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头来!”
颙琰忐忑地抬眼。
乾隆指着天幕,“天机示警,未来民变频仍,天地会、白莲教那些逆贼,又要借机兴风作浪。”
“你继位之后,当如何应对?”
颙琰被这突然的考校问得一懵。
“哼!”乾隆的冷哼如同冰锥。
颙琰一个激灵,忙不迭开口:“儿臣定当谨遵皇阿玛成法,萧规曹随,不敢擅专!”
乾隆面无表情:“说实话!”
颙琰咽了口唾沫:“以仁德教化万民。”
乾隆不耐地皱眉:“说人话!”
颙琰额角见汗,心一横:“剿抚并用!”
“首要弹压乱民,稳定大局。”
“同时逐步放宽满汉之防,促进一体。”
“若有必要,儿臣亦可纳汉女为妃,甚至娶朱明后裔,立为皇后,以安汉人之心。”
乾隆的眼神却愈发冰冷,嘴角甚至勾起一丝嘲讽。
就这?没了?
颙琰心底发虚,垂首不语。
“可知朕为何设《贰臣传》?”
乾隆不再看他,自问自答,“入关时,八旗铁骑,打碎了硬骨头的脊梁。”
“如今江山稳固,就该打断那些软骨头降臣的膝盖。”
“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抬不起头,做不了榜样!”
乾隆话锋陡转,回到颙琰的治国方略:“剿抚并用?镇压民乱?钱粮从何而来?”
颙琰下意识回答:“自然是国库调拨……”
不然还能凭空变出来?
乾隆嗤笑一声,“你以为朕不知道和珅是个巨贪?”
“你以为朕不知道底下那些官吏,个个是饕餮?”
“你以为朕不知道那‘议罪银’一出,更是给他们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
“朕知道!朕都知道!朕比谁都清楚!”
乾隆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可国库没钱,穷得叮当响!”
“朕连修园子都勒紧了裤腰带,又能省出几个子儿?”
颙琰小声嘟囔:“停些不必要的开销,总能节省……”
乾隆冷冷看了他一眼,“前明崇祯帝不够节俭吗?”
“他穿补丁龙袍,宫里连灯都舍不得多点,可他的国库有钱吗?”
“省下的钱,填了谁的腰包?”
“他们捐输给朕修园子,好歹还能彰显天朝气象,粉饰太平。”
“总比让他们把银子铸成没奈何,埋在地窖里发霉强。”
没奈何,出自宋人洪迈《夷坚志.支志》,即将千两白银熔铸成球状,也就是俗称的银冬瓜。
因体量庞大难以拆分携带,谁也奈何它不得,故得名“没奈何”。
乾隆这就是歪理,但颙琰不敢反驳,只得另寻他路:“可内务府……”
乾隆直接截断他话头,反手一刀:“朕历年赏你的金银,加上你名下庄子的出息,拢共不下百万两了吧?”
“你为何不拿出来,捐给国库救急?”
颙琰脸皮涨红,支吾道,“这……这是儿臣的私房钱啊……”
“呵!”乾隆发出一声极尽嘲讽的冷笑。
“你不愿拿自己的私房钱贴补国库,却劝朕拿内帑去填户部的窟窿?”
“颙琰啊颙琰,你这双标玩得,可真是炉火纯青!”
颙琰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头垂得更低了。
乾隆看着儿子这副模样,胸中郁气翻腾,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颙琰,你可知何为八旗?”
颙琰精神一振,这可是家学渊源,立刻背书般流利答道:“万历二十九年,太祖整顿部族,初设黄、白、红、蓝四旗,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统领。”
“万历四十三年,增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之制乃成。”
“旗丁战时为兵,平日为民。”
“至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
“天聪九年,太宗皇帝编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再编汉军八旗。”
“广义八旗,乃满蒙汉八旗之合称。”
“狭义八旗,则特指我满洲根本之八旗,皆源自白山黑水之女真勇士!”
他背书完毕,略带一丝自矜地看向乾隆。
乾隆面无表情地听完,只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痴话!”
颙琰懵了,“皇阿玛?”
乾隆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要撕破一切虚伪面纱的决绝:“朕说,你刚才背的,全是糊弄鬼的痴话!”
“是套在八旗子弟脖子上,让他们自欺欺人的枷锁!”
“女真?”乾隆发出一声嗤笑。
“周人称四方: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地域之见罢了!”
“女真,原先叫女直,靠近汉地、会种地的叫熟女直,钻老林子打猎的叫生女直。”
“前明把东边那片地界上的人,统称女真。”
“前明玩的是分而治之,按山头,划成建州、海西、东海三部。”
“可他们真是金朝女真的种?”
“这三部内部就铁板一块?”
“屁!都不是!”
“那会儿,跟西周初年一个鸟样。”
“一个寨子,就是一个国。”
“对外对内,都只认自己那嘎达的部族名号,谁管你什么建州海西?”
“只有得了明朝册封、想借势的头人,才用这称呼糊弄人!”
“太祖就是看穿了这点,他用女真这杆大旗,编练八旗,统一了东北,这才有了八旗,有了满洲这个概念!”
“懂了吗?”乾隆逼视着颙琰。
颙琰听得目瞪口呆,感觉脑子像被搅成了一锅粥,下意识地茫然摇头。
乾隆倒没发火,似乎早料到如此。
他换了个更直白、更冲击的说法:“占山为王者,何也?”
颙琰:“匪。”
乾隆:“一人一马,呼啸山林,劫掠四方者,何也?”
颙琰:“马……马匪。”
乾隆重重一点头,“八旗,其根本,就是一个马匪集团。”
“蒙古八旗,是归附的蒙古马匪!”
“汉军八旗,是投靠的汉人马匪!”
“而满洲八旗呢,里面什么人没有?”
“女真人、蒙古人、高丽人、汉人、索伦人(鄂温克等)、赫哲人(鱼皮鞑子)、甚至可能有罗刹逃奴!”
“什么血统族群?狗屁!”
“满洲八旗,就是一群有共同目标、信奉同一个大汗、愿意服从汗令的亡命徒!”
“它是一个人为捏合出来的东西,一个标签!”
“朕天天念叨旗民大防,你们也天天念叨。”
“念叨可以,当紧箍咒用!”
“但心里得门儿清,千万别当真,更别被它框死。”
“有用的人,能打能杀能办事,他就是满旗,是自己人。”
“没用的废物,就算他祖宗是跟着太祖从赫图阿拉起兵的,他也是非旗,是累赘!”
乾隆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鄙夷,“京城这十几万八旗子弟早就废了。”
“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天下太平时,扯着嗓子喊皇上圣明。”
“不要指望他们能打仗,也不要指望大清亡国时他们殉节。”
“指望他们,不如指望老母猪会上树。”
“边疆驻防的八旗、满城里的,勉强还能用。”
“至于江南的……”乾隆想起杭州之事,脸色阴沉。
“哼,他们连京旗都不如!”
“若真有反贼打过来要清算八旗,京旗走投无路或许还能拼死一搏。”
“江南那些……”,乾隆冷笑连连。
“他们会争先恐后开城门、献银子,甚至把妻子女儿都送出去,只求保自己一条狗命。”
“像极了当年我大清铁骑南下时,跪在路边献降表的江南士绅。”
殿内一片死寂。
乾隆喘了口气,继续剖析这个庞大的马匪集团。
“这集团里,跟着太祖从龙起家的老兄弟,是大当家。”
“太祖后来征服的女真各部,是二当家。”
“归附的蒙古部落,算个三当家。”
“汉军旗,是冲锋陷阵的打手。”
“晋商,是管钱管粮的账房先生。”
“那些归顺我大清的士绅官员,就是摇唇鼓舌、出谋划策的狗头军师。”
“这些人,这些势力,才是我大清真正的统治根基!”
“用科举吊着寒门白身,用官位套住有功名的,用钢刀对付那些不安分的刺头,再用皇权不下县的自治权笼络住乡绅地主。”
乾隆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冷酷:“这才是大清能坐稳中原,没像蒙元那样百年而亡的真相,不是什么狗屁天命所归!”
颙琰听得心神剧震,眉头紧锁,拼命消化着这颠覆性的认知。
乾隆也不催促,端起茶盏,静静地看着他思考。
过了足有半盏茶功夫,颙琰才缓缓抬起头,眼中虽仍有困惑,但更多了一丝明悟,他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
乾隆见他似乎抓住了一点核心,才抛出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明白了八旗的本质,你刚才说的那些满汉一体、娶汉女的招数,才不至于跑偏,甚至引火烧身!”
“你以为你放开限制,汉人就会感激涕零?八旗就会欣然接受?”
“错!只会两头不讨好!”
“汉人觉得你虚伪,八旗觉得你背叛!”
“你整日看那天幕,莫非就只看了些奇技淫巧和后世八卦?”
颙琰连忙道:“儿臣也看科技,看历史大势……”
“历史大势?”乾隆追问,“那阶级二字,天幕可曾少提?”
颙琰一愣,显然对这个词有些陌生。
乾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也懒得再骂。
“汉人王朝治天下,面对的只有阶级矛盾——地主与佃农,官与民。”
“可我大清这样的……”乾隆顿了顿,语气沉重,“除了阶级矛盾,还有一层更尖锐、更易被挑动的民族矛盾。”
“很多时候,民族矛盾盖过了阶级矛盾。”
“汉人活不下去了,造前朝的反,想的是换个皇帝、换个朝廷,日子或许就好了。”
“可造我大清的反……”乾隆眼中闪过一丝阴霾,“他们想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想的是杀光八旗,一切就都好了!”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放开,而是要像太祖高皇帝当年捏合八旗一样,用一个新的、更大的共同利益体概念,把更多的人绑上我大清的船。”
颙琰脑中灵光一闪,脱口而出:“皇阿玛是说天幕常提的那个……中华民族?”
乾隆眼中终于露出一丝孺子可教的欣慰,“正是!”
“自古汉家王朝,除了唐太宗提过一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谁还把夷狄当自己人?”
“他们眼里,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唯有我大清,疆域囊括汉地、满洲、蒙古、回部、藏地……天然就适合这四个字。”
“想透了这四个字,你才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
颙琰如遭当头棒喝,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天幕上那些关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碎片化评论,此刻在乾隆的指引下,仿佛被一根线串了起来,指向一个宏大而模糊的未来图景。
乾隆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儿子。时间一点点流逝,半盏茶,一盏茶……殿内静得可怕。
终于,颙琰猛地抬起头,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某种豁然开朗的震撼和决心,他对着乾隆,极其郑重地、用力地点了点头。
乾隆一直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下来,一直屏着的那口帝王之气,终于长长地、缓缓地吁了出来。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还想不明白,朕真的就要考虑换个人当皇帝了。
颙琰忐忑地抬眼。
乾隆指着天幕,“天机示警,未来民变频仍,天地会、白莲教那些逆贼,又要借机兴风作浪。”
“你继位之后,当如何应对?”
颙琰被这突然的考校问得一懵。
“哼!”乾隆的冷哼如同冰锥。
颙琰一个激灵,忙不迭开口:“儿臣定当谨遵皇阿玛成法,萧规曹随,不敢擅专!”
乾隆面无表情:“说实话!”
颙琰咽了口唾沫:“以仁德教化万民。”
乾隆不耐地皱眉:“说人话!”
颙琰额角见汗,心一横:“剿抚并用!”
“首要弹压乱民,稳定大局。”
“同时逐步放宽满汉之防,促进一体。”
“若有必要,儿臣亦可纳汉女为妃,甚至娶朱明后裔,立为皇后,以安汉人之心。”
乾隆的眼神却愈发冰冷,嘴角甚至勾起一丝嘲讽。
就这?没了?
颙琰心底发虚,垂首不语。
“可知朕为何设《贰臣传》?”
乾隆不再看他,自问自答,“入关时,八旗铁骑,打碎了硬骨头的脊梁。”
“如今江山稳固,就该打断那些软骨头降臣的膝盖。”
“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抬不起头,做不了榜样!”
乾隆话锋陡转,回到颙琰的治国方略:“剿抚并用?镇压民乱?钱粮从何而来?”
颙琰下意识回答:“自然是国库调拨……”
不然还能凭空变出来?
乾隆嗤笑一声,“你以为朕不知道和珅是个巨贪?”
“你以为朕不知道底下那些官吏,个个是饕餮?”
“你以为朕不知道那‘议罪银’一出,更是给他们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
“朕知道!朕都知道!朕比谁都清楚!”
乾隆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可国库没钱,穷得叮当响!”
“朕连修园子都勒紧了裤腰带,又能省出几个子儿?”
颙琰小声嘟囔:“停些不必要的开销,总能节省……”
乾隆冷冷看了他一眼,“前明崇祯帝不够节俭吗?”
“他穿补丁龙袍,宫里连灯都舍不得多点,可他的国库有钱吗?”
“省下的钱,填了谁的腰包?”
“他们捐输给朕修园子,好歹还能彰显天朝气象,粉饰太平。”
“总比让他们把银子铸成没奈何,埋在地窖里发霉强。”
没奈何,出自宋人洪迈《夷坚志.支志》,即将千两白银熔铸成球状,也就是俗称的银冬瓜。
因体量庞大难以拆分携带,谁也奈何它不得,故得名“没奈何”。
乾隆这就是歪理,但颙琰不敢反驳,只得另寻他路:“可内务府……”
乾隆直接截断他话头,反手一刀:“朕历年赏你的金银,加上你名下庄子的出息,拢共不下百万两了吧?”
“你为何不拿出来,捐给国库救急?”
颙琰脸皮涨红,支吾道,“这……这是儿臣的私房钱啊……”
“呵!”乾隆发出一声极尽嘲讽的冷笑。
“你不愿拿自己的私房钱贴补国库,却劝朕拿内帑去填户部的窟窿?”
“颙琰啊颙琰,你这双标玩得,可真是炉火纯青!”
颙琰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头垂得更低了。
乾隆看着儿子这副模样,胸中郁气翻腾,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颙琰,你可知何为八旗?”
颙琰精神一振,这可是家学渊源,立刻背书般流利答道:“万历二十九年,太祖整顿部族,初设黄、白、红、蓝四旗,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统领。”
“万历四十三年,增置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之制乃成。”
“旗丁战时为兵,平日为民。”
“至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
“天聪九年,太宗皇帝编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再编汉军八旗。”
“广义八旗,乃满蒙汉八旗之合称。”
“狭义八旗,则特指我满洲根本之八旗,皆源自白山黑水之女真勇士!”
他背书完毕,略带一丝自矜地看向乾隆。
乾隆面无表情地听完,只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痴话!”
颙琰懵了,“皇阿玛?”
乾隆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要撕破一切虚伪面纱的决绝:“朕说,你刚才背的,全是糊弄鬼的痴话!”
“是套在八旗子弟脖子上,让他们自欺欺人的枷锁!”
“女真?”乾隆发出一声嗤笑。
“周人称四方: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地域之见罢了!”
“女真,原先叫女直,靠近汉地、会种地的叫熟女直,钻老林子打猎的叫生女直。”
“前明把东边那片地界上的人,统称女真。”
“前明玩的是分而治之,按山头,划成建州、海西、东海三部。”
“可他们真是金朝女真的种?”
“这三部内部就铁板一块?”
“屁!都不是!”
“那会儿,跟西周初年一个鸟样。”
“一个寨子,就是一个国。”
“对外对内,都只认自己那嘎达的部族名号,谁管你什么建州海西?”
“只有得了明朝册封、想借势的头人,才用这称呼糊弄人!”
“太祖就是看穿了这点,他用女真这杆大旗,编练八旗,统一了东北,这才有了八旗,有了满洲这个概念!”
“懂了吗?”乾隆逼视着颙琰。
颙琰听得目瞪口呆,感觉脑子像被搅成了一锅粥,下意识地茫然摇头。
乾隆倒没发火,似乎早料到如此。
他换了个更直白、更冲击的说法:“占山为王者,何也?”
颙琰:“匪。”
乾隆:“一人一马,呼啸山林,劫掠四方者,何也?”
颙琰:“马……马匪。”
乾隆重重一点头,“八旗,其根本,就是一个马匪集团。”
“蒙古八旗,是归附的蒙古马匪!”
“汉军八旗,是投靠的汉人马匪!”
“而满洲八旗呢,里面什么人没有?”
“女真人、蒙古人、高丽人、汉人、索伦人(鄂温克等)、赫哲人(鱼皮鞑子)、甚至可能有罗刹逃奴!”
“什么血统族群?狗屁!”
“满洲八旗,就是一群有共同目标、信奉同一个大汗、愿意服从汗令的亡命徒!”
“它是一个人为捏合出来的东西,一个标签!”
“朕天天念叨旗民大防,你们也天天念叨。”
“念叨可以,当紧箍咒用!”
“但心里得门儿清,千万别当真,更别被它框死。”
“有用的人,能打能杀能办事,他就是满旗,是自己人。”
“没用的废物,就算他祖宗是跟着太祖从赫图阿拉起兵的,他也是非旗,是累赘!”
乾隆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鄙夷,“京城这十几万八旗子弟早就废了。”
“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天下太平时,扯着嗓子喊皇上圣明。”
“不要指望他们能打仗,也不要指望大清亡国时他们殉节。”
“指望他们,不如指望老母猪会上树。”
“边疆驻防的八旗、满城里的,勉强还能用。”
“至于江南的……”乾隆想起杭州之事,脸色阴沉。
“哼,他们连京旗都不如!”
“若真有反贼打过来要清算八旗,京旗走投无路或许还能拼死一搏。”
“江南那些……”,乾隆冷笑连连。
“他们会争先恐后开城门、献银子,甚至把妻子女儿都送出去,只求保自己一条狗命。”
“像极了当年我大清铁骑南下时,跪在路边献降表的江南士绅。”
殿内一片死寂。
乾隆喘了口气,继续剖析这个庞大的马匪集团。
“这集团里,跟着太祖从龙起家的老兄弟,是大当家。”
“太祖后来征服的女真各部,是二当家。”
“归附的蒙古部落,算个三当家。”
“汉军旗,是冲锋陷阵的打手。”
“晋商,是管钱管粮的账房先生。”
“那些归顺我大清的士绅官员,就是摇唇鼓舌、出谋划策的狗头军师。”
“这些人,这些势力,才是我大清真正的统治根基!”
“用科举吊着寒门白身,用官位套住有功名的,用钢刀对付那些不安分的刺头,再用皇权不下县的自治权笼络住乡绅地主。”
乾隆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冷酷:“这才是大清能坐稳中原,没像蒙元那样百年而亡的真相,不是什么狗屁天命所归!”
颙琰听得心神剧震,眉头紧锁,拼命消化着这颠覆性的认知。
乾隆也不催促,端起茶盏,静静地看着他思考。
过了足有半盏茶功夫,颙琰才缓缓抬起头,眼中虽仍有困惑,但更多了一丝明悟,他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
乾隆见他似乎抓住了一点核心,才抛出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明白了八旗的本质,你刚才说的那些满汉一体、娶汉女的招数,才不至于跑偏,甚至引火烧身!”
“你以为你放开限制,汉人就会感激涕零?八旗就会欣然接受?”
“错!只会两头不讨好!”
“汉人觉得你虚伪,八旗觉得你背叛!”
“你整日看那天幕,莫非就只看了些奇技淫巧和后世八卦?”
颙琰连忙道:“儿臣也看科技,看历史大势……”
“历史大势?”乾隆追问,“那阶级二字,天幕可曾少提?”
颙琰一愣,显然对这个词有些陌生。
乾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也懒得再骂。
“汉人王朝治天下,面对的只有阶级矛盾——地主与佃农,官与民。”
“可我大清这样的……”乾隆顿了顿,语气沉重,“除了阶级矛盾,还有一层更尖锐、更易被挑动的民族矛盾。”
“很多时候,民族矛盾盖过了阶级矛盾。”
“汉人活不下去了,造前朝的反,想的是换个皇帝、换个朝廷,日子或许就好了。”
“可造我大清的反……”乾隆眼中闪过一丝阴霾,“他们想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想的是杀光八旗,一切就都好了!”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放开,而是要像太祖高皇帝当年捏合八旗一样,用一个新的、更大的共同利益体概念,把更多的人绑上我大清的船。”
颙琰脑中灵光一闪,脱口而出:“皇阿玛是说天幕常提的那个……中华民族?”
乾隆眼中终于露出一丝孺子可教的欣慰,“正是!”
“自古汉家王朝,除了唐太宗提过一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谁还把夷狄当自己人?”
“他们眼里,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唯有我大清,疆域囊括汉地、满洲、蒙古、回部、藏地……天然就适合这四个字。”
“想透了这四个字,你才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
颙琰如遭当头棒喝,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天幕上那些关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碎片化评论,此刻在乾隆的指引下,仿佛被一根线串了起来,指向一个宏大而模糊的未来图景。
乾隆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儿子。时间一点点流逝,半盏茶,一盏茶……殿内静得可怕。
终于,颙琰猛地抬起头,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某种豁然开朗的震撼和决心,他对着乾隆,极其郑重地、用力地点了点头。
乾隆一直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下来,一直屏着的那口帝王之气,终于长长地、缓缓地吁了出来。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还想不明白,朕真的就要考虑换个人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