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不可轻信!-《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李煜不可仅调动镇国公李刚的兵力。

  故而,

  东南沿海各府县,必须行动起来。

  就连交州的平西公赵毅的兵力,亦在李煜十万火急的诏令下,整装待发,准备出海。

  因交通与运输等因素,

  在古代,军队集结殊为不易。

  尤其对于大晟这样的庞大帝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军队集结完毕后,还需赶往目的地,加之粮草、运输等事宜,均需数月筹备。

  李煜给予北狄首领阿鲁台的两个月期限,恰是他心中的底线。

  两个月后,无论阿鲁台是否有音讯,

  他都将毅然带领北伐大军返回大晟……

  而后,他会依据锦衣卫最新探得的消息,决定是否再度亲征。

  此次,非北征草原之行,而是南巡,直抵海域边缘!

  李渊尚不清楚李世民内心的筹谋。

  他全然不知李世民竟耐不住性子,或许还将亲身入海,与那帮侵略者一较高下。

  李渊心中暗自窃喜。

  【只要熬过这六十日,我便能重返长安,继续做那个饭来不伸手,衣来不张口,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

  【懒散度日,我永不言败!】

  李世民:“……”

  这小子怎总爱胡言乱语,一会儿自称闲散王爷,一会儿又说是懒散度日……

  懒散度日是何意?

  还永不言败呢。

  你之前不是说男儿当自强,永不低头的吗?

  怎又成了懒散度日?

  饭来不伸手,衣来不张口,你这小日子过得倒是滋润啊!

  只可惜,

  正值我欲再次出征之际,你这皇太孙怎可置身事外,贪图安逸?

  “不得不承认,老二认真起来,确有几分能耐。”

  “此番北伐历时数月,老二负责后勤,一切井井有条。”

  “待我大唐的精英部队返回长安后,若我再度亲征,想必让老二监国,继续掌管后勤,亦非难事。”

  “届时,我便可带上这小子……”

  念及此,李世民不禁面露笑意。

  爷孙俩神情近乎一致,若有外人在场,且不知他们心中所想,定会惊叹这爷孙俩何其相似。

  尽管外貌不尽相同。

  毕竟孙儿的英姿远超祖父。

  但瞧瞧这神情,瞧瞧这得意中透露的窃喜,窃喜中又夹杂着几分畅快。

  岂不是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正当爷孙俩各怀心思,着手准备之际,

  阿史那忽鲁浑那边传来了消息!

  且是一则震撼人心的消息!

  “什么?这竟是事实?我未听错吧?是我耳背,还是你们虚报军情?”

  “定国公,别闹了,你觉得这些影卫敢虚报军情吗?”

  “那西宁国公,你觉得这情报可信吗?”

  “情报虽有夸大,但我们也不能全然否定其可能性吧。”

  “我觉得你们就别争论了,此事议论不休也无济于事,总之这命令是陛下所下。既然是陛下的命令,何种结果皆有可能……对了,这很可能是陛下早有预谋!”

  “……”

  “……”

  你这陛下迷,走开些,我们不想与你多言。

  “……诸位这般注视我,所为何来?”

  “……”

  自获取这消息后,几位贵族勋爵便踏上了大惊小怪的旅程。更有甚者,在争辩此事真伪时,竟动手打斗。

  平日里,

  除了治国方略,

  他们对于战事几乎一无所知。

  一旦谈及战争,首要念头便是:

  国家税收是否要上涨?

  徭役是否要加重?

  后勤补给该如何应对?

  战败则忧虑如何收场,战胜则欢呼雀跃,这些文官们此刻皆目瞪口呆。

  他们,只在闲暇无聊,且无处寻得好话本时,才会翻阅那三十六计,对行军打仗之事,仅略知一二。

  即便如此,他们也觉这消息来得太过突兀,似有不妥。

  “陛下,微臣以为,我们应谨慎行事,或许本亚力已被兀良哈三部落控制,借其手传递假消息。”

  “至今,本亚力与兀良哈三部落的关系,仍是草原蒙古残部的内部争斗。”

  “若此情报为假,我们未经核实便贸然出兵,极易授人以柄。”

  “届时,兀良哈三部落完全可借此机会,摆脱大明的控制!”

  此人,

  满面忧色,眉头紧锁,几乎要在朱帝面前唉声叹气,他便是内阁首辅胡文远。

  说这位胡文远,亦属可怜。

  他才能出众,身份显赫,故朱帝欲建内阁时,首先想到了他,直接提拔为内阁大臣。

  谁料,首任内阁首辅竟是解元那小子。

  虽解元才华横溢,状元每三年便有一人,但解元凭何凌驾于他胡文远之上?

  所幸,

  后来解元卷入皇嗣之争,被朱帝贬为小官。

  他胡文远也得以扬眉吐气。

  他,成为了新一任内阁首辅!

  然内阁首辅之位尚未坐稳,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便在朱帝面前争相展示才华。

  以至于朱帝对他的宠爱与看重,日渐减少。

  当他担忧未来几年,自己可能不再担任内阁首辅之时,

  李煜突然对内阁所有大臣一视同仁。

  只要李煜持此态度,他韩渊,作为内阁首辅的影响力,无疑会增强。

  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

  李煜不仅对所有内阁大臣一视同仁,他甚至逐渐忽视内阁的存在。

  屡屡绕过内阁处理事务,

  直接指派他人执行。

  更甚的是,皇太孙李熙在全体文武大臣面前,也丝毫不给内阁大臣留情面,直言自己更看重贵族功臣。

  皇上李煜竟也毫无反应。

  “难道我这内阁首辅,一开局便是巅峰,此后只能走下坡路?”

  韩渊心中愁苦。

  若此态势持续,

  内阁大臣恐真将成为皇帝手中的傀儡。

  他人如给事中,虽品阶不高却权力颇大,且其权力源自朝廷体制!

  而他们内阁呢?

  竟取决于陛下的一念之间!

  这实在荒谬!

  须知,

  尽管李煜一直不愿给予内阁大臣高品阶,但说实话,包括韩渊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并不惧怕。

  毕竟历史有例,汉武帝时期的内朝便是如此。

  同样深受皇帝信任,同样看似品阶不高。

  但汉武帝去世后,

  内朝迅速壮大。

  其权力之大,连皇帝都可罢免。

  若非后来的汉宣帝即位,忍辱负重十几年,最终秋后算账,荡平霍家余孽,重新树立权威。

  恐怕……

  汉朝后世的历史,只需看内朝留下的制度便足够了。

  因此,

  尽管内阁目前势微,内阁大臣也常被李煜当作工具。

  但几乎所有内阁大臣都对未来充满期待。

  即便他们等不到那一天,但内阁总有一天会成为大明最耀眼的存在,而他们作为首批内阁大臣,也将名垂青史!

  可现在?

  看看李煜,

  再看看皇太孙李熙,

  这爷孙俩,分明是要让内阁消亡啊!

  这让韩渊这个内阁大臣如何能忍?

  可即便不能忍,又能如何?

  面对李煜,还能有何作为?

  难道内阁还未等到壮大之日便要消逝了吗?

  韩渊自然不愿。

  以往,总是李世民等待他发话才回应,或是在全城瞩目的质询下,他才会主动出声。

  然而此刻,

  李世民尚未开口,

  张宇便按捺不住,率先挺身而出,发表己见。

  张宇一动,

  其余内阁重臣仿佛接收到某种讯号,纷纷站起。

  “微臣以为,张大人所言甚是!”

  “对呀,万一这是瓦剌三部设下的圈套,我大唐将极为被动。”

  “为防不测,还是谨慎行事为上。”

  “李思远前往瓦剌三部,往返也需时日。”

  “这一来一回,不过短短一月,微臣实在难以相信,李思远竟能控制瓦剌三部的首领!”

  “他虽带着人马,却被愤怒的瓦剌骑兵团团围住,仅靠挟持首领勉强支撑……”

  “总之,此事太过荒谬!微臣不信!”

  站出来的内阁大臣,无一不在提醒李世民需谨慎行事。

  甚至,

  他们字里行间,皆是对李思远的不信任!

  草原之人,反复无常!

  不可轻信!

  初闻此言,似乎颇有道理。

  但细想之下,

  是谁如此信任李思远?是谁派他前往瓦剌三部?又是谁希望他继续担任鞑靼大可汗,以稳定草原局势?

  是李世民!

  这些内阁大臣,与其说不信李思远,不如说是在表达对李世民的不满。

  更是……

  借此事表明他们的立场!

  整个龙庭,一片沉寂。

  无人料到,

  这些内阁大臣竟会如此勇敢。

  然而,沉寂过后,

  其余文臣也都沸腾了!

  他们相继站起,眼神坚定,心绪难平。

  与当今圣上对抗,这等事迹定能载入史册吧?

  况且自古以来,草原之人野心勃勃,何来忠诚可言?

  此次,说不定就是李思远主动与瓦剌三部勾结,给大唐设下陷阱!

  “陛下,请三思!”

  “陛下,草原人不可信,鞑靼不可信,李思远亦不可信!”

  “是啊,陛下,我们应即刻撤回大唐。”

  “陛下……”

  文臣们群情激昂。

  武将们愣了半晌。

  我们远离大唐高层决策已久,如今文臣竟已能联合反对圣上了吗?

  这些文臣如此勇猛?

  真是令人震惊!

  但当最初的惊讶消散后,贵族将领们纷纷涌现出愤怒。

  好啊!

  你们这些舞文弄墨之辈,平时欺压我们这些尊贵将领也就罢了,如今竟胆敢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欺辱我们的君主?