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包宇名声大噪-《家族百年,从港岛开始崛起》

  包裕刚四个女婿。

  就三女婿是学建筑设计的,四女婿是学医的,他们专业方面和大女婿,二女婿相比确实差了一些。

  苏海芠在1969年就开始加入环球航运集团,吴光政也在1973年加入环球航运集团。

  到了现在,这两个女婿出出任环球航运集团的董事,确实差了不少时间,只是这俩人结婚也要迟了一些。

  如今,包家四个女婿都出任环球航运集团董事,算是提升了包家三女婿和四女婿的身份和职位,这样三女婿和四女婿就不用遭到外人说的闲话。

  “关于环球航运集团先增加两位董事席位,是第一件重要消息。”

  “第二,关于外界盛传包家收购九龙仓消息的传闻。这次,我正式在这里对外公布。包家确实通过隆丰国际集团对外收购九龙仓的股份,从十月份开始到现在大概买入了1530万股九龙仓股票,也就是18%股份,据我得知,现在包家已经是九龙仓第一大股东,远远要比九龙仓原先第一大股东香江置地要多出一倍的股份。”

  也就是说,现在怡和置地持有九龙仓股份只有10%股份,但是,包家持有的九龙仓股份已经是18%股份。

  这一下,周围那些记者都震惊起来。

  接下来,让在场的记者更惊讶。

  “各位记者朋友,其实对于收购和买入九龙仓股份的事,一直是我的儿子包宇在操作,也就是说,接下来,是否进一步收购九龙仓股份,是我儿子包宇来决定。”

  这个消息。

  除了苏海芠和吴光政平安夜已经提前知道外。

  现在这些记者没想到的是,收购和操纵买入九龙仓股票的事,居然是这位年纪轻轻的包宇。

  也就是说?

  这个包宇难道要比包裕刚还要厉害?

  如果真的是那样,这包家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包少,我是信报记者,请问你爹地包先生说的是真的吗?”一位信报记者拿着麦克风站起来问道。

  “你好,这和我爹地说的是差不多。不过,我应该得感谢信报股评家思聪,是他提醒了我应该买入九龙仓股票。”

  信报股评家思聪?

  在场那些记者有些惊讶。

  很明显,十月份,信报确实出了这样一家报纸,当时九龙仓股价还在11港币每股,但是,有谁敢相信,居然是这位包家少爷最先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包宇说道:“在这之前,九龙仓最大股东是香江置地,现在香江置地最多持有股份只有10%,怡和大班却是出任九龙仓的董事长,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现在,我们包家已经是九龙仓最大的股东,我认为我爹地应该出任九龙仓新的董事长。”

  包裕刚现在持有九龙仓股份最多,确实是最应该取代怡和大班钮壁坚出任九龙仓的新的董事长。

  很明显,这非常合理。

  “包少,我听说怡和方面为了保住九龙仓控股权,开始出售金门大厦,我想怡和方面应该不会轻易放弃九龙仓控股权。”

  “怡和做什么,这和我包家无关,但是,按照香江证券法相关规定,包家是九龙仓最大的股东,我爹地理应担任九龙仓董事长,以及出任相应的九龙仓董事。”

  这一次。

  环球航运集团对外新闻发布会,只是持续了大半个小时。

  还是引起在场记者的轰动。

  其中,就是包家两位女婿,包括三女婿渡绅一郎和四女婿郑维建出任环球航运集团新的董事。在这之前,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包家开始平衡四位女婿的在环球航运集团的位置,也可能是包裕刚为培养儿子包宇做准备。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

  原来包家收购九龙仓,一直背后是包家少爷在负责,而不是包裕刚。

  这说明了什么?

  虽然包宇虽然年纪轻轻,能力确实不输给包船王。

  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位包家太子爷并不像之前传的那样比较废物,反而很有能力的一个人。

  还有,那就是包宇当着那么多媒体记者宣布,包家持有九龙仓的股份超过18%,远远超过怡和置地。

  也就是说,现在包家已经开始威逼怡和以及香江置地,不但要让包裕刚出任九龙仓新的董事长,还要争取九龙仓的董事席位。

  新闻发布会结束。

  这些记者本来还想继续采访包宇。

  包宇没有再接受那些记者的采访,只是,他对于那位信报的女记者比较感兴趣。

  他单独留下这位女记者在会议室。

  “你好,你叫什么名字?”

  “包少,我叫赵秀贞,现在是信报财经版的实习记者。”

  原来赵秀贞只是一个实习记者,她刚刚跟着另外一个记者来这里参加新闻发布会。

  包宇对她感兴趣,也就特意把她单独留下来。

  现在赵秀贞对包宇很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对方是包船王的嫡子,未来环球航运集团的继承人,更是因为这次背后居然是包宇主动出击收购九龙仓的事。

  现在包宇感兴趣的信报。

  信报创始人,除了林山木夫妇。

  而信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曹仁超。

  曹仁超是在1975年到1976年之间才加盟信报,并且买入5%信报股份。

  他出身草根,13岁丧父,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香江《明报》资料室任职,1973年好友林山木夫妇创办《信报财经新闻》,其后曾担任《信报》董事及专栏作家。

  曹仁超读书不多,见识却是很多。

  在1969年到1973年,香江牛市期间,当时也赚了很多,甚至成为百万富豪。

  1973年股灾发生后,他在股市赚到又全部都亏掉了。

  也因为对于证券公司和股市的了解,他要比许多人都更清楚股市和经济财经,其后,林山木夫妇离开明报,创办了信报。

  很明显,思聪这个是股评笔名,包宇怀疑真人就是曹仁超本人。

  当然,曹仁超也是一个笔名,他正是曹志明。

  此时,近距离情况下,赵秀贞总感觉这位包家少爷不一样。

  她本来很多问题要采访包宇。

  包宇则是问道:“赵记者,你们公司股评家思聪是不是曹志明的笔名?”

  包宇这一句话,让赵秀贞有些惊讶。

  实际上,无论是思聪,还是曹仁超,都是曹志明的笔名。

  思聪和曹仁超不仅仅限制于曹志明发的稿子,也可能是公司其他人发的稿子,只是统一用这两个笔名来发表而已。

  这确实被包宇猜对了,绝大部分思聪的文章,就是出自曹志明自己本人写的稿子。

  《信报》开办时,曹志明在石林投资公司任职,闲余时间撰写约四百字以思聪为笔名的香江股评,后来再添一段三、四百字的投资者日记,曹仁超正是当时曹志明起的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