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里安静又温暖,阳光透过车窗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暖洋洋的。这趟西安之旅,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有文化的熏陶,更有美食的诱惑,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满满的快乐和回忆,期待着接下来的旅程还有更多的惊喜。
大巴车慢悠悠地行驶在西安的老街上,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 “咯噔咯噔” 的轻响,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节奏舒缓而悠长。
车窗外的老槐树影在车厢里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车辆的移动缓缓晃动。
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肉香和糖蒜的酸甜味,那是中午葫芦头泡馍留下的余韵,张真元靠在座椅上打盹,脑袋随着车身轻轻摇晃,嘴角还挂着一丝满足的笑意,大概还在梦里回味那软糯的馍块和鲜美的汤汁。
“前面到西市了,” 老周从后视镜里看了看众人,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这里以前可是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中心,当年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不绝,可热闹了。现在改成了仿古集市,你们可以去逛逛,里面有不少老手艺人和特色小吃,正好消化消化食,下午的阳光也不晒了,逛着舒服。”
车窗外的景象渐渐热闹起来,仿古的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的屋顶连绵起伏,飞檐翘角上的瑞兽在阳光下闪着光,门口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曳,流苏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路边有穿着唐代服饰的小贩在叫卖,青色的襕衫随着动作轻轻摆动,“卖糖葫芦嘞 —— 甜掉牙的糖葫芦 ——” 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带着浓浓的陕西口音,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望,有的还拿出手机跟小贩合影。
大巴车停在集市门口的停车场,刚打开车门,一股热闹的市井气息就扑面而来,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木料的清香和人群的喧闹。集市入口处立着块巨大的青石石碑,上面刻着 “大唐西市” 四个鎏金大字,笔力苍劲有力,边缘还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门口的广场上,几位穿着唐代服饰的演员正在表演,舞剑的小伙子身姿矫健,长剑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银光,动作行云流水;弹琵琶的姑娘眉清目秀,指尖在琴弦上灵活跳跃,琴声悠扬婉转,引得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闪光灯 “咔嚓咔嚓” 闪个不停。
“哇,好有穿越的感觉!” 雨琪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像两颗亮晶晶的星星,她拉着白露的手,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用力,“我们去看看那边的糖画吧,小时候在老家庙会见过,好久没看到了,没想到在这里能碰到。”
糖画摊前围了不少孩子,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像一群好奇的小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戴着老花镜,正拿着铜制的糖勺在光滑的青石板上作画,金黄的糖稀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随着手腕的转动缓缓流淌,很快就勾勒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翅膀张开,尾羽飘逸,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老爷爷拿起竹签往糖画上轻轻一按,再用小铲刀沿着边缘轻轻一撬,一只晶莹剔透的糖画凤凰就做好了,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掌声像雨点般落下。
“老爷爷,我要一个小兔子!” 雨琪凑过去,声音甜甜的,眼睛紧紧盯着石板上还冒着热气的糖稀,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老爷爷笑着点点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糖勺在石板上飞快地游走,先画圆圆的脑袋,再画长长的耳朵,最后添上短短的尾巴和蹦跳的后腿,不一会儿,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红眼睛用芝麻点上,可爱极了。
白露则被旁边的剪纸摊吸引了,摊位上挂着的剪纸作品像一串红色的瀑布,有龙凤呈祥的、有连年有余的,还有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鼓楼,每一幅都剪得惟妙惟肖,线条流畅得像用笔画出来的。剪纸的阿姨穿着蓝色的布衫,手里拿着小巧的剪刀,“咔嚓咔嚓” 几下,一张普通的红纸就在她手里变成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连花蕊都清晰可见,看得白露惊叹不已:“阿姨,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跟变魔术似的,这得练多少年啊?”
阿姨笑着擦了擦手上的纸屑,声音温和:“小姑娘喜欢就买一张吧,这都是纯手工剪的,一针一线都带着心意,送朋友当纪念不错。我从十几岁就跟着我妈学,练了快四十年了,熟能生巧罢了。” 白露选了一张剪有大雁塔的剪纸,塔尖的铃铛都剪得清清楚楚,她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像捧着件易碎的宝贝,生怕不小心弄坏了。
郑楷举着相机在集市里穿梭,镜头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四周,对准那些古老的手工艺品和热闹的人群,“咔嚓咔嚓” 拍个不停,快门声在喧闹中也格外清晰。他看到一位捏面人的老师傅正在捏孙悟空,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他手里搓揉捏按,先用白色面团做脸,黑色面团做眼睛,红色面团做披风,很快就有了雏形,连头上的翎子都栩栩如生。他赶紧跑过去,半蹲在地上调整角度,拍下这精彩的瞬间:“呵呵,快来看,这面人捏得太像了,连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捏出来了,眼神都透着股机灵劲儿!”
呵呵跑过来,帆布鞋踩在石板上发出 “哒哒” 的声响,她举起相机也拍了几张,手指在屏幕上放大仔细看:“这老师傅的手艺真棒,比我画的还像,你看这衣服的褶皱,都捏出层次感了。不过你这角度没找好,把旁边的糖葫芦摊拍进去了,有点乱,我来试试,从这个角度拍能突出面人。” 两人一边拍一边讨论着光线和构图,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集市的深处,离入口处的喧闹远了些,多了几分安静的韵味。
范成成和沙易则被一家古籍书店吸引了,书店的门是厚重的木质门,上面挂着块黑底金字的 “翰墨轩” 匾额,边缘有些磨损,透着股岁月的沧桑。门口摆着几排旧书,用木板支着,风吹过书页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两人走进书店,里面的光线有些昏暗,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屋顶,摆满了各种古籍和画册,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里飞舞。范成成拿起一本线装的介绍唐代书法的画册,纸张已经泛黄,边角都卷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字迹是手写的批注,他翻了几页就舍不得放下:“你看这上面的书法,跟碑林博物馆里的石碑字迹一样有气势,笔锋刚劲有力,太珍贵了,这可是真正的老物件。”
沙易则在看一本介绍唐代建筑的书,里面的插图是手绘的,详细地画出了唐代宫殿的结构,斗拱、飞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指着其中一幅说:“你看这斗拱的结构,跟我们在大兴善寺看到的一模一样,榫卯结构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撑起那么大的屋顶,古人的建筑智慧真是让人佩服,现在的建筑师都得好好学习。”
李辰对这些手工艺品和古籍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集市里的小吃,鼻子像小狗一样四处嗅着。他看到一家卖柿子饼的摊位,铁锅上的油滋滋作响,金黄的柿子饼在油锅里翻滚,像一个个小太阳,散发出甜甜的香味,带着柿子特有的果香。他忍不住买了一个,刚出锅的柿子饼烫得他左右手来回倒,吹了几口凉气才咬了一口,外酥里软,甜而不腻,柿子的香甜在嘴里化开,好吃得眯起了眼睛,嘴角还沾了点糖霜:“嗯,这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现炸的就是不一样,热乎乎的甜到心里了。”
张真元睡醒了,揉了揉眼睛,也加入了寻找美食的队伍,肚子里的馋虫早就被集市的香味勾出来了。他看到一家卖油茶麻花的摊位,一口大铜锅架在炉子上,里面的油茶冒着热气,老板正用长勺不停地搅拌,旁边的筐里放着金黄的麻花。他赶紧跑过去,嗓门洪亮:“老板,来两碗油茶麻花!多加麻花,多放芝麻!” 老板是个憨厚的大叔,脸上堆着笑,系着的白围裙上沾了点油渍:“好嘞!马上就好!咱这油茶是用牛骨髓熬的,香得很!” 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麻花就端了上来,里面的麻花泡得软软的,吸足了油茶的香味,油茶咸香浓郁,上面撒着芝麻和花生碎,张真元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口,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停:“这才是正经的西安味道!比我在家喝的豆浆带劲多了!”
姜柏宸拉着白露的手,两人像散步一样慢慢逛着集市,手指偶尔轻轻摩挲。他们走到一家卖香囊的摊位前,摊位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香囊,用丝绸缝制而成,有绣着牡丹的、有绣着荷花的,还有绣着西安城墙的,颜色鲜艳,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这个香囊挺好看的,” 姜柏宸拿起一个绣着并蒂莲的香囊,绿色的荷叶衬着粉色的莲花,针脚细密,“里面装的是艾草和薄荷,能驱蚊,夏天挂在包里正好,还能闻个香味。” 白露点点头,拿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清新的香味带着点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嗯,味道很好闻,而且这莲花绣得真精致,像真的一样。”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像一个大大的蛋黄挂在天边,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集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放学的本地人也加入了逛集市的队伍,叫卖声、欢笑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周在集市门口的茶馆里等着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摇着一把蒲扇,看到众人过来,笑着招手:“逛累了吧?我点了壶茯茶,来尝尝,这茶解腻又消食,喝着舒坦。”
众人走进茶馆,里面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擦得锃亮,长条凳上铺着棉垫,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画的都是西安的名胜古迹。服务员端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茯茶,用紫砂壶装着,茶汤倒进茶杯里呈红褐色,像醇厚的红酒,散发着浓郁的枣香和茶香。老周给每个人倒了一杯,蒸汽在杯口缭绕:“这茯茶是西安的特产,用茯砖茶煮的,里面加了红枣、桂圆和枸杞,喝着暖身子,冬天喝最舒服,夏天喝也解腻。”
众人端起茶杯,杯壁暖暖的,轻轻抿了一口,茶汤醇厚甘甜,带着枣子的甜和茶叶的香,暖意顺着喉咙流下去,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张真元喝了两杯茶,打了个响亮的饱嗝,声音在安静的茶馆里格外清晰:“这茶真好喝,比饮料健康多了,回去的时候我得买点带回去给我爸妈尝尝,让他们也尝尝西安的味道。”
李辰也点头附和,手里转着茶杯:“确实不错,喝了之后感觉肚子不那么胀了,刚才吃的柿子饼和油茶麻花好像都消化了,这茶比消食片还管用。”
范成成喝着茶,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给大家讲起了西市的历史:“你们知道吗?隋唐时期的西市可热闹了,占地好几平方公里,有来自波斯、大食、日本的商人,卖珠宝的、卖香料的、卖丝绸的,应有尽有,光商铺就有几千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那时候这里车水马龙,晚上都灯火通明的。” 他指着窗外的仿古建筑,“现在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当时的样子重建的,虽然没有当年那么繁华,但也能感受到一丝大唐的气息,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
沙易拿出速写本,借着茶馆昏黄的灯光画起了集市的景象,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
大巴车慢悠悠地行驶在西安的老街上,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 “咯噔咯噔” 的轻响,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节奏舒缓而悠长。
车窗外的老槐树影在车厢里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车辆的移动缓缓晃动。
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肉香和糖蒜的酸甜味,那是中午葫芦头泡馍留下的余韵,张真元靠在座椅上打盹,脑袋随着车身轻轻摇晃,嘴角还挂着一丝满足的笑意,大概还在梦里回味那软糯的馍块和鲜美的汤汁。
“前面到西市了,” 老周从后视镜里看了看众人,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这里以前可是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中心,当年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不绝,可热闹了。现在改成了仿古集市,你们可以去逛逛,里面有不少老手艺人和特色小吃,正好消化消化食,下午的阳光也不晒了,逛着舒服。”
车窗外的景象渐渐热闹起来,仿古的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的屋顶连绵起伏,飞檐翘角上的瑞兽在阳光下闪着光,门口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曳,流苏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路边有穿着唐代服饰的小贩在叫卖,青色的襕衫随着动作轻轻摆动,“卖糖葫芦嘞 —— 甜掉牙的糖葫芦 ——” 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带着浓浓的陕西口音,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望,有的还拿出手机跟小贩合影。
大巴车停在集市门口的停车场,刚打开车门,一股热闹的市井气息就扑面而来,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木料的清香和人群的喧闹。集市入口处立着块巨大的青石石碑,上面刻着 “大唐西市” 四个鎏金大字,笔力苍劲有力,边缘还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门口的广场上,几位穿着唐代服饰的演员正在表演,舞剑的小伙子身姿矫健,长剑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银光,动作行云流水;弹琵琶的姑娘眉清目秀,指尖在琴弦上灵活跳跃,琴声悠扬婉转,引得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闪光灯 “咔嚓咔嚓” 闪个不停。
“哇,好有穿越的感觉!” 雨琪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像两颗亮晶晶的星星,她拉着白露的手,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用力,“我们去看看那边的糖画吧,小时候在老家庙会见过,好久没看到了,没想到在这里能碰到。”
糖画摊前围了不少孩子,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像一群好奇的小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戴着老花镜,正拿着铜制的糖勺在光滑的青石板上作画,金黄的糖稀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随着手腕的转动缓缓流淌,很快就勾勒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翅膀张开,尾羽飘逸,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老爷爷拿起竹签往糖画上轻轻一按,再用小铲刀沿着边缘轻轻一撬,一只晶莹剔透的糖画凤凰就做好了,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掌声像雨点般落下。
“老爷爷,我要一个小兔子!” 雨琪凑过去,声音甜甜的,眼睛紧紧盯着石板上还冒着热气的糖稀,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老爷爷笑着点点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糖勺在石板上飞快地游走,先画圆圆的脑袋,再画长长的耳朵,最后添上短短的尾巴和蹦跳的后腿,不一会儿,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红眼睛用芝麻点上,可爱极了。
白露则被旁边的剪纸摊吸引了,摊位上挂着的剪纸作品像一串红色的瀑布,有龙凤呈祥的、有连年有余的,还有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鼓楼,每一幅都剪得惟妙惟肖,线条流畅得像用笔画出来的。剪纸的阿姨穿着蓝色的布衫,手里拿着小巧的剪刀,“咔嚓咔嚓” 几下,一张普通的红纸就在她手里变成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连花蕊都清晰可见,看得白露惊叹不已:“阿姨,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跟变魔术似的,这得练多少年啊?”
阿姨笑着擦了擦手上的纸屑,声音温和:“小姑娘喜欢就买一张吧,这都是纯手工剪的,一针一线都带着心意,送朋友当纪念不错。我从十几岁就跟着我妈学,练了快四十年了,熟能生巧罢了。” 白露选了一张剪有大雁塔的剪纸,塔尖的铃铛都剪得清清楚楚,她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像捧着件易碎的宝贝,生怕不小心弄坏了。
郑楷举着相机在集市里穿梭,镜头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四周,对准那些古老的手工艺品和热闹的人群,“咔嚓咔嚓” 拍个不停,快门声在喧闹中也格外清晰。他看到一位捏面人的老师傅正在捏孙悟空,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他手里搓揉捏按,先用白色面团做脸,黑色面团做眼睛,红色面团做披风,很快就有了雏形,连头上的翎子都栩栩如生。他赶紧跑过去,半蹲在地上调整角度,拍下这精彩的瞬间:“呵呵,快来看,这面人捏得太像了,连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捏出来了,眼神都透着股机灵劲儿!”
呵呵跑过来,帆布鞋踩在石板上发出 “哒哒” 的声响,她举起相机也拍了几张,手指在屏幕上放大仔细看:“这老师傅的手艺真棒,比我画的还像,你看这衣服的褶皱,都捏出层次感了。不过你这角度没找好,把旁边的糖葫芦摊拍进去了,有点乱,我来试试,从这个角度拍能突出面人。” 两人一边拍一边讨论着光线和构图,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集市的深处,离入口处的喧闹远了些,多了几分安静的韵味。
范成成和沙易则被一家古籍书店吸引了,书店的门是厚重的木质门,上面挂着块黑底金字的 “翰墨轩” 匾额,边缘有些磨损,透着股岁月的沧桑。门口摆着几排旧书,用木板支着,风吹过书页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两人走进书店,里面的光线有些昏暗,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屋顶,摆满了各种古籍和画册,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里飞舞。范成成拿起一本线装的介绍唐代书法的画册,纸张已经泛黄,边角都卷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字迹是手写的批注,他翻了几页就舍不得放下:“你看这上面的书法,跟碑林博物馆里的石碑字迹一样有气势,笔锋刚劲有力,太珍贵了,这可是真正的老物件。”
沙易则在看一本介绍唐代建筑的书,里面的插图是手绘的,详细地画出了唐代宫殿的结构,斗拱、飞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指着其中一幅说:“你看这斗拱的结构,跟我们在大兴善寺看到的一模一样,榫卯结构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钉子就能撑起那么大的屋顶,古人的建筑智慧真是让人佩服,现在的建筑师都得好好学习。”
李辰对这些手工艺品和古籍兴趣不大,他更关注的是集市里的小吃,鼻子像小狗一样四处嗅着。他看到一家卖柿子饼的摊位,铁锅上的油滋滋作响,金黄的柿子饼在油锅里翻滚,像一个个小太阳,散发出甜甜的香味,带着柿子特有的果香。他忍不住买了一个,刚出锅的柿子饼烫得他左右手来回倒,吹了几口凉气才咬了一口,外酥里软,甜而不腻,柿子的香甜在嘴里化开,好吃得眯起了眼睛,嘴角还沾了点糖霜:“嗯,这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现炸的就是不一样,热乎乎的甜到心里了。”
张真元睡醒了,揉了揉眼睛,也加入了寻找美食的队伍,肚子里的馋虫早就被集市的香味勾出来了。他看到一家卖油茶麻花的摊位,一口大铜锅架在炉子上,里面的油茶冒着热气,老板正用长勺不停地搅拌,旁边的筐里放着金黄的麻花。他赶紧跑过去,嗓门洪亮:“老板,来两碗油茶麻花!多加麻花,多放芝麻!” 老板是个憨厚的大叔,脸上堆着笑,系着的白围裙上沾了点油渍:“好嘞!马上就好!咱这油茶是用牛骨髓熬的,香得很!” 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麻花就端了上来,里面的麻花泡得软软的,吸足了油茶的香味,油茶咸香浓郁,上面撒着芝麻和花生碎,张真元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口,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停:“这才是正经的西安味道!比我在家喝的豆浆带劲多了!”
姜柏宸拉着白露的手,两人像散步一样慢慢逛着集市,手指偶尔轻轻摩挲。他们走到一家卖香囊的摊位前,摊位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香囊,用丝绸缝制而成,有绣着牡丹的、有绣着荷花的,还有绣着西安城墙的,颜色鲜艳,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这个香囊挺好看的,” 姜柏宸拿起一个绣着并蒂莲的香囊,绿色的荷叶衬着粉色的莲花,针脚细密,“里面装的是艾草和薄荷,能驱蚊,夏天挂在包里正好,还能闻个香味。” 白露点点头,拿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清新的香味带着点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嗯,味道很好闻,而且这莲花绣得真精致,像真的一样。”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像一个大大的蛋黄挂在天边,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集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放学的本地人也加入了逛集市的队伍,叫卖声、欢笑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周在集市门口的茶馆里等着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摇着一把蒲扇,看到众人过来,笑着招手:“逛累了吧?我点了壶茯茶,来尝尝,这茶解腻又消食,喝着舒坦。”
众人走进茶馆,里面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擦得锃亮,长条凳上铺着棉垫,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画的都是西安的名胜古迹。服务员端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茯茶,用紫砂壶装着,茶汤倒进茶杯里呈红褐色,像醇厚的红酒,散发着浓郁的枣香和茶香。老周给每个人倒了一杯,蒸汽在杯口缭绕:“这茯茶是西安的特产,用茯砖茶煮的,里面加了红枣、桂圆和枸杞,喝着暖身子,冬天喝最舒服,夏天喝也解腻。”
众人端起茶杯,杯壁暖暖的,轻轻抿了一口,茶汤醇厚甘甜,带着枣子的甜和茶叶的香,暖意顺着喉咙流下去,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张真元喝了两杯茶,打了个响亮的饱嗝,声音在安静的茶馆里格外清晰:“这茶真好喝,比饮料健康多了,回去的时候我得买点带回去给我爸妈尝尝,让他们也尝尝西安的味道。”
李辰也点头附和,手里转着茶杯:“确实不错,喝了之后感觉肚子不那么胀了,刚才吃的柿子饼和油茶麻花好像都消化了,这茶比消食片还管用。”
范成成喝着茶,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给大家讲起了西市的历史:“你们知道吗?隋唐时期的西市可热闹了,占地好几平方公里,有来自波斯、大食、日本的商人,卖珠宝的、卖香料的、卖丝绸的,应有尽有,光商铺就有几千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那时候这里车水马龙,晚上都灯火通明的。” 他指着窗外的仿古建筑,“现在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当时的样子重建的,虽然没有当年那么繁华,但也能感受到一丝大唐的气息,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
沙易拿出速写本,借着茶馆昏黄的灯光画起了集市的景象,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