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臣和奴才的称呼-《刷视频:震惊古人》

  【#四川话的语言艺术#】

  【以下来自一对闺蜜日常对话:

  “我想吃冰糕。”

  “你肚儿不舒服,还想吃冰糕?”

  “吃暖糕嘛!暖糕吃不吃!”】

  【“16出来了,我想换新手机。”

  “才买了15,换手机?脚机。”】

  【“这个苹果皮是拿刀削还是刮呀?”

  “拿枪打!”】

  【“啊~你家怎么这么多好吃的?”

  “老子偷的!”】

  【“这水开了要不要关啊?”

  “不用关,不用关。”

  “来把这个水烧干。”

  “把锅烧穿。”

  “把房子烧烂哈。”】

  评论区:

  〖暖糕不吃还有批糕可以试一试。〗

  〖四川娃儿必定会听过的一句话:“他喊你吃屎你吃不嘛?”〗

  〖还有一句:“吃龙肉”。〗

  〖有时候问一句真的假的,收到的回答都是:煮的。〗

  〖重庆女生动手,四川女生动口,一个物理伤害,一个精神伤害。〗

  〖四川人好有意思,想养一只。〗

  〖作为四川人,阴阳是必修课。〗

  〖在我认识外省同学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阴阳怪气。〗

  〖我: 我没找到啊,在哪呢?

  我妈: 老子今天找到了咋个说?〗

  〖我妈:在我手头,一天到晚莫得个收捡。〗

  〖在我背上,你放在桌子上,你问桌子要嘛。〗

  〖我妈:“把花椒给我拿过来。”

  我:找一圈“在哪点啊?”

  我妈:“你新来的?”〗

  〖我妈一般说:耶,你是这屋的客啊!〗

  〖小时候:“妈妈我想看熊出没~”

  我妈:“看鬼出没。”〗

  〖我:妈妈,我袜子呢?

  我妈:你喊它嘛,来,手机给你,你给他打电话嘛。〗

  〖我:妈,我那件衣服在哪儿哦,找不到喃?

  我妈:你喊他嘛,把他喊答应问他在哪儿哈。〗

  〖我:“妈!!!我腰杆痛!!!”

  妈:“你腰杆痛?乱杆痛,小歪儿哪点来的腰杆。…………(此处省略五千字)”〗

  〖我:妈,衣服晾不晾?

  我妈:不用晾,等它在哪,等他发烂发臭。〗

  〖我妈:晒他爪子安?龌到起,啥子时候生蛆啥子时候用哈。〗

  〖你如果问四川人东西在哪儿你会得到以下回答:

  “在我手上!”

  “在我背上背起!”

  “在我裤腰带上拴起!”

  “在我夹窝头躲起!”

  所以请问到底在哪里?〗

  〖好巧:也!

  嘲讽:也~

  赞同:也~~

  好笑:也

  疑问:也?〗

  古人现学现用:“也,这天幕为何如此独爱四川?”

  “或许天幕后面的神仙是四川人。”

  大秦,咸阳。

  始皇疑惑的很,来来回回已经观看了不下二十条关于四川的视频了。

  “四川到底有谁在啊?”

  “不过后世川人说话方式……让人反感却又生不出厌恶。”

  大汉,长安。

  “我看这后世川人都随了你的性子。”吕雉嘟囔道。

  “乃公怎么了?”

  “怎么了?”

  “么了?”

  刘邦声音有些颇大,乃公美男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很。

  “图安逸,说话阴阳怪气却又让人心生怜爱。”

  刘邦一把将吕雉拥入怀中,笑道:“还是娥姁懂我。”

  “普天之下的臣民,都说乃公说话粗鄙。”

  刘邦拇指与食指放在吕后的鼻尖一捏,接着又道:“可唯独只有娥姁懂朕啊。”

  吕雉:呵呵……你还以为我刚嫁给你?一句甜言蜜语就想到我?

  男人有两个头,而一般来说手是受大头的脑部神经控制。

  但偶尔……也会受小头控制。

  刘邦不动声色的用左手举起酒杯邀群臣共饮,右手却开始上下其手。

  左手放下酒杯,右手用力一捏,随后刘邦客观评价了一下酒水。

  “润。”

  “软。”

  “柔。”

  吕后或许有些着凉,身子冷颤一下。

  【#死了比活着还忙#】

  【一位老太太死之后,家里人给她烧了个纸牛,过了一个月,老太太托梦说:

  “每天都得去割草放牛。”

  家里人一听又给她烧了个仆人,结果因为烧的急,没给仆人点眼睛捅耳朵。

  老太太几天后又托梦说:

  “你们这是烧了个什么玩意儿?”

  “又聋又瞎,每天摸索着往外跑,我每天放牛回来还得去找他。”

  家人一听又给老太太烧了个仆人,这回没忘记点睛也没忘记捅耳朵。

  怕他乱跑,烧之前还把他的一条腿给打折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又托梦了。

  “你们能不能让我过点消停日子?”

  “我以前只放牛找瞎子就行了,现在还得背着瘸子去治病。”

  “一天不去,他就喊疼。”

  家里人又给老太太烧去了一对童男童女,想让童男童女伺候老太太。

  结果一个月之后,老太太又托梦说:

  “这俩身体倒是没啥毛病了,就是他们光谈恋爱不干活,完了我还得给他们做饭。”

  “我早上给他们做好饭,吃了饭背着瘸子去看病,紧接着回来放牛。”

  “放牛回来天都黑了,还得满山找聋子。”】

  评论区:

  〖纸人不能画睛。〗

  〖能点,不过是烧的时候才能点。〗

  〖老奶奶:别烧了!别烧了!你们别烧了!〗

  〖别烧了!都死过来自己瞧瞧。〗

  〖起步就错了,烧什么牛啊,给烧个老头多好。〗

  〖那还得伺候老头。〗

  〖烧个小伙合适。〗

  〖小伙跟人跑了。狗头·jpg。〗

  〖烧个别墅,烧个轿车,烧个大电视三件套。〗

  〖说不定还得加油,还得交电费。〗

  〖一年后:现在不光给他俩做饭,背瘸子去看病、放牛、找聋子,还得看着童男童女的孩子和送他上学放学。〗

  〖这不是老郭单口里讲过的故事吗?〗

  〖我也要做营销号,想怎么瞎说就怎么瞎说。〗

  “评论的意思……是说这个是假的?”

  “对,编的故事。”

  “所以天幕刚才放的视频也不一定是真的?”

  画者想出一种可能性,后人或有类似志怪小说里的留影珠,可以将人的生活亦或者戏剧之类留影,而后裁剪、拼接搭配上自己写的文字。

  “这不是想怎么说都成?”

  “会写故事,能说话就能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后人……分得清吗?”

  【#臣和奴才#】

  【在清朝电视剧中经常能看见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那这种究竟从何开始呢?】

  【臣:一开始也是奴才的意思。

  臣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当中,形象就是一个竖立的眼睛。

  《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其中的臣是指男奴隶的意思,而妾则是指女奴隶的意思。

  《礼记·少仪》:“牛则执纼,马则执勒,皆右之;臣则左之。”

  夏商时代的奴隶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战俘,所以这个时候的臣也有战俘的意思。

  但是,之后随着官僚集团的发展,臣的含义就逐渐从被征服的人变成了辅佐统治者完成对底层管理的职业,奴隶的性质反而就消失了。

  明代万历年间,东北人努尔哈赤崛起之后,后金的政治制度与其说是另起炉灶,不如说是地方部落加上明朝制度的大杂烩。

  所以天命时期的女真人与大汗之间的自称很直接就是“我”。

  只有投降女真人的汉人,这个时候才会自称“臣”。

  到了皇太极时期,满清完成了早期的封建化,就开始学习明朝了,满人汉人的大臣自称一律使用“臣”。

  崇德、顺治两朝都是一样,但到了康熙朝的时候,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咱们在影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个东西叫做奏折,也就是两个硬的封面,中间夹杂了几十个折叠屏的那玩意。

  一些不考究的剧组,连宋朝都会被安排说大臣上奏折了。

  实际上直到清朝顺治朝为止,中国古代的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靠的都是题本(各时代称呼不一,采用明朝用法)。

  明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

  题本盖官印,奏本不盖印。

  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然后呈交皇帝“批红”,由皇帝给出最终决定并用印下发。

  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

  但是康熙皇帝这个人他不一样。

  他善,舍不得大臣们上班干活累着。

  与其说大家一起开会讨论,不如让地方官和自己悄悄的说话,于是奏折就出现了。

  奏折实际上就是把过去要公开的很多国家大事,全部变成了地方官和皇帝的私房话。

  《康熙王朝》里这个私房话还成了康熙治理有方、调节大臣关系的好办法。

  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加强了君主集权。

  难听一点的说法:家国不分。

  实际上就是把国家当做自己一个人的私产。

  属于部落文化没有洗干净,还一个劲的开倒车。

  康熙年间能够和皇帝用密折交流的大臣并不多。

  而能够和康熙用奏折告小黑状的,大多都是在康熙身边长大,从小就在宫廷里面呆着的旗人。

  这样的人不属于科举考上来的,能够被派出去捞钱,全是靠给皇家干粗活。

  说难听一点就是老爱家的家奴,所以这个时期他们在奏折里面对康熙的自称就是奴才。

  康熙眼见这么多人围着他叫自称奴才。

  大清第一巴图鲁,越听越开心。

  “这个称呼对,极对!”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大家都想讨皇帝喜欢,都想进步进步。

  康熙50年之后,除个别的大臣和皇子之外,旗人大臣们基本上也都开始陆陆续续自称奴才。

  这才有了所谓的满汉分别称臣和奴才的现象。

  老爱家的特点就是儿子看不惯老爹。

  雍正登基之后,对于父亲这种把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国家的政治机器绑定在一起的行为就很反感。

  所以在雍正朝,雍正不仅不希望汉人自称奴才,他对于满人自称奴才也不怎么喜欢。

  只不过清世宗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改革上,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就没有怎么太矫枉过正。

  可是乾隆一上来情况就又反转了。

  “我爷爷爱用的东西能有错吗?”

  “我看用的这是字也好、词也好、意也好。”

  于是在乾隆朝奴才这个称呼就开始被制度化了。

  写在正经公文里面的,也就是题本上的东西,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全部要自称臣。

  因为这个是地方和朝廷的公文,是要给朝臣们看的,你自称奴才干什么?

  但是写在奏折里的东西,如果是以私人名义写的,满人出身的大臣就得用奴才,汉人才必须用臣,分得清清楚楚。

  《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谕日,御史天保、马人龙奏监考教习 ,查出代倩之弊一折已交部查办。

  至其折内书衔因天保在前,遂概称奴才。

  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已事则然。”

  说有一回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一起联名上折的时候,马仁龙就跟在满人大臣后面一起用了奴才。

  乾隆立马就翻脸了。

  “狗的,你也配称奴才。”

  相当于乾隆用自称的方式把满汉给分割开来。

  不仅如此,一年之后,乾隆39年,乾隆更是要求武将们无论是满是汉,全部要自称奴才。

  很明显,这是为了防止八旗勋贵还有武将搞事情,得拿脚踩严实了。

  对于称奴才这种行为,别说汉臣不满意,其实满洲八旗也不太愿意。

  入关的时候,大家一起陪你们家打天下,打完了我们就学成奴才了?

  行,你现在牛掰,我们斗不过你,可你早晚有不行的一天!

  于是光绪年间,旗人大臣们对于动辄自称奴才的行为就越来越反感,大家都开始用臣来自称。

  宣统二年,这个时候大清也要快完了。

  身为满人的海军大臣载洵上奏,请求正式废除奴才的称呼。

  于是在距离大清进棺材板不到一年的时候,奴才这个称呼提前几个月寿终正寝。】

  万历十九年。

  这一年李成梁被弹劾罢官。

  “给他复官。”

  “把东北女真给朕犁一遍。”

  “车轮放平,高过车轮者斩!”

  “做到了,公侯爵位,世袭罔替!”

  “若是存养寇自重的心思,朕活刮了他。”

  虽然这时的万历和朝臣因为皇储的问题闹的不愉快,但大家还是齐心协力先搞定女真。

  至于民乱,额……等老爷我捞够了,会给你们留一线生机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女真太可恶了。”

  “绝我华夏道统,不尊孔孟,有违人伦。”

  “合该犁庭扫穴。”

  反正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一项又一项的罪名被安在女真头上。

  大人们绝对不是因为满清剃发易服,也不是因为连奴才都需要满人才能自称,更不是因为满清让自己捞不到钱,还不如朱明,才准备灭了他们的。

  不是!绝对不是!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对称臣还是称奴才无感,唯独注意到两点。

  朱元璋对着徐达言道:“此次征北元,顺带把东北女真,灭族!”

  随后朱元璋皱起眉头,小声嘟囔道:“奏折……”

  这东西怎么看,就怎么适合咱老朱啊。

  “嘶……”大腿传来疼痛,朱元璋回过神来,就见马皇后瞪着自己。

  “锦衣卫已经够过分了,你还想搞奏折?”

  老朱连忙摆手:“妹子,你是了解咱的。”

  “我就是太过了解你,才知道你肯定想做。”

  “嘿嘿,咱不做,咱就是想想而已。”老朱言不由衷的说道。

  “重八,这种事真的不能做。”

  “家国不分,是为帝大忌。”

  “为何皇帝富有四海,但国库是国库,内帑是内帑?”

  “这个道理你是知晓的……”

  老朱连忙点头,口里不停应着:“咱知,咱就是想想,绝不会做的。”

  “你要相信咱。”

  见老朱的模样,马皇后也没再劝,只能日后时时警醒他。

  毕竟老朱的话,标点符号都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