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诸如张玉、朱能之辈-《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朱祁渊打了个哈欠。

  【这些武将真是无趣,难道他们真以为能在忽兰草原伏击瓦剌?】

  【还说要冲破瓦剌军阵?】

  【他们难道不知,唯有大明才有军阵吗?瓦剌这些草原部落,打仗时不过是一拥而上,能打则打,不能打便逃。哪有什么军阵!】

  【不会吧,这些大明将领如此愚蠢,连老狐狸也这般不明事理?】

  【老狐狸不会真以为这样就能击败瓦剌?】

  【大明骑兵数量远不及瓦剌等草原部落,更确切地说,大明最精锐的骑兵数量亦不及他们。】

  【如此,总不能让步兵去冲锋吧?】

  【所以最终,不过是一次冲锋后,斩获些许首级,其余瓦剌人见势不妙,定会逃跑。】

  【若不一次性重创对方,只是让他们心生畏惧,日后定会与你打游击……】

  【待你粮草耗尽,他们隐匿起来,大明只能无奈撤军。】

  没过几天,他们又侵扰大昊边境,反复如此,从不与大昊正面交锋。这便是你们的意图吗?

  说你们愚昧,你们果真是愚昧至极。

  朱棣心中回响着朱辰逸的心声,原本得意的神色瞬间黯淡。

  他原本正如那些大臣所想,利用草原部落的计谋进行反制。

  一面让他们带着自己周旋,另一面已暗中派人控制乌兰乌什城。

  但一听朱辰逸的想法,他才察觉自己的计划有所疏漏。

  朱棣只觉脸上燥热。

  即便朕考虑不周,也不至被说成愚蠢吧,这小家伙言辞怎如此犀利?

  朱棣短暂的郁闷一闪即逝,随即抛开心中的不快。

  因为他已意识到事态的严峻。

  虽不明游击战的深意,但从字面也能略知一二。

  因此,

  他立刻意识到局势的严峻。

  确实,在这片草原上,瓦族经得起消耗,而大昊却耗不起!

  瓦族选择决一死战,这对大昊反而有利。

  即便对方设的是阳谋,大昊也必须踏入,且不能因提前洞悉对方计谋而反制……

  然而,道理虽如此。

  难道这情报就毫无用处?还是说大昊必须牺牲一批将士作为诱饵,

  用人命引诱其他瓦族部落入陷阱,再由后续步兵军阵迎敌?

  可瓦族人也不傻,定会事先派斥候探查。

  一旦得知大昊为对付他们而分割队伍,他们很可能在一次冲锋后立刻撤退!

  更何况,

  瓦族人不仅不傻,

  从这一计谋和朱辰逸的反应来看,这背后策划之人,极为聪明且狠辣。

  意图一战功成,彻底歼灭大昊将士。

  正如当年鞑靼歼灭邱禄十万大军一般,

  如今,欲将大昊五十万大军连同他这位大昊帝王,一并留在草原上!

  太狠毒了!

  太残忍了!

  所以,眼下之计,唯有你可担当。

  小家伙!

  朱棣的目光落在朱辰逸身上。

  “太……孙儿,你觉得我大昊军队该如何应对?”

  朱棣险些脱口而出“小家伙”这个称呼,好在及时收住。

  哎,心中默念太多次,以至于差点脱口而出。

  朱辰逸:“……”

  【为何再度召唤我?】

  【你岂不是正满意地望着那些朝臣对你计谋的评头论足?你早有计划,欲在兰谷设伏对付瓦敌,何必询问我?】

  【这些狡猾的老家伙怎会如此自找苦吃?莫非你让我说,皇上英明,您这是要引大明入绝境,还是要与瓦敌玩起游击战?】

  【这老家伙,时而全然不似狐狸,倒像头呆笨的猪。】

  【我不是数月前就已提醒你了吗?】

  【此刻莫顾他人,只看我那名义上的岳父!】

  永乐年间,亦有诸多杰出将领。

  诸如张玉、朱能之辈。

  但他们大多已不在人世,或是在靖难之战中捐躯,或是在永乐初年便已离世。

  现今尚存的名将之中,

  朱渊的这位名义岳父,黔国公穆昇,绝非等闲之辈。

  穆昇之父穆威,昔日亦是朱元璋麾下的名将。

  朱元璋的时代,名将如云,但穆威亦占有一席之地,由穆威之年岁与出身,便可见其非凡能力。

  然而,与更注重传统战术的穆威不同,穆昇这位起初不受名将父亲青睐的儿子,却将目光投向了新式武器——火枪。

  那时的火枪,即为洪武火枪。

  不仅射程有限,且每次发射后均需更换火药与弹丸,导致更换时间过长,无法形成持续的对抗能力。

  往往一波射击过后,

  敌军便已冲至眼前,挥刀便砍,你根本来不及更换,只能伸长脖子,任人宰割。

  早年穆威曾目睹敌军驱使大象作战的场景,

  因此受到启发。

  于是将这些火枪手,分为三队。

  一旦发现敌方大象前进,第一队率先发射攻击,随后第二、三队继续发射。

  在第二、三队发射时,第一队补充火药与弹丸。

  如此便可从容布置出既完备又持续的强大火力。

  三队轮流开火,毫无间断,足以将任何来犯之敌,

  甚至大象,都打得落花流水。

  直至数百年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才发明了类似的战法,并凭此在欧洲称雄。

  然而此刻,

  在这个时代里。

  精通沐英战术之人,非沐辉莫属。

  沐辉身为滇国公继承人,舍他其谁?

  不问他,还能问何人?

  难道要问李望川吗?

  无奈,他生性慵懒,寡言少语,连抱怨都只藏在心底。

  “沐辉???”

  听到李望川的心声,李澈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滇国公沐辉身上。

  此刻他才忆起,数月之前,李望川也曾提及,此战的关键在于滇国公沐辉。

  但当时,李澈并未急于与沐辉交谈。

  一来,他正忙于筹备北伐大军,且原太子李煦已被他软禁。

  诸多事务,皆需他亲自处理。

  毕竟,对于那些文臣,他已开始心生疑虑。

  而对于这些武将的战斗力,他深信不疑,但在军事以外的领域,他们的能力究竟如何,李澈也无法全然掌握。

  更为关键的是,他一直希望文武能够分治。

  武将专注于军事,文臣则全心对皇帝负责,为皇帝治理天下苍生。

  他不愿这些老臣既掌握兵权,又插手行政事务。

  因此,前几个月,李澈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与滇国公沐辉深谈。

  再者,此次北伐,沐辉随行,路上询问也不迟,只是起初太过繁忙,

  以至于忽略了李望川最初的提醒。

  “这都是朕忙于政务所致。”

  “现在去找景瀚谈谈,还来得及吗?”

  李澈既惭愧又庆幸之际,

  李望川的心声再次在他脑海中回荡。

  【骑兵与象兵不同,速度迅猛。】

  【沐家的战术,未必适用于此次攻打瓦剌。】

  【不过这也简单,稍作调整即可。】

  李澈:“……”

  那你究竟要如何调整?

  如何变?

  这一刻,长期被李望川欲言又止的心声所困扰的阴影,再次笼罩在李澈心头。

  李澈险些将手中的笔摔落。

  好在,

  李望川并未让他久等。

  【我记得,我曾见到神机营携带火炮出征。】

  【虽然,我不明白为何要在草原上与骑兵作战,还要带上如此笨重的装备。】

  【但此次,显然是歪打正着。】

  【有了火铳与火炮的配合,忽兰忽失温这个埋伏点,不再是草原骑兵乘胜追击的乐园,而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当那些铁骑自高处猛地向下冲锋之际,

  迅疾营的勇士能即刻聚拢阵前,火炮与火器同步轰鸣。

  如此一来,首波冲锋的骑士将瞬间陨落,后续骑手即便察觉此景,因冲锋之势惯性使然,连战马也无法自控其步伐。

  而那位精心布局,意图一口吞并大国的智谋者,其心之大,必非常人。绝境之中,他唯一之选便是持续冲锋。

  他深知大明拥有火炮与火器,亦明了其局限所在。明白一旦距离拉近,这些火器便难以构成持久威胁。

  然而,他未曾料到,正是这拉近之举,欲消弭大明之优势,却将他们引入另一场危机,落入我精心铺设的陷阱。

  等待他们的,唯有全军覆没,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因首批骑士冲锋已遭火炮与火器重创,骑士与战马的恐慌,乃至四散奔逃的马群,皆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正值此刻,明军有充裕时间将火炮与火器队伍撤离至两翼。

  随后,三千骁骑营与五方劲旅的骑兵迅速填补空缺,对受损的蒙古骑兵发起猛烈突击。

  往昔那些草原勇士,或许能与三千骁骑营和五方劲旅相提并论,但受伤之后,信心受挫,对未来绝望,

  他们最后的孤注一掷,非但未得所愿,反遭重击。

  彼时,对他们信心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草原士兵,顺风顺水时残暴无比,威力惊人,

  然遇挫之时,却缺乏大明士兵那般经年累月的训练,军队荣誉与素质亦相去甚远。

  于是,恐惧涌上心头。尽管统帅严令冲锋,但他们已胆怯,又如何能与大明勇士抗衡?

  更何况,在三千骁骑营与五方劲旅骑兵的第二波冲锋之后,

  五方劲旅的步兵,即刻发起攻势。

  我记得,每当北疆的老者为了对抗那些骑手,总会特别为步兵装备长矛之类的武器,用以有效牵制骑兵。

  此刻,对于那些进退维谷的骑手而言,步兵已成为了决战的关键!

  火器、骑兵、步兵,这三轮攻势如潮水般汹涌,使他们愈陷愈深,更从心底击垮了他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