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真是诛心之举!-《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太子爷……不,梁王殿下,接旨吧。”

  锦衣卫指挥使陆震面无表情地说道。

  “儿……儿臣李弘煜,接旨。”

  李弘煜艰难地跪下,

  此刻,他已预感不祥。

  果然……

  陆震亲自宣读了圣旨。

  剥夺梁王爵位!

  贬为庶民!

  圈禁梁王府……不,如今应称梁庶人邸!

  一道道旨意,

  即便是陆震,宣读之时,心中也不免惊讶。

  皇上竟会对亲生儿子及孙子如此决绝?

  “这不可能,祖父怎会下达如此圣旨?”

  “我不信!”

  “我要见祖父,我要问个明白!”

  “大胆!”

  “你们要干什么?”

  “我要去见祖父,你们竟敢阻拦?这是大不敬!”

  李辰轩眼中闪过一丝疯狂,大喊大叫。

  不疯狂已不行。

  他此刻连梁王长子之名都已失去,

  不过一介庶民罢了。

  庶民啊!

  他怎能承受此番境遇?

  特别是,

  这位平民,还身陷囹圄。

  自此足不出户,四周尽是守卫与皇家亲军,

  他与笼囚之雀,又有何异?

  绝不可能!

  祖父断不会如此待我,

  定是李逸那小子从中作梗,

  定是受了李逸谗言的蛊惑,祖父才会下达此诏令!

  李浩的冲动,被皇家亲军毫不留情地制止。

  “皇太孙?”

  “你还以为自己是那太子正统,太孙之位的唯一人选吗?”

  “醒醒吧。”

  “你如今不过一介平民,罪人之嗣!”

  “想见皇上?你有这资格吗?”

  “来人,将废平民之子李浩拿下,押入梁府!”

  林峰冷酷下令。

  皇家亲军如狼似虎地将李浩围住。

  令他动弹不得!

  “太子……不,该称梁平民了,咱们也走吧。”

  “你该不会像你儿子那般天真,以为自己所作所为,皇上皆不知情吧?”

  林峰望着李泰,淡淡问道。

  眼中带着一丝嘲讽与畅快。

  当初我欲与你们修好,愿投诚效力。

  你们是如何回应的?

  笑而不语,

  既不拒绝也不应允。

  你以为我林峰是痴人吗?

  会不知你心中所想?

  定是欲利用我后,再一脚踢开。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地!

  多亏你当初瞧不上眼,我才有幸投于太孙麾下。

  如今,

  我依旧是那威风八面,大权在手的皇家亲军指挥使,

  而你?

  已从尊贵的太子之位,贬为废平民!

  废平民李泰!

  只怪你教子无方,养了李浩这废物,而非太孙李逸!

  活该如此!

  林峰扬眉吐气。

  李泰初见张薇,便知自己下场不妙。

  “只怪我一时糊涂。”

  “难怪老爷子近来对我父子态度大变。”

  “哈哈哈!”

  “废平民?”

  “林指挥使,劳烦你代我向皇上谢不杀之恩!”

  李泰淡然说道。

  在一旁,身着华丽侍卫服饰的人紧紧压制着挣扎不已的李明辉,使他动弹不得。当李明辉听到李浩宇的话语时,他瞬间停止了挣扎。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或许并非毫无缘由。

  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并非李瀚海,而是他的父亲李浩宇?

  次日,京城中许多人收到了消息。

  被废黜的太子李浩宇,尚未坐稳齐王的宝座几日,其齐王的爵位便再次被剥夺。

  而且,

  此次情况更为严峻。

  作为被废的平民,他全家皆被囚禁!

  这一消息令京城中的百官震惊不已,皆缄默无声。

  众人都已明了。

  大明的未来,已属于汉王父子!

  被废太子李浩宇一脉,至此已落下帷幕。

  大明的未来,与他们再无瓜葛。

  另有隐约传来的消息,尚不确定是否与李浩宇父子有关。

  皇上身边的贴身宦官,宫中三大宦官之一的赵权,被皇帝李靖亲自下令,

  在太子府门前杖责致死!

  据传,

  他正是在被废平民李浩宇父子眼前咽气的!

  真是诛心之举!

  所有听闻此事的人,都隐约察觉到这位太子非同小可。但他们更为皇帝的狠辣手段而心惊胆颤。

  就连史官,也在李靖的暗示下,记载了废齐王不孝,被贬为平民,永久囚禁,永不赦免!

  史官所记,乃为正史。

  李靖此举,无疑是将自己的儿子亲手钉在了耻辱柱上,由此可见他心中的愤怒。

  至此,众人都已明白。

  “难怪陛下会突然提拔皇太孙,原来是因为废平民大逆不道啊……”

  “废平民既已被囚禁,那汉王便是实际上的长子,太孙则是嫡长孙,继承皇位,成为国之储君,理所应当。”

  不仅权贵们如此说,就连文官们也纷纷附和。

  实际上,

  当得知被废太子李浩宇的真面目后,

  文官们皆震惊不已。

  什么?

  太子……不,应该是废平民竟是如此之人?

  他竟如此心机深沉,还在皇帝身边安插人手,且竟成功了!

  还好还好,与他相比,纯良如小白兔般的李瀚海这位太孙殿下,才是我们儒家所期望的太孙啊!

  然而他们却不知,

  在他们眼中如小白兔般纯良的太孙李瀚海,在得知李浩宇的下场后,竟如此说道……

  “一群没见识的家伙,才会认为我那个伯父是真正的敦厚纯孝之人,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太子。”

  “且不论历史上,老狐狸驾崩后,我这个伯父在校区便更改了皇帝的遗志。”

  “圣人有云,父丧之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方显孝心。”

  “以此观之,那李明辉难称孝子。”

  “且不说他提拔文臣、压制武将之举,单论迁都一事,便足以道明其心。先皇费尽心力,历数年之功,方从南都迁至京城。”

  “这胖子李明辉,只为一己之安逸,先皇甫逝,便欲重返南都。”

  此已非不孝之简单,实则置黎民生死于不顾。

  永乐末年,百姓多有动荡,非仅因屡兴北伐,国库空虚。

  迁都之巨费,实为根本。

  古时百姓,不似今人,迁徙他乡,轻描淡写。彼时之人,因生计无着,方离故土,赴他乡求生。

  教育未普,世人皆以乡土为根,生老病死,皆不离斯土。

  永乐大帝为定都北方,必迁南民于北,以充兵源,供军需及京中权贵之用。

  此中艰辛,历时数载,心血耗尽,方成迁都大业。

  更勿论营建宫室,耗资无算。

  百姓安家,费用浩大。

  新居之初,免税以安民心,古已有之。

  朝廷因此少收,财政益发拮据。

  恰逢草原不宁,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卫扰边。

  永乐为保民安,主动出击,北移防线。

  国库空虚,唯有加税以应。

  此乃永乐末年,百姓动荡之由。

  李明辉身为储君,继而登基,岂会不明此理?

  然其仍欲迁都!

  何故?

  只为南都之安逸,别无他求。

  不顾社稷安危,不顾先皇遗志,不顾子孙后代,不顾朝野动荡,执意为之。

  如此之人,岂能称为仁孝?

  在旁人眼中,李弘烈的行为简直是形象崩塌,令人难以置信。

  但在李明渊看来,这只是日常操作。

  毕竟,那是李弘烈。

  遗憾的是,

  李明轩还未来得及多观察几日这出“好戏”,他便刚搬进了皇太孙府。对,现在东宫已更名为皇太孙府。

  这时,李靖身边的一位新贴身宦官来了。

  李明渊觉得这位宦官有些面熟,却一时想不起是谁。

  宦官对李明渊始终毕恭毕敬,那恭敬背后,还夹杂着几分同情。

  “汉王妃那位一手抚养长大的孩子,终于与他亲生父亲团聚了。”

  “汉王妃若在九泉之下得知,定会安息吧……”

  宦官拭去眼角泪水,心中感到莫大宽慰。

  没错,

  他正是被《汉王夜未归》等故事误导的宦官。

  李明渊:“……”

  面无表情地看着宦官一脸欣慰地拭泪,那眼神仿佛看到了失散多年的亲子,这是怎么回事?

  我乃汉王之子,非你之子,你可要看清楚了!

  况且,

  你的年纪也不足以当我父亲吧!

  许久,

  宦官终于伤感完毕,

  “太孙,陛下宣见。”

  宦官转入正题。

  遇上这般“感性”的宦官,可真是晦气!

  李明渊心中暗骂,淡然说道:“那便走吧。”

  “哎!奴为殿下引路!”

  宦官异常热情地回应,

  竟抢了小宦官的工作,在前面引路。

  李明渊:“……”

  这皇宫里的人,怎么一个比一个奇怪?无论是皇上还是宦官,就没一个正常的!

  但不论如何,

  很快,李明渊在宦官的引领下抵达了奉天殿。

  群臣面色凝重。

  皇帝李靖的表情也不甚好看。

  “太孙来了,你说说,该如何是好?”

  “???”

  李明渊一脸茫然,自己这才刚到,怎就要问自己意见?

  满朝文武这么多能臣,难道都是摆设?

  有难题,皇帝非得问太孙的意见?

  “那个,孙儿尚不清楚发生了何事。”

  李明渊腼腆地说道。

  大臣们原本很期待李明渊成为皇太孙后,首次参与朝政大事的发言,

  没料到,李明渊的表现与从前如出一辙,还是那么腼腆。

  “皇太孙的胆子也太小了些吧。”

  “是啊,是啊。况且如此大事,皇太孙又能知晓多少呢?问他的意见,岂不是在虚度光阴?”

  “我看皇上是想拖延时间吧,拿皇太孙当挡箭牌,等我们都疲惫不堪了,再一言定夺。”

  “君主竟如此狡猾吗?”

  “对啊,你还不知晓?我跟你说,上次就有过这样的情形……”

  这些朝臣表面上一本正经,私下里却议论纷纷。

  李烁端坐于龙椅之上,与朝臣保持一定距离,他们的窃窃私语根本传不到他耳中。

  然而,

  李渊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