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事态正如他所预料-《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至少李翊不会像其父李弘基那般滥杀功臣,这意味着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取代了藩王地位的功臣宿将,其势力将完好无损。

  若他们全部投奔皇太孙……

  不,

  即便只是一小部分。

  这天下最终归属何人,仍是未知。

  毕竟废太子李熙,体态臃肿,行动不便,断无亲自领兵作战之理。

  而那位皇长孙李昱呢?

  看他为了争夺皇太孙之位时所行之蠢事,

  指望他?

  简直是痴人说梦。

  因此,当思绪至此,诸多事端已然明朗。

  这天下,

  不论文臣如何筹谋,

  若论及汉王府出身的皇太孙李澈,

  即便皇帝不传位于他,他亦能凭自身实力,夺得这天下!

  不,

  不是他亲手夺得,而是那些功臣宿将会齐心协力,为他打下这天下,再拱手奉上。

  想到此种可能,那些心怀异志的文臣,只觉天塌地陷。

  他们不敢置信,唯有自欺欺人。

  杨辰,恰恰是那个洞悉一切、保持清醒之人。

  “这些人,既无勇武,又无智谋,如何能与汉王世子抗衡?”

  “若再与他们为伍,恐怕我自己也要陷入险境。”

  念及此,杨辰下定了决心。

  然而,恰在此时,李翊召集了群臣。

  最新战报,已至!

  谁曾想,大军北上未至饮马河畔,竟有战报传来?

  难道是前方的斥候,遭遇了瓦剌铁骑?

  不可能吧!

  此地虽已离境,但距大明边境何其之近。

  帝王李煜引领数十万雄师北征的消息,想必早已传入那些游牧部落的耳中。

  他们怎敢在距大夏国界如此之近的地带,贸然发起攻击?难道不惧自身根基被连根拔起吗?

  但凡理智之人皆能明了,

  唯有待大夏的军队,持续深入草原腹地,

  直至那数十万大军与大夏朝廷的后勤补给完全隔绝之时,

  这些游牧部落,即便兵力不过十数万,才有可能凭借地利以寡敌众。

  鞑靼的可汗阿木尔,竟胆敢背叛大夏,背后必有依仗。

  阿木尔理应知晓,

  在此地伏击大夏军队绝非明智之举。

  故而,

  这份战报究竟因何而来?

  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前方究竟有何变故?

  自军阵最前沿直至帝王的御帐周遭,战报被迅速传递,沿途将领的目光皆聚焦于那策马疾驰的身影。

  【此人莫非是刺客?】

  【那老谋深算之人岂非要扮演一回千古一帝?】

  【这感觉倒也有趣。】

  【哈哈哈哈】

  李轩心中暗自发笑,思绪飘远。

  李煜:“……”

  自己的孙儿愈发开朗,时常于心中戏谑,且自己竟能耳闻其心声。

  这该如何是好?

  心中闪过一丝无奈,李煜迅速收敛心神,凝视眼前送信之人。

  此人面容虽饱经风霜,却难掩北方人中少有的清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双手。

  绝非自幼在马背上驰骋,擅长弯弓射箭的草原人士所能拥有。

  李煜确信,此人乃大夏将士。

  且,他是一名暗卫。

  暗卫?

  李煜神色微变。

  “你所言战报何在?”

  李煜淡然问道。

  暗卫不语,只呈上一份帛书。

  名曰帛书,实则乃将衣袖一半割下,于其上书写。

  李煜接过那半片衣袖,细细端详,只见其上字迹皆为猩红。

  轻嗅之下,竟有一丝血腥之气。

  此乃有人以自身鲜血书写之密报。

  李煜心中已生疑虑,细细阅读那略显潦草的汉字,不多时便已明了。

  事态正如他所预料。

  “诸位一看便知。”

  李煜将密报递予众人,李轩身为皇太孙,地位尊崇,除李煜外,他自然是第一个阅览此密报之人。

  果然,我就知道他不会背叛那位老谋深算的家伙。

  李煜将那份密信接在手中,匆匆一瞥,心中已有了定论,但面上却故作惊惶,连忙将密信递给了下一人。

  本应接手的是内阁大臣苏远,但李煜却绕过了他,将密信递给了站在一旁的镇国公萧瑾。

  苏远一脸愕然:皇太孙这是对我们内阁有何不满吗?

  萧瑾也是一脸困惑:皇太孙,贤婿,你这是在孝敬岳父,还是在给我挖坑呢?如此直接地将密信递给我,全然不顾及那苏大人的颜面,我究竟该不该接呢?

  最终,镇国公萧瑾还是接过了密信。

  而他并未大方地将密信转交给苏远,反而是自己细细研读起来。

  阅毕,萧瑾又将密信递给了下一位贵族。

  这一举动,与往常传递密信的方式大相径庭,立刻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皇帝看过密信后,交由皇太孙李煜查阅,这本无可厚非。

  但李煜竟将密信递给了镇国公萧瑾,还越过了内阁大臣苏远。

  萧瑾接过密信后,也并未转交给苏远,而是继续传给了下一位贵族。

  这……

  未免太过了吧?

  这简直就是对内阁的蔑视,也是对倚重内阁的皇帝朱权的公然挑衅!

  一时间,众人心头纷扰。

  皇太孙这是要做什么?镇国公这是要做什么?难道是要重新洗牌大明的文武格局吗?

  然而……

  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查阅了那份密信。

  从镇国公到侯爷,到伯爷……

  甚至连普通的武将都看过一遍后,才将密信交到文官手中。

  在场的文官们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

  更令人他们心惊的是,这一系列传递密信的行为,皇帝朱权都看在眼里,却并未发表任何言论。

  这……难道是默许了吗?

  难道大明的文武秩序,真的要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吗?

  一时间,在场众人皆心绪难平。

  即便他们看了密信,也并未过多关注其内容。

  当然,这些人大多是文官。而武勋们则显得异常兴奋,全神贯注地分析着这份密信背后的深意。

  那么,这份密信究竟说了什么呢?

  其实,内容非常简单。

  只有寥寥数字。

  但其蕴含的信息量却极为庞大。

  “外敌诱敌深入,带明军至忽兰谷地周边,再以骑兵突袭,重创明军!”

  寥寥数语,却道尽了这些草原部族联手的战略精髓。

  阅览过情报后,朱棣轻声问道:“诸位以为,这份情报可信否?”

  信任与否?

  此问颇为微妙。

  “陛下可知情报来源?”

  内阁首辅李渊,似乎因先前的尴尬,急于挽回颜面,率先发问。

  “李大人,这还不明显吗?”

  “以战报名义掩饰情报,显然提供者不便公开露面。”

  “但情报能迅速直达御前,足见其身份非凡。”

  “草原之上,能满足这些条件的,非上次北伐中归顺我大明的鞑靼首领阿鲁台莫属!”

  这番话出自一向温和的国公赵毅之口,竟是对李渊的一番嘲讽。

  若说先前皇太孙朱瑞将情报交予赵毅,或因其年轻不懂朝政深浅,或是有意拉拢这位未来岳父,尚能理解。

  但此番,

  面对李渊之问,赵毅竟主动应答,且言辞间毫不客气,流露出的意味颇为复杂。

  这显然是刻意为之,对李渊的一次挑战!

  不,

  这已不仅是对李渊个人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内阁,乃至整个文官体系的挑战!

  赵毅意欲何为?

  在场文官既怒且惊。

  近年来,贵勋阶层的退让,让文官们几乎忘却了,这些曾被他们轻视的武将,也曾是驰骋沙场、开国功臣!

  若真要较量,兵法三十六计,他们岂会惧你文官诡计多端?

  过往的忍让,

  一来,

  皇帝朱棣虽重视贵勋,却也倚重文官。

  二来,

  彼时太子朱高炽作为储君,对大明文官颇为倚重。

  再者,

  昔日夺嫡之争,我等误判,站错了边,支持了汉王朱高煦。

  我们只是惧怕被未来的君王事后追究,而非畏惧你们这群士大夫!

  现今备受你们推崇的那位储君,已沦为陈庶人。

  他们父子皆遭囚禁!

  而今国家的未来之主,乃是当今的皇太孙李瀚海,他们与我们武臣更为亲近。

  其父乃秦王,正是我们在皇位争夺中力挺之人。

  他方才将情报亲手递交给了国公爷,而非你们士大夫。

  此中意味,还用我们多说吗?

  实际上,这些贵族武将正以自己的行动,彰显其立场。

  “没错,文武之间的较量,此刻已然拉开序幕。”

  “我们武将,岂会怕了你们士大夫!”

  众武将挺胸昂首,毫无惧色地面对那些怒目圆睁的士大夫。

  反倒是那些士大夫,在这些武将凌厉的目光下,有人开始显露出怯意。

  武将们心中暗笑:“就这?”

  “胆小鬼!”

  “无能之辈!”

  大明若交由你们这些人掌管,那才是大明的耻辱!

  望着这些武将豪情满怀的模样,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皇帝李靖,眼中闪过一丝忧郁的光芒。

  这忧郁之中,又夹杂着几分感慨与宽慰。

  当年随自己征战的那些老兄弟们,终于又回到了身边,他们心中依旧愤懑于建文帝对秦王府的欺压。

  那种豪迈,那种不畏强权的血性,

  那种拔刀向天笑的洒脱,再次显现!

  不止李靖意识到了这点,内阁重臣们也察觉到了,

  就连那些内阁之外的明智官员,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宽慰只是李靖个人的感受。

  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其他士大夫,对此并无半点欢迎之意。

  【这些大臣们真是可爱极了,竟在此处面面相觑,不就是几句简单的话嘛,为何表情如此复杂。】

  【忽兰山附近,群山连绵。看似限制了骑兵的行动,实则不然。】

  【这些山脉非但没有束缚骑兵,反而为骑兵提供了绝佳的隐蔽之处。】

  【最关键的是,骑兵身处高地,拥有一大优势。】

  【一旦被发现,他们便可借助山势俯冲而下,凭借加速度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一举击溃明军的阵型。】

  【显然,策划此计之人,心思极为巧妙。】

  【他发现了明军相对于草原部落的最大优势,在于明军的军阵。】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对大明而言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