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这当真是举国同庆的大喜事-《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与之相比,李壑?愈发显得不堪。

  李辰深信,即便此番言语似有冒犯祖父之意,

  但以祖父的胸襟,或许还会感到一丝欣慰。

  因此,

  他的一席话,

  虽看似危险,

  却如他昔日闯入奉天殿,反对祖父册封汉王之子为太孙时一般,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最艰难的时刻,为自己寻得了一线生机。

  实则只是令权贵对他更加失望罢了。

  但这些权贵平日里尚可,如今汉王之子已有崛起之势。

  汉王一脉,正蠢蠢欲动。

  这些人,本就不太可能支持他。

  那便弃了吧。

  争取了士大夫的支持,并得到祖父赵瀚的特殊青睐,这已经足够。

  赵瀚心中的筹谋,颇为精妙。

  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预期。

  众多士大夫对他的眼光愈发赞赏,甚至有人誓死也要守护他,确保大明皇室能赢得天下士人的心。

  然而,

  赵瀚嘛,

  起初对赵瀚的果断也是颇为赏识。

  身为帝王,他深知百姓当前生活困苦。

  正值休养生息之际。

  赵瀚能意识到这一点,证明他将百姓的安稳生活放在了心上。

  自己没有白费一番教导。

  【赵瀚这小子,倒是越来越有几分少年英雄的气概,可惜言辞间稍显稚嫩。】

  稚嫩?

  赵瀚心中微感疑惑,不至于吧。

  毕竟连他自己都觉得赵瀚的话极有道理。

  尽管赵瀚更多关注民生,而忽略了唯有边疆稳固,方能换来内陆的安宁。

  甚至被他“质疑”的北伐,

  表面上看似劳民伤财,

  实则是为了将战线推进至草原,避免草原部落侵扰大明边境,使边境百姓免受苦难。

  但这不过是白璧微瑕。

  瑕不掩瑜。

  即便评价再低,也不至于稚嫩。

  【河运固然重要,其益处在于河道疏通后,促进内陆城市的物资流通。】

  【但谁说海运就该被舍弃?】

  【海上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别的不说,倭国白银储量丰富,用黄金换白银,再拿白银回大明换黄金,两国金银兑换比例悬殊,仅此一项便足以获利丰厚。】

  【更不必提,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乃是外国硬通货。】

  【这海运,也只有老爷子这般迟钝之人,才会仅视为使团互访。】

  【若用来贸易,岂不美哉?】

  【利润之丰厚,超乎想象。】

  【丝绸之路,自汉朝以来便是中原最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

  【而郑和的航线,完全能够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那些反对海运的士大夫,不少家中涉足海运,甚至与海盗有所勾结,他们反对郑和出使,实为维护自身利益。】

  【你一个皇太孙……哦,对了,如今还只是皇长孙,说这些话,岂不显得考虑不周?】

  【商业兴邦,懂不懂?】

  李煜听得目瞪口呆。

  商业昌盛之国?

  商人重利轻义,

  此乃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共识。

  他们眼中唯有利益,常行损人利己之事。

  而他们却因损害他人而致富,那些辛苦劳作的百姓目睹其富贵,不愿再受贫穷之苦,便纷纷效仿。

  长此以往,无人再愿耕种田地,以致天下缺粮。

  缺粮则粮价飞涨,

  粮价高则百姓更无力购买。

  如此恶性循环,百姓食不果腹,自然民不聊生。

  因此,为了天下太平,国家安定,商人非但不能重用,反而应极力压制。

  此乃千年以来的共识。

  如今这小辈竟提及商业,

  岂不是荒谬至极!

  然而,细细想来,

  商业也并非全然不可取?

  毕竟,倘若倭国白银果真如此之多……

  李煜思索起自己的私库来。

  似乎还缺些什么。

  缺什么呢?

  自然是……

  缺银两啊。

  “嗯,宸儿所言极是。”

  李煜赞许地点头。

  朱宸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爷爷这次真的认可我了?太好了!我就说嘛,真正有才能的人,爷爷是能看得到的。

  想到这里,朱宸不禁有些得意地瞥了朱壑一眼。

  有些人啊,没本事,即便是靠哗众取宠上位,终究还是会被有能力的人挤下去。

  朱宸心中暗喜。

  不单朱宸高兴,文官们也快乐得要欢呼了。

  皇上刚才说什么?

  他说皇长孙所言极是?

  看来皇上也认为,过于尚武对朝廷和百姓皆非益事。

  这真是太好了。

  最令人振奋的是,

  这么多天来,皇帝李煜首次称赞皇长孙朱宸。

  要知道,

  自那次皇上莫名召见汉王世子朱壑后,对皇长孙朱宸便愈发冷淡。

  众目睽睽之下,

  对皇长孙的话置之不理也就罢了,

  竟还转而询问汉王世子的意见。

  皇上的这些举动,简直让皇长孙朱宸颜面扫地。

  可今日,

  皇上竟对皇长孙有了回应!

  这当真是举国同庆的大喜事。

  此次的反应,绝非浅尝辄止的颔首或随意应付,而是实实在在的赞许!

  那一刻,众多文臣心潮澎湃。

  他们感到,连日来对君上的抗争,以及对太子一脉的支持,终于初显成效。

  毕竟,

  君上已然目睹了皇太孙的才干,这意味着皇太孙的地位已近乎稳固。

  再观汉王府的世子李澈,他面色如何?

  想必是极度惊慌吧。

  毕竟,他除却君上的宠爱,别无他长。

  而今,皇太孙凭自身实力再获君上青睐,无疑也将重获宠爱。

  看来,李澈很快便会在奉天殿销声匿迹。

  妙哉!

  确是佳音!

  咦,李澈的神情……

  怎会略带宽慰?

  难道他痴傻了?

  总不能真是体恤兄长的好弟弟吧,况且还是堂兄?

  无人如此纯真!

  定是心中惊恐万分,才有此故作之态。

  文臣们深信不疑。

  而武将们,则开始焦灼。

  “哎呀,李世子啊!”

  “皇太孙已然出手,你还在等什么?说点什么吧,哪怕一两句。”

  “就凭君上对你的宠爱,只要你开口,君上的注意便会从你堂弟那转回你这。”

  “如此,我们定能将他们击溃。”

  然而,

  汉王府世子李澈,似乎并未察觉到权贵武将们的迫切。

  【老狐狸终于不装了。】

  【果然如此。】

  【我就知道他对我的看重不过是磨砺李祈那小子罢了。】

  【看来不当这皇太孙,我心中竟有几分宽慰。】

  【只可惜,我这世子之位也坐不稳,我这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日后流落民间该如何是好?】

  此刻才知做朕孙子的好处?

  事事都想推给李祈那小子……

  朱宸濠心中暗笑。

  他言及一半,特意停顿,意在观察朝臣反应。

  大多皆在预料之中。

  而后,他缓缓言道:“故而,朕决定,日后派郑和等人出使海上小国。除官方使团外,亦可与之建立商贸往来。”

  “犹如草原互市。”

  “仿若汉唐丝绸之路。”

  此言一出,

  李祈等人均惊愕不已。

  尤其是李翊本人。

  父亲,您究竟怎么了?

  我并非此意。

  我是说,我们或许无需再派遣船队出海,安心守护好大明的疆土不行吗?

  辽阔的中原,九州之地,物华天宝。

  我们何必涉足海上贸易?这根本没必要啊。

  更何况,丝绸之路,

  起初也并非为了贸易而生。

  那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所开辟,这事还是您亲口对我讲述的。

  怎么如今您却变了说法?

  父亲,莫非您年岁渐长,记忆有所衰退?否则怎会如此反复无常?您明明还在夸赞我呢。

  李翊感到有些崩溃。

  在场的武将们也不禁头皮发麻。

  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北方。

  让他们在陆地上作战,即便是冲锋陷阵,驰骋草原都无所畏惧,唯独害怕海上作战……

  倘若海上贸易成为常态,

  那他们这些贵族武将,日后免不了要率领军队在海上巡逻,甚至可能与海盗,乃至一些像蓝屿国这样不自量力的国家发生冲突。

  偶尔一两次还好。

  若要长期生活在海上……

  一想到那个场景,许多人就不禁毛骨悚然。

  简直太疯狂了!

  武将尚且如此,文官就更别提了。

  尤其是那些家中有亲属在郑浩船队的,他们通过郑浩使团,了解到外界的富庶。

  郑浩是代表朝廷的,所以并未过多考虑贸易与获利。

  但这些人,心思却活络起来。

  如今郑浩已第三次远航。

  他们跟随郑浩两三次,对周边小国的物产已了如指掌。

  他们清楚,

  在这些小国中,不乏拥有大量金银的。

  然而在这些国家,金银的价值并不高,反而在大明极为常见的物品,在那里往往能卖出高价。

  这一来一回,所能获得的利润,足以抵得上他们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如此巨大的利润,他们怎能不心动?

  但他们又担心私自出海会被朝廷发觉。

  毕竟郑浩率领船队频繁出海,沿海的关卡也因此严格了许多。

  就算成功出海,万一在海上与郑浩的船队相遇,那该多么尴尬?

  尴尬也就罢了,若被皇帝知晓……

  那可真是大祸临头!

  为了让家族默默积累财富,他们才几次三番地希望朱宸濠能够停止远航。

  可如今,

  皇上竟说要开展贸易!

  还是官方贸易!

  自此之后,他们想要秘密出海岂不是难上加难?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我国出使的船队,乃国家之颜面,岂能被金钱所玷污?”

  “再者,岂能与百姓争利?”

  “嗤——”

  “何人?大殿之上,商讨如此重大国事,竟敢在此放肆?”

  一声笑响,令那位反对与民争利的大臣脸色骤变,厉声喝道。

  “抱歉,实在没忍住。”

  一名面色苍白的少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大臣一见是他,脸色更是阴沉。

  竟是汉王府的世子,李澈!

  “老臣所言句句在理,不知有何可笑之处,竟让世子殿下在朝堂之上失态发笑。”

  大臣冷冷地质问道。

  你与太子之子李澈同为皇位继承人选,不过是个王府世子,竟敢觊觎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