角孩童都举着自己编的草蚂蚱,仰着小脸望着马车方向。
最前头的白发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巍捧起一件缝补细密的百家衣,布料是各色碎布拼缀的。
老者声音哽咽:“殿下在益州这些时日,日夜为百姓操劳,百姓们没什么贵重东西……这衣服是家家户户凑布缝的,虽糙,却能给殿下挡挡路上的寒风……”
王镜下车,双手接过。那衣裳针脚细密,布料虽旧却浆洗得干净。不知是多少双粗糙的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她指尖轻抚过布料,忽然当众解开外袍,将百家衣穿在了身上。
她声音温和,目光扫过一张张淳朴的脸,“暖和。多谢乡亲们。”
“这天下,终究是百姓的天下。你们的心意,我记下了。”百姓们红了眼眶,有人伏地啜泣,更多人高喊:“殿下保重!”
“一定要再回益州啊!”
话音刚落,贾诩忽然从仪仗后走出,手中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龙袍。
那龙袍以江南上等云锦织就,底色如秋阳下的麦田,醇厚而庄严。领口、袖口镶着一圈紫貂绒,衬得明黄愈发沉稳。
袍身用赤金、银线并捻的线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分列肩头,取“照临四方”之意;山纹绣在后背,象征稳重镇安;龙纹盘踞前后襟,龙鳞以米粒大小的珍珠缀成,走动时似有流光在鳞片间流转;还有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七章,或绣或织,层层叠叠,在秋光里泛着细密的光泽。
腰间束带以明黄丝线编织,缀着九枚白玉带銙,每枚玉上都刻着一条游龙。
“殿下,此袍依《周礼》规制所制,十二章纹喻示帝王德行兼备,珍珠龙鳞象征天命所系……”
“天意民心,皆归靖王!请殿下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为天下共主!”
他话音未落,孙策大步上前,双手高举一方玉玺。
那玉玺约有巴掌大小,由整块和氏璧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如羊脂,却在边缘处留着一道细微的裂痕。正是当年王莽篡汉时,孺子婴掷玺所留的痕迹。
印钮为五条螭龙交缠,龙首低垂,龙须清晰可辨。玺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历经岁月磨洗,反而透着一股苍劲的古意。
“主公请看!”孙策将玉玺高举过顶,声音洪亮,“此传国玉玺,自董卓之乱后便流落在外,辗转于乱军之中,多少人求而不得!如今竟在此时重现,臣敢断言,定是受了主公平定益州、安抚万民的大义感召!天命所向,昭然若揭!”
一旁的虞翻紧接着躬身,目光灼灼地望向王镜:“臣观主公眉宇间,自有一股紫气萦绕,此乃天子之气!昔年高祖起义,亦有云气护佑;今主公身上气象,与之相符。请主公顺天应人,即刻登基!”
“汉室气数已尽,请殿下承继大统!”
郭嘉、司马懿、法正等文武齐刷刷跪倒,山呼海啸:“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镜佯作惊诧:“诸卿这是何意?我不过一介……”
贾诩不容分说,已将黄袍披在她身上。
百家衣在内,龙袍在外——内贴百姓粗布,外覆九五华服,恰合“内圣外王”之道。
王镜望着眼前的百官与万民,长叹一声,似无奈似慨然:“诸卿何必逼我……”
孙策抬头,目中光华万千:“非是逼迫,而是天下苍生,需要一位明主!”
郭嘉含笑:“主公若再推辞,便是辜负了百姓的百家衣。”
王镜环视众人,又望向远处仍跪伏的百姓,终于缓缓点头。
最终,她接过孙策手中的玉玺。
“诸位盛情,朕……却之不恭。”
当龙袍披在百家衣之外,明黄与碎布相映,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和谐。
百官与百姓的欢呼声再次掀起,连秋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都像是在附和这场天命的加冕。
车驾重新启程,前路漫漫,而属于她的时代,已在这深秋的欢呼声里,正式启幕。
……
《启书·太祖昭明圣武皇帝本纪》
建安六年八月,益州地大震,城郭倾颓,压杀人畜无算。时太祖为靖王,亲率众赴灾区,开仓廪,赈饥民,抚孤弱,百姓感其德。
秋九月,帝于成都南郊设祭地大典。是日,地坑自平,金莲涌出,稻生双穗,枯木重华,祥瑞毕至。观者数万,皆稽首称颂。
太史令王粲奏曰:“此乃天命归圣之兆也。”
帝乃宣示:“赤德将终,黄天当立,朕承土德,以安万民。”由是益州士民咸知圣女临朝,天命攸归。
同月,益州牧刘璋率众献降。帝封璋为振威将军,徙居南郡。益州百姓感念圣恩,献百家衣以表忠心。肃侯贾诩率群臣奉黄袍加身,桓侯孙策献传国玉玺。群臣固请,百姓环跪,帝三让而后受命。
史臣王粲赞曰:“太祖以女子之身,承天命,安黎庶。其德配天地,其功盖寰宇。观其救灾恤民,祥瑞自至;受禅登极,万民归心。此非天命所归,孰能当之?”
[1]《启书》为启朝国史,王粲时任太史令,主修本纪。
[2]土德:按五德终始说,汉为火德,新朝当为土德。
[3]百家衣:益州百姓各出一块布料缝制而成,象征万民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