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殿内气氛微妙。
杨坚端坐御榻,目光沉沉地落在太子杨广身上,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缓缓开口:“广儿,你也如后世那些年轻人一般,觉得朕这个过来人,不过是徒增年岁,并未真正过来,所言皆是虚妄空谈,故而才将朕的话当作耳旁风吗?”
杨广闻言,脸上瞬间浮现出恰到好处的惊愕与委屈,仿佛受到了天大的误解。
“父皇,儿臣惶恐!父皇何出此言?”
“儿臣何时未曾谨遵父皇教诲?”杨广目光坦然地迎向杨坚。
“天幕所示未来之事,其中真伪尚需辨析,岂能以此定儿臣不孝不敬之罪?”
伸出修长的手指,杨广开始条理清晰地自证清白。
“父皇明鉴!察举制早已名存实亡,沦为世家玩物,九品中正制更是祸乱朝纲数百年!”
“萧齐规定秀才科的策论。”
“萧梁设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吸引各地寒门士子投馆就学,报效朝廷。”
“然,虽有尝试,终未成气候。”
杨广语气激昂,充满对杨坚功业的推崇,“开皇七年,父皇高瞻远瞩,取《王制》之‘进士’古意,首创进士科。”
“此举虽只是在世家的铜墙铁壁上只凿开一线微光,却也为后世寒门子弟点燃了希望之火。”
“儿臣深体父皇苦心,继位后大力推广科举,广开取士之门,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此乃承继父皇遗志,光大我隋基业之举,何错之有?”
杨坚听着,眉头微蹙,理智上觉得儿子说得没错,推广科举确实是好事,但心里那股不对劲的感觉却越来越强。
这似乎过于顺理成章了?
天幕说的那些荒唐事难道都成了推广科举的代价?
杨广不等父亲细想,目光锐利地转向一旁垂手侍立的李渊,突然发问:“唐国公,父皇昔年大索貌阅,清查世家隐匿的户口丁男,是功乎?是过乎?”
李渊心头一凛,毫不犹豫地躬身回答,马屁拍得震天响,“陛下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功盖三皇,德超五帝!”
“汉文帝、汉宣帝亦难望陛下项背!”
杨广这才满意地转向杨坚,深深一揖:“父皇,儿臣非开国之君,无父皇横扫六合、威震八荒之无上威望。”
“朝中世家盘根错节,勋贵尾大不掉,儿臣处处掣肘。”
“儿臣欲行父皇大索貌阅之伟业,清查世家隐匿之人口、私兵,何其难也!”
“故,儿臣只能用些笨办法。”
“后世,箕子朝鲜故地被分为两个国家,后人称两者:一曰封闭之国、一曰自大偷国。”
杨广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后人以此皆道高句丽乃蕞尔小邦?谬矣!”
“后世那封闭、自大偷国,岂是高句丽之全貌?”
“高句丽控扼东北,虎视草原,疆域辽阔,实力远非后人臆测之弱小。”
“父皇试想,中原数百年战乱,多少工匠、儒生、流民逃亡塞外?”
“若这些人才、技艺尽为高句丽所用,助其一统草原,其势将远胜蒙元!”
“届时,我大隋危矣。”
“崖山之祸,恐非宋室独有!”
“三征高句丽,一石二鸟。”
“胜,则永绝北疆大患,功在社稷!”
“败,则消耗世家私藏之族丁、粮秣,削弱其根本!”
“兵员何来?大半正是从世家隐匿的隐户中抽调。”
“此乃以战代查、借敌削藩之策。”
“儿臣此策,虽耗国力,实为遵循父皇清查世家、稳固国本之深意!岂是不听父皇之言?”
杨坚听得眉头紧锁。
杨广这番宏大叙事和战略构想,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但隐隐又觉得哪里被偷换了概念。
独孤皇后却已按捺不住怒火。
“好一张颠倒黑白、巧舌如簧的利嘴!”
独孤皇后凤目含煞,声音冰冷如刀,“怪不得原本历史上,会被你这逆子蒙蔽一生!”
“你登基后便将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抛诸脑后,广纳嫔妃,这又作何解释?”
杨广毫不迟疑,“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行大礼,姿态恭谨至极,声音却带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坦荡:
“母后息怒,儿臣知此言不中听,但不得不言!”
“圣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民间老农尚知多子多福,方能守住家业。”
“帝王之家,血脉传承关乎国祚,岂容轻忽?”
杨广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敢问母后,父皇!儿臣所为,可与商纣王为取悦妲己而剖比干之心相提并论?”
“可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等同?”
“可与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恣意、后宫数万,以致荒废朝政类比?”
杨广目光最终意味深长地定格在李渊身上,接连发问,掷地有声:
“儿臣可曾因宠信美人而不理朝政?”
“可曾令女子干政?”
“可曾使宦官乱权?”
“可曾纵外戚擅权?”
顿了顿,杨广声音带着一丝讽刺:“后人骂儿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可曾有人骂儿臣沉迷女色、因色误国?”
“以上诸般昏聩之举,儿臣一概未犯!”
杨广再次重重叩首,语气转为诚恳,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儿臣承认,在母后面前,儿臣确曾伪装。”
“但儿臣至少愿意装,懂得装!”
“有的人,他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
“须知,为常人所不能忍者,方成大事!”
“母后不喜男子身边莺燕环绕,儿臣深明此心。”
“然,广纳妃嫔,既为皇家血脉昌盛、社稷稳固,亦是人之常情。”
“后世律法严令一夫一妻……”杨广嘴角忽然勾起一抹洞悉世情的、略带讥诮的笑意。
“然而,女子以嫁给有权有钱男子为荣,即便是当没名没分的小三小四,男子以有权有钱、养一群外室为荣。”
“即使律法严明,但暗室亏心、外室藏娇之事,又何曾断绝?”
“砰!”杨广再次叩首,姿态无比恭顺。
“儿臣欺瞒父皇母后,确是大罪,请父皇、母后重重治罪!”
“唉……”
杨坚与独孤皇后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疲惫与一种憋屈的无奈。
治罪?
治什么罪?
废了杨广这个刚立不久的太子?
再换回那个连装都懒得装的杨勇?
杨广那句“有的人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如同魔音灌耳,精准地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好比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极其厌恶办公室恋情和职场暧昧。
现在要从两个副总裁杨某勇、杨某广中选一个接班人。
杨某勇是出了名的风流,天天带着不同的女伴在员工餐厅出双入对,毫不避讳,汇报工作时香水味浓得能熏死蚊子。
杨某广私下里可能也有情人,但他在公司永远西装革履、目不斜视,对女同事彬彬有礼、界限分明,汇报工作时永远专业、清爽。
作为总裁,就算心知肚明可能也有问题,但你会选谁当接班人?答案显而易见。
“起!”杨坚重重吐出一个字,仿佛用尽了力气。
他看着站起身的杨广,语气复杂,带着警告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妥协:“广儿,记住,治国如烹小鲜,急不得,也缓不得。”
“有的事需快刀斩乱麻,有的事则需文火慢炖,徐徐图之。”
“分寸二字,至关重要!”
“儿臣谨记父皇圣训,必当三省吾身,慎之又慎!”杨广躬身应诺,姿态无可挑剔。
一旁全程目睹的李渊,此刻内心已是惊涛骇浪。
杨广内涵他时,他不敢有丝毫怒意,唯有更深地低头以示恭顺。
但杨广这番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偷换概念却又令人一时难以反驳的“诡辩”,是真的让他惊到了。
不管他将来做那些劳民伤财、天怒人怨的事时,心里到底是不是这么想的……
至少此时此刻,这番说辞,听起来竟然自成一体,无懈可击!
李渊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
如此心思缜密、能言善辩、深谙权术的聪明人,后来到底是怎么把他和整个大隋,玩到二世而亡、身死国灭那步田地的?
殿内气氛微妙。
杨坚端坐御榻,目光沉沉地落在太子杨广身上,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缓缓开口:“广儿,你也如后世那些年轻人一般,觉得朕这个过来人,不过是徒增年岁,并未真正过来,所言皆是虚妄空谈,故而才将朕的话当作耳旁风吗?”
杨广闻言,脸上瞬间浮现出恰到好处的惊愕与委屈,仿佛受到了天大的误解。
“父皇,儿臣惶恐!父皇何出此言?”
“儿臣何时未曾谨遵父皇教诲?”杨广目光坦然地迎向杨坚。
“天幕所示未来之事,其中真伪尚需辨析,岂能以此定儿臣不孝不敬之罪?”
伸出修长的手指,杨广开始条理清晰地自证清白。
“父皇明鉴!察举制早已名存实亡,沦为世家玩物,九品中正制更是祸乱朝纲数百年!”
“萧齐规定秀才科的策论。”
“萧梁设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吸引各地寒门士子投馆就学,报效朝廷。”
“然,虽有尝试,终未成气候。”
杨广语气激昂,充满对杨坚功业的推崇,“开皇七年,父皇高瞻远瞩,取《王制》之‘进士’古意,首创进士科。”
“此举虽只是在世家的铜墙铁壁上只凿开一线微光,却也为后世寒门子弟点燃了希望之火。”
“儿臣深体父皇苦心,继位后大力推广科举,广开取士之门,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此乃承继父皇遗志,光大我隋基业之举,何错之有?”
杨坚听着,眉头微蹙,理智上觉得儿子说得没错,推广科举确实是好事,但心里那股不对劲的感觉却越来越强。
这似乎过于顺理成章了?
天幕说的那些荒唐事难道都成了推广科举的代价?
杨广不等父亲细想,目光锐利地转向一旁垂手侍立的李渊,突然发问:“唐国公,父皇昔年大索貌阅,清查世家隐匿的户口丁男,是功乎?是过乎?”
李渊心头一凛,毫不犹豫地躬身回答,马屁拍得震天响,“陛下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功盖三皇,德超五帝!”
“汉文帝、汉宣帝亦难望陛下项背!”
杨广这才满意地转向杨坚,深深一揖:“父皇,儿臣非开国之君,无父皇横扫六合、威震八荒之无上威望。”
“朝中世家盘根错节,勋贵尾大不掉,儿臣处处掣肘。”
“儿臣欲行父皇大索貌阅之伟业,清查世家隐匿之人口、私兵,何其难也!”
“故,儿臣只能用些笨办法。”
“后世,箕子朝鲜故地被分为两个国家,后人称两者:一曰封闭之国、一曰自大偷国。”
杨广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后人以此皆道高句丽乃蕞尔小邦?谬矣!”
“后世那封闭、自大偷国,岂是高句丽之全貌?”
“高句丽控扼东北,虎视草原,疆域辽阔,实力远非后人臆测之弱小。”
“父皇试想,中原数百年战乱,多少工匠、儒生、流民逃亡塞外?”
“若这些人才、技艺尽为高句丽所用,助其一统草原,其势将远胜蒙元!”
“届时,我大隋危矣。”
“崖山之祸,恐非宋室独有!”
“三征高句丽,一石二鸟。”
“胜,则永绝北疆大患,功在社稷!”
“败,则消耗世家私藏之族丁、粮秣,削弱其根本!”
“兵员何来?大半正是从世家隐匿的隐户中抽调。”
“此乃以战代查、借敌削藩之策。”
“儿臣此策,虽耗国力,实为遵循父皇清查世家、稳固国本之深意!岂是不听父皇之言?”
杨坚听得眉头紧锁。
杨广这番宏大叙事和战略构想,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但隐隐又觉得哪里被偷换了概念。
独孤皇后却已按捺不住怒火。
“好一张颠倒黑白、巧舌如簧的利嘴!”
独孤皇后凤目含煞,声音冰冷如刀,“怪不得原本历史上,会被你这逆子蒙蔽一生!”
“你登基后便将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抛诸脑后,广纳嫔妃,这又作何解释?”
杨广毫不迟疑,“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行大礼,姿态恭谨至极,声音却带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坦荡:
“母后息怒,儿臣知此言不中听,但不得不言!”
“圣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民间老农尚知多子多福,方能守住家业。”
“帝王之家,血脉传承关乎国祚,岂容轻忽?”
杨广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敢问母后,父皇!儿臣所为,可与商纣王为取悦妲己而剖比干之心相提并论?”
“可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等同?”
“可与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恣意、后宫数万,以致荒废朝政类比?”
杨广目光最终意味深长地定格在李渊身上,接连发问,掷地有声:
“儿臣可曾因宠信美人而不理朝政?”
“可曾令女子干政?”
“可曾使宦官乱权?”
“可曾纵外戚擅权?”
顿了顿,杨广声音带着一丝讽刺:“后人骂儿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可曾有人骂儿臣沉迷女色、因色误国?”
“以上诸般昏聩之举,儿臣一概未犯!”
杨广再次重重叩首,语气转为诚恳,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儿臣承认,在母后面前,儿臣确曾伪装。”
“但儿臣至少愿意装,懂得装!”
“有的人,他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
“须知,为常人所不能忍者,方成大事!”
“母后不喜男子身边莺燕环绕,儿臣深明此心。”
“然,广纳妃嫔,既为皇家血脉昌盛、社稷稳固,亦是人之常情。”
“后世律法严令一夫一妻……”杨广嘴角忽然勾起一抹洞悉世情的、略带讥诮的笑意。
“然而,女子以嫁给有权有钱男子为荣,即便是当没名没分的小三小四,男子以有权有钱、养一群外室为荣。”
“即使律法严明,但暗室亏心、外室藏娇之事,又何曾断绝?”
“砰!”杨广再次叩首,姿态无比恭顺。
“儿臣欺瞒父皇母后,确是大罪,请父皇、母后重重治罪!”
“唉……”
杨坚与独孤皇后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疲惫与一种憋屈的无奈。
治罪?
治什么罪?
废了杨广这个刚立不久的太子?
再换回那个连装都懒得装的杨勇?
杨广那句“有的人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如同魔音灌耳,精准地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好比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极其厌恶办公室恋情和职场暧昧。
现在要从两个副总裁杨某勇、杨某广中选一个接班人。
杨某勇是出了名的风流,天天带着不同的女伴在员工餐厅出双入对,毫不避讳,汇报工作时香水味浓得能熏死蚊子。
杨某广私下里可能也有情人,但他在公司永远西装革履、目不斜视,对女同事彬彬有礼、界限分明,汇报工作时永远专业、清爽。
作为总裁,就算心知肚明可能也有问题,但你会选谁当接班人?答案显而易见。
“起!”杨坚重重吐出一个字,仿佛用尽了力气。
他看着站起身的杨广,语气复杂,带着警告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妥协:“广儿,记住,治国如烹小鲜,急不得,也缓不得。”
“有的事需快刀斩乱麻,有的事则需文火慢炖,徐徐图之。”
“分寸二字,至关重要!”
“儿臣谨记父皇圣训,必当三省吾身,慎之又慎!”杨广躬身应诺,姿态无可挑剔。
一旁全程目睹的李渊,此刻内心已是惊涛骇浪。
杨广内涵他时,他不敢有丝毫怒意,唯有更深地低头以示恭顺。
但杨广这番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偷换概念却又令人一时难以反驳的“诡辩”,是真的让他惊到了。
不管他将来做那些劳民伤财、天怒人怨的事时,心里到底是不是这么想的……
至少此时此刻,这番说辞,听起来竟然自成一体,无懈可击!
李渊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
如此心思缜密、能言善辩、深谙权术的聪明人,后来到底是怎么把他和整个大隋,玩到二世而亡、身死国灭那步田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