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冀州近况-《三国凭实力截胡》

  待马儿停了下来后,又缓缓骑着马儿朝众人而去。

  荀彧审配李厉刘惠耿武等人战在最前方。

  他们身后跟着其他文武,后面是一大队士卒齐排排地站好。

  看着众文武脸上的笑容,韩明心情大好。

  至于郭嘉戏志才等人,早有士卒禀报还没到邺城。

  主要他们虽然先行出发,但并没有如自己等人这样骑马奔袭。

  韩明来到众人面前,笑吟吟地翻身下马朝众人走去。

  田丰典韦几人赶忙跟上。

  至于身后骑兵,则没有下马。

  静静地停在原地等待。

  “我等,拜见主公。恭祝主公凯旋。”

  韩明来到众人面前,众人急忙抱拳高声呼喊。

  “拜见主公!”

  他们身后的士卒齐声高呼,声音洪亮。

  “拜见使君!”

  那些百姓也跟着大喊。

  “诸公免礼,大家都免礼。”

  韩明笑容满面的和众人打着招呼。

  如今天气也有些冷了,没有过多停留,领着众人朝着城门而去。

  看着路边的军民,他心中高兴。

  田丰等人看着自家主公那么受欢迎,同样高兴。

  只有受人爱戴的诸侯才是好诸侯。

  ......

  来到州牧府,众人直接前往大殿。

  韩明坐在主位,麾下文武一一落座。

  “今主公大破公孙瓒,幽州可定,我等恭喜主公。”

  刘惠站起来恭敬拜道,脸上带着欣喜。

  “我等恭喜主公!”

  其他文武也是笑着起身拜道。

  “哈哈哈,同喜,同喜,诸公,坐!”

  韩明笑着挥手示意。

  “谢主公!”

  众人兴奋地坐下。

  看见主公平安归来,他们很是高兴。

  荀彧和审配对视一眼,然后荀彧对着审配点点头。

  审配回了一礼,对着韩明抱拳说道:“禀报主公!”

  “主公出征后,冀州各地政令全都顺利的执行。”

  “眼下各地秋收正有序的进行着,各地郡守国相配合征税,待秋收结束,税收将陆陆续续运来邺城。”

  “因主公麾下兵马待遇好,各地有不少百姓一直询问主公何时征兵。”

  “眼下我军府库有粮五十余万石,钱财宝物数万车。”

  “铁数百万斤,甲胄兵器等辎重无数。”

  “各地买的战马加上主公战胜后得到的战马,可用战马,共三千余匹。”

  “而苏双等人传信来,又得千余匹战马。”

  “我州牧府自有耕牛耕马数千。”

  “眼下我冀州有主公亲卫骑兵二千三百余人,各将军麾下骑兵有一千一百余人。”

  “共有骑兵,三千四百余骑。”

  “只要大将好生训练,不考虑一人双骑或多骑,来年我冀州可再增三四千骑兵。”

  “而攻城神器霹雳车,除置于各地的数十张外,我邺城已经有五十余张。”

  “大弩有两千余张。”

  “韩氏犁已过千。”

  “至于其他不利之处!”

  “黑山贼虽还在攻打涉县乐安,但已不足为虑。”

  “我军治下灾祸皆派州牧府官员配合郡守国相处理,各地流民皆有各地郡守安置好后派人来邺城禀报。”

  “请主公查之!”

  “对了,数万件寒衣已经开始运往幽并之地。而邺城诸将士的寒衣,寒雪来临前必可做好发至各将士手中。”

  审配说完,示意旁边侍从。

  侍从赶忙将几捆竹简放到韩明案桌前。

  “嗯!”

  韩明闻言,心中大喜。

  他心中最高兴的莫过于战马,有那么多战马,组建骑兵是非常强的。

  笑着对众人点点头,拿起竹简简单看了几眼。

  众人也不敢说话,安静的看着韩明。

  不到半刻,韩明简单看了一下数据。

  嘴角微微上扬。

  荀彧和审配他们的数据肯定没什么问题。

  目光看向审配荀彧等人。

  开口赞道:“出兵在外是为征战,但后方无忧则是出兵征战的前提。诸公辛苦了,某能安心出征,离不开诸公的辛苦。”

  众人心中一动,赶忙抱拳。

  “此乃属下分内之事,不敢言苦。”

  主公确实是不错啊!

  知道自己等人搞后勤也辛苦,自己等人投对了主公。

  “哈哈,正南文若!”

  韩明看向荀彧审配。

  荀彧审配同时起身抱拳喊道:“主公!”

  韩明朗声道:“功劳赋详细登记在册,诸公功劳,各将士功劳,一一登记后送来。某将亲自为诸公以及众将士封赏。”

  对赏赐,他从来不吝啬。

  出征在外的将士功劳,肯定要赏。

  而后勤关乎后方稳定,功劳同样不低。

  都必须大赏。

  自己要在明年正月一号前将赏赐封赏下去。

  毕竟很多战将都在外面干活。

  不能让他们寒心。

  至于邺城官员的赏赐,可以在明年正月一号派人送到他们府中。

  “诺!”

  审配荀彧急忙恭敬应下。

  众文武全都高兴无比,口中齐呼:“多谢主公!”

  韩明点点头,看向刘惠:“子惠,学院之事如何?”

  刘惠抱拳回道:“回禀主公,学院已经建好,已经找了数名师者教学,学子已有数十人,大多为冀州世家豪强子弟。”

  “嗯,甚好!”韩明赞赏地看了刘惠一眼。

  学院之事关乎冀州未来,等过几年肯定还能吸引很多才子来学习,也是重中之重。

  “主公,伯典去了并州,冀州典学从事或可置。”荀彧轻声说道。

  韩明面色一动,心中已经有了合适人选。

  但还是打算问一下。

  于是面露好奇之色:“文若以为何人可为典学从事?”

  荀彧想了想,直言不讳道:“士达德才兼备,或可胜任。”

  韩明笑着点点头,他也是觉得闵达不错。

  闵达是闵纯的大儿子,字士达,也是颍川人,对韩家忠心耿耿。

  主要是如今冀州州牧府的从事之位,不能找冀州人,只能从其他地方来找了。

  冀州的很多人都是高官。

  沮授是别驾,冀州二把手。

  田丰是州牧府主簿兼将军府主簿。

  审配是邺城令兼功曹从事。

  李厉是兵曹,刘惠是治中,甄俨是簿曹。

  至于颍川的郭嘉荀攸甚至没有在州牧府任职,职位都只是属于镇北将军府的。

  为了制衡和确保麾下利益,冀州人也不能再选为州牧府从事之类的高官。

  想到这,韩明看向审配等人。

  询问道:“诸公以为何如?”

  “士达之才,当可胜任。”审配几人对视一眼,点点头回道。

  毕竟这些他们其实都懂。

  关键闵达闵修两兄弟就在后面,要是说不,可能得罪闵家。

  如今他们也是看出来了,主公是打算让闵纯做并州刺史。

  大家心知肚明。

  主公从兄韩轼很可能是其他州刺史,而按主公性格,他们冀州人士肯定有一个是河北四州其中之一的一个州的刺史。

  更可能是崔琰。

  毕竟他们这些人估计不合适外任,而崔琰能力强,足够忠义。

  家族也在冀州,做其他州的一个刺史完全没问题。

  冀州是主公大本营。

  幽并青,一个州是主公韩家人为刺史,这足够稳定各方。

  并州刺史是闵纯,有大才,颍川人,对韩家忠心耿耿,治理一州同样没问题。

  冀州人崔琰,是冀州人,选为刺史既能稳定地方,还能让冀州世家安心。

  可以说地盘没打下来,但各州人选好像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