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光影流动,映得帐内光怪陆离。
床榻上,和珅喉间一声轻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小娘子,依你之见,这宗教究竟是善是恶,是福是祸?”
“老爷唤奴家红莲便好。”
红莲掩唇轻笑,眼波流转间带着狡黠,反将一军,“奴家倒想先听听老爷的高见呢?”
“高见谈不上,老爷我嘛,觉得这玩意儿妙得很。”
“自商周以降,中原膏腴之地,何曾真正摆脱过草原豺狼的觊觎?”
和珅语气沉凝下来,手指在空中虚划,如同指点江山。
“秦有蒙恬筑长城,囤兵戍边。”
“汉有卫青出塞,冠军侯封狼居胥,何等壮烈!”
“然汉末三国鼎立,司马氏窃国,旋即引发八王之乱,终致五胡铁蹄踏破山河,我汉家儿郎竟沦为两脚羊,此乃血泪之痛!”
“乱世烽烟数百年,至隋唐方有转机。”
“文帝杨坚,被尊圣人可汗。”
“太宗李世民,忍渭水之耻,卧薪尝胆,终平西域,设安西都护,荡草原,破薛延陀,铁勒诸部内附,成就天可汗之威名!”
“唐末藩镇割据,两宋积弱,最有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在朱仙镇,被十二道金牌生生断送了岳王爷的北伐!”
“北边的辽人、金人,南边的宋人,西边的夏人,最终皆被草原崛起的蒙古铁蹄碾为齑粉!”
“幸赖大明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衣冠,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扬威塞外,方换得数十年太平!”
“可恨土木堡一役,英宗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及至隆庆开关,局面才稍有好转。”
“到了明末,流寇蜂起,吴三桂引建奴入关,草原上的蒙古人,眼见中原板荡,那早已熄灭的恢复大元的野望,便又如野草般滋生。”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强烈的讽刺:“可结果呢?”
“他们非但未能重现祖上荣光,连前明时南下打草谷的本事都丢得一干二净了。”
和珅低头,对着红莲戏谑地一挑眉。
“红莲觉得,这是为何?莫非因建奴是东北蛮夷,蒙古是草原蛮夷,便惺惺相惜了?那辽金亦是蛮夷,铁木真、忽必烈可曾有过半分客气?”
不待红莲回应,和珅自问自答,声音斩钉截铁:“根子,就在建奴在蒙古大力推行的黄教上!”
“贵族之家,五子必送二子以上出家,牧民之家,亦必有一成年男子剃度。”
“出家者,不得娶妻生子。”
“广建寺庙,布施无度,设立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将那活佛捧上云端,地位尊崇。”
“出家即可免徭役、赋税、兵役!”
“有此等好处,谁还愿持刀跨马?所以出家人数,远逾定额!”
和珅嘴角勾起冷笑:“道家修今生,佛家修来世。”
“那套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世福报的说辞,用来麻痹人心、消磨斗志,简直是无上利器。”
“让那些曾经弯弓射雕的汉子变得温顺如羊,甘于忍受,便于朝廷掌控。”
“就这样,一个曾令后人口中的欧亚大陆颤抖、建立起横跨万里帝国的蒙古,生生被这黄教,变成了和北京城里那些提笼架鸟的铁杆庄稼一般,只知混吃等死的废物。”
“所以啊,老爷我说这宗教好,好就好在它能让刁民变顺民,是朝廷手中一根无形的缰绳。”
红莲唇角微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弄。
她微微摇头,声音轻柔却带着针锋相对的锐利:“老爷真当红莲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儿,拿这等官面文章来哄骗么?”
“前元之时,草原僧人介入俗务过深,娶妻纳妾,淫乱寺庙,乌烟瘴气。”
“宗喀巴大师见此乱象,于永乐七年主持宗教改革,整肃教风,严令僧人不得婚娶,创立格鲁派,即今日之黄教。”
“黄教在草原盛行,亦非建奴之功。”
“孛儿只斤·俺答,史称俺答汗,此人何等枭雄?击败瓦剌、兀良哈,占据河湟之地,逼得蒙古宗主大汗打来孙东迁辽河套,嘉靖二十九年更是兵围北京。”
河湟之地:即青海,明朝及清朝前中期称“西宁”。
孛儿只斤·达赉逊,亦译为:打来孙、打赉逊、打来素、打来宋、他赉孙阔通、小王子等。
这个小王子,不是和正德打过仗的那位小王子。
明朝官方文献中对蒙古可汗直系继承者都称为:小王子。
亦用小王子代指部落,打来孙被俺答汗逼的被迫东迁后,明朝逐渐弃用小王子称谓,改称:土蛮部。
“隆庆和议后,俺答汗受封顺义王,他才暂熄了入主中原的野心,转而将目光投向吐蕃与西宁州。”
“彼时黄教在两地根基已成,俺答汗为巩固统治,主动皈依黄教。”
“万历六年,他亲赴仰华寺会晤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并赠予尊号,又自号‘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倾力推动黄教在蒙古传播,至今已近两百年。”
红莲直视和珅,“老爷将此归功于建奴,岂非可笑?”
“若按此说,非是建奴灭了蒙古血性,乃是蒙古人自断臂膀,自掘坟墓!”
和珅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惊讶,仿佛第一次听闻:“哦?可听那酋首乾隆言道,此乃历代建奴酋首效法唐太宗故智,从史书中觅得的妙策。”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惋惜,“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入藏,携佛经佛像,亦是此理。”
“可惜那时吐蕃强盛,入藏之佛教亦非今日之黄教……时移世易,可惜,可惜啊。”
和珅摇头叹息,“红莲姑娘见识非凡,对此想必另有高论?”
红莲心知肚明这是和珅的试探,却浑不在意,朱唇轻启,娓娓道来:“黄教,不过是草原衰落诸多诱因中,微不足道的一环罢了。”
“自洪武立国,那横跨欧亚的庞大蒙古帝国便已分崩离析,沦为松散的部落联盟。”
“内部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外有大一统王朝的持续压制。”
“海上丝绸之路,握于大明之手,后又被建奴接手。”
“陆上丝绸之路,则被崛起的红毛夷人掌控。”
“草原物产贫瘠,生活所需仰赖劫掠或贸易,若还有劫掠之力,隆庆年间俺答汗又怎会甘心只做个顺义王?”
“建奴的控制手段,远不止宗教一途!”
红莲语气转冷,如数家珍:“其一,军事威慑!”
“如同在中原广筑满城、派驻驻防八旗,在草原亦是划分旗地,隔绝各部联络,更驻军监视,刀锋悬顶。”
“其二,政治捆绑!”
“高唱满蒙一体,世代联姻。”
“将那建奴皇帝,塑造成八旗之主、中原皇帝、蒙古大汗的三重身份,将蒙古贵族牢牢绑在其战车之上。”
红莲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这最后,也是最为阴毒致命的一环,便是一家名为大盛魁的商号。”
“此商号垄断了整个草原贸易,中原的茶叶、铁器输往草原,草原的牛羊马匹售往中原,皆需经其之手。”
“其盘剥之狠,定价之权,如同扼住了草原经济的咽喉!”
和珅适时打断,带着一丝刻意的质疑:“红莲姑娘,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据老爷所知,这大盛魁不过是康熙年间,由山西三个小贩王相卿、张杰、史大学所创,与建奴朝廷何干?”
“哦?”红莲拖长了音调,那嘲弄之意几乎要溢出来。
“老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盛魁有个浑号,唤作‘半个归化城’,剩下那半个,则由元盛德与天义德两家分占。”
“这三家商号,明面上的东家确是晋商。”
红莲凑近和珅耳边,吐气如兰,话语却冰冷刺骨,“建奴能入主中原,天时占三分,投降汉军占三分,余下那三分功劳,当属晋商。”
“这三家商号,真正的大东家是建奴内务府,二东家是蒙古王公贵族,那跑腿干活、顶在前面的山西小东家,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傀儡罢了。”
“老爷您总管内务府,难道每年腊月封印之前,不曾细细查核这三家的账目,核算其惊人收益,去向那乾隆老儿报喜邀功么?”
和珅脸色骤然一沉,方才的慵懒戏谑一扫而空,猛地坐直身体,目光如冰锥般刺向红莲。
“姑娘既知如此秘辛,绝非等闲之辈,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露水,也算缘分。”
“姑娘若不愿坦言相告,直言便是!方才何故虚言搪塞、戏弄和某!”
红莲却丝毫不惧,反而抿嘴浅笑,俏丽的脸蛋适时飞起两朵红云,眼眸似含春水,娇声软语道:“老爷息怒~奴家何时搪塞戏弄于您了?”
那副无辜的模样,足以让任何不知深浅、底细的男人心软。
床榻上,和珅喉间一声轻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小娘子,依你之见,这宗教究竟是善是恶,是福是祸?”
“老爷唤奴家红莲便好。”
红莲掩唇轻笑,眼波流转间带着狡黠,反将一军,“奴家倒想先听听老爷的高见呢?”
“高见谈不上,老爷我嘛,觉得这玩意儿妙得很。”
“自商周以降,中原膏腴之地,何曾真正摆脱过草原豺狼的觊觎?”
和珅语气沉凝下来,手指在空中虚划,如同指点江山。
“秦有蒙恬筑长城,囤兵戍边。”
“汉有卫青出塞,冠军侯封狼居胥,何等壮烈!”
“然汉末三国鼎立,司马氏窃国,旋即引发八王之乱,终致五胡铁蹄踏破山河,我汉家儿郎竟沦为两脚羊,此乃血泪之痛!”
“乱世烽烟数百年,至隋唐方有转机。”
“文帝杨坚,被尊圣人可汗。”
“太宗李世民,忍渭水之耻,卧薪尝胆,终平西域,设安西都护,荡草原,破薛延陀,铁勒诸部内附,成就天可汗之威名!”
“唐末藩镇割据,两宋积弱,最有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在朱仙镇,被十二道金牌生生断送了岳王爷的北伐!”
“北边的辽人、金人,南边的宋人,西边的夏人,最终皆被草原崛起的蒙古铁蹄碾为齑粉!”
“幸赖大明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衣冠,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扬威塞外,方换得数十年太平!”
“可恨土木堡一役,英宗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及至隆庆开关,局面才稍有好转。”
“到了明末,流寇蜂起,吴三桂引建奴入关,草原上的蒙古人,眼见中原板荡,那早已熄灭的恢复大元的野望,便又如野草般滋生。”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强烈的讽刺:“可结果呢?”
“他们非但未能重现祖上荣光,连前明时南下打草谷的本事都丢得一干二净了。”
和珅低头,对着红莲戏谑地一挑眉。
“红莲觉得,这是为何?莫非因建奴是东北蛮夷,蒙古是草原蛮夷,便惺惺相惜了?那辽金亦是蛮夷,铁木真、忽必烈可曾有过半分客气?”
不待红莲回应,和珅自问自答,声音斩钉截铁:“根子,就在建奴在蒙古大力推行的黄教上!”
“贵族之家,五子必送二子以上出家,牧民之家,亦必有一成年男子剃度。”
“出家者,不得娶妻生子。”
“广建寺庙,布施无度,设立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将那活佛捧上云端,地位尊崇。”
“出家即可免徭役、赋税、兵役!”
“有此等好处,谁还愿持刀跨马?所以出家人数,远逾定额!”
和珅嘴角勾起冷笑:“道家修今生,佛家修来世。”
“那套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世福报的说辞,用来麻痹人心、消磨斗志,简直是无上利器。”
“让那些曾经弯弓射雕的汉子变得温顺如羊,甘于忍受,便于朝廷掌控。”
“就这样,一个曾令后人口中的欧亚大陆颤抖、建立起横跨万里帝国的蒙古,生生被这黄教,变成了和北京城里那些提笼架鸟的铁杆庄稼一般,只知混吃等死的废物。”
“所以啊,老爷我说这宗教好,好就好在它能让刁民变顺民,是朝廷手中一根无形的缰绳。”
红莲唇角微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弄。
她微微摇头,声音轻柔却带着针锋相对的锐利:“老爷真当红莲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儿,拿这等官面文章来哄骗么?”
“前元之时,草原僧人介入俗务过深,娶妻纳妾,淫乱寺庙,乌烟瘴气。”
“宗喀巴大师见此乱象,于永乐七年主持宗教改革,整肃教风,严令僧人不得婚娶,创立格鲁派,即今日之黄教。”
“黄教在草原盛行,亦非建奴之功。”
“孛儿只斤·俺答,史称俺答汗,此人何等枭雄?击败瓦剌、兀良哈,占据河湟之地,逼得蒙古宗主大汗打来孙东迁辽河套,嘉靖二十九年更是兵围北京。”
河湟之地:即青海,明朝及清朝前中期称“西宁”。
孛儿只斤·达赉逊,亦译为:打来孙、打赉逊、打来素、打来宋、他赉孙阔通、小王子等。
这个小王子,不是和正德打过仗的那位小王子。
明朝官方文献中对蒙古可汗直系继承者都称为:小王子。
亦用小王子代指部落,打来孙被俺答汗逼的被迫东迁后,明朝逐渐弃用小王子称谓,改称:土蛮部。
“隆庆和议后,俺答汗受封顺义王,他才暂熄了入主中原的野心,转而将目光投向吐蕃与西宁州。”
“彼时黄教在两地根基已成,俺答汗为巩固统治,主动皈依黄教。”
“万历六年,他亲赴仰华寺会晤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并赠予尊号,又自号‘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倾力推动黄教在蒙古传播,至今已近两百年。”
红莲直视和珅,“老爷将此归功于建奴,岂非可笑?”
“若按此说,非是建奴灭了蒙古血性,乃是蒙古人自断臂膀,自掘坟墓!”
和珅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惊讶,仿佛第一次听闻:“哦?可听那酋首乾隆言道,此乃历代建奴酋首效法唐太宗故智,从史书中觅得的妙策。”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惋惜,“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入藏,携佛经佛像,亦是此理。”
“可惜那时吐蕃强盛,入藏之佛教亦非今日之黄教……时移世易,可惜,可惜啊。”
和珅摇头叹息,“红莲姑娘见识非凡,对此想必另有高论?”
红莲心知肚明这是和珅的试探,却浑不在意,朱唇轻启,娓娓道来:“黄教,不过是草原衰落诸多诱因中,微不足道的一环罢了。”
“自洪武立国,那横跨欧亚的庞大蒙古帝国便已分崩离析,沦为松散的部落联盟。”
“内部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外有大一统王朝的持续压制。”
“海上丝绸之路,握于大明之手,后又被建奴接手。”
“陆上丝绸之路,则被崛起的红毛夷人掌控。”
“草原物产贫瘠,生活所需仰赖劫掠或贸易,若还有劫掠之力,隆庆年间俺答汗又怎会甘心只做个顺义王?”
“建奴的控制手段,远不止宗教一途!”
红莲语气转冷,如数家珍:“其一,军事威慑!”
“如同在中原广筑满城、派驻驻防八旗,在草原亦是划分旗地,隔绝各部联络,更驻军监视,刀锋悬顶。”
“其二,政治捆绑!”
“高唱满蒙一体,世代联姻。”
“将那建奴皇帝,塑造成八旗之主、中原皇帝、蒙古大汗的三重身份,将蒙古贵族牢牢绑在其战车之上。”
红莲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这最后,也是最为阴毒致命的一环,便是一家名为大盛魁的商号。”
“此商号垄断了整个草原贸易,中原的茶叶、铁器输往草原,草原的牛羊马匹售往中原,皆需经其之手。”
“其盘剥之狠,定价之权,如同扼住了草原经济的咽喉!”
和珅适时打断,带着一丝刻意的质疑:“红莲姑娘,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据老爷所知,这大盛魁不过是康熙年间,由山西三个小贩王相卿、张杰、史大学所创,与建奴朝廷何干?”
“哦?”红莲拖长了音调,那嘲弄之意几乎要溢出来。
“老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盛魁有个浑号,唤作‘半个归化城’,剩下那半个,则由元盛德与天义德两家分占。”
“这三家商号,明面上的东家确是晋商。”
红莲凑近和珅耳边,吐气如兰,话语却冰冷刺骨,“建奴能入主中原,天时占三分,投降汉军占三分,余下那三分功劳,当属晋商。”
“这三家商号,真正的大东家是建奴内务府,二东家是蒙古王公贵族,那跑腿干活、顶在前面的山西小东家,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傀儡罢了。”
“老爷您总管内务府,难道每年腊月封印之前,不曾细细查核这三家的账目,核算其惊人收益,去向那乾隆老儿报喜邀功么?”
和珅脸色骤然一沉,方才的慵懒戏谑一扫而空,猛地坐直身体,目光如冰锥般刺向红莲。
“姑娘既知如此秘辛,绝非等闲之辈,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露水,也算缘分。”
“姑娘若不愿坦言相告,直言便是!方才何故虚言搪塞、戏弄和某!”
红莲却丝毫不惧,反而抿嘴浅笑,俏丽的脸蛋适时飞起两朵红云,眼眸似含春水,娇声软语道:“老爷息怒~奴家何时搪塞戏弄于您了?”
那副无辜的模样,足以让任何不知深浅、底细的男人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