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有个罔极寺,说是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祈福建的,感觉挺有意思,充满了故事。” 他说着,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
老周握着方向盘,笑着点头,语气里满是熟稔:“这罔极寺确实有年头了,就在东关炮坊街,离这儿不算远。当年那可是皇家寺院,规格高着呢,里头还有不少珍贵的碑碣和唐代石雕原物,都是真家伙。寺里的建筑也古色古香,红墙灰瓦,飞檐翘角,虽然在热闹的街区里,却闹中取静,一进去就觉得心里踏实,去那儿转转能感受下历史韵味,想象当年的繁华。”
雨琪眼睛一亮,像发现了新大陆,抢着说:“那我也想去!说不定还能想象出太平公主当年在寺里祈福的样子,穿着华丽的衣裳,虔诚地跪拜,想想就觉得很有画面感。” 她边说边比划着,仿佛已经置身其中。
这时,范成成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着窗外的阳光,他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清晰:“我对西安清真大寺挺感兴趣,之前在书上看到过,说那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特别独特,里面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和经文,很有研究价值。”
老周一边稳稳地开着车,避开路上的行人,一边介绍,像个专业的导游:“这寺在化觉巷内,也叫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现存四大清真寺之一呢。寺里的礼拜大殿可壮观了,进深十几间,天棚藻井的彩绘和经文雕刻,色彩鲜艳,在别的清真寺可少见,都是老手艺。还有那‘一真’亭,造型独特,四角攒尖,像凤凰展翅,站在下面看,觉得特别精巧,值得一看,拍出来的照片也好看。”
李辰一听,来了兴致,身体往前探了探,像只好奇的猫:“听起来不错啊,不过我还想去大兴善寺瞅瞅,听说那是密宗祖庭,历史老悠久了,比好多景点都有底蕴。”
老周笑着回应,语气里带着赞叹:“没错,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算下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好多高僧在那儿翻译经典呢,比如不空、善无畏这些大师。寺里有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还有不少清代的碑刻和西藏彩绘,颜色还很鲜亮。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和盛唐特色,主轴大殿左右还有中日友好交流纪念碑、不空大师舍利塔,处处都是故事,进去逛一圈,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沙易也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向往:“听着都很棒,真难选。我本来对碑林博物馆感兴趣,想去看看古代石碑上的书法,那些名家的字迹,想想都觉得激动,现在又觉得这些地方都不能错过,每个都想去看看。” 他说着,脸上露出纠结又期待的表情。
姜柏宸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笑着问老周:“周师傅,您看这些地方,我们今天能安排几个?大家都挺想去的。”
老周转动方向盘,车子平稳地拐了个弯,他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上午先去罔极寺,那儿相对近点,人也不多,可以安安静静参观,慢慢看,感受下皇家寺院的氛围。中午在附近吃个饭,那儿有家老字号的泡馍馆,味道正宗,让你们尝尝地道的西安味儿。下午去西安清真大寺,感受下独特的宗教建筑氛围,细细品味那些建筑的精妙。晚上就去大兴善寺,夜景也别有一番风味,灯光一亮,古寺更有感觉,还能听晚课的钟声。剩下想去的地方,明天再接着逛,不急。”
“好啊好啊!” 众人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声音里满是雀跃,车厢里再次充满欢快的笑声,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在响。大巴车继续行驶在西安的街道上,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现代化的高楼到古色古香的民居,从车水马龙的大街到安静的小巷。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在大家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洒在大家充满期待的脸上,仿佛也在为他们即将开启的新旅程增添一抹亮色,温暖而美好。
大巴车在东关炮坊街的路口缓缓停下,老周熄了火,指着街对面那片红墙灰瓦:“到了,那就是罔极寺,门口的石狮子还是明代的呢。”
众人推开车门,一股淡淡的香火味混着街边胡辣汤的香气飘过来。李辰抢先跳下车,抬头就看见寺门上方的 “罔极寺” 匾额,三个字苍劲有力,边缘还留着些许风雨侵蚀的痕迹。“这字写得不错啊,” 他伸手摸了摸下巴,“比郑楷那拍照姿势有气势。”
郑楷正举着相机对着寺门拍个不停,闻言回头瞪他:“你懂什么,这叫书法艺术,得慢慢品。” 他说着往后退了两步,想把石狮子也框进镜头,没留神踩了块松动的地砖,差点摔一跤,引得众人一阵笑。
走进寺门,瞬间就从喧嚣的街市跌入一片宁静。青石板铺就的路蜿蜒向前,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树干上挂着红布条,是香客们系的祈福带。雨琪蹲在一棵老柏树下,手指轻轻拂过树干上的纹路:“你看这树,肯定活了好几百年了,说不定太平公主当年也摸过这棵树呢。”
张真元顺着路往前走,被不远处的石碑吸引了目光。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旁边还有块新立的说明牌。“这是唐代的碑碣,” 他指着说明牌给大家看,“上面记载着罔极寺的历史,原来这寺在唐代叫‘罔极禅院’,后来才改的名。”
范成成扶着眼镜,凑近石碑仔细辨认:“这字是楷书,笔力遒劲,应该是当时的名家所书。你看这撇捺,多有风骨。” 他掏出手机对着碑文拍了几张,打算回去慢慢研究。
姜柏宸牵着白露的手,慢慢走在后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露抬头看着飞檐上的瑞兽,那些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你看那屋檐上的脊兽,有龙有凤,还有狮子,真精致。”
“那是鸱吻,” 姜柏宸指着最上面的神兽,“古代建筑上都有,据说能避火。” 他伸手替白露拂去落在肩头的一片树叶,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
沙易在一旁的石雕前驻足,那尊唐代的石佛像虽然少了只手臂,却依旧透着庄严。“这线条多流畅,” 他感叹道,“能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比在博物馆里看照片有感觉多了。”
呵呵举着相机跑来跑去,一会儿拍石碑,一会儿拍飞檐,嘴里还不停念叨:“这里太出片了,每一帧都像古画。” 她看到郑楷正对着一朵开在墙角的小雏菊拍照,忍不住打趣:“哟,郑大摄影师怎么拍起小花了,不拍古建筑了?”
郑楷收起相机,脸上有点红:“这叫以小见大,懂不懂?一朵花也能拍出古寺的意境。”
老周不知什么时候也走了进来,站在一棵槐树下抽烟,看到大家玩得开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这寺虽小,却藏着不少宝贝,” 他掐灭烟头,“前面还有座唐代的石塔,你们去看看,那塔上的雕刻可精细了。”
众人跟着老周往前走,果然看到一座石塔矗立在庭院中央。塔不高,只有三层,每层的塔檐下都刻着佛像,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李辰跑到塔前,张开双臂比了比:“这塔看着不高,却挺有气势,比大雁塔看着亲切。”
白露靠在塔边的栏杆上,看着远处的红墙,轻声说:“在这里待着真舒服,没有那么多游客,安安静静的,能让人静下心来。”
姜柏宸走到她身边,从口袋里掏出块糖递给她:“喜欢的话,我们多待一会儿。”
阳光慢慢升高,寺里的钟声 “咚” 地响了一声,悠远而宁静。众人坐在庭院里的石凳上,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着偶尔飞过的鸽子,心里都觉得暖暖的。郑楷拿出相机,对着大家拍了张合照,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背景是红墙灰瓦和蓝天白云,像一幅温馨的画。
“走了,” 老周看了看表,“该去吃泡馍了,再不去就该等位子了。”
众人依依不舍地走出罔极寺,回头望去,红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李辰拍了拍郑楷的肩膀:“没想到这冷门地方这么好玩,比你拍的照片好看多了。”
郑楷哼了一声,却把相机里的照片翻出来看了又看,嘴角偷偷翘了起来。
老周带着众人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巷子宽得刚够两辆自行车并排通过,两旁的青砖灰瓦老房子挤得挨挨挤挤,墙头上爬满了绿藤,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还缀着几朵紫色的小喇叭花。墙角堆着些旧花盆,里面种着指甲花和仙人掌,花盆边缘结着层薄薄的青苔。刚走没几步,一股浓郁的肉香就顺着风飘过来,混着掰碎的馍香和羊肉汤独有的醇厚,像只无形的手,勾得人肚子直叫,直往鼻孔里钻,连鼻尖都好像被这香味染得暖暖的。
“就是这家了,” 老周指着巷尾那家挂着 “老马家泡馍” 木牌的小店,木牌被风雨浸得发黑,边缘有些卷翘,“老马家泡馍” 四个字是用红漆写的,笔画里还能看出当年的遒劲。门脸不大,只有两扇红漆木门,门上的漆皮掉了不少,露出底下的木头纹路,还贴着褪色的春联,上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剩下边角一点红。“开了三十多年,我小时候就来这儿吃,那时候马老板还是个小伙子呢,现在儿子都能掌勺了,味道一点没变。”
推开门,门楣上挂着的铜铃铛 “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在热闹的店里荡开一圈圈涟漪。店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靠墙的八仙桌旁围坐着几个端着大碗的大爷,唾沫横飞地聊着天;靠窗的小桌前,一对年轻情侣正头挨着头掰馍,笑得眉眼弯弯。说笑声和掰馍的 “沙沙” 声混在一起,还夹杂着老板吆喝的声音和灶台上传来的 “咕嘟” 声,热闹得像过年时的集市。穿着白褂子的马老板正站在灶台前,褂子上沾着点油渍,却洗得干干净净。他手里的长勺在大铁锅里搅得 “哗哗” 响,乳白色的羊肉汤翻滚着,像一锅沸腾的牛奶,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溅起的小油星落在灶台上,很快被蒸发掉。
“马老板,来七碗泡馍,两肥三瘦两普通,多放辣子!” 老周熟稔地喊了一声,声音穿过嘈杂的人声,精准地落到马老板耳朵里。他拉着众人往角落里的大桌走,桌子是厚实的老木头做的,桌面被磨得油光锃亮,能映出人影。
马老板抬头应了声 “好嘞”,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朵盛开的菊花:“周师傅今天带朋友来啦?是来逛罔极寺的吧?稍等片刻,马上就好!” 他说着,又往锅里撒了把茴香,香味顿时更浓了。
众人刚坐下,穿蓝布衫的服务员就端来七个粗瓷大碗,碗口边缘有些磕碰,却透着股朴实的亲切感。碗里放着两块干硬的馍块,黄澄澄的像两块小砖头,旁边还摆着几碟小菜:糖蒜泡在透明的罐子里,泛着淡淡的 pink;辣酱装在粗瓷碟里,上面浮着层红油;香菜洗得干干净净,绿得能掐出水。“得自己掰,” 老周拿起一块馍,手指灵活地一捻,馍就裂成了小块,他示范着掰成指甲盖大小的碎块,“掰得越碎越入味,这可是吃泡馍的讲究,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急不得。”
李辰拿起馍就往嘴里塞,干硬的馍渣掉了一身,被郑楷一把拍掉手背:“馋死你得了,还没掰呢就吃,懂不懂规矩?这叫‘一掰二撕三掐’,得慢慢弄。”
他拿起馍,手指像跳芭蕾似的灵活,碎块大小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
老周握着方向盘,笑着点头,语气里满是熟稔:“这罔极寺确实有年头了,就在东关炮坊街,离这儿不算远。当年那可是皇家寺院,规格高着呢,里头还有不少珍贵的碑碣和唐代石雕原物,都是真家伙。寺里的建筑也古色古香,红墙灰瓦,飞檐翘角,虽然在热闹的街区里,却闹中取静,一进去就觉得心里踏实,去那儿转转能感受下历史韵味,想象当年的繁华。”
雨琪眼睛一亮,像发现了新大陆,抢着说:“那我也想去!说不定还能想象出太平公主当年在寺里祈福的样子,穿着华丽的衣裳,虔诚地跪拜,想想就觉得很有画面感。” 她边说边比划着,仿佛已经置身其中。
这时,范成成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着窗外的阳光,他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清晰:“我对西安清真大寺挺感兴趣,之前在书上看到过,说那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特别独特,里面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和经文,很有研究价值。”
老周一边稳稳地开着车,避开路上的行人,一边介绍,像个专业的导游:“这寺在化觉巷内,也叫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现存四大清真寺之一呢。寺里的礼拜大殿可壮观了,进深十几间,天棚藻井的彩绘和经文雕刻,色彩鲜艳,在别的清真寺可少见,都是老手艺。还有那‘一真’亭,造型独特,四角攒尖,像凤凰展翅,站在下面看,觉得特别精巧,值得一看,拍出来的照片也好看。”
李辰一听,来了兴致,身体往前探了探,像只好奇的猫:“听起来不错啊,不过我还想去大兴善寺瞅瞅,听说那是密宗祖庭,历史老悠久了,比好多景点都有底蕴。”
老周笑着回应,语气里带着赞叹:“没错,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算下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好多高僧在那儿翻译经典呢,比如不空、善无畏这些大师。寺里有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还有不少清代的碑刻和西藏彩绘,颜色还很鲜亮。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和盛唐特色,主轴大殿左右还有中日友好交流纪念碑、不空大师舍利塔,处处都是故事,进去逛一圈,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沙易也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向往:“听着都很棒,真难选。我本来对碑林博物馆感兴趣,想去看看古代石碑上的书法,那些名家的字迹,想想都觉得激动,现在又觉得这些地方都不能错过,每个都想去看看。” 他说着,脸上露出纠结又期待的表情。
姜柏宸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笑着问老周:“周师傅,您看这些地方,我们今天能安排几个?大家都挺想去的。”
老周转动方向盘,车子平稳地拐了个弯,他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上午先去罔极寺,那儿相对近点,人也不多,可以安安静静参观,慢慢看,感受下皇家寺院的氛围。中午在附近吃个饭,那儿有家老字号的泡馍馆,味道正宗,让你们尝尝地道的西安味儿。下午去西安清真大寺,感受下独特的宗教建筑氛围,细细品味那些建筑的精妙。晚上就去大兴善寺,夜景也别有一番风味,灯光一亮,古寺更有感觉,还能听晚课的钟声。剩下想去的地方,明天再接着逛,不急。”
“好啊好啊!” 众人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声音里满是雀跃,车厢里再次充满欢快的笑声,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在响。大巴车继续行驶在西安的街道上,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现代化的高楼到古色古香的民居,从车水马龙的大街到安静的小巷。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在大家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洒在大家充满期待的脸上,仿佛也在为他们即将开启的新旅程增添一抹亮色,温暖而美好。
大巴车在东关炮坊街的路口缓缓停下,老周熄了火,指着街对面那片红墙灰瓦:“到了,那就是罔极寺,门口的石狮子还是明代的呢。”
众人推开车门,一股淡淡的香火味混着街边胡辣汤的香气飘过来。李辰抢先跳下车,抬头就看见寺门上方的 “罔极寺” 匾额,三个字苍劲有力,边缘还留着些许风雨侵蚀的痕迹。“这字写得不错啊,” 他伸手摸了摸下巴,“比郑楷那拍照姿势有气势。”
郑楷正举着相机对着寺门拍个不停,闻言回头瞪他:“你懂什么,这叫书法艺术,得慢慢品。” 他说着往后退了两步,想把石狮子也框进镜头,没留神踩了块松动的地砖,差点摔一跤,引得众人一阵笑。
走进寺门,瞬间就从喧嚣的街市跌入一片宁静。青石板铺就的路蜿蜒向前,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树干上挂着红布条,是香客们系的祈福带。雨琪蹲在一棵老柏树下,手指轻轻拂过树干上的纹路:“你看这树,肯定活了好几百年了,说不定太平公主当年也摸过这棵树呢。”
张真元顺着路往前走,被不远处的石碑吸引了目光。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旁边还有块新立的说明牌。“这是唐代的碑碣,” 他指着说明牌给大家看,“上面记载着罔极寺的历史,原来这寺在唐代叫‘罔极禅院’,后来才改的名。”
范成成扶着眼镜,凑近石碑仔细辨认:“这字是楷书,笔力遒劲,应该是当时的名家所书。你看这撇捺,多有风骨。” 他掏出手机对着碑文拍了几张,打算回去慢慢研究。
姜柏宸牵着白露的手,慢慢走在后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露抬头看着飞檐上的瑞兽,那些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你看那屋檐上的脊兽,有龙有凤,还有狮子,真精致。”
“那是鸱吻,” 姜柏宸指着最上面的神兽,“古代建筑上都有,据说能避火。” 他伸手替白露拂去落在肩头的一片树叶,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
沙易在一旁的石雕前驻足,那尊唐代的石佛像虽然少了只手臂,却依旧透着庄严。“这线条多流畅,” 他感叹道,“能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比在博物馆里看照片有感觉多了。”
呵呵举着相机跑来跑去,一会儿拍石碑,一会儿拍飞檐,嘴里还不停念叨:“这里太出片了,每一帧都像古画。” 她看到郑楷正对着一朵开在墙角的小雏菊拍照,忍不住打趣:“哟,郑大摄影师怎么拍起小花了,不拍古建筑了?”
郑楷收起相机,脸上有点红:“这叫以小见大,懂不懂?一朵花也能拍出古寺的意境。”
老周不知什么时候也走了进来,站在一棵槐树下抽烟,看到大家玩得开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这寺虽小,却藏着不少宝贝,” 他掐灭烟头,“前面还有座唐代的石塔,你们去看看,那塔上的雕刻可精细了。”
众人跟着老周往前走,果然看到一座石塔矗立在庭院中央。塔不高,只有三层,每层的塔檐下都刻着佛像,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李辰跑到塔前,张开双臂比了比:“这塔看着不高,却挺有气势,比大雁塔看着亲切。”
白露靠在塔边的栏杆上,看着远处的红墙,轻声说:“在这里待着真舒服,没有那么多游客,安安静静的,能让人静下心来。”
姜柏宸走到她身边,从口袋里掏出块糖递给她:“喜欢的话,我们多待一会儿。”
阳光慢慢升高,寺里的钟声 “咚” 地响了一声,悠远而宁静。众人坐在庭院里的石凳上,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着偶尔飞过的鸽子,心里都觉得暖暖的。郑楷拿出相机,对着大家拍了张合照,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背景是红墙灰瓦和蓝天白云,像一幅温馨的画。
“走了,” 老周看了看表,“该去吃泡馍了,再不去就该等位子了。”
众人依依不舍地走出罔极寺,回头望去,红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李辰拍了拍郑楷的肩膀:“没想到这冷门地方这么好玩,比你拍的照片好看多了。”
郑楷哼了一声,却把相机里的照片翻出来看了又看,嘴角偷偷翘了起来。
老周带着众人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巷子宽得刚够两辆自行车并排通过,两旁的青砖灰瓦老房子挤得挨挨挤挤,墙头上爬满了绿藤,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还缀着几朵紫色的小喇叭花。墙角堆着些旧花盆,里面种着指甲花和仙人掌,花盆边缘结着层薄薄的青苔。刚走没几步,一股浓郁的肉香就顺着风飘过来,混着掰碎的馍香和羊肉汤独有的醇厚,像只无形的手,勾得人肚子直叫,直往鼻孔里钻,连鼻尖都好像被这香味染得暖暖的。
“就是这家了,” 老周指着巷尾那家挂着 “老马家泡馍” 木牌的小店,木牌被风雨浸得发黑,边缘有些卷翘,“老马家泡馍” 四个字是用红漆写的,笔画里还能看出当年的遒劲。门脸不大,只有两扇红漆木门,门上的漆皮掉了不少,露出底下的木头纹路,还贴着褪色的春联,上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剩下边角一点红。“开了三十多年,我小时候就来这儿吃,那时候马老板还是个小伙子呢,现在儿子都能掌勺了,味道一点没变。”
推开门,门楣上挂着的铜铃铛 “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在热闹的店里荡开一圈圈涟漪。店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靠墙的八仙桌旁围坐着几个端着大碗的大爷,唾沫横飞地聊着天;靠窗的小桌前,一对年轻情侣正头挨着头掰馍,笑得眉眼弯弯。说笑声和掰馍的 “沙沙” 声混在一起,还夹杂着老板吆喝的声音和灶台上传来的 “咕嘟” 声,热闹得像过年时的集市。穿着白褂子的马老板正站在灶台前,褂子上沾着点油渍,却洗得干干净净。他手里的长勺在大铁锅里搅得 “哗哗” 响,乳白色的羊肉汤翻滚着,像一锅沸腾的牛奶,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溅起的小油星落在灶台上,很快被蒸发掉。
“马老板,来七碗泡馍,两肥三瘦两普通,多放辣子!” 老周熟稔地喊了一声,声音穿过嘈杂的人声,精准地落到马老板耳朵里。他拉着众人往角落里的大桌走,桌子是厚实的老木头做的,桌面被磨得油光锃亮,能映出人影。
马老板抬头应了声 “好嘞”,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朵盛开的菊花:“周师傅今天带朋友来啦?是来逛罔极寺的吧?稍等片刻,马上就好!” 他说着,又往锅里撒了把茴香,香味顿时更浓了。
众人刚坐下,穿蓝布衫的服务员就端来七个粗瓷大碗,碗口边缘有些磕碰,却透着股朴实的亲切感。碗里放着两块干硬的馍块,黄澄澄的像两块小砖头,旁边还摆着几碟小菜:糖蒜泡在透明的罐子里,泛着淡淡的 pink;辣酱装在粗瓷碟里,上面浮着层红油;香菜洗得干干净净,绿得能掐出水。“得自己掰,” 老周拿起一块馍,手指灵活地一捻,馍就裂成了小块,他示范着掰成指甲盖大小的碎块,“掰得越碎越入味,这可是吃泡馍的讲究,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急不得。”
李辰拿起馍就往嘴里塞,干硬的馍渣掉了一身,被郑楷一把拍掉手背:“馋死你得了,还没掰呢就吃,懂不懂规矩?这叫‘一掰二撕三掐’,得慢慢弄。”
他拿起馍,手指像跳芭蕾似的灵活,碎块大小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