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李时珍:我讨厌谜语人!-《刷视频:震惊古人》

  大明,嘉靖年间。

  北京,驿馆。

  “评论和视频有什么关系?”许三多百思不得其解。

  “和太白楼的砚友本,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时珍抚摸着令牌和银章缓缓开口解释。

  砚友,即书友。

  太白楼,在明朝是个烂大街的名字。

  开酒楼,不知道取什么名字,那就直接叫太白楼。

  太白楼,一般接待文人墨客、达官贵人。

  文人可以直接在墙上或店家专门设置的题诗区提笔写诗词。

  题诗区,有的是一堵白色的石灰墙,有的是用木板铺上白纸。

  有实力的店家,还会用珍贵的石材、木材。

  文人题诗之后,店家就会请石匠、木匠、刻匠,将诗词雕刻在木头或石头上。

  当然,要在石材或木材题诗,一般都是出名的文人,大多都是店家出钱专门请来写诗,为酒楼扬名的。

  和现在开业典礼,请明星来唱歌差不多。

  不出名的文人,但自我感觉字写的好、诗词也写得好,那就可以提笔写在墙壁上。

  写完之后,店家看你写得好,不仅会免你的花销,还会奉上一笔钱,感谢你帮酒楼扬名。

  但前提是写得好。

  如果写的不好,字写的歪七扭八、诗词也狗屁不通,下场比吃霸王餐的好不了多少。

  心大一点的店家,礼貌的让你付钱,然后请你圆润的滚出去。

  心小一点的店家,直接带人动手将你打出去。

  打也是讲方式方法的,不打要害、不打出外伤。

  主要以羞辱为主,诸如推搡、打屁股、吐口水。

  尽量不打脸,除非实在忍不了。

  如果打脸,那就用力打腮帮子,打落他几颗牙。

  明律:毁人一牙,赔七石米。

  不过,打脸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打伤别人的眼睛。

  不打眼睛和不打要害,都是为了规避法律。

  明律规定:打的别人重伤成疾,要赔一半家产,把别人眼睛打出问题,还要杖刑一百加流放。

  不过,酒楼一般都会养些未成年的孩子,教他们怎么打人才能不违法。

  明律规定:十五岁以下幼年,除人命案一般不问罪,小错直接赦免,大错花钱赎罪。

  但你穿越回明朝,成了一个不足十五岁的小孩,请千万不要尝试。

  如果你不是士绅、富商、贵族、官员之家的孩子,也不是有权之人、有钱之人的奴仆,想靠着这条律法免皮肉之罪,和白日做梦没多大区别。

  因为百里侯会和蔼的看着你,阴恻恻的说道:“小朋友,大明律确实要求幼年非人命大案不问罪,但大明律没规定,本官不能打你杀威棒吧?”

  百里侯,即县令。

  只要他不是冤枉你,打你一顿杀威棒,你告到皇帝面前都没用,说不准皇帝还要再打你一顿。

  除非,你是因孝而犯罪。

  比如有人辱骂你父母、打你父母,杀之无罪。

  当然,这个杀也是有要求的。

  他打骂父母,你去弄死他,这个没问题。

  但你虐杀,杀人全家、牵连无辜,同样也是犯法。

  只是因为有孝的名义,可以减罪。

  说回太白楼。

  出名的文人、有才的文人,可以在墙壁、石材、木材、题诗区写诗词,那没文化的只能看着吗?

  当然不是。

  八零后、九零后应该还记得,以前的奶茶店,会放许多贴纸,你可以在上面随便写写画画,贴在墙壁上。

  明朝时候和这个差不多,一沓白纸放在桌上,旁边放上笔墨。

  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完可以挂在绳上或贴在墙上。

  不过,这种,店家不负责帮你保存。

  挂满了、贴满了,店家会随机取一些下来。

  以前在奶茶店写过贴纸的人都知道,写这种东西主动一个随心所欲。

  比如:某某某,我爱你、我家在哪里,有没有人来找我玩、有没有玩什么游戏的,我们加个好友一起玩、吐槽某人或某事的、今天好热、今天好冷、约吗?

  诸如此类。

  明朝人也差不多。

  有约钓鱼的,有求偶的,有约踏青的,有吐槽的,最多的还是写打油诗的。

  夸美食、美酒的:“烧鹅炙出琥珀膏,银壶泻酒浪滔滔! 老饕拍案呼十瓮,醉倒便是江湖豪。”

  吐槽食物难吃,酒难喝的:“羊羔似柴嚼如糟, 酸酒兑水卖三刀! 鱼虾臭引春水涨, 半吊铜钱喂了雕!”

  末了,还补了一句口语:“兀那奸商!赔我血汗钱来!”

  约人踏青钓鱼的:“春溪涨绿闲杀钩, 柳烟深处待朋俦。 可有闲人同甩竿? 醉倒春波酒葫芦!”

  求偶的:“金鲤咬钩偏要溜, 浪里追缘几时休? 谁家红鲤摆尾来, 咬住俺钩不松口!”

  约女子野合的:“溪桃半吐试春衫, 柳浪深处莺声慢。 可携玉壶听花落? 月移竹影过阑干。”

  约同道中人一起逛青楼的:“茶烟歇处试新醅, 谁抱焦桐上画桅? 莫负六朝金粉地, 梨园新谱待君裁。”

  李时珍娓娓道来,许三多听入了迷,感觉这解释如同墨汁倒灌进脑海。

  掌心竟凭空生出宣纸的触感,泥腥气未散的肺腑里陡然胀满书斋的旧墨香。

  我一个种地的,竟被几句话拽进了文曲星的砚池!

  “所以啊,后人和太白楼的砚友本,并没有多少区别。”

  “上面一个人写诗求偶,下面一个人写词约人钓鱼,再后面的人吐槽时政,更后面的人则说天气、聊境遇、讲鬼故事。”

  “皆是答非所问,凑在一起,莫名玩闹罢了。”

  许三多突然起身,告罪一声,就抱着桌上的砚台去院中水缸清洗。

  李时珍见状,无奈的摇头笑了笑,将刚才邻房太监给的令牌放在桌上。

  又从香囊中取出嘉靖给的银章,怔怔出神。

  清有密折,明有密疏。

  明朝的公文,不管是给内阁的,还是给皇帝的,都是实名的,理论上是公开的。

  即,公文不要求保密,可以对外说。

  很多时候,内阁刚看完公文内容,北京民间就知道了。

  经常有人引导民意,阻拦某项提案。

  但如果你想对皇帝说些私事、想恭维一下皇帝,怎么办呢?

  明朝,骂皇帝是政治正确,挨廷杖,是光荣。

  明朝时期,挨了廷杖的官员,会让奴仆把自己放在木板上,抬着自己从六部官署走一圈,再从街上大摇大摆、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慢悠悠的回家。

  回到家之后,交好的官员们,还会选个良辰吉日帮他摆酒席。

  无他,挨廷杖了,和娶妻、生子、高中一样,是大喜事。

  这种时候,哪怕是和挨廷杖的官员不对付的人,也得捏着鼻子送份礼,最差也得嘴上夸两句。

  但官员都以和皇帝作对为荣,朕怎么办?

  千古圣君也好、绝世昏君也罢,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忠心自己的人,都喜欢对自己说些其他人不说的真心话的人。

  于是,密疏应运而生。

  密疏是直接承给皇帝的,不署名,盖上银章封住。

  而银章,是皇帝赐予的,每个人的印记都不同,只有皇帝才知道谁是谁。

  这样你就可以对皇帝说些平时不方便说的话,比如给谁上上眼药、给皇帝表一下忠心。

  不用担心传出去,坏了名声。

  毕竟理论上,皇帝不可能把臣子对自己的私房话告诉其他人。

  这是皇帝应该遵守的政治规矩。

  当然,也有皇帝不讲武德。

  万历:你在内涵谁?

  万历朝国本之争,首辅申时行在外地,许国主持内阁事务。

  许国和群臣商议以后,决定给万历上书,让万历给朱常洛办册封仪式。

  因为内阁首辅是申时行,所以在这道上书中,许国将申时行写在第一位。

  虽然没经过申时行同意,但是合情合理。

  难道你申时行不同意立太子?

  首辅申时行知道后,也无话可说。

  但是他给万历帝上了一道密疏解释,大意为:自己在度假,啥也不知道,册立太子的事情皇帝您自己看着办,不要被那帮小人所影响了。

  简单来说就是表忠心:我没参与讨论,他们上书没经过我同意,只是因为我是首辅,所以他们把我的名字写上去了,还写在最前面,我是忠心陛下的,您想立谁就立谁。

  但是,这本密疏泄露了,闹得天下皆知。

  天下大臣都是小人,只有你申时行是大人物是吗?

  因为泄密,申时行的政治名声全毁了,只能上书辞官,灰溜溜的回乡。

  那是谁将这道密疏泄露的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明朝官员给皇帝上的字一般公文,就相当于工作群。

  谁说了什么都是有记录的,大家都能看见。

  但密疏相当你有老板的私人微信,可以和他私聊。

  那除了老板,谁还能看老板手机呢?

  抛开黑客,就只剩下老板娘和秘书。

  但一般来说,工作的事,老板是不会让老板娘参与的,万历帝也不可能把官员密疏给后宫看。

  那就只剩下秘书了。

  但是,申时行密疏泄露事件,其中可能涉及泄密环节的太监,全都没有治罪。

  秘书可以打着老板的招牌,欺负下面员工、吃回扣,老板不一定会治罪。

  但你泄露老板隐私,我想没有一个老板能够忍得了。

  排除掉所有不可能,泄密事件只可能是万历自导自演。

  他很可能是想学他爷爷,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拉拢一派支持自己。

  但是万历学了个四不像,直接把密疏捅出去,希望拉拢到和申时行同样想法的人。

  但没想到朝臣不吃这套,没人敢跳出来。

  不仅没拉拢到人,还把支持自己的申时行逼的辞官。

  万历:皇爷爷也是这样做的,凭什么朕不行?

  嘉靖:朕泄露密疏了?朕拉拢人支持是像你这样拉拢的?

  嘉靖重视权术,所以他将密疏制度重新理了一遍,制定出一套新的规范,要求大臣们遵守。

  嘉靖朝,有没有嘉靖赐的银章,决定了你的地位。

  尤其是嘉靖母亲死后,嘉靖沉迷修仙,不上朝的几十年,没有上密疏的资格,基本也就宣告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所以,李时珍不明白,嘉靖赐自己银章的意义何在?

  自己也没渠道去了解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能了解的渠道无非百姓的说法和自己接触官员之后的了解。

  这个方面,锦衣卫和厂卫比自己专业。

  要说民间事,各地的锦衣卫、厂卫也比自己了解。

  所以,给自己银章的意义何在?

  可惜嘉靖是个谜语人,李时珍冒着嘉靖暴怒的风险,再三询问,也只得到两个字的回答:“绍兴。”

  什么绍兴?

  绍兴什么?

  是辽仁宗的年号?

  还是宋高宗的年号?

  难道是绍兴师爷?

  正所谓:流水的县官,铁打的吏员。

  又有民间俗语:吏奸似鬼,役滑似油。

  绍兴师爷起于元朝,兴盛于明清。

  流官到任,想要做些事,或者要求低一点,至少不被吏、役阳奉阴违,被他们架空,那就需要一名乃至数名师爷。

  刚开始,做师爷的人来源复杂,并不仅仅是绍兴。

  但是逐渐的,师爷基本成了绍兴的自留地。

  因为江南文风昌盛、富裕,江南官员较多。

  同时很多师爷要么是有功名,但是无法再进一步的士人,或者就是等待再进一步的士子。

  以绍兴人为核心,以江南同乡为外围,师爷群体利用亲朋、师生或同乡、同职等关系,构织了一张大网。

  随着日积月累,绍兴师爷名气越来越大。

  大明朝的一半在皇帝(包含勋贵、外戚、藩王)和士绅手中,另一半则在官吏手中(清朝同样适用。)

  而勋贵、藩王、外戚,家中都要请绍兴师爷,帮自己写公文、写贺表,帮自己规避法律风险,帮自己揣摩上意,帮自己迎来送往。

  所以这天下,绍兴师爷占了近乎一半。

  因为官员会将师爷安排在县衙帮自己做事。

  有的几乎就是甩手掌柜,整天忙着和文人聚会扬名,除了上堂、接旨、和媳妇睡觉,其他事情基本全交给师爷做。

  天下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选师爷都会选择绍兴,即便启用同乡,也只能是其中之一。

  因为上官的师爷是绍兴的,上官的上官的师爷也是绍兴的,就你搞特殊,不用绍兴的。

  你是对绍兴不满?还是对我这个上官不满?

  李时珍绞尽脑汁,也没想到自己和绍兴有什么关系。

  唯一能和绍兴扯上关系的,无非就是曾经去过绍兴,游历途中帮几个绍兴师爷治过病。

  陛下,总不可能认为就凭着这个关系,我就能打入进去吧?

  想起后人的一句吐槽:谜语人滚出哥谭!

  李时珍现在很想说一句:谜语人滚下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