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很多寺庙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场所,寺庙商业化早已席卷大江南北。
根据二三年数据显示,普陀山光是门票收入就已经超过二十一亿。
灵隐寺卖的陈皮酱油,单单这一项网上就卖出了六万五千件。
五台山卖的酒,年产超过千万。
果然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很多人对寺庙商品趋之若鹜,仿佛只要跟佛祖扯上了关系,质量就归佛祖管了,佛祖总不会害我。
所以价格肯定也不归人间管,管它多贵都是有人要的,反正最后都是献给佛祖的。
佛祖有没有收到你的爱心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开心的。
佛教是最容易商业化,也跟金钱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宗教。
佛教商业化不仅发生在华夏,海外华人遍布的那些寺院几乎都已经商业化或者正在商业化的路上。
现在的僧人不像僧人,更像是信仰生意的经营者,很多大师更是把佛教生意做到了全球,风生水起。
佛教为了纯洁宗教信仰,号召人出家修行,南朝时代的中原以及进世蒙藏喇嘛教世界,至少1/5的人口都是出家的。
虽然今天佛教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统治力不在,但他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输于东南沿海的任何民营企业。
佛教讲究出世,容易形成与社会分立的教徒利益集团。
一旦成为社会利益集团,他就天然有建立维持集团长期存在的财富基础的要求。
所以佛教更加强调布施化缘,这是信仰集团存在基础。
它的宗教仪轨往往都是要跟钱挂钩的,即便你是皇帝也要用钱布施。
凡是不能构成一个社会集团的宗教,它就没有这种政治属性和财团属性。
与这些神的沟通不需要钱,或者说只是需要很少的钱。
比如土地神。
与他的沟通是不需要花钱的,烧香、摆两个果子、然后磕头就行。
买不起果子,树上摘两个不要钱的果子也行。
摘不到果子,买不起香,也不重要,诚心诚意磕两个头也行。
为了防杠,就不要说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
虽然没花看的着的钱,但是给了黄金两千两。
这属于扯淡,真的信奉男儿膝下有黄金,想做个有骨气的人,你就不会去拜神。
佛教把布施作为信仰者的六度之首,高于持戒、禅定、般若。
布施越多越容易获得福报,可以消灾,可以抵罪,可以消除自己的贪念,可以有好的轮回转世。
布施分三种。
第一种是法布施,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内财施和外财施。
内财施,即以自己智力、体力、技术等等,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佛经中记载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
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有三种,但在某些人刻意引导下,布施仿佛只有外财施才是正道。
你捐钱给别人也是布施的一种。
但是捐给别人哪有直接捐给佛祖功德大?
然而佛祖谁也没见过,于是信徒给佛祖的布施就成了给中间人的布施。
寺庙的功德箱一天一满,佛祖的金身也从镀金变成纯金。
佛祖有没有为你加功德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感谢你的。
佛教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融合,把民间财神信仰体系吸纳进佛教体系。
以至于有了某个菩萨管发财,某个庙求财很灵的说法。
大多数华夏人对宗教没有执念,秉持实用主义。
不是我真的义无反顾的信什么,而是要看我信这个神,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宗教信仰成了一种交易,自动形成了一个模式,我给神钱,神就得给我办事。
这个行为模式,其实与生活中大众与朝廷沟通模式相同。
我服劳役、交税,我就应该得到我应得,你就应该保护我。
我做了事、交了钱,但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朝廷就应该像不灵的神仙一样,推倒他的神像、砸他个稀巴烂!
信仰成为利益交换,人们企图用行贿来获得回报,而行贿的财富最后又落到了神的代理人手里。
所以在华夏,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可以让佛教寺院财源滚滚来。
有商业头脑的高级僧侣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寺院,是最充满乌烟瘴气的宗教场所。
它承载了人间的一切贪欲,佛门反倒成了最不亲近的地方。】
评论区:
〖历史是个好老师,你学不会,他不介意在教你一遍。〗
〖并非教你,而是用你去教下一个人。〗
〖可以信佛,但不要信和尚。〗
〖烧香拜佛有用,你连寺庙门都进不去。〗
很多寺庙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场所,寺庙商业化早已席卷大江南北。
根据二三年数据显示,普陀山光是门票收入就已经超过二十一亿。
灵隐寺卖的陈皮酱油,单单这一项网上就卖出了六万五千件。
五台山卖的酒,年产超过千万。
果然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很多人对寺庙商品趋之若鹜,仿佛只要跟佛祖扯上了关系,质量就归佛祖管了,佛祖总不会害我。
所以价格肯定也不归人间管,管它多贵都是有人要的,反正最后都是献给佛祖的。
佛祖有没有收到你的爱心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开心的。
佛教是最容易商业化,也跟金钱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宗教。
佛教商业化不仅发生在华夏,海外华人遍布的那些寺院几乎都已经商业化或者正在商业化的路上。
现在的僧人不像僧人,更像是信仰生意的经营者,很多大师更是把佛教生意做到了全球,风生水起。
佛教为了纯洁宗教信仰,号召人出家修行,南朝时代的中原以及进世蒙藏喇嘛教世界,至少1/5的人口都是出家的。
虽然今天佛教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统治力不在,但他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输于东南沿海的任何民营企业。
佛教讲究出世,容易形成与社会分立的教徒利益集团。
一旦成为社会利益集团,他就天然有建立维持集团长期存在的财富基础的要求。
所以佛教更加强调布施化缘,这是信仰集团存在基础。
它的宗教仪轨往往都是要跟钱挂钩的,即便你是皇帝也要用钱布施。
凡是不能构成一个社会集团的宗教,它就没有这种政治属性和财团属性。
与这些神的沟通不需要钱,或者说只是需要很少的钱。
比如土地神。
与他的沟通是不需要花钱的,烧香、摆两个果子、然后磕头就行。
买不起果子,树上摘两个不要钱的果子也行。
摘不到果子,买不起香,也不重要,诚心诚意磕两个头也行。
为了防杠,就不要说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
虽然没花看的着的钱,但是给了黄金两千两。
这属于扯淡,真的信奉男儿膝下有黄金,想做个有骨气的人,你就不会去拜神。
佛教把布施作为信仰者的六度之首,高于持戒、禅定、般若。
布施越多越容易获得福报,可以消灾,可以抵罪,可以消除自己的贪念,可以有好的轮回转世。
布施分三种。
第一种是法布施,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内财施和外财施。
内财施,即以自己智力、体力、技术等等,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佛经中记载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
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有三种,但在某些人刻意引导下,布施仿佛只有外财施才是正道。
你捐钱给别人也是布施的一种。
但是捐给别人哪有直接捐给佛祖功德大?
然而佛祖谁也没见过,于是信徒给佛祖的布施就成了给中间人的布施。
寺庙的功德箱一天一满,佛祖的金身也从镀金变成纯金。
佛祖有没有为你加功德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感谢你的。
佛教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融合,把民间财神信仰体系吸纳进佛教体系。
以至于有了某个菩萨管发财,某个庙求财很灵的说法。
大多数华夏人对宗教没有执念,秉持实用主义。
不是我真的义无反顾的信什么,而是要看我信这个神,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宗教信仰成了一种交易,自动形成了一个模式,我给神钱,神就得给我办事。
这个行为模式,其实与生活中大众与朝廷沟通模式相同。
我服劳役、交税,我就应该得到我应得,你就应该保护我。
我做了事、交了钱,但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朝廷就应该像不灵的神仙一样,推倒他的神像、砸他个稀巴烂!
信仰成为利益交换,人们企图用行贿来获得回报,而行贿的财富最后又落到了神的代理人手里。
所以在华夏,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可以让佛教寺院财源滚滚来。
有商业头脑的高级僧侣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寺院,是最充满乌烟瘴气的宗教场所。
它承载了人间的一切贪欲,佛门反倒成了最不亲近的地方。】
评论区:
〖历史是个好老师,你学不会,他不介意在教你一遍。〗
〖并非教你,而是用你去教下一个人。〗
〖可以信佛,但不要信和尚。〗
〖烧香拜佛有用,你连寺庙门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